自然科学总论
-
天工开物[明] 宋应星 著,周绍刚 译《天工开物》是世界上第一部关于农业和手工业生产的综合性著作,也是中国古代的一部综合性的科学技术著作,外国学者称它为“中国17世纪的工艺百科全书”。该书对中国古代的各项技术进行了系统的总结,构成了一个完整的科学技术体系。它收录了农业、手工业、工业——诸如机械、砖瓦、陶瓷、硫磺、烛、纸、兵器、火药、纺织、染色、制盐、采煤、榨油等生产技术。尤其是机械技术,在书中有非常详细的记述。 《天工开物》作者在书中强调人类要和自然相协调、人力要与自然力相配合。本书是中国科技史料中内容最丰富的一部著作,反映了中国明代末年出现资本主义萌芽时期的生产力状况。
-
现代科学技术概论刘金寿 著本书内容涵盖了宇宙、地球、物质、生命、科技5个方面,概览了当代科技领域的前沿进展;以讲述科技专题知识为主线,穿插人文历史背景介绍,宣传科学思想和科学发展观。书中介绍的一些内容,如黑洞、宇宙大爆炸、恒星世界、太阳系、板块学说、物种大灭绝、资源与环境、可控核聚变、大统一理论、生命的起源、遗传与基因、克隆技术、激光、超导、新材料、飞行器与空间技术、军事科技等引人入胜,富于启发性。为了能够更好地展现丰富多彩的科技世界,本书还配套了多媒体电子教案和题库,供授课教师使用。 本书可作为高等学校各专业学生的科学素质教育通识课程教材,也可供有兴趣的读者阅读使用。
-
科学爱好者的知识简史[西] 努瑞亚·佩尔纳瓦 著本书按时间顺序向我们展示了科学发展的里程碑,涉及几何学、医学、物理学、化学等众多基本领域。本书写作严谨、语言详实,充分满足了读者对科学知识的渴求;穿插其中的众多科学家轶事,又是对大众好奇心最好的回应。科学家的发现帮助我们了解世界,这本书正是献给他们最真诚的敬意。
-
科普作品创作与欣赏高杨帆,孙正国 著科普作品写作是一项综合性的工作,写作科普作品需要具备一定的综合能力,即可以将抽象复杂的科学知识以一种相对简单、偏文学的方式向公众传播,这也是科普作品写作的精髓所在。《科普作品创作与欣赏》从欣赏视角对科普作品的写作和赏析进行了探讨,共分为七章,探讨了科普作品写作的基本内涵与国内外科普写作历史、科普作品的特征、科普创作文体形式、科普写作方法与技巧、科普作品欣赏理论等,旨在帮助科普作品创作者转换视角进行科普创作。
-
中国科普互联网数据报告2021钟琦,胡俊平,王黎明 著在《全民科学素质行动计划纲要(2006—2010—2020 年)》及其实施方案的指引下,中国科协实施科普信息化工程,开展“科普中国”品牌建设,取得了5年阶段性成果。中国科普研究所科普信息化研究课题组于2015年创建了科普互联网数据分析研究方向,开展系列专题跟踪研究,旨在向公众呈现互联网科普现状,为科普工作者提供一份可参考的科普数据分析报告。
-
从格致到科学张剑 著鸦片战争后,一批批苏醒的中国人跋涉在富国强兵的艰辛之路上,渐渐发出“科学救国”的呼声。从翻译西书敲开近代科学的大门,到推进新教育以促现代大学之诞生;从审定科学名词让科学说中国话,到创建科研机构及社团以促学术之昌明;从建立学术评议机制到科学家社会角色意识的形成,中国传统科学经由这样的途径到达了近代科学的彼岸。 从“格致”到“科学”的转换,是中国近代文化转型的重要内容,更是中国近代史上浓墨重彩的一笔。
-
基于专利的潜在竞争对手识别方法研究史敏,罗建 著企业处于不断变化的竞争环境中,为了保持自身竞争优势,会密切关注竞争对手的发展。因此,很多企业都非常重视竞争对手监测,但是大部分企业都将时间和精力聚焦到市场中的直接竞争对手上,而鲜少顾及潜在竞争对手。然而,许多经典案例证明,那些在产业中处于领先地位的企业,往往终是被潜在竞争对手打败的,如柯达和诺基亚等。以往研究表明,一项新技术要成为主导技术,一般要经历15 ~ 20 年,甚至更长的时间。值得注意的是,随着当今技术发展不断加速,技术迭代速度不断加快,潜在竞争对手成长为直接竞争对手的周期正在缩短,这要求企业在关注直接竞争对手的同时,需要密切关注潜在竞争对手,只有这样才能真正了解自身所处的竞争环境,做到知己知彼, 百战不殆。鉴于大部分企业在布局某领域之前,必然在该领域申请专利,且专利信息蕴含着全世界80% 的技术信息,因此,本研究基于专利语义分析开展潜在竞争对手识别。本研究主要采用两条技术路线:一是基于竞争对手分析框架开展潜在竞争对手识别;二是在新兴技术视域下开展潜在竞争对手识别。前者沿袭了传统的竞争分析框架,基于专利说明书的全文,采用专利权人—主题模型进行识别;后者结合当今潜在竞争对手多从新兴技术领域涌现的特点,采用语义分析,针对专利的标题、摘要和权利要求书的文本信息进行技术主题聚类,并构建新兴技术判别指标体系,从技术主题中识别出新兴技术主题, 进而识别潜在竞争对手。后分别针对水领域和智能驾驶领域开展潜在竞争对手识别,证明了这两条技术路线的可行性。期望潜在竞争对手识别研究在丰富竞争对手理论的同时,能够为服务机构和企业开展潜在竞争对手识别提供实践指导。
-
为什么信任科学马建波 译为什么科学知识的社会属性令其值得信赖? 当医生告诉我们疫苗是安全的,他们真的知道自己在说什么吗?当气候专家警告我们全球变暖的危险时,我们应该相信他们的话吗?我们为什么要相信科学, 而我们自己的政客却不相信?在这本里程碑式的著作中,内奥米·奥雷斯克斯为科学提供了一个大胆而令人信服的辩护,揭示了为什么科学知识的社会属性是其的优势——也是我们可以信任它的理由。 通过梳理19世纪末至今的科学史和科学哲学,奥雷斯克斯指出,与流行的信念相反,没有单一的科学方法。 相反,科学主张之所以值得信赖源自社会过程,在其中它们受到严格审查。这个过程并不完美——但凡涉及人类,从来不存在完美,但她从科学家们的错误案例中汲取了重要的教训。奥雷斯克斯表明,共识是判断科学问题何时得到解决、何时产生的知识可能值得信赖的关键指标。 这本及时而饱含战斗性的作品以普林斯顿大学的“坦纳人类价值讲座”为基础,其中气候专家奥特马尔·埃登霍费尔和马丁·科瓦什、政治学家乔恩·克罗斯尼克、科学哲学家马克·兰格、科学史家苏珊·林迪的评论,以及政治理论家斯蒂芬·马赛多的导言,亦为之增色。
-
团体标准制定工作手册高建忠 编本手册主要内容包括团体标准概论、团体标准的管理机制、团体标准的制定过程、团体标准的编写、团体标准化的评价与改进以及团体标准的实施应用和转化6个部分,同时收录了标准化相关法律法规汇总目录、团体标准规章及政策文件汇总目录、团体标准知识产权管理指导性文件、团体标准化良好行为评价指导性文件以及团体标准制定工作中可能用到的参考标准和书籍汇总目录,形成具有基础性、指导性和规范性的团体标准制定指导性工具书。
-
科研信息化导论陈明奇 等 著科研信息化是提升国家创新能力和国际竞争力的关键,是科技现代化的必经之路,我国在2016年正式将科研信息化纳入国家信息化总体发展战略。《科研信息化导论》首先概述科研信息化的概念及其随时代发展而不断变化的内涵与外延,阐述科研范式的变革、科研信息化的演进以及新型科研创新单元的产生发展;随后,通过梳理国内外科研信息化发展的战略规划、项目部署与行动实践,以及科研信息化在不同学科领域、各行各业、各*尖科研机构的具体应用情况,分析科研信息化发展的主要方向;*后,总结中国科研信息化当前发展的新态势、面临的新挑战与新机遇,并对中国科研信息化的未来发展进行展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