外国文学作品集
-
骑兵军(俄)伊萨克·巴别尔(Исаак Бабель)著;戴骢译;王天兵编《骑兵军》是俄罗斯著名作家巴别尔的一部名作。这是一部流传了八十年的奇书,也是用青春的铁和花,锻打成的文学瑰宝。作者是20世纪俄罗斯文学天才伊萨克·巴别尔。1920年,二十六岁的他以战地记者的身份,跟随布琼尼统帅的苏维埃红军第一骑兵军进攻波兰。战争历时三个月。巴别尔目击了欧洲历史上,也是人类历史上最后一次大规模的空前惨烈的骑兵会战。1923年至1924年,他根据这次征战,陆续创作了三十多篇短小精悍的文章,有战地速写,也有军旅故事,这就是《骑兵军》。这曲曾经震撼过世界、畅销欧美的苏波战争的绝唱,既是一个带眼镜的犹太书生有关文明与暴力、征服与反抗的记录,也是一部霸气十足、豪气冲天、剽悍粗犷的哥萨克骑兵将士的列传。全书以三十五篇散记的形式,记录了上个世纪二十年代苏波战争期间,在波兰的苏联骑兵军的故事,以骑兵军士兵献身革命事业为前提,着力刻画了他们身上人性化的一面,真实地再现了布琼尼领导的骑兵军鲜为人知的风貌,揭示了内幕。其中关于残酷的战争场景及普通哥萨克既英勇又消极的真实形象的描写,在原苏联引起极大争议。巴别尔是上世纪二三十年代原苏联最引人注目的作家之一。高尔基说他是俄罗斯当代最卓越的作家。巴别尔作品具有巨大的生命力。1975年他的《骑兵军》重新出版,并陆续译成二十多种文字,震惊了欧美文学界。1986年,《欧洲人》杂志选出100位世界最佳小说家,巴别尔名列第一。作为令人佩服的短篇小说大师,巴别尔受到众多名家交口称赞:海明威认为比自己更凝练;博力·赫斯认为如诗那样美;辛西娅·奥捷克认为他是和卡夫卡并列的优秀作家。
-
257实验室(美)迈克尔·卡罗尔(Michael Christopher Carroll)著;樊宇译人类在征服自然,还是在毁灭自己?《257实验室》惊人内幕首次公开披露美国政府和军方控制下的绝密病毒实验室这不是一本科幻小说,而是发生在当今文明世界的真实坡露给你的不只是恐慌和担忧,为了保持警醒,这是本年度你不得不读的一本书!荣登《纽约时报》2004年3月畅销书榜9.11后,一种新的恐怖情绪正在纽约市民心中蔓延。2004年春,一本名为《257实验室》的书被美国最著名的图书出版商哈珀·科林斯出版集团出版,并立即震撼了全美。书中披露了一个令人异常震惊的秘密:在繁华的纽约市区,一直以来存在着一家绝密生化实验室,从上个世纪六十年代到本世纪在美国本土先后莫名其妙出现的莱姆关节炎、变异口蹄疫、西尼罗河病毒等怪异的疾病均是源于该实验室!这看似天方夜谭的论点,却是纽约曼哈顿的律师,迈克尔·卡洛尔调阅了大量军方绝密档案和已解密的政府文件基础上,费时七年实地调查研究后得出的结论。鉴于目前肆虐人类社会的病毒多是源于实验室这一现象已成为令人担扰的严重问题,该书的面市立即引起了美国民众和政要及国际社会的高度重视。曾拍摄《蜘蛛侠》等影片的索尼歌伦比亚影音公司已购买《257实验室》的电影版权。对于公众来说,普拉姆岛是严格的禁地。岛上有陡峭的悬崖、森林、池塘——还有在世界各地 肆虐的致命病毒。尽管这个小岛就在汉普顿这个度假胜地近旁,就在纽约市近在咫尺的海岸那一边,但是生活在附近的人们,可能穷其一生也不知道岛上到底居住着什么人,更不知道他们在做什么。但是,这一切都将改变。《257实验室》向您展示了一个真实的普拉姆岛及它多变的过去。这本书将告诉我们,这个坐落在美国人口最稠密地区的小岛,这块看似田园牧歌般美妙的净土,其实是一颗定时炸弹,而炸弹的定时器一直在嘀嗒作响,随时有爆炸的可能。一个“世界上最安全的实验室”,现在却成了世界上最危险的实验室。我们会看到一个美国政府下属的病毒实验室是如何漏洞百出,走向万劫不复。它将把读者带入一个神秘的世界:西尼罗河病毒的爆发,口蹄疫病毒泄漏事件,莱姆病和这个小岛之间千丝万缕的关系,生物安全防范系统的全面崩溃,严重超标的污水排放、普拉姆岛管理高层对梁病工人的漠视……
-
楼梯(法)布里吉特·奥贝尔(Brigitte Aubert)著;赵家鹤译列奥纳·希勒·摩尔诺是一个尸体防腐专家,他母亲年轻时是电影院的领票员,被几个在戛纳街头闲逛的水手强奸后生下了他,所幸他最好的朋友格莱克(一个“富人”),为了他的精神健康常带他去夜总会散心,日子过得倒也挺好,直到有一天,一个叫做叫做布朗丝·安德留的女人请求她死去的小女狼艾里诺的做防腐处理——她打算把心爱的小女儿的尸体一直放在她私家的小教堂里。几经犹豫,列奥纳最终答应了她。但他在为尸体做防腐处理时发现这个小女孩生前曾被强暴过。处于困惑中的他提出了一些疑问,再加上被这个表现失常的年轻貌美的母亲所吸引,他开始了他的侦查工作。由此,他陷入可怖的和无法理解的境地……凶手得到惩处之日,也是充满浪漫色彩的爱情尘埃落定之时。作家别具一格的情节构思既扣人心弦又激动人心,并为我们唱响了一曲缠绵哀怨的爱情挽歌。
-
意大利文学沈萼梅著《意大利文学》纵观意大意文学从起源到20世纪80年代的文学发展脉络,以丰富的第一手资料和生动的语言描述了从意大利文艺术复兴时期到当代社会各个阶段的代表作家及其代表作品。这是一次意大利文学的巡礼,也是一部用文学展示意大利灿烂文明传统和社会习俗的教科书。读者一翻开此书,就漫游在博大精深的《神曲》里,沐浴在“意大利诗歌之父”彼特拉克那爱的梦幻和净化的灵魂中,聆听薄伽丘那惊世骇俗的“人曲”《十日谈》;继而读者随同经历了五百多年社会动荡和发展的意大利文人的足迹,进入了当今社会,体察和领略当代人被扭曲和异化的心态;最后,随着80年代风靡全球的《玫瑰的名字》一书,又回归到了中世纪一个神秘莫测的修道院里,与小说的主人公一起录觅古人留下的足迹,为当年曾发生过的一连串骇人听闻的谋杀案而震惊。《意大利文学》避免了平铺进叙,对于历史上和文坛上有过争议的文人,如读者感兴趣的马基亚维利和邓南遮,花费了较多的笔墨;而对于享有世界声誉的大作家莫拉维亚和卡尔维诺等人的作表作品,则予以深入浅出的生动介绍。
-
夜幕降临(美)Lesmartin著;萧乾,文洁若译1996年7月17日黄昏,在空荡的长岛海滨,一对情男痴女面对摄像机恣意偷欢。突然一声巨爆,漆黑的夏空顿时光照如昼。美国环航公司800班机凌空爆炸,机上230个生灵无一生还。摄像机正好拍下遇难飞机的最后时刻。五年后,政府宣称飞机坠毁纯因机器故障。但是约翰科里,前纽约市警察局探员,现联邦反恐特勤队合同特工,在妻子兼搭档凯特梅费尔德的引导下,认为此案疑点甚多,需要再查。凯特是在职联邦特工,正直善良,处事谨慎。克里侠肝义胆,敢作敢为。夫妇俩顶住上司的百般阻挠和屡屡警告,着手重新调查,并发现确凿铁证。追查揭露,此案系顶层人物阴谋策划,闻者无不心惊胆颤,苦思不解,坠机背后,定有更为骇人的梦魇,将给美国和全世界带来无穷后患。
-
春去春又来(韩)金基德(Kim Ki-Duk)著;(韩)金文英(Kim Moon-Young)撰文;(韩)安胜熙(An Seung-Hee)绘画;申玉芬译从小生长在深山的小知尚转眼间已经长大,对前来养病的女孩触动凡心,那形体的美和自然散发的香气占据少年心头,他并不晓得这份执著——狂烈的爱会在日后种下什么因果……美丽的传说交织一幅山水似幻,如历恬静而成熟的意境。冲突激抑,跌宕起伏,终指向善与美之道。这就是四季——春天去了还会现来。春天,调皮的小和尚在一条鱼、一条蛇、一只青蛙身上绑了一块石头。当他一觉醒来,发现自己的身上也被老和尚绑了石头时,他幡然醒悟。当他赶着去赎罪的时候,鱼和蛇都死了。小和尚痛哭起来,而老和尚只是静静地站在旁边……夏天,老和尚和小和尚的生活中出现了一名少女。在为少女治病时,青春年少的小和尚与她产生了感情。少女病好离去,小和尚忍不住思念,离开了寺庙,离开了老和尚……秋天,小和尚杀了妻子逃回庙宇,老和尚什么话也没说,而是在寺庙的地板上写下一篇经文,嘱咐小和尚刻完它然后去自首……冬天,小和尚又回到了寺庙,此时老和尚早已看破红尘自焚身亡。小和尚从头开始潜心修炼。这时来了一蒙面少妇抛下怀中婴儿离去,却在离开时失足掉进了湖面的冰洞……又一春,小婴儿成了小和尚,而当年的小和尚已经是老和尚了。小和尚又重复做着当年那小和尚做过的事……
-
绿色天使(美)爱丽丝·霍夫曼(Alice Hoffman)著;高丽凡译在一场可怕的灾难中,她失去了她的家人,15岁的格林常常被刚刚失去的一切所萦绕。为了活下来,在这个看不到任何植物生长和到处都是死灰色的地方,格林离开了她那被摧毁的果园。但是在她被摧毁的世界里,她也开始摧毁她自己,忘记曾经的女孩,墨水变成乌鸦和蝙蝠进入她的身体。这仅仅是一系列奇遇的开始,她遇见了一只幽灵般的白狗,一个教格林如何去爱的缄默的男孩。当格林开始从悲伤中走出的时候,她也开始诉说她自己的故事。
-
秘密花园(美)弗朗西丝·伯内特(Frances Burnett)著;许虹,汪莹译编辑推荐:J.K.罗琳读书单。世界儿童文学经典,滋养J.K.罗琳,催生哈利·波特。玛丽是一个生活在印度的英国小女孩,她的父母整天忙于工作或应酬而将她完全交给了保姆,缺少父母关爱的玛丽自小个性倔强,脾气古怪,待人专横霸道。一场霍乱之灾夺去了她父母的生命,她只得只身投奔姑父,前往英国的一座古老庄园。但庄园里充满了神秘的气氛:一百间一直上着锁的房间、一座十年从不让人进去的花园、深夜里不时传来的号哭声……玛丽决定偷偷去弄明白这神秘的一切。后来玛丽见到了姑父的独生子科林——一个身体虚弱、对生活失去信心而且刁钻蛮横的小男孩。他俩几乎成了整座庄园的噩梦,但当另外一个乡村男孩迪肯出现在他们的生活中,并把他们领向充满生机的大自然之后,一切都在改变,所有的秘密都揭开了……
-
开膛手杰克结案报告(美)派翠西亚·康薇尔(Patricia Cornwell)著;王瑞晖译1888年8月到11月之间,伦敦白教堂区有至少七名女子遭到谋杀。她们的悲惨遭遇在该区引发恐慌达数月之久。从此诞生了一个令人闻风丧胆的杀人狂——开膛手杰克,伦敦白教堂也因此成为了著名的旅游胜地。一百多年来开膛手连环谋杀案始终居于历史重大悬案之首,众说纷纭的揣测使得凶嫌名单包括皇室成员、理发师、医生和画家多人。拥有深瀚法医学背景的派翠西亚·康薇尔将二十一世纪犯罪调查技巧运用于现存的材料,根据血迹、刀痕、书信、证词、死者的尸体、遗物以及一些看似毫不起眼的细微之处,抽丝剥茧追查案情,拼凑出当年整个凶案的原貌,证明这名杀人魔王就是世界知名的画家华特·席格。作者简介:派翠西亚·康薇尔(PatriciaCornwell)gf1956年出生在美国佛罗里达州的迈阿密,是美国当红的犯罪小说大师。她的职业生涯从主跑社会新闻的记者开始,1984年她在弗吉尼亚州的法医部门工作。1984年至1986年间,康薇尔根据自身的法医工作经验写下了3本小说,并且一炮而红,先后获得过爱伦玻奖、克雷西奖、安东尼奖以及法国的PrixduRomand'Adventure奖。此后,康薇尔以女法医为背景陆续写了9本书,这些作品不仅是畅销排行榜上的常客,也被翻译成多种语言。康薇尔精于调查真实的犯罪案件,追查真相到了痴迷的状态。她自掏腰包600万美元调查百年历史悬案“开膛手杰克”,并将调查结果写成《开膛手杰克结案报告》,声称已经找到了世纪悬神机妙算的确凿证据。
-
帝国的陷落(德)特劳德尔·容格(Traudl Junge),(德)梅丽莎·米勒(Melissa Muller)著;陈琬译书绝非迟暮的自辩,亦不作自首陈词。我并不打算以此为一生忏悔。确切地说,它是一番和解的尝试,并非与我身外的世界,而是与我自身和解。它不指望得到谅解,只在帮补理解。两年半,我曾任希特勒的女秘书。由此不难想见,我的生活至今风波不断。1947到1948年,记忆尚鲜亮,我落笔写过与阿道夫·希特勒唇齿相依的日子。那年代里,“咱们全体”眼望前方,同行者遭清洗遭驱逐——运动出乎意料地成功。当年执笔理当不苟言笑,主调也罢,小插曲也罢,我都要牢牢握住,以免有一天,那些将来或许还有点用处的细节,会纷纷随风飘散或泯灭于遗忘的墓堆。书中的讲述者,时而是少女容格,时而是老妪容格。少女容格,把对纳粹政权所谓内幕愈发浓烈的好奇心改写为回忆札记出版,企图借此为自己辩护,少女容格仿佛已经死了。老妪容格却再不想扮演道德信徒了,她不过希望还能更深一层反思,而非像当初的企图一般流于泛泛:君子之貌太容易媚惑人,所以透视永远必要。人该听从来自良知的声音。认罪与改悔其实无需预备太多勇气。世人总得一边缴着学费一边自我改善。本书前言前言特劳德尔·容格书绝非迟暮的自辩,亦不作自首陈词。我并不打算以此为一生忏悔。确切地说,它是一番和解的尝试,并非与我身外的世界,而是与我自身和解。它不指望得到谅解,只在帮补理解。两年半,我曾任希特勒的女秘书。由此不难想见,我的生活至今风波不断。1947到1948年,记忆尚鲜亮,我落笔写过与阿道夫·希特勒唇齿相依的日子。那年代里,“咱们全体”眼望前方,同行者遭清洗遭驱逐——运动出乎意料地成功。当年执笔理当不苟言笑,主调也罢,小插曲也罢,我都要牢牢握住,以免有一天,那些将来或许还有点用处的细节,会纷纷随风飘散或泯灭于遗忘的墓堆。词句毫不检讨,又显亲亵,再翻几十年前努力克制着写下的手稿,我又惊又愧,这不正是当初试图避免的吗?我怎会竟如此天真,如此轻狂?因此,我至今怯于将手稿在祖国付印。另外也因为,眼看针对阿道夫·希特勒及其“千年帝国”的批判如潮,我个人的历史和视角,又有何成书的必要呢。我也害怕追逐轰动效应,乃至把书变成对错误年代的赞许。我从未掩饰我的过去,然而战后多年,这个世界偏偏为之粉饰:她多么年轻,不谙世事,上司心如蛇蝎,外貌却平庸中和,她怎能洞察,云云。非纳粹化委员会给我以“小跟班”定性,减免罪责。连听过我陈情的熟人——纳粹政权的同谋也好,遭纳粹政权迫害过的异见分子也好——都异口同声如此认定。我乐得接受这类无罪宣判。乃至纳粹德国天崩地坼时,我甚至还加倍隆重地庆祝了自己25岁生日,从此抱定明正决心:就活下去吧。到上个世纪60年代中期,我才开始认真反思我的经历,以及渐渐肿胀的负罪感。过去35年间,这不啻折磨:去了解自己,去挖掘当时的动机,太难了。就让自己这样说:1942年我才22岁,太年轻,又满心好奇,叫阿道夫·希特勒迷得神魂颠倒,他是个和蔼的上司,又像父执一样的朋友,坊间的告诫我通通听而不闻视而不见,我追随他陪伴他,最后几近悲惨收场。他的罪恶如今路人皆知,我也将为负罪感缠缚至咽气一刻。两年前我认识了作家梅丽莎·米勒。她找我作时代证人,回答好些关于阿道夫·希特勒的问题,比如他于艺界的雅好等。谈话多涉及我的生活,尤其是与希特勒相遇后所受的潜移默化。梅丽莎·米勒属于战后出生的第二代,眼光囿于她关于第三帝国罪恶的识见。幸而她不是以正义自命的那类事后诸葛亮,思考方式并不片面。她垂听着,我们这些从前站立在元首的光环下的时代证人到底还有什么可讲述的,她步步寻索来龙去脉。“我们不能将传记当作事后辩白,相反我们得肩负这些生活下去。然而,我们可以修正自己。”赖纳·孔策在《一年日记》中如是说,尤其对我,这引言意味深长。“人们并不单单要求你公开下跪,”他继续说,“沉默的愧色比任何告白更具说服力——也更真诚。”因此梅丽莎·米勒说服了我,将这部手稿公开出版。既然她能借此理解,向法西斯希特勒屈膝曾是顺理成章的事,而那年头要清醒意识到我们正倾力于一场种族大屠杀,却那么不可思议,我想,读者也能理解吧。但愿如此。去年梅丽莎·米勒又把安德烈·埃莱尔介绍给我,在我看来,他不仅是位极富魅力的艺术家,还是个坚持政治正确的积极分子。我们谈及那个叫特劳德尔·胡姆普斯(胡姆普斯是作者的婚前姓。这里是指,他们谈起少女容格,而多年后已成老妪的容格对少女时代的所为不再认同了。)的女孩子,我与她势不两立经年,而这场深谈给我的可贵启示绵绵无尽。整个过程都用摄像机拍下来了。安德烈·埃莱尔与奥特马尔·施米德拉尔将素材整理成纪录片《在死亡的角落》,可与本书互为参照。书中的讲述者,时而是少女容格,时而是老妪容格。少女容格,把对纳粹政权所谓内幕愈发浓烈的好奇心改写为回忆札记出版,企图借此为自己辩护,少女容格仿佛已经死了。老妪容格却再不想扮演道德信徒了,她不过希望还能更深一层反思,而非像当初的企图一般流于泛泛:君子之貌太容易媚惑人,所以透视永远必要。人该听从来自良知的声音。认罪与改悔其实无需预备太多勇气。世人总得一边缴着学费一边自我改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