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然科学总论
-
学术研究与论文写作教程刘颖 编著本书按照学术研究的过程和论文写作的结构展开,可以使读者随着各章节的学习,从如何进行论文选题、设计研究问题、选择研究方法到如何写致谢、如何写摘要,逐步完成整体学术论文的写作。本书的内容结合国际通行的学术写作规范和中国学生毕业论文写作的主要问题,为即将或正在撰写学位论文的学生提供借鉴和参考,也为学生使用英语进行学术研究与写作,在国际期刊上用英语发表论文、参加国际学术会议打下基础。本书注重科学性、实用性、知识性和综合性,是一本具有较强实用性的学术研究与论文写作参考书。
-
科技创新中心的建设路径董阳,张丽,贺茂斌 等当今世界正面临百年未有之大变局,我国发展环境面临深刻而复杂的变化,要坚持创新在我国现代化建设全局中的核心地位,深入实施创新驱动发展战略,完善国家创新体系,加快建设科技强国。推进北京科技创新中心发展,有助于加快建设世界科技强国。本书通过文献调研等方式研究国际典型科学城特点与经验,梳理归纳国内外有关区域创新能力评价指标和方法,借鉴和吸收以往创新能力评价监测体系中的合理部分,分析北京的经济基础、科技资源禀赋、产业结构和功能定位等方面的差异特征,在此基础上,对北京科创中心建设情况和发展水平进行综合评价分析,并就提升创新能力提出可行性措施建议。
-
系统科学进展郭雷本书是中国科学院系统科学研究所组织汇编的系列丛书《系统科学进展》的第3卷,包括2021年诺贝尔物理学奖和经济学奖的解读、复杂系统本征微观态理论、从大数据到重要信息、人机融合社会中的系统调控、大数据对经济学研究范式的改变、智能与人机环境系统的关系、赛博时代的数据科学、军事系统的复杂性对抗、人类出行普适规律的形成机理研究等多方面内容,思想比较深刻并具有很好的可读性。阅读本书,有助于读者学习系统科学的相关思想和近期发展,了解系统科学的发展方向,提升系统思维素养。这是一本值得收藏的系统科学经典之作。
-
2023年度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指南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委员会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委员会依据《国家自然科学基金条例》和相关管理规章,发布《2023年度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指南》,引导申请人申请国家自然科学基金的资助。
-
2022版中国科普期刊概览与目录王韬科普期刊具有推动科学文化的繁荣和发展的作用,公众通过阅读科普期刊获取科学相关信息,把从中获得对科学的认知内化为日常行为,进而在更广泛的意义上促进科学文化的建设。科普期刊能有效地促进科研成果的传播与转化。公众通过阅读科普期刊获取的科研进展,通过通俗性与科学性的完美结合,科普期刊衔接起了科技创新与科学普及这“两翼”,对国民科学素养提升具有重要意义。同时,科普期刊也有助于未来科技人才的培养和储备,引导少年儿童立志于从事与科学相关的工作,启发科学技术的跨学科应用,对于自主创新型国家的建设意义非凡。科普期刊是科学规范化传播的重要阵地。随着新媒体和各种社交媒体的发展,科普期刊也面临着一系列挑战,公众获取信息的渠道愈发多元,曾经作为重要甚至是主要渠道的科普期刊如今如何发展才能结合智能化传播技术,从而实现科普传播社会化协同的目标,是一个亟须解决的重要问题。而与此同时,近期全国已有多地先后将科普工作纳入职称评定和绩效考核,不少地方更是将在正规科普期刊上发表科普文章纳入职称晋升和评定的重要参考标准。在此背景下,公众和广大科技科普工作者对科普期刊空前关注。长期以来,我国对于全面系统研究中国科普期刊发展现状的相关书籍较少。为进一步推动我国科普期刊发展,增强科普期刊的科技引领作用,上海市同济医院大健康工程管理研究所联合全国的传播、出版、科技等各领域的专家共同编撰了《2022版中国科普期刊概览与目录》,全面系统地描述截至2022年12月我国科普类型期刊的发展历史,期刊功能、分类、覆盖面、受众人群、出版地区分布等特征及融媒体转型发展趋势分析,还调查统计了这些科普期刊的主办单位、主管单位、创办年限、发刊频率、近5年期刊获奖情况等信息。该书的出版将有力引导我国科技工作者、科普期刊主办者和科普内容创作者响应时代之变、人民之需,更好地提升科普期刊的质量和影响力,促进新时代科普生态的构建,在提升全民科学素质、增强国家自主创新能力等方面发挥更重要的作用。
-
与大师对话桑建平 主编;彭华,黄舒,雷娇娃 副主编本书是“珞珈博雅文库”之“通识课堂系列”,系武汉大学“自然科学经典导引”基础通识课程优秀论文集。全书从“探索洞喻奥秘”“感悟科学真谛”“追问生命本源”三大角度探讨科学、生命的真谛,对当代大学生感到困惑的一些涉及人生观、世界观和价值观的相关问题进行探讨,目的在于引导读者明确人生的价值及所追求的目标,从而振作起来,积极向上,为国为民为文化事业更加繁荣而努力奋斗的雄心壮志。文集立意精巧,哲思隽永。书稿所选论文整体思路明确,逻辑清晰,论据充分,论证翔实,行文流畅,文笔优美,多有学科交叉的自觉意识,又有视野开阔的思维特征,充分展现了武汉大学学子的风采与文采。
-
科技自立自强与建设科技强国赵刚,王曙光中美贸易战以来,美国实施与中国科技脱钩策略,企图遏制和打压我国科技发展。特别是对华为等中国高科技企业的制裁,暴露了我国一些关键核心技术依赖欧美等发达国家和地区的状况并没有发生根本的改变。我国需要依靠高水平的科技自立自强,抓住新一轮科技革命和产业变革的机遇,促进经济高质量发展;通过强化国家战略科技力量,提升企业技术创新能力,激发人才创新活力,加大对外开放力度,加强科技创新治理等,构建新发展格局,建设科技强国。《科技自立自强与建设科技强国》回顾了世界科技发展进程,以及我国科技发展历程,讨论了科技发展对综合国力的影响,分析了国际格局随科技发展而变化的规律,最终对科技自立自强的重要性和意义,以及目标进行论述。
-
《长江师范学院学报》史料整理与分析王志标王志标教授撰写的《〈长江师范学院学报〉史料整理与分析(1985—2020)》是一本比较独特的著作。书中既有对《长江师范学院学报》史料进行的详细整理与分析,又有作者的办刊思想。全书的史料非常翔实,读后能够全面了解《长江师范学院学报》的来龙去脉和期刊传统的历史演变,对学报同仁很有启发,并有样板意义。我本人对他的许多办刊思想十分赞同。 学报或者学校主办的学术期刊是大学的重要门面。正如王志标教授书中所述:“对于一所大学而言,不能没有一份像样的期刊。期刊是大学这棵大树上结出的诸多硕果之一。但是,这颗硕果又有着其独特性。与大学培养的学生不同,学报的产品是各种学术成果,它为本校师生,也为全国具有相似研究兴趣的师生提供了一个发表平台。”实际上,我们经常可以看到一种现象,有的学校很普通,但它所办的学术期刊却被学界所熟知和认可。这是因为,这些学校为学界提供了很好的学术平台。因此,学术期刊成了这些学校的重要门面。对于一所大学来说,要全面提升质量的确需要长期努力并依赖许多条件,才有可能成功。而把其所属的某个方面(如学报)优先办好,进而再对其他方面各个击破,却是一种很好的内涵发展路径选择。优先办好学术期刊,让门面立起来,对于大学来说有事半功倍的效果。 学报或学校主办的学术期刊有助于凝练大学的特色。《长江师范学院学报》长期致力于“将学报办成一个特色型期刊”。虽然刊物“不同时期所侧重的特色有所不同”,但始终保持特色却是一件不容易的事情。我们发现,学报的特色往往跟学校的特色有很多的关联,甚至会带动学校的特色走向,促使学校的特色更加鲜明。《长江师范学院学报》把自己的特色跟学校的特色很好地融合了起来,二者相互促进,成为刊物长期生存和发展的重要动力。正如作者强调的:“普通高校学报只有以建设‘特色栏目’为追求,通过开设有特色、有实力的专栏,增强吸引力和凝聚力,形成学报独特的风格,才能在强手如林的学术期刊竞争中崭露头角。”可见,学报的特色跟学校的特色是互相促进的关系,彼此不可分割。作者在书中对《长江师范学院学报》如何坚持自己的特色,并且跟学校的特色保持良性互动的传统做了很好的总结和全面的回顾。这对于今后继续办好学报,无疑具有长期的启示意义。一般来说,学术期刊形成特色跟主编的办刊思路和学术理念有着密切的关系。正因为如此,每个学校在选择学报主编的时候都会十分慎重。通常的情形是,如果主编是人文学科出身,则期刊会凸显人文方面的特色;如果主编是社会科学学科出身,则期刊会凸显社会科学方面的特色。于是,学术期刊的特色形成既跟学校特色关联度很高,也跟主编的学科方向和办刊偏好有着高度的联系。作者在书中对此做了很好的分析,作者认为:“主编对于一个期刊的发展方向具有举足轻重的影响,所以主编风格就意味着期刊的风格。主编的学科背景则会影响其学术风格。”显然,作者在看到学报特色与学校特色之间密切关联的同时,也清楚地看到了主编与学术期刊特色定位之间的必然联系。 学报或学校主办的学术期刊也有助于学科和专业的内涵提升。学校的学术期刊在很大程度上要依赖于本校的学科和专业优势。对于学校来说,学校的特色往往是其优势和强势学科。因此,围绕学校的特色通常会有更多的优秀作者聚集,这就能对期刊稿件的质量起到很好的保障作用。在学术期刊越来越走向全国性学术平台的大趋势下,学校的特色学科有助于学报通过校内的作者去联系全国的相关专家,从而更好地提升学报这一学术平台的质量。正如作者所说,《长江师范学院学报》长期把文学、历史和教育作为发文的重点。这在一定程度上反映了长江师范学院的优势学科也在这些方面。近年来,随着不少优秀的博士和教授的加盟,长江师范学院经济学科与管理学科实力逐渐增强,《长江师范学院学报》在这两个学科的刊文也逐渐增多。这种情况跟所有的师范类大学十分类似。事实上,一所大学如果能够办好一个学术刊物,那必定要有相应的学术实力和底气。在过分重视核心刊物的时代,普通刊物的生存面临着很多困难。于是,依托学校的强势和优势学科,无疑是最好的办刊选择。 学报或学校主办的学术期刊还有助于提高人才培养质量。作者在书中特别提到习近平总书记给《文史哲》编辑部全体编辑人员的回信精神,回信提出:“高品质的学术期刊”要“支持优秀学术人才成长”。作者深刻地认识到“这是给学校的学术期刊提出了要主动承担培养人才任务的要求”。我个人觉得,这种认识非常重要。大学的第一中心任务始终是培养人才。学报或学校主办的学术期刊理所当然也要为这个中心任务做点什么。大学的人才培养责任不仅限于促进学生成长成才,而且包括对年轻教师、青年学术人才的培养。优秀学生的培养离不开优秀教师,而优秀教师的成长需要学校各个方面共同发力,包括学校的学术期刊要参与到教师的学术和科研能力提升中去。学术期刊和青年学术人才是相依相随的关系。青年学术人才正是在期刊编辑的帮助下逐渐成长起来的。世界上没有也不可能有天然的学术高手。当然,学术期刊也应该为培养学生做一些贡献。期刊可以为相关专业的学生提供实习岗位,可以在学生中间招聘编辑助理等。学生可以通过这样的期刊编辑实践,学到许多东西,尤其是编辑一丝不苟的精神、对人类知识的敬畏精神、兢兢业业的职业精神等,都会对学生有很好的教育示范作用。大学应该充分利用编辑的这些专业性极强的劳动精神去浸润年轻的学生。 总之,在读了王志标教授的书稿之后,对其许多观点表示深深的赞同。当然,我觉得这部书稿也存在一些可以进一步探讨的问题,可以在今后的研究中加以厘清。
-
The Computer and the Brain 计算机与人脑John von Neumann约翰?冯本书是诺依曼在1955—1956年为西里曼讲座而准备的未完成讲稿,是作者对过去十几年在计算机领域所做研究的一个总结性梳理。诺依曼在书中首先概述了模拟计算机和数字计算机的一些基本设计思想和理论基础,然后从数学的角度,主要是逻辑和统计数学的角度,探讨了人脑的神经系统的控制和逻辑结构,对计算机的数学运算和人脑思维的过程进行了比较研究。 本书是计算机和人工智能领域的一篇重要的原始文献,具有高度的前瞻性,为计算机的创新与发展以及机器人的研究指明了方向。
-
重新认识工程教育Edward F. Crawley, J本书描述了一种工程教育的方法,该方法将工程专业知识与个人能力、人际交往能力以及职业工程能力综合地整合在一起,从而更好地培养有创新精神、创业能力的工程师。本书强调工程师的培养以工程实践为背景环境,要将构思-设计-实施-运行(CDIO)贯穿于工程产品、过程系统的全生命周期。本书既是CDIO工程教育模式的发展与描述,也是全世界各地的工程专业寻求改进年轻工程师教育的指南。本书具有如下特色: (1)系统地介绍了CDIO方法,并根据CDIO标准逐一组织各章内容; (2)各章内容包括目标、问题讨论、案例分析以及关键概念与实施过程的详尽图表叙述; (3)一开始就清楚地阐释了相关教育术语,全书避免使用教育专家行话,通俗易懂。 本书适合所有身处工程教育改革和探索中的教师、学生以及广大读者阅读和参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