摄影艺术
-
香港的另一面蒙敏生 摄革命与浪漫,尘封半世纪,2006连州国际摄影年展,年度摄影师金奖得主,十万底片首次披露。蒙敏生的影像作品述说了“革命”和“生活”两种境地,这不是“革命+生活”,相反,革命有革命的逻辑,生活有生活的逻辑,照片里的人物被这两种不同的逻辑困扰、争夺。蒙敏生必然肯定革命的正当、合理,但出于天性和阅历,他又不能忘情于那飘离在坚硬的革命之外的柔软的人性区域。——姜纬(策展人、摄影批评家)蒙敏生的摄影是上世纪香港摄影中的一个另类。他的摄影交织着那个时代来自中国大陆的左派社会意识形态,和香港底层社会的情感,以及沙龙摄影的艺术思维方式,是一个多义的影像文本。因此,他的摄影具有难能可贵的社会历史意义。——鲍昆(策展人、摄影批评家)人在天堂,很难理解地狱。蒙敏生先生的作品就在两者间相望。凭一心热血和有点幼稚的憧憬,碰出些创意的火花。不忘受“迫害”的劳苦大众,也常抽空制造天堂的靓女。——刘博智(美国堪萨斯大学艺术与设计系教授、摄影家)香港是一个奇特之地,它不仅有一百年以上的殖民史,而且还是近代革命的策源地之一。但出于各种原因,一般人对香港历史的这种特质缺乏了解。近三十年来,香港的意义越来越为国人所熟悉。特别是九七回归之后,越来越多的普通人得以近距离地观察香港。不过,香港那深邃的一面仍然不为人知。现在,通过蒙敏生的影像,香港的这“另一面”开始呈现出来,更重要的是,以蒙敏生漫长的摄影生涯和独特的左派经历,他所告诉给我们的,就不仅仅是香港的繁华,还有香港的挣扎。从这个意义来说,蒙敏生的“香港”是不得不知道的。——杨小彦(中山大学传播与设计学院教授)这批底片绝大多数是纪实摄影,从1950年代到1980年代,记录香港方方面面的社会生活,尤其是普通劳动人民的生活。香港的农夫、渔民、码头工人、作坊、工厂劳工、社会活动、有轨电车、市井茶肆、民俗风情、中产阶级、港九工人运动、香港风光、香港城市建设等等,这形成了一部连续的香港图片史证,仅仅从历史学、社会学意义而言,这就十分珍贵了;从图像内容而言,蒙先生记录的是香港的另一面,这就是:概貌之外的细节,成就底下的磨难,浮华背后的苦楚,功利之上的理想……同类相恤,他的摄影具有高度的人民性,所以我们完全可以给蒙先生加一顶 “香港人民摄影家”之冕。当我第一次看到这些底片时就感叹,直到1990年代,我们还相当闭塞,不知道大陆之外在为什么拍?怎么拍?拍的如何?我们将大陆几位八十年代开始自觉、平实记录社会生活的摄影家称为纪实摄影的先知先觉者,看来是我们的孤陋寡闻下对他们的一种过誉。就摄影而言,香港的蒙敏生等人觉醒更早、实践更多、功利性更少,中国摄影史将无法忽略这样的人物。
-
风过高原王秋杨 摄王秋杨的“前世”和她的“在路上”张宝全王秋杨刚登山时,还是一只不折不扣的菜鸟。虽然得到了王勇峰等“高人”的指导,我也没把她这种喜好当回事。以为不过是寻找一种不同的人生体验而已,就像有人喜欢瑜珈,有人喜欢逛商场一样。没想到这几年,她越走越远、越登越高,徒步走到了地球的南极点、北极点,明年还要登珠峰。这实在是我当初不曾预料。《圣经》说:你日子如何,力气便如何。我对这句话的理解,不外是人对生活的妥协,过着什么样的生活,就得打点出什么样的精神。可再往深处一想,好像也并不那么悲观,似乎也在说,人的精神和体力,实际也有着无限的潜能,只是看你能不能把自己放在一种使它焕发出来的状态。对王秋杨而言,她似乎已经找到了这种焕发的状态,这种状态使她痴迷、坚定和神往。这就是“在路上”。传说中有一种鸟,只有翅膀,所以一生都在飞翔;还有一种鸟,翅膀全已退化,只能在地上行走。如果说王秋杨是第一种鸟,那么我们大多数人就是第二种鸟:没有了飞行的翅膀。所以只能通过她的日记、她的照片,她的事后叙述,感受她的“在路上”,感受她的翅膀“在路上”的飞翔。王秋杨总说她的前世是西藏人。人究竟有没有前世,我也时常困惑。但我一直在想,也许在我们所处的物质世界之外,真的有一个非物质的精神世界,这是不是就是我们景仰的“神”,一种人类共同意识,一种精神的本原、一种游离于客观之外的存在。在这种客观之外的存在中,你能感悟到生命最本初的快乐,也能听见生命生长时的声音。对于王秋杨来说,西藏好像就是这样一个地方。所以,她一次又一次的去西藏,在西藏建苹果学校,今年还要在阿里恢复赤脚医生制度,仿佛教育和医疗不仅是她现实的痛也是她在西藏感动的盲点。我有时很羡慕王秋杨,因为她知道自己的“前世”,知道自己前世的人是幸福的,前世不仅仅是灵魂曾经生活过的地方,也是我们今天存放心情的地方……是为序。2006年4月北京
-
山西会馆容浪 著我希望通过行走,依靠内心深藏的力量,去挖掘、去追寻那永远值得我们自豪的文化和精神。——荣浪晋商会馆不仅仅是盖了几间房子,每一个会馆都盖有关帝庙,供奉着关老爷,用关公“忠、义、仁、勇”的精神激励着晋商,体现了中国的传统文化,体现了晋商的创业精神。对于晋商会馆的研究发掘,无论是谁都责无旁贷。——生活晨报许多晋商会馆永远消失了,留下来的也有不少在慢慢毁灭。荣浪所能做的,唯有用影像记录下它们的绚烂抑或黯淡、幸运或沉重的遗存。——新晋商杂志一个人被一个年纪尚轻,比自己小许多的人感动,机会不太多。但荣浪身上洋溢着这种感染力,他不仅让你感受到“光荣与梦想”,更让你依稀抓住自己心中或消失,或消退的“光荣与梦想”。——山西商报许多晋商会馆永远消失了,留下来的也有不少在慢慢毁灭。作者所能做到的,唯有用影像记录下它们的绚烂抑或黯淡、幸运抑或沉重的遗存。一个山西籍的年轻摄影人,用了近一年的时间,历尽艰险,走遍大江南北,凭着一个执著的梦想,用他手中的相机记录下晋商在全国各地修建的会馆。透过他的镜头,我们仿佛看到了晋商曾经的辉煌与荣耀,也读到了他们的无奈与凄凉。历经百年沧桑而巍然屹立的会馆,尽管残破、尽管落寞,却依然散发着一种魅力,让人情不自禁地向往、追寻。
-
像你我一样呼吸顾铮 著《像你我一样呼吸——一个世纪的摄影传奇》是著名摄影评论家、学者顾铮先生的最新作品集。该书以优美而犀利的文字向我们展示了一个世纪摄影史上最妖娆最独特的丰盛美景,并以摄影作为切入点,深入解析了一百年来的人类文明进程和社会变迁。书中选取的二十位最具个性或者说最抓人眼球的摄影师,甚至包括了诗人艾伦•金斯堡、哲学大师鲍德里亚等。他们的特立独行乃至惊世骇俗,赋予了作品最令人惊艳的影像风格和完整的哲学态度,因此在长达一个世纪的时间内散发出毫不衰竭的人格魅力与人性光芒,可谓真正的传奇。
-
裸女(英)戴斯蒙德·莫里斯 著;施棣 译这不是一本医书、科技类图书或者关于女性身体的名词解释,因为它比以上三者的总和还要多。作为闻名于世的人类学专家,莫里斯在本书中很细致地讲述了女性身体的各个部位,以及女生身体形态从古至今所发生的沿革。这是作者继1967年完成《裸猿》之后,又一次从人类学的高度,对人体做出的精要描述和分析。事实上,当年的《裸猿》一书,更多是对男性身体所做的阐释,正因如此,莫里斯认为自己在男女平等问题上犯下了一个不可饶恕的原则性错误,所以他才在36年之后自我救赎,以《裸女》一书向全世界的女性致敬。这本书或许不是适合所有人去阅读的,但对于那些就男女两性之间的差异怀有兴趣的人,对于那些想要了解人体进化过程中的趋势和变动的人,那些愿意发掘人类进化史上的各种逸闻趣事的人,那些想要更好欣赏人体之美的人,它是万万不可错过的。
-
世纪未解之谜张石你手上的这本书是有关历史的另一种解读,书中集录的是震惊20世纪的真实事件,它们作为历史事件非常著名,甚至从某种程度上改写了人类历史,因此尽人皆知。但同时,它们又因具有太多扑朔迷离的隐情,而成为举世公认的特大悬案。本书从真实案件入手,依据美国联邦调查局提供的数十份解密文件和来自民间的权威调查结论与最新发现,透过550个由亲历现场的摄影镜头记录下的真实瞬间,全面破悉世纪未解之谜的来龙去脉,为你展露人类历史不为人知、惊心动魄的另一张面孔。
-
影像力刘海洋 主编本书所访问的是一批活跃在中国影视一线的“影像力”的制造者。他们是一群个性各异、才华各具的创作者,也是一些不同程度地有着政治洞察力、经济运作力和团队领导力的不凡人物,是当今中国影视业中当之无愧的中坚力量。本书客观地展示了他们的心态、思想与忧虑,也如实地记录了他们的经验、成就和奋斗历程。他们用自己的才智赋予影像以力量,并把“影像力”变成了“影响力”,既使大众得到了娱乐,同时也直接间接地参与了中国变革的宏大进程。本书集藏了《星库》杂志与影视行业一线导演,制片人的深度对话访谈,内容的含金量对于行业从业者以及期待进入者有着地图般的指导意义。 所有热门电影、电视剧导演,如李安、顾长卫、徐克、尤小刚、高希希等,以及作为幕后操盘手的经纪人,如等,一一现身解码自己对艺术、事业、行业的感悟与认知。
-
烙刻巴义尔书名中的“烙刻”有被迫和自愿两层含义。这些影像自然已经深深地烙刻在了故人的记忆中;但我们希望它们继续烙刻在新人的记忆中。只是这新旧两种烙刻的本质意义是完全不可同日而语的。必须说明的是,因为淡化、回避了现代人的观点,使得本书不是一册厚重深刻的读物,它只是把这些堪称“中国现代史缩影”的照片罗列在这里,同时捉洪一些比较真实、鲜为人知的拍摄背景资料。至于这些照片所反映的历史和了川们更深层的真相和意义,只能有待后人来揭示了。叩击记忆的门扇,减缓下该忘却的忘却,留下思想的引子——我们目前只能做到这个程度。作为编者,我首先要感谢这些照片的拍摄者及相关人士对成书无私的帮助,尤其感谢作者巴义尔在工作之余只用了不到一年的时间就完成了这项“工程”。如果此书还能给读者带来一些阅读乐趣,如果它还有一点现实的、历史的价值,就让我们在回味、铭记这些影像的同时,也稍微留意一下拍摄这些照片们人吧——虽然他们之中有很多人并不是什么知名人士,可能也不属于永久铭记的内容。此书得以面世,我们还要感激、铭记中共中央文献研究室按照出版规定对本书的审查、把关。
-
再见了,艾玛奶奶(日)Atsuko Otsuka 著,(日)猿渡静子 译本书通过艾玛奶奶的爱猫——思达的眼睛,记录了奶奶从获知身患绝癌(多发性骨髓癌)到去世的这段日子。照相机镜头追踪着这只猫所看到的奶奶,如实地反映了死神给奶奶的身体带来的变化。通过一张张照片,我们可以看到,艾玛奶奶日渐虚弱。 此外,书中的照片还告诉我们,死亡的瞬间是很平静的。死亡原来是这样降临的,可能连很多成年人都不知道。 关注死亡,讨论死亡,也就是认识“生命之重要、生命之宝贵”的过程。 很少有孩子会问“人死了以后会怎样”这样的问题。因为成人不愿意涉及死亡这样沉重的话题,他们自己也很少有机会认识到,生命其实是有限的。 本书用镜头清晰地向我们展现了死亡这一过程和死亡本身。有人认为,不仅是孩子,父母也应该读一读这本书。“人的生命是有限的”、“每个人都会面临死亡”、“死亡降临时并不痛苦”,这样的人生真理,难道我们不应该和孩子们一起好好分享吗?
-
爱夏代忠进入二十一世纪以后,人们对纯天然、无污染饮品的追求,为普洱茶的发展与普及迎来了一个难得春天。随着人们对普洱茶认识的深入,尤其是其特殊医药效用不断被发现,普洱茶赢得了越来越多消费者的青睐。并因此形成了一个逐渐扩大的普洱茶消费市场。然而作为健康饮品的普洱茶要健康地走下去,成为滋养人类的保健饮品,最关键的还是取决于它的安全性、卫生性。 从这个角度来说,现代普洱茶除了保留传统普洱茶越陈越香的特性之外,更应突出其环保、绿色、卫生及安全的品质。 真正优质的普洱茶,其陈香必须是建立在安全上和卫生上的陈香。 在历史的长河中,每个时代都该有每个时代的普洱茶精品,一代茶人也应该有一代茶人的追求。千年遗风,百代文明,前人已经写了普洱茶灿烂的历史。推陈出新,继往开来,后人应该唱响的是普洱茶未来的光荣,那就是安全、卫生,同时又能与岁月一起成长的普洱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