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然科学总论
-
战争中的气象因素窦俊辉,王章敏,吴恒乐 著,崔讲学 编《战争中的气象因素/气象科普系列丛书》为《气象科普系列丛书》之一《战争中的气象因素》,全书精选了古今中外97个实际战例,用生动的语言叙说战争故事,讲述了风雨雪雾等气象因素对战争胜负、历史进程的影响,让社会公众在欣赏和阅读战争等历史典籍和文字记载中进一步认识气象,了解气象,普及气象,运用气象。
-
西北高原地区中小河流洪水风险研究刘娟,刘杨,张瑞海,张权,姜成桢 著《西北高原地区中小河流洪水风险研究》以2014年、2015年青海省洪水风险图编制成果为基础,选取了西北高原地区10条重要的中小河流进行了洪水风险研究,涉及黄河上游、西北内陆和长江上游等中小河流,河流类型多样,研究成果丰富。《西北高原地区中小河流洪水风险研究》结合西北高原地区青海省境内洪水特点、地形地貌等影响因素,着重选择了具有西北内陆地区河流代表性的格尔木河和巴音河进行了详细研究,构建了水动力学洪水分析模型,研究了连续密集拦河建筑物概化及其对城市防洪的影响,探讨了西北高原地区洪灾损失率,并针对各区域提出了针对性的防洪减灾策略。《西北高原地区中小河流洪水风险研究》对西北高原地区中小河流制定防洪对策措施具有很强的指导意义。
-
大型滑坡监测预警与应急处置许强等 著地质灾害对人类生命财产构成严重威胁,其中造成重大人员伤亡和社会影响的70%为大型滑坡。随着科技进步和社会发展,地质灾害专业监测与预警已成为科学主动防范地质灾害的重要手段。当出现地质灾害险情时,采取工程措施对灾害体进行应急处置,是有效化解灾害风险的重要措施。作者在亲自参与我国近年来发生的数十起重大滑坡监测预警与应急处置工程实践的基础上,通过二十余年的研究积累和实践总结,形成了一套科学实用的大型滑坡监测预警与应急处置理论和技术方法。《大型滑坡监测预警与应急处置(第二版)》主要包括四部分,第一部分系统介绍了滑坡监测方法、滑坡动态演化规律、滑坡时间-空间综合预警预报理论和方法;第二部分主要介绍了所研发的地质灾害实时监测预警系统;第三部分介绍了大型滑坡应急预防体系、应急处置原则思路和主要工程措施;第四部分介绍了近年来成功监测预警和应急处置的一些典型滑坡案例。 《大型滑坡监测预警与应急处置(第二版)》第一版于2015年出版,为满足广泛的市场需求,结合近五年的*新研究与实践成果对第一版内容进行了补充完善,出版第二版,以飨读者。
-
诗话江山唐小明,吴雪琴 等 著,游省易,冯杭建 编江山市位于浙江省西部,浙、闽、赣三省交界处,是浙江省西南部门户和钱塘江源头之一。“江山如此多娇”,就如其市名一样,江山是一个拥有丰富内涵和传奇色彩的地域,其地学资源更是在国内外享有盛誉。江山市域内地质遗迹资源和地质地貌景观资源十分丰富。江山市拥有两张***的地学名片——江郎山世界自然遗产地和江山阶“金钉子”。江郎山是“中国丹霞”世界自然遗产地之一,是全球老年期丹霞地貌的突出代表。江山碓边发育有享有世界地学桂冠美誉的寒武纪芙蓉统江山阶全球标准层型剖面与点(简称江山阶“金钉子”)。另外江山所在的“三山地区”(浙江的江山、常山和江西的玉山)还是国际早古生代地层研究的热点区域之一,发育有完整的古生代地层,是浙江省内,也是国内诸多层型剖面的出露地。江山境内古生物化石十分丰富,从新元古代地层中的叠层石,到古生代的i叶虫、笔石、双壳、头足、腹足、腕足、珊瑚等化石均有发现。江山还是“礼贤江山龙”的发掘地和命名地。江山是浙江显著的断裂构造——江山绍兴断裂(带)(钦州一杭州大断裂的浙江段)的西端起点,具有重要的大地构造和地史研究意义。江山还发育有典型的花岗岩地貌、火山岩地貌和岩溶地貌,其中位于浙、闽边界的浮盖山发育有典型的亚热带丘陵石蛋型花岗岩地貌,并批准建设为省级地质公园。为充分挖掘江山市域内的地质遗迹资源,提高全社会和广大人民群众保护地质遗迹的意识,提高科学保护和合理开发利用的水平,江山市人民政府先后开展了全市地质遗迹调查和重点区域的地质遗迹详细调查,对数十年来地学研究的成果进行了全面收集和整理,基本查清了江山市地质遗迹资源的“家底”。2017年,江山市国土资源局委托浙江省地质矿产研究所开展全市地学科普项目,对全市重要地质遗迹进行现场勘定,并建立标识设施,编写针对不同年龄阶段的科普读物,江山地学科普丛书即是该科普计划的成果之一。《诗话江山:浙江江山地质演变与生命演化探秘/江山地学科普丛书》是面向社会大众的科普书籍,适合广大地学爱好者、大中专院校师生和地质工作者阅读和使用。
-
多理论视角下隐性价值评估研究王秀红 著《多理论视角下隐性价值评估研究》在借鉴靠前外研究成果的基础上,对隐性价值评估的指标体系和方法进行较深入、系统的研究,探讨影响价值的隐性静态和动态因素及内在联系。研究内容主要有隐性静态价值内涵、技术水平评估指标体系、隐性静态和动态价值评估指标体系的构建与实证研究。
-
内蒙古自治区自然重砂资料应用研究田俊,刘丽萍,杨继贤 等 著内蒙古自治区地域辽阔,现存有大量的自然重砂资料。利用重砂找矿是一种直接的找矿方法,过去利用重砂找矿在内蒙古自治区已发现过很多有价值的矿产。现在系统地对自然重砂资料进行研究已是势在必行,为的是更进一步了解各矿种的矿化类型、生成条件,揭示自然重砂与矿产的内在联系,从而掌握矿床的成矿规律。课题目标任务是为内蒙古自治区区域成矿规律、成矿预测及矿产资源潜力评价提供重要依据。课题分2个阶段实施:第一阶段为准备阶段,包括收集资料、1:20万基础数据库维护等;第二阶段为编制图件、建库、异常解释评价、报告编写,主要完成了内蒙古自治区级图件36幅、数据库15个,完成了预测工作区图件149幅、数据库75个。《内蒙古自治区自然重砂资料应用研究/内蒙古自治区矿产资源潜力评价成果系列丛书》通过对全自治区、预测区各矿种异常图的研究,证明了内蒙古自治区自然重砂异常的空间分布规律与其区域地质体、地质构造等有着内在的关系。对自然重砂异常的研究,为内蒙古自治区成矿远景区的划分奠定了良好的应用基础。
-
世界天坑之都常弼宇 著,李晋 摄影天坑是岩溶喀斯特现象中一种尚未得到人类充分研究和认识的自然奇观,近年来在靠前多有发现,并产生了广泛的靠前影响。其中,尤以广西乐业县大石围天坑群为瞩目,是世界上规模优选的天坑群,堪称的自然奇观,具有丰富的自然遗产价值、科学价值、美学价值、旅游价值。其中深邃瑰丽的地下河溶洞、茂密的原始森林,与恐龙同时期、近乎绝迹的各种珍稀动植物,这一切都如同深埋多年的地下宝藏一般,长期不为世人所知。《世界天坑之都》收录《中国国家地理》签约摄影师李晋十多年来的天坑主题摄影作品,大部分是抢先发售面世;辅以精当简略的介绍文字,以靠前的规格和印刷艺术,立体性地展示乐业大石围天坑群的全貌,逐一介绍天坑群以大石围为代表、各有特点的天坑,而且带读者深入地下,寻幽探奇,一睹深藏地下的地理奇观,天坑群内独特的生物世界,可称是对大石围天坑群的抢先发售深度揭秘。还特别介绍与天坑世代为邻的坑畔人家,天坑周围的风土人情,使《世界天坑之都》兼具学术性与鉴赏性,传达自然生态与人文风俗之美,全面反映了乐业作为“世界天坑之都”的精彩所在。
-
柴达木盆地南北缘成矿系列及找矿预测潘彤 等 著本专著将实地调查与地勘生产工作紧密结合,深入研究了柴达木南北缘地区的主要金、铜铅锌和铁矿床成矿背景环境,编制了1∶50万大地构造图,确定了每个阶段地质事件与成矿作用的关系;以现代区域成矿理论为指导,系统论述了该区域的金属成矿条件和矿床时空分布规律,划分出8个成矿系列;建立了柴达木盆地南北缘覆盖-浅覆盖区不同类型矿床物化探有效找矿方法组合;通过药剂复配和改性,难选冶矿石回收率明显提高;针对柴达木盆地南北缘的矿产资源开发利用提出了盆地、流域和典型矿区水资源保障模式,为进一步的快速勘查、矿产资源高效利用提供了科学指导。
-
卫星遥感监测技术方法与应用何宇华,刘顺喜 等 著《卫星遥感监测技术方法与应用/自然资源科技应用丛书》首先系统概述了国内外中高分辨率遥感卫星发展现状。随后回顾总结了在“十一五”“十二五”期间以利用国产卫星为基础开展的国土资源领域卫星遥感调查监测应用,内容涵盖土地业务化遥感调查监测、专题遥感调查、国家重大工程用地监测以及国家地理信息态势遥感调查等。以此为基础,系统总结了国产卫星遥感监测技术方法与应用,内容包括分类指标体系构建、技术路线与方法、关键技术方法研究与对策。最后集中展示了国产卫星遥感监测应用成效情况,并对卫星遥感监测技术与应用进行了展望。《卫星遥感监测技术方法与应用/自然资源科技应用丛书》紧密围绕国产卫星遥感调查监测展开,实用性强,可为测绘、遥感、国土资源调查监测、自然资源监管、国土空间规划及其他相关专业工程技术人员研究与实践提供借鉴和参考。
-
自然科学基础知识程文杰,涂向阳 编《自然科学基础知识》由生物科学篇、物理科学篇和化学科学篇三部分组成,在正文部分设有图表、课外读、课外探究、练习与实践和附录等板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