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然科学总论
-
民俗典籍文字研究北京师范大学民俗典籍文字研究中心《民俗典籍文字研究》主要收录语言文字学、文献学、民俗文化学、汉字与汉语教学方面的学术文章,以及反映学术交融过程中产生的边缘学科和新课题。本辑共收录论文20篇,设有“中国传统语言学思想理论研究”“民俗学”“文献学”“文字学”“音韵学”“训诂与词汇语义学”“民族语言文字研究”等栏目。
-
高分辨率卫星遥感标准定量产品技术顾行发、余涛、田庆久 等著本书采用笔者提出的标准定量产品概念模型,针对观测对象理化与生物学特征参数的3-5级共性产品,探索构建标准的定量反演技术规程、处理工艺流程,以及规范的观测对象大时空间跨度的参数产品生产过程,主要关注标准定量产品的数据工程模型,基于新型数据形式GRID Cube,以数据方块(Data Square:DS)为数据单位形成遥感定量产品生产体系,规范产品规格标准,解决标准化处理流程等环节中的基础性、共性、一般性问题,从数据工程角度丰富和完善已经得到大规模应用的遥感应用知识体系,体现遥感信息工程发展成果,促进遥感应用技术研究与遥感卫星建设。本书适合遥感、地理信息及生态、环境等领域的科研人员和应用人员参考。
-
太空探索通史(美)罗杰·劳尼厄斯 著史密森学会策划出品的《太空探索通史》一书中使用了美国 航空航天局和史密森学会珍藏的约600张照片和插图,以及图表、地图、卫星图像和统计数据等,史料丰富,内容全面且具有 性,是一部完整钩沉地球人类太空历程的鸿篇巨著。纵观历史,人类一直对太空深深着迷,从公元前700年巴比伦天文学家绘制行星轨迹,到古印加人和阿兹特克人建造的早期天文观象台,再到发射 颗人造卫星斯普特尼克1号和人类登陆月球,以及如今,一些私人企业和 政府部门大力投入太空探索领域。航天史学家罗杰·劳尼厄斯以全新的视角和引人入胜的叙述,讲述了数千年来人类对宇宙的了解,对为人们所熟知的事件和人物进行了重新评价,生动地呈现了 的时间跨度和空间范围:古希腊、古罗马和中国古人所做的开创性工作;哥白尼、伽利略和开普勒等文艺复兴时期思想家的重大天文发现;近几十年来,技术和机械方面的突破,使人类探索的范围远远超出了我们自己的星球。作者还揭示了太空探索的未来,预测了即将到来的太空旅行和人类作为外星物种的可能性。中文版由行星科学家、卡尔·萨根奖获得者郑永春和翻译学博士刘晗合作翻译。为了让中国读者了解 多中国在太空探索领域的历史与成就,郑永春为中文版撰写了《中国太空探索简史》作为附章。全书沿用英文原版的图文对照设计,精装大开本,全彩印刷。对所有太空爱好者以及对科学发现史感兴趣的读者来说,这都是一部 藏书。它将指引我们仰望星空,帮助我们理解人类在宇宙中的位置,放眼 ,助力中国航天征程。
-
未来科学家未来科学大奖获奖者丛书策划委员会本书为2020—2022年未来科学大奖获奖者的采访实录,以每位获奖者的成长经历、奋斗故事,对于科学、研究与人生的思考为主轴,同青少年读者、科研工作者展开一次穿越时间和空间的“对谈”,进行一场伟大而深刻的精神探索,用获奖者的科学精神和专注的工作态度激励、启迪年轻一代,为中华民族创造力的喷涌奠定坚实的科学思想基础。
-
郭文斌说二十四节气郭文斌暂缺简介...
-
中华人民共和国科学技术史纲白春礼中华人民共和国的成立,开启了中国科技事业的新时代。在实现科技强国的征程中,探讨中国科学技术的发展历程与所取得的成就,总结历史经验,有助于更好地理解目前正在迅速发展和变化的中国科技、掌握其发展的内在机制。《BR》全书分为上下两卷,以科技事业发展历程与重大科技成就专题的形式,全面梳理新中国科技发展的历程,总结70多年来重大科技成就的形成历史与重大意义,展现国际环境下科技、教育与社会经济文化的互动关系,反映国家科学技术体制与战略布局的演进,探求科学技术发展的规律性特征。
-
区域生态安全格局构建与优化彭建,姜虹,徐冬梅等气候变化和城市化导致生境破碎、生物多样性丧失及生态系统退化,威胁区域可持续发展,制约人类福祉提升。在生态文明建设重大战略背景下,生态安全格局构建成为协调区域生态保护与社会经济发展的重要途径之一。随着从国家到地方多尺度生态安全格局构建与优化案例研究的不断涌现,生态安全格局研究正向范式凝练深入,缺少系统的理论与方法梳理。针对这一问题,本书在梳理生态安全格局概念内涵、理论支撑的基础上,提出生态安全格局的研究范式,系统归纳生态安全格局构建与优化的基本环节及其技术方法,展望未来生态安全格局研究方向,为深入推进生态文明建设、筑牢国家生态安全屏障提供决策支撑。
-
科研方法导论张伟刚,张严昕本书是南开大学与科学出版社合作的“***教学团队?科学素质教育丛书”中的一本。本书分五篇—科研基础知识篇、科研方法技能篇、科研实践应用篇、科研学习结合篇和科研素质培养篇;以科研方法为核心,结合科研工作实际,系统地阐述了科研基本概念、科研工作规程、典型科研方法、科学思维方式、基本科研技能、课题组及其管理、科研素质培养,体现了“体系创新,篇章独立,研学结合,学以致用”的特色。
-
无知有解[美]丹尼尔·R.德尼科拉 著,潘涛 译如今已是信息时代,但我们依旧孤陋寡闻。无知正在成为一种趋势:不学无术却引以为傲的风气大行其道;阴谋论和伪科学甚嚣尘上;人们轻易接受假新闻和反复出现的谬误,并形成了坚定的信念。从某种程度上说,我们都生活在无知中。未知事物究竟会带来怎样的影响?在本书中,哲学家德尼科拉探讨了无知,展现了无知的丰富性、持久性以及带来的后果。本书旨在理解无知,乍一看有些自相矛盾——未知事物怎么会变得已知,同时仍然是未知的?德尼科拉认为,无知不只是一种缺乏或虚空,它与知识有着动态而复杂的相互作用。他采用广泛的哲学方法,使用住所、边界、限度和视界作为隐喻,探究了不同形式的无知,并描述了滋长各种无知的文化。无知既不纯粹也不简单。无知既是指责和祸害,又是辩解和护身符。本书对无知进行了深入研究,不仅思考了无知的来源、类型和影响,剖析了无知与知识的相互关系,而且探索了无知的德性——在某些情况下,无知在道德上是有益的,甚至可能是美德的伴生物。本书获得美国出版商协会颁发的“2018年哲学领域专业与学术卓越奖”。
-
紧急医学救援体系现状与发展对策中国工程院紧急医学救援体系建设是推进健康中国建设和落实国家公共安全战略的重要内容,尤其是在我国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开启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新征程的新发展时期,加强国家重要战略区域内紧急医学救援体系建设,对于推进健康中国建设、促进我国应急管理体系和能力建设现代化、实现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具有深远的战略意义。中国工程院第336场工程科技论坛以“国家重要战略区域紧急医学救援体系现状与发展对策”为主题,围绕我国重要战略区域紧急医学救援体系建设现状与国家战略需求、国家重要战略区域紧急医学救援体系一体化运行机制建设与探索等进行深入探讨。 本书是中国工程院“中国工程科技论坛丛书”之一,汇总了与会专家的主要观点和研究硕果,可供急诊急救、创伤医学等相关学科临床护理、行政管理人员参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