摄影艺术
-
解码大长今郑成宏主编;傅新宇等编写本书将对《大长今》中导演的创作灵感,剧情设置与立意等成就《大长今》的诸多成功要素一网打尽,并进一步解密《大长今》背后的故事、描绘《大长今》栩栩如生的人物群像、诠释《大长今》充满人性光辉的情感世界、展示《大长今》遍布韩国的外景地的魅力之旅。本书对大长今生活的时代的人和事进行了历史考察,为您呈现历史上大长今的原貌,朝鲜王朝时代的社会生活的风俗画卷,波诡云谲的宫廷政治斗争的真相。本书精心“画”出韩国饮食的形、色、香、味及其中蕴涵的科学养生的饮食精神。让你通透了解大长今美食和药膳,韩国的宫廷饮食和用餐礼仪等饮食文化。追踪电视剧《大长今》中有趣的情节,告诉你朝鲜半岛的风土人情、大长今的人格魅力、朝鲜时代文人的风范……帮助海内外的长今迷们深入了解韩国历史和文化传统。书中分析《大长今》中有关明朝使节与朝鲜王朝交往的情节,真实再现在朝鲜半岛这个孔子心仪的国度中,韩国传统礼仪的风采与独特魅力。中华文化对朝鲜半岛的深远影响、明朝使节与朝鲜半岛文人的交往、明朝使节眼中的朝鲜半岛以及中国与韩国医学交流中尘封的历史细节
-
新闻背后梁建增,孙克文主编;中央电视台新闻评论部编既然此书冠名《新闻背后》,自然少不得有一些内幕故事讲给你听。中央电视台新闻节目中心新闻评论部,承担着林林总总十四个栏目,在每天的大部分重要时段里,都有他们的节目在陪伴着你,告诉你他们所知道的和你想知道的几乎所有。所谓荧屏内外皆故事,而这本书告诉你的,则是那些发生在屏幕之外却与节目,与你有着密切关联的东西,比如政治背后的争论、新闻背后的新闻、娱乐背后的娱乐……不管你对“线人”事先作出过何种承诺,变声音也好,打马赛克也好……只是对“线人”有个心理安慰,对“线人”生活和工作的小环境来说,却只能是自欺欺人。这一点,每个人都是心知肚明的。——梁建增我在网上读到一个质问有代表性——“你以为你是谁?你只是一个记者,你怎么可以这样问刘姝威?”那么,刘姝威又是谁呢?朴实的刘姝威是一个有良知、有勇气、说真话的学者、但一不小心,刘姝威在我们的节目中就成了一个与恶势力作斗争的英雄了。这同样不是我们的本意。我问过刘姝威,如果知道600字的短文会让她陷入如此的困境,她还会不会写,还会发表吗?刘姝威肯定地说:“不会。”——王忠我常常觉得用骆驼来形容中国农民的整体形象最为恰当。阿拉伯人有这样的一个寓言:主人给一匹老骆驼背上装了许许多多的货物,见它不哼一声,就想看它还能不能再驮一些,于是轻轻地投了一根稻草在上面,没想到,就是这一根稻草,让骆驼轰然倒地。压垮骆驼的,显然不是最后一根稻草,而是那已经在它背上的不能承受之重。——杨春阿文开始说话的时候,听起来偈是呓语,因为在这一年多流离失所的生活里,她没有机会把这一切说出来过。她只是在噩梦里一次次回到那个地方——穿着从戒毒所卖出来的时候穿的那条睡裙,站在那条街上,等着出卖自己。“你戒毒所是挽救人,还是毁灭人?”她浑身颤抖地说。——柴静
-
绝世金莲李楠摄影/著;冯骥才,柯基生文本书是对发生在中国大地上历经一千多年,约有二十亿中国妇女缠足风俗的影像作品。摄影师李楠历经24年时间,足迹遍及山东、云南、北京、陕西、山西等众多省份和地区,义不容辞地将镜头对准行将消亡的最后一代小脚女人的生活。关注小脚,关注中国女人缠足的历程,关注小脚女人现在的生活,关注中国迈向现代化的进程中这样一群带有时代烙印的特殊人群,记录下这漫长而苦难的缠足史的最后几页。作者简介:李楠,1961年出生于山东省济南市;1989年毕业于山东艺术学院美术系;1990年、1996年在济南、北京举办个人摄影作品展览;1993年开始从事新闻摄影,先后在《山东画报》、《大众日报》担任摄影记者;其摄影作品在德国《莱卡世界》(LEICA W ORLD)杂志、《彩色摄影》(Color Foto)杂志;美国《时代周刊》(亚洲周刊ASIANWEEK)、荷兰《 M 》、意大利《GRAZIA》等杂志发表。1995年、1996年分获第二届、第三届佳能杯“亚洲风采”专业组一等奖、特别奖;1996年获笫39届世界新闻摄影(WPP)比赛金牌;1996年获96' SSF世界体育摄影大奖赛特别奖;1996年获中国摄影艺术最高个人成就奖——金像奖;1997年获国际摄影艺术联合会(FIAP)笫24届黑白双年展惟一个人金牌;1998年被评为中国德艺双馨优秀摄影家;1998年中国摄影出版社出版画册《李楠报道摄影》;2000年中央电视台《东方之子》栏目播出人物专访;2001年、2004年摄影作品参加平遥国际摄影节;2002年获冰心摄影文学奖;2004年6幅摄影作品被广东美术馆收藏;2005年出版“黑镜头”系列个人纪实摄影集《绝世金莲》;2005年接受英国BBC人物专访;2005年在北京798百年印象摄影画廊举办个人摄影作品展览。
-
透过众神的眼睛罗伯特·B.哈斯著;蓝纯译引人入胜,波澜壮阔,独一无二——《透过众神的眼睛——鸟瞰非洲》既是摄影佳作,又给读者展现了一幅幅前所未见的非洲肖像。在一张张浓墨重彩的辽阔画卷中,罗伯特?6?1B.哈斯从高空俯视的角度展示了非洲大陆的众多层面:多变的地形,丰富的野生生物,精彩的自然景观,为读者提供了一个如同非洲大陆本身一样辉煌、神奇、令人难忘的视觉宝库。本书收录的彩色照片从一个令人仰视的角度再现了非洲的丰富和瑰丽:空中俯瞰。本书的视角不是局限于忠实地描述原本就内容丰富的非洲大陆,而是以一种全新的、引人深思的方法展示非洲的奇特风光和五彩的野生动植物。登临高处,熟悉的景象霎时变得充满灵性、质朴而神秘,在读者的心里唤起一种普通视角所不能的惊奇和诧异。摄影师罗伯特?6?1B.哈斯乘坐直升飞机和轻型飞机在非洲大陆上空穿行,拍下一系列令人目眩的照片。有些是比较容易辨认的,比如波光粼粼的博茨瓦纳湖畔三只长颈鹿的剪影;另一些则异常抽象,比如纳米布的一处颇具规模的延展的沙丘,扭曲的沙脊在黄沙和橘黄色的阴影之间显得格外耀眼。南非的一处海湾边渔网交错,宛如用被人遗忘的语言写下的字符;埃塞俄比亚的硫矿在黝黑的水中喷涌,宛如宇宙深处的超新星。有一幅令人印象深刻的照片就像是以点画法画成的白、粉和灰色相交织的图画,仔细辨认才会认出一对张开的翅膀,原来这是聚集在肯尼亚海滨的一大群火烈鸟。这些只不过是本书收录的众多精彩图片中的几例,它们共同构成了一幅迥异于以往的非洲画像,这其中光与影的交融和构图与颜色的搭配无不让人想起非洲大陆的多姿多彩。每一幅照片都是独特而极具张力的:一头母狮只身向数百只水牛发起冲击;几股泉水蜿蜒流过熔岩河床;简陋的小镇里的铅皮屋顶像马赛克一般密密麻麻地聚在一起。点缀在本书这些美伦美奂的照片中的是摄影师写下的简短而意味深长的随笔,它们让我们得以窥视在照相机闪光的瞬间摄影师脑子里闪现的火花,从而更深地理解书中的一幅幅图片。《透过众神的眼睛——鸟瞰非洲》在愉悦读者的眼睛的同时也会激发读者的想象。
-
我的诺曼底唐师曾著著名战地记者唐师曾自1992年开始,多次自驾车亲赴欧美、东南亚以及国内二战战场采访,收集大量一手资料、现场照片,历时13年写成《我的诺曼底》。这是献给反法西斯战争胜利60周年的一朵小花,黑色花心是射入胸膛的7.62mm弹头,红色花瓣是子弹穿过皮肤迸出的鲜血:以此缅怀“消灭法西斯、自由属于人民”的无名英雄。“对世界,你只是一个大兵;对母亲,你却是整个世界。” 唐老鸭游走世界另眼看二战——新华社战地记者唐师曾亲赴二战战场采访考察的战地报告即将由长江文艺出版社出版,这部凝结了他13年心血的《我的诺曼底》,包含了20万字和300多张图片,书中涉及丘吉尔、列宁、斯大林、隆美尔、阿拉法特等大量与二战相关的人物。 二战60周年纪念活动中,二战题材的图书约数百种,除了大量战争纪实、人物传记等非虚构的作品外,以小说为代表的虚构作品也有不少。而《我的诺曼底》以“我”的视角,文字图片均是唐师曾亲历拍摄,他说:“《我的诺曼底》是我献给反法西斯战争胜利60周年的一朵小花,黑色花心是射入胸膛的7.62mm弹头,红色花瓣是子弹穿过皮肉迸开的鲜血。以此缅怀那些无名英雄。”本书行文笔法妙趣横生。长江文艺社用“正史边缘的逸事”、“《二十四史》之外的野史”来形容这部作品。但唐师曾强调,尽管笔法幽默,绝对不是“戏说”历史,作品是用“科学的眼光、艺术的语言,讲人的故事”。 唐师曾说:“为了写这本书,我查阅了大量资料,也做过很多实地采访,不过我对这些资料进行了分析综合,而不是直接使用。我在这本书的题记上写的是‘谨以此书献给我的爷爷,他教我尊重历史,热爱祖国文化,对世界充满慈悲之心。’我认为世界上的人分为四种,最高级的一种是爷级人物,负责制定规则。我书里写到丘吉尔这样的人就是爷级人物,跟爷级人物论道,看爷级人物的书,跟他交流思想,你也能成为爷级人物。” 作者简介: 在很多人眼里,唐师曾是一个富有传奇色彩的人物。他是新华社第一个装备移动通讯装置、不畏刀剑现场采访突发事件的记者。他曾在秦岭的大雪里拍过大熊猫,在可可西里无人区拍过藏羚羊,在神农架找过野人。当然,最著名的还是在海湾战争期间,他独自潜入伊拉克辗转交战双方,是最后撤离巴格达的中国记者。海湾战争造就了他的同时也给他带来了”再生障碍性贫血”和“重度抑郁症”,但病魔的降临没有使他放慢了脚步。他尽可能的抓住一切机会去实现自己的人生梦想,并将寻梦的过程和对生命的感悟写进了一本本书里。《我从战场归来》、《重返巴格达》、《我钻进了金字塔》、《我在美国当农民》、《我第三个愿望》等五部作品先后出版,而且每本书都在畅销书排行榜的前十位。 近日他的新作《我的诺曼底》即将出版发行,自1992年起唐师曾从北非开始采访二战遗迹,13年间他带病独自驾车赴亚、非、欧、美各州收集二战资料。 零距离接触隆美尔的独子、沙龙、阿拉法特、党卫军官的儿子、法国维和部队伞兵军官、二战时期的金三角地区国民党司令官,独家披露隆美尔后代的生活现状、阿拉法特养子和贴身保镖的故事,以及沙龙不为人知的“农民”一面…… 唐师曾将《我的诺曼底》献给反法西斯战争60周年,献给他的偶像——著名战地摄影师罗伯特·卡帕。“2004年6月6日,我在诺曼底滩头与女王、小布什、普京、希拉克、施罗德们……有个约会。按罗伯特·卡帕(Robert Capa)的说法,‘诺曼底是一帮基督徒和犹太人穿过海峡,重回欧洲。’60年前,卡帕在这里浴血拍照。60年后,他的信徒——我,替他准时赴约。所有反法西斯盟国的最高领袖站成一排,在我的Canon镜头中默立、致哀,我在诺曼底滩头替卡帕给他们拍合影。”
-
中国电影百年(日)佐藤忠男著;钱杭译;杨晓芬校本书的国际眼光把中国电影置于世界电影史的宏观背景下,与美国、日本电影进行比较,眼光独到、观点独特。本书既是一部电影史,更是一部超长的纸上电影。作者以细腻的笔法为我们展现了中国电影的无数个精彩镜头。本书也是一部写真集,其中既有大量影人照片,更有大量剧照,为你展开一部中国电影的百年图史。
-
头文字D刘伟强,麦兆辉著《头文字D》是一部风靡全亚洲的殿堂级漫画,总销量超过3900万册。电影《头文字D》即改编自此同名漫画,投资1200万美元大手笔制作,由《无间道》刘伟强、麦兆辉金牌班底倾力打造,由周杰伦、陈冠希、余文乐、黄秋生、陈小春、杜汶泽、钟镇涛、铃森杏等超人气明星领衔主演。电影《头文字D》是一部关于青春、梦想和爱情的大片。青春该如何定义?答案有很多。但爱情、眼泪定当是其中最难忘的内容。青春是速度,是失控,更是最终的赢。胜利也是不可磨灭的记忆。那年初夏,主角藤原拓海驾驶自家送豆腐用TOYOTA AE86和来自各地的赛车高手在曲折的山道上疾驰,用神乎其神的“飘移”技术进入山路赛车的极速世界,经历了青春、梦想和爱情。他已忘记了速度,他已完全受控。而这一切,组成了青春不可磨灭的记忆。但他不能记忆的是一个女孩的名字——夏树。本书收入了根据《头文字D》电影剧本改编的精彩故事,精选了《头文字D》中的真人真景剧照、大量精彩对白,以及主创人物访谈录和鲜为人知的拍摄花絮,随书附赠精美电影海报,极具收藏价值。编辑推荐】《头文字D》精彩故事、真人剧照,对白访谈、拍摄花絮,一次齐集!周杰伦、陈冠希、铃木杏、余文乐、黄秋生、钟镇涛、杜汶泽、陈小春、刘畊宏、阿部力明星全记录。“头文字D”“头文字D(Initial D)”,意即“D字第一名”。“D”是Drifting的简写,“D”代表“飘移”,就是车迷们平时说的“甩尾”,是一种车子中心滑离正轨,形成车尾摆动的拐弯驾驶技术。驾驶者于弯路时急速刹车,导致车尾呈失控性摆动,令四轮在路面滑行,但前轮仍然指向弯角或向前,这样汽车便能以最快速度拐过弯角。一秒钟有多长?当身处在时速120公里的快车内,正进入25米半径,接近180度的下坡道“发夹弯”内,一秒钟已算十分漫长。“飘移”是什么?高速过弯是把握着车轮抓地力的极限,“飘移”是超越那条界限,可以说是紧贴失控边缘的控制技术。
-
中国电影百年李多钰主编中国电影诞生已经整整一百个年头了。一百年前,中国人靠自己的聪明才智拍成了第一部中国电影《定军山》。从那时到现在,中国已经拍摄了近7000部电影。当我们仔细回望中国电影百年历程中每一季搏动的时候,我们都能真切地感受到代代相传的中国电影人的热血和信念。正是他们的赤诚、智慧和创造,才使中国电影毫无愧色地融进了中华民族不屈不饶、顽强奋进的奔涌之河,绘就了波澜壮阔、憾人心弦的史诗,令我们每一个中国人都有充分的理由为之自豪,为之骄傲!这本书收集了中国电影发展的点点滴滴,是一本值得珍藏的典籍,它让更多的电影爱好者能够领略百年中国电影的种种精彩。本书前言序从去年四月开始,我的手边总有一张《新京报》。每天,在我工作之余,我会把它翻开,翻到载有回顾中国电影百年轶事的那个熟悉的版面,看一看今天它将给我带来怎样的欢乐和欣喜。每当这个时候,一种会心的惬意便油然而生。因为,在眼前中国电影不太景气的状况下,有一张并非电影专业的报纸,竟如此认真地拿出恁多篇幅来盘点中国电影的过去,实在是难能可贵的。后来,偶然之中,我和《新京报》负责这个栏目的记者和编辑有了一点交往,我从他们的言谈里更感到了一股执著于中国电影的敬业精神。虽然他们都不是电影专业的从业者,但他们都把电影的事当成自己的事拼命地干着,着实让我感动。中国电影走到今天已经整整一百个年头了。一百年前,也就是1905年,中国人靠自己的聪明才智拍成了第一部中国电影《定军山》。从那时到现在,中国已经拍摄了近7000部电影。这是多么巨大的一笔精神财富啊!所以,今年,在中国电影诞生一百周年的时候,无论于情于理,都是值得我们欢庆和祝贺的。但作为一个电影人,我深知这个欢庆,是我们踩在无数电影前辈们双肩上的欢庆;这个祝贺,更是在中国电影走过坎坎坷坷之后的祝贺。当我们仔细回望中国电影百年历程中每一季搏动的时候,我们都能真切地感受到代代相传的中国电影人的热血和信念。正是他们的赤诚、智慧和创造,才使中国电影毫无愧色地融进了中华民族不屈不饶、顽强奋进的奔涌之河,绘就了波澜壮阔、憾人心弦的史诗,令我们每一个中国人都有充分的理由为之自豪,为之骄傲!《新京报》这一年多来所作的努力,即在于为这个值得欢庆和祝贺的时刻铺路搭桥,默默地做着本该电影人自己动手去做的事情。现在,他们又和中国广播电视出版社联手把这一年多来取得的成果汇集起来,精心编成了这本值得珍藏的典籍,以便让更多的爱好者能够随时从这里领略百年中国电影的种种精彩。我觉得,这是《新京报》对中国电影百年最美好的祝贺,也是对中国电影人最诚挚的鼓励。因此,我要大声地说:谢谢《新京报》和中国广播电视出版社为中国电影所做的这一切!同时,也通过本书谢谢所有关心和热爱中国电影的观众!其实中国电影第一个百年的神圣起点离我们并不算太遥远,但毕竟我们都没有亲身经历;然而,我们处在今天却有幸亲手去翻开中国电影第二个百年的恢弘画卷,这是我们这一代中国电影人的光荣。为此,在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进程中,作为当代中国电影人,我们唯有承前启后,一心一意地用我们的虔诚和智慧去努力耕耘这方深受大众钟爱的园地,重新铸造出中国电影的辉煌与感动来。只有这样,我们才能不辜负这个时代的重托和人民的厚爱!前言正如电影是所有文化产业里最昂贵的一种,电影史也是一种需要金钱堆砌的昂贵历史。欲寻当时光影的真实样貌,最恰当的方式当然是观看当时的电影,并且最好是在当时的环境下,否则对于电影这样一种代表时代科技进步的艺术门类,总有隔靴搔痒之感。如果置身1905年大观楼无比娱乐的放映现场,我们还能否说中国电影起始于一种行将没落的文化?如果置身1908年西班牙商人雷玛斯用简陋铁皮修建的“虹口活动影戏院”,我们还能否苦大仇深地诉说电影院线的西洋侵略史?如果置身1924年昌明电影函授学校面向社会的创办现场,我们还能否认定电影教育必定是一种学院派的贵族教育?如果置身1930年初具国体的民国上海,我们还能否简单地认为电影检查法在当年的推出主要是为了排斥异见?……超级影史家最想还原的中国百年电影史片断,当在1928年的上海。在海宁路和乍浦路交汇处的虹口大戏院看《火烧红莲寺》,“电影皇后”胡蝶在早期“吊威也”的威力下,如神似仙,飘飘飞来,那种观影的感受肯定比现在坐在家庭影院里,看dts音效的《指环王》要震撼得多。彼时,好莱坞的电影潮流和技术水准还停留在讲故事的阶段,中国电影狂人张石川已经发现了超越故事的“大片”魔力,狂拍一十八集《火烧红莲寺》,集集轰动上海滩。50年后,好莱坞在斯皮尔伯格的带领下,终于走向大片时代。但是十八集《火烧红莲寺》成为电影史上无人超越的观影颠峰。不过,上世纪二三十年代东方好莱坞的胜景,正堪用“灰飞烟灭”四个字来形容。对于早期的电影来说,资料的收集功夫几乎不可能,不管花费多少银子,怎么样保管,那些低燃点的电影胶片总在慢慢人间蒸发,慢慢不复存在。譬如《火烧红莲寺》,今人只有想象一下当时盛况,至于张石川、郑正秋、董克毅们到底把电影技术玩到多HIGH,那是无论如何也无法还原了。电影史上关于《火烧红莲寺》倒是有些记录,不外乎“武侠神怪片”盛行一时。“武侠神怪片”后来恰好属于刚刚制定的电影检查法的清理目标,所以《火烧红莲寺》最后的命运是被禁,并且成为国人崇尚怪力乱神的经典受到传统电影史的诟病。说到所谓武侠神怪,与当下世界范围内正在风行的“奇幻”文学和电影潮流如出一炉,可是谁会指责《指环王》或者《哈里·波特》怪力乱神呢?早期的电影史基本上就是这样一部任尔评说、无法还原的文字史。对于电影这样一种后文字时代新的历史记录方法来说,这简直是一种耻辱。就好像你空有科技昌明的录影设备,可以完整录制世界大战,但是对于一场发生在南宋的宋辽大战,却只能任凭说书人绘声绘色,唾沫横飞。如果你坚信信史的原则,希望看到一部电影的本来面目才能发言,则20世纪初的电影史只好留下一段恼人的空白。好在中国电影并不缺乏“历史”,资料馆的书架上有足够多的教你如何判断是非的史籍,如果你希望了解一些关于电影百年的是非的话。一般电影史学家并不需要介意影像资料的稀缺,遵命的中国电影史基本上脱胎于中国电影评论史,有着浓郁的意识形态影子,对于社会意义有着足够多的阐述。不过,就我个人而言,我一直想看的一本电影史至今确实尚未写出。有没有人在做这样一项工作:将中国电影百年,依据电影本体技术、样式的进步来一个论据充分的分解与阐述?有没有人能将常规中国电影史中那些边边角角的细节还原拼贴,最终形成中国电影百年的真实图卷?我知道这几乎是不可能的任务,这个不可能的任务与其说是没有人能完成,不如说它根本就不存在——中国电影从来也没有一个和平递进的发展历程,它本身便是片断式的,有头无尾的,它的历史无法给现在以借鉴,它的现在也无法给历史以辉煌,它无法自圆其说,空有一腔随家国命运跌宕的惆怅。所以,如果有人问,这本书是不是一本全新的关于中国电影百年历史的书,我委实不敢认同。我想,中国电影百年缺少的绝不是一本历史教科书,而是和他一起重温那早慧天真的童年、热情梦想的青年和命运多舛的壮年岁月的勇气。如果一定要给这本书一个说法,我愿意把它当成一次漫长的重逢,一次深切的同行,一次为了前行的回首。在这本书出版之际,《中国电影百年》的专题每天都还在《新京报》上和读者见面。编辑部最初打出的是“我们的一年,中国电影的一百年”的口号,准备用一年的时间和中国电影百年来一次“漫长的婚约”,没想到现在一年已过,电影的新时期才刚刚开始。对着一年可数的几部可看的国产电影,你往往意想不到,中国电影竟然有这么多值得寻回的过往。在这一年多的时间里,文娱编辑部几乎所有的人都为这个庞大的约会付出过努力,他们采访当事人,收集史料,观看电影,书写还原百年中国电影的点点滴滴……虽然只是大众媒体的一项面向公众的策划,我自问我们在一手资料采集上的投入不亚于任何专业的治史队伍,我们对中国电影的专业情怀也不亚于程季华们。最重要的是,能够拥有长达一年的时间,在速朽的娱乐编辑生涯中,和中国电影百年站在一起,每天都在面对新的命题,每天都有新的发现,那种慢慢探寻的幸福,再不会有其他人能够拥有。
-
最后的《黑镜头》编辑部编“黑镜头”系列:每幅震撼人心的不朽影像后面,都有一个动人的故事,令此丛书成为开创中国读图时代的先锋读物。该书为《黑镜头-中国的故事》第肆辑本书汇集了中国最优秀的纪实摄影师们记录中国现实的难忘影像它们大多曾叩动过社会的情感和所有怀有良知的心灵当我们面对这些记录时反省的时间会更长一些,对历史领悟会更多一些我们在其间发现关怀和人性以鼓荡我们的激情、痛苦、爱恋、勇气和正义感对当今中国更多的反省和领悟将创造属于未来的意义中国,有这样一群人对我们大多数人而言,我们已习惯于从电视和报刊上泛泛地了解世界。这样的习惯证明我们是幸福的,因为我们身处的环境拥有平静。当我们每天在新闻中匆匆浏览遥远的灾难和不幸时,我们几乎不会去做多少思考,更不会去领悟这些事件与故事背后,整个社会的状态和其他群体的命运。然而,有另外一群人却必须去直接面对这些。他们在或偏远或危险的地方奔波,年复一年进行着寂寞的守候或艰苦的追踪—不仅仅是为了填充新闻时间或版面,更多的是成为我们正在经历的历史的证人。
-
50经典电影(德)尼克劳斯·施罗德(Nicolaus Schroder)著;戴雪松,栾旭文译当电影成为文化符号……当电影成为历史传奇……当电影成为时代精神……《50经典电影》关于影像、文字、历史和文化的链接!本书按时间顺序收入了20世纪的50部经典电影,并对每一部电影从评论、资料和点评这三个方面进行介绍。“评论”主要介绍影片在技术上或表现手法上的突出特点、制作上的信息以及关于导演、演员和制片人的逸闻趣事;“资料”包括影片的内容简介、导演生平和影片资料(如国家、年代、导演、编剧、主要演员等);最后是作者对电影进行一句话的“点评”,并对影片的创意、创新和演员阵容等方面进行“星级”评价。在附录部分,本书还将电影作品和导演分别作了列表,便于查找;还列出了电影术语,并做了简明扼要的解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