外国文学作品集
-
歌德谈话录(德)爱克曼《歌德谈话录》记录了歌德晚年有关文艺、美学、哲学、自然科学、政治、宗教以及一般文化的言论和活动。《谈话录》是研究歌德的重要的第一手资料,特别是在文艺方面,它记录了歌德晚年的最成熟的思想和实践经验。《谈话录》时期正是歌德最大的剧作《浮士德》第二部的完成时期,歌德自己多次谈过他关于这部剧本苦心经营的情况,对于理解这部剧本本身乃至一般文艺创作问题都是富于启发性的。
-
外国文学作品选周煦良主编《外国文学作品选:第四卷》主要作为综合性大学、师范大学、师范学院“外国文学史”课程的辅助教材,着重选取外国主要作家的代表作品,以诗歌戏剧,小说等文学体裁为主,分古代、近代(上、下)、现代部分。
-
前夜 父与子(俄)屠格涅夫著;丽尼,巴金译本文库旨在汇总世界文学创作的精华,全面反映包括我国在内的世界文学的最高成就,为读者提供世界第一流的义学精品。它以最能代表一个时代文学成就的长篇小说为骨干,同时全面地反映其他体裁如中短篇小说、诗歌、散义、戏剧、童话、寓言等各方面最优秀的成果。选收作品的时限,外国文学部分,自古代英雄史诗至第二次世界大战结束;中国文学部分,自《诗经》至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它是包容古今,囊括中外的珍贵的文学图书系统。《前夜》发表于一八六零年,它反映是改革的“前夜”。改革有赖于“自觉的英雄人物”。屠格涅夫清醒地看到,即使是贵族中的优秀分子,也不能肩负这样的历史任务。时代的英雄只是平民知识分子。《前夜》中的英雄是保加利亚爱国者,平民知识分子英沙罗夫。《父与子》里,屠格涅夫基本上是忠实地表达出六十年代思想斗争的政治意义。但于他本世界观中的矛盾,他对“父”与“子”的态度也是矛盾的。《父与子》是社会政治性长篇小说的光辉范例。在书中,作家真实地反映出那些震动六十年代俄国社会思想界的巨大社会问题,使这部小说无论在思想或艺术上都高出于他的其他长篇小说。
-
被欺凌与被侮辱的(俄)陀思妥耶夫斯基(ф.М.Достоевский)著;南江译作者简介:陀思妥耶夫斯基,(1821~1881)俄国19世纪文坛上享有世界声誉的一位小说家,他的创作具有极其复杂、矛盾的性质。 陀思妥耶夫斯基生于医生家庭,自幼喜爱文学。遵父愿入大学学工程,但毕业后不久即弃工从文。在法国资产阶级革命思潮影响下,他醉心于空想社会主义,参加了彼得堡进步知识分子组织的彼得拉舍夫斯基小组的革命活动,与涅克拉索夫、别林斯基过往甚密。1846年发表处女作《穷人》,继承并发展了普希金《驿站长》和果戈里《外套》写“小人物”的传统,对他们在物质、精神上备受欺凌、含垢忍辱的悲惨遭遇表示深切同情。唤醒他们抗议这个不合理的社会制度。 《双重人格》(1846)、《女房东》(1847)、《白昼》(1848)和《脆弱的心》(1848)等几个中篇小说使陀思妥耶夫斯基与别林斯基分歧日益加剧,乃至关系破裂。后者认为上述小说流露出神秘色彩、病态心理以及为疯狂而写疯狂的倾向,“幻想情调”使小说脱离了当时的进步文学。 1849~1859年陀思妥耶夫斯基因参加革命活动被沙皇政府逮捕并流放西伯利亚。十年苦役、长期脱离进步的社会力量,使他思想中沮丧和悲观成分加强,从早年的空想社会主义滑到“性恶论”,形成了一套以唯心主义和宗教反对唯物主义和无神论,以温顺妥协反对向专制制度进行革命斗争的矛盾世界观。他流放回来后创作重点逐渐转向心理悲剧。长篇小说《被侮辱与被损害的》(1861)继承了“小人物”的主题。《穷人》里偶尔还能发出抗议的善良的人,已成了听任命运摆布的驯良的人;人道主义为宗教的感伤主义所代替。《死屋手记》(1861~1862)记载了作者对苦役生活的切身感受,小说描写了苦役犯的优秀道德品质,控诉了苦役制对犯人肉体的、精神的惨无人道的摧残,无情揭露了沙皇俄国的黑暗统治。《罪与罚》(1866)是一部使作者获得世界声誉的重要作品。《白痴》(1868)发展了“被侮辱与被损害的”主题,女主人公娜斯塔西亚强烈的叛逆性和作为正面人物的梅什金公爵的善良与纯洁,使小说透出光明的色调。但一些用以攻击革命者的“虚无主义者”形象,削弱了小说的揭露力量。在《群魔》(1871~1872)中已没有被侮辱与损害者的形象,而只有对革命者的攻击了。 最后一部作品《卡拉马佐夫兄弟》(1880)是作者哲学思考的总结。作者以巨大的艺术力量描写了无耻、卑鄙的卡拉马佐夫家族的堕落崩溃。对颠沛流离、生活在水深火热之中的人们表示...[更多内容]
-
祖国在危急中(法)奥·布朗基(Auguste Blanqui)著;顾良,冯文光译奥·布朗基的革命本能和他的果断精神并不是每个人都具备的,无论哈姆雷特说过多少次要有毅力,但哈姆雷特始终是哈姆雷特。为了纪念这位伟大的革命先辈,为了学习国际共产主义运动的历史,编者翻译了布朗基的《汉译世界学术名著丛书:祖国在危急中》,并写了一篇布朗基传略,附在书后。本书主要包括了巴黎的防务、博爱、改组巴黎各区的国民自卫军、全民族的抗战、拉维叶脱事件等内容。
-
被欺凌与被侮辱的(俄)陀思妥耶夫斯基(Ф.М.Достоевский)著;南江译内容说明这部长篇小说描写贵族资产者瓦尔科夫斯基公爵和一些受他欺凌的人们之间的冲突。公爵在青年时期为了夺取某工厂的财产,诱骗并遗弃了厂主的女儿,使她流落在彼得堡贫民窟。作者着重描写了公爵和厂主女儿的私生女涅莉的悲惨命运和病态心理。此外,公爵为了使自己的儿子阿辽沙和富翁的女儿结婚,不惜破坏了阿辽沙和管家的女儿娜塔莎的爱情,欺侮了管家一家人。小说对贵族资产阶级社会的罪恶进行了揭露,对被欺凌与被侮辱者寄予同情,还反映出俄国在资本主义冲击下产生的动荡不安的气氛。作者指出,在彼得堡那样的城市,充满“愚钝的利己主义、种种利害冲突、令人沮丧的荒淫无耻和种种隐秘的罪行”,经常发生着“阴森可怖、使人肝肠欲断的故事”。
-
太阳城(意)康帕内拉(T. Campanella)著;陈大维等译《太阳城》是早期空想共产主义者意大利人康帕内拉的重要代表作。他抨击了由私有制产生的各种弊病和罪恶,主张废除私有制。同时,他描绘了一个理想的社会制度,在那里,人人必须劳动,而且一切生产和分配活动都由社会来组织。康帕内拉在《太阳城》中提出的空想共产主义的体系,是嗣后很多空想社会主义体系的雏形,因此,这是一部社会主义思想史上的重要文献。
-
源氏物语(日)紫式部著;丰子恺译《源氏物语》成书于公元1001-1008年之间,是世界上最早的长篇写实小说,为三千万日本家庭不朽的国民文学,是世界上公认的亚洲文学十大理想藏书,亦是世界文学宝库中不可或缺的一件珍品。本书以日本平安王朝全盛时期为背景,通过主人公源氏的生活经历和爱情故事,描写了当时社会的腐败政治和淫乱生活上层贵族之间的互相倾轧和权力斗争是贯穿全书的一条主线,而源氏的爱情婚姻,则揭示了一夫多妻制下妇女的悲惨命运。在贵族社会里,男婚女嫁往往是同政治斗争的手段,妇女成了政治交易的工具和贵族男人手中的玩物。评论认为,《金瓶梅》是中国封建社会的世态图,在那里,女人是男人生理发泄的工具;《源氏物语》则是日本贵族社会的写真集,在那里,女人是男人政治交易的商品。全书五十余回,近百万字。故事涉历三代,跨越70年,所涉及人物四百多位,印象鲜明的也有二三十人。此书颇似我国唐代的传奇、宋代的话本,但行文典雅,极具散文韵味;加之书中大量引用汉诗,及《礼记》、《战国策》、《史记》、《汉书》等中国古籍史实和典故,因此读起来具有浓郁的中国古典文学气氛。《源氏物语》开辟了日本物语文学的新道路,是日本古典现实主义文学达到一个新的高峰。
-
卡拉马佐夫兄弟(俄)陀思妥耶夫斯基(Ф.М.Достоевский)著;耿济之译《卡拉马佐夫兄弟》是伟大的俄罗斯作家陀思妥耶夫斯基(一八二一—一八八一年)创作的最后一部长篇小说,是他的最主要的代表作之一。从十九世纪五十年代初开始,他就在构思这部小说了,经过近三十年的酝酿,一八七八年才动笔写作,边写作边发表,历时二年,于一八八○年,在《俄国导报》上连载。费多尔·卡拉马佐夫是俄国外省县城里的一个暴发户。他积聚了十万多卢布的家当。但没有宗教信仰(在作者看来亦没有精神生活),一味追求感官享乐,为人卑琐,贪财好色,他有三个儿子。大儿子米卡是个军官,和他同时迷恋上了一个名叫格鲁申卡的外来女人。同时,他家还养着一个厨子叫做斯麦尔佳科夫。由于争风吃醋,米卡扬言要杀死父亲,但是却没有去杀,真正杀死他的是厨子。厨子是费多尔和一个白痴女人的私生子。厨子斯麦尔佳科夫之所以要杀死他,原因是受了费多尔的第二个儿子伊凡的影响。伊凡虽然在行为上很高贵,但在思想上却和费多尔一样没有任何信仰,因而也就没有道德观念。他主张“什么事都可以做”,因此促使斯麦尔佳科夫杀死了费多尔,并拿走了三千卢布。案发之后,却阴差阳错地弄到了大儿子米卡头上,在审判过程中,虽然斯麦尔佳科夫向伊凡承认自己杀害了费多尔,但他马上自杀了。没有了证人,又由于米卡前后两个情人的争风吃醋,搅乱了口供,法庭最判决米卡二十年苦役,米卡后来也意识到自己应该主动经受苦难的磨练,宽恕一切人,为人类赎罪。小说中的理想人物是费多尔的儿子阿辽沙,他扳依宗教,献身于上帝和人类的爱。便即使他也主张并参与策划米卡越狱潜逃,至于越狱是否能成功,小说则留给读者去想象。
-
卡拉马佐夫兄弟(俄)陀思妥耶夫斯基(Ф.М.Достоевский)著;耿济之译陀思妥耶夫斯基(Ф.М.Достоевкий,1821~1881),俄国19世纪文坛上享有世界声誉的一位小说家,他的创作具有极其复杂、矛盾的性质。陀思妥耶夫斯基生于医生家庭,自幼喜爱文学。遵父愿入大学学工程,但毕业后不久即弃工从文。在法国资产阶级革命思潮影响下,他醉心于空想社会主义,参加了彼得堡进步知识分子组织的彼得拉舍夫斯基小组的革命活动,与涅克拉索夫、别林斯基过往甚密。1846年发表处女作《穷人》,继承并发展了普希金《驿站长》和果戈里《外套》写“小人物”的传统,对他们在物质、精神上备受欺凌、含垢忍辱的悲惨遭遇表示深切同情。唤醒他们抗议这个不合理的社会制度。《双重人格》(1846)、《女房东》(1847)、《白夜》(1848)和《脆弱的心》(1848)等几个中篇小说使陀思妥耶夫斯基与别林斯基分歧日益加剧,乃至关系破裂。后者认为上述小说流露出神秘色彩、病态心理以及为疯狂而写疯狂的倾向,“幻想情调”使小说脱离了当时的进步文学。1849~1859年陀思妥耶夫斯基因参加革命活动被沙皇政府逮捕并流放西伯利亚。十年苦役、长期脱离进步的社会力量,使他思想中沮丧和悲观成分加强,从早年的空想社会主义滑到“性恶论”,形成了一套以唯心主义和宗教反对唯物主义和无神论,以温顺妥协反对向专制制度进行革命斗争的矛盾世界观。他流放回来后创作重点逐渐转向心理悲剧。长篇小说《被伤害与被侮辱的人们》(1861)继承了“小人物”的主题。《穷人》里偶尔还能发出抗议的善良的人,已成了听任命运摆布的驯良的人;人道主义为宗教的感伤主义所代替。《死屋手记》(1861~1862)记载了作者对苦役生活的切身感受,小说描写了苦役犯的优秀道德品质,控诉了苦役制对犯人肉体的、精神的惨无人道的摧残,无情揭露了沙皇俄国的黑暗统治。《罪与罚》(1866)是一部使作者获得世界声誉的重要作品。《白痴》(1868)发展了“被侮辱与被损害的”主题,女主人公娜斯塔西亚强烈的叛逆性和作为正面人物的梅什金公爵的善良与纯洁,使小说透出光明的色调。但一些用以攻击革命者的“虚无主义者”形象,削弱了小说的揭露力量。在《鬼》(1871~1872)中已没有被伤害与被侮辱者的形象,而只有对革命者的攻击了。最后一部作品《卡拉马佐夫兄弟》(1880)是作者哲学思考的总结。作者以巨大的艺术力量描写了无耻、卑鄙的卡拉马佐夫家族的堕落崩溃。对颠沛流离、生活在水深火热之中的人们表示深厚同情,但也流露出消极的一面,例如认为只有皈依宗教才能保全道德的价值,只有宽恕和仁慈才能拯救人类社会等说教。陀思妥耶夫斯基擅长心理剖析,尤其是揭示内心分裂。他对人类肉体与精神痛苦的震撼人心的描写是其他作家难以企及的。他的小说戏剧性强,情节发展快,接踵而至的灾难性事件往往伴随着复杂激烈的心理斗争和痛苦的精神危机,以此揭露资产阶级关系的纷繁复杂。矛盾重重和深刻的悲剧性。陀思妥耶夫斯基的善恶矛盾性格组合、深层心理活动描写都对后世作家产生深刻影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