外国文学作品集
-
杂剧在元代的传播研究张硕勋,王晓红,常嘉容元杂剧作为中国古代重要的艺术形式,不但承载着丰富的文化内涵和深厚的审美意趣,而且也是元代社会的“活化石”。本书立足于传播学视角,将杂剧艺术视为重要的传播媒介,通过拉斯韦尔的“5W模式”,结合文献阅读和个案分析,全面探究了元杂剧在鼎盛时期的生成过程,以及它们是如何进行传播和扩散的。
-
深圳文学的十二副面孔贺江暂缺简介...
-
青春万岁安徽省美术馆 编暂缺简介...
-
来试人间第二泉无锡博物院 编暂缺简介...
-
人民政协报新时代报道作品选人民政协报社 编《人民政协报新时代报道作品选:委员故事》:政协委员是政协工作的主体。习近平总书记强调,政协委员作为各党派团体和各族各界代表人士,由各方面郑重协商产生,代表各界群众参与国是、履行职责,这是荣誉,更是责任,并对政协委员提出了“懂政协、会协商、善议政,守纪律、讲规矩、重品行”的重要要求。如何当好一名政协委员,引发了所有政协人的深思。为此,《人民政协报》自2014年1月7日设立《委员故事》版,在全国范围内选取具有典型意义的政协委员,重点围绕个人成长与国家发展同频共振,充分讲述委员在本职工作、政协履职方面的故事,还原其形象、个性、思想和精神。九年多来,《委员故事》版共推出300多期,报道各界别政协委员的人生经历和履职故事,凸显了人民政协人才荟萃、智力密集的优势,彰显了政协委员为国履职、为民尽责的情怀,产生了一定的影响力。一些委员表示,在阅读《委员故事》中学到了履职方法,找到了履职榜样。在本报创刊40年之际,特将部分委员故事结集出版,一方面让社会各界直观地了解政协委员是怎样的一群人,同时促动新一届政协委员积极发挥在本职工作中的带头作用、在政协工作中的主体作用,带动所联系界别群众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而团结奋斗,通过讲好委员故事,进而讲好政协故事,讲好中国故事。《人民政协报新时代报道作品选:民意之桥》:《人民政协报》有一个周刊叫《民意》。《民意》创刊于2000年1月3日,随着新世纪的到来而诞生。周刊的前身是《人民政协报》的《社会》周刊,为了更集中宣传广大政协委员、民主党派成员履行政治协商、民主监督、参政议政三大职能和反映社情民意的工作,报社决定创办《民意》周刊,每周一期,每期三块版面,星期一出版。时任全国政协常委、著名书法家刘炳森特为《民意》题写了刊头。在《人民政协报》创刊40周年之际,我们精选《民意》周刊创刊以来特别是党的十八大以来的优秀作品结集成书,全书分为“系列报道”“记者关注”“读者来稿”三个章节。其中,“系列报道”的8组文章和“记者关注”的18篇报道,每篇都以翔实的采访、生动的故事和丰富的内容打动人心,从中不仅能读出民主监督和舆论监督相互补充、相互促进产生监督合力的良好效果,更能读出新时代社会进步的足音。“读者来稿”主要精选各级政协委员和党派成员的投稿,这些稿件均含有深入的调查、严谨的思考和务实的建议等内容,体现了作者的为民情怀和责任担当。希望《人民政协报新时代报道作品选:民意之桥》的出版,能为进一步推动各地政协开展调查研究、反映社情民意、提升民主监督工作成效有所帮助和借鉴。《人民政协报新时代报道作品选:新时代市县政协的新样子》:习近平总书记在中央政协工作会议上指出,要为政协组织开展工作创造有利条件,选优配强政协领导班子,重点解决市县政协基础工作薄弱、人员力量薄弱的问题。为进一步贯彻落实习近平总书记重要讲话精神和中央政协工作会议精神,《人民政协报》在要闻一版特别推出“新时代市县政协的新样子”专栏,大力宣传我国市县两级政协破解“两个薄弱”问题的好经验、好做法,以期给市县两级政协开展工作提供有益参考。专栏开设三年多,共推出相关稿件200余篇,报道了一大批市县政协结合自身工作实际开展的探索创新,推出了一篇篇冒着泥土气息的新闻稿件,受到各级政协的欢迎。不少地方政协同志来电表示,“两个薄弱”是制约市县政协提升工作质量的瓶颈,也是影响其发挥专门协商机构作用的短板,具体要怎么做,在实践中也有不少疑惑。“新时代市县政协的新样子”专栏推出的其他政协的做法,为他们进一步开展工作提供了有益参考,在学习互鉴中开拓了思路、碰撞出了火花,进一步加强和改进了当地政协工作,全面促进了政协工作的提质增效。回首三年多来的报道,“新时代市县政协的新样子”专栏硕果累累。今遴选部分内容结集成册,一方面是便于读者对我们三年来的探索有个全景式的了解,另一方也期望能给各地新一届政协开展工作提供借鉴参考。
-
比较文学导论(西)塞萨尔·多明格斯,(美)豪恩·索西,(西)达里奥·比利亚努埃瓦《比较文学导论》是比较文学领域的一本综合性指南。本书以比较文学领域最新理论性问题为框架,以学科演变为导向,阐释了学科历史及其现实应用。作品着眼于全球化等语境下的比较文学,同时观照学科与电影和网络文学等其他可视媒体的交互和比较。 本书的前四章主要论述比较文学领域内广泛的理论性问题,包括文学间理论、世界文学等内容;第五到第九章则更加侧重上述比较文学理论的适用性,更多聚焦在关于主题、翻译、文学史以及文学与其他艺术间的比较。
-
让 艾什诺兹小说中的都市书写研究戴秋霞暂缺简介...
-
王崇炳及其文学研究吕国喜王崇炳(1653:1739),字虎文,号鹤潭,浙江东阳人,六十五岁出贡,-生布衣,著有《学耨堂诗稿》《学耨堂诗余》《学耨堂文集》《金华征献略》《金华文略》《广性理吟》等。耄年为一乡学者 。考察王崇炳家世与生平,与诸师(蔡尔璧、赵忠济、金光奎、董肇勋、毛骑龄)、同门(李凤雏、华若虚)、门人、地方官员(门应瓒、刘深符、张坦让、诸锦)、甬东四友(郑性、李暾、万承勋)、乡邦文人等的交游,探讨其文献之学(整理与编著),文学创作(对陈献章、澹归的接受,农事诗、咏史怀古诗词),以还原其教育家、文学家、学者的本来形象。
-
陆学艺全集北京市陆学艺社会学发展基金会 编陆学艺先生是中国著名社会学家,“三农”问题研究专家,为了纪念陆学艺对中国社会学学科建设及改革开放作出的贡献,陆学艺基金会与中国社会科学院社会学研究所做了长时间的安排,专门设置了编撰小组,对陆学艺自1963年至2013年公开发表的论文、建议、书序、访谈、致辞等,未公开发表的手稿、文档等进行整理出版。本书以时间为序,对陆学艺先生在“三农问题”、中国阶层结构、社会建设等方面的研究进行全面梳理,总结陆学艺一生所做的贡献,对于中国社会学、农村、农业、农民研究具有重要的参考价值。陆学艺的一生,是勤勉的一生。数十年如一日,从未懈怠,直至生命的最后一天,他还伏案工作,筹划调研。陆学艺的一生,是不断攀登的一生。无论顺境逆境,从不忘记自己认定的使命和志向,坚韧不拔地向着理想迈进。陆学艺的一生,是精彩的一生。他孜孜以求的学术事业花果璀璨,他毕生为国家发展、民族复兴和人民福祉披肝沥胆,成绩斐然。编委会编辑《陆学艺全集》的指导思想是:尽可能完整地收录陆学艺先生全部学术文献,同时尽可能避免重复。内容架构的指导原则是:所有文献以陆学艺先生一生涉足的主要研究领域按“‘三农’问题研究”(第1~6卷)、“社会结构研究”第7卷)、“社会建设研究”(第9~10卷)、“社会学学科建设与发展”(第11卷)、“其他”(第12卷)共5个领域,每个领域的文献按时间先后分卷。已经公开发表的论文、出版的著作、发表的演讲和研究报告只是陆学艺先生所留下的所有宝贵资料中的冰山一角。除此之外,他还为我们留下了自20世纪50年代以来直至2013年的大量未公开发表的手稿、700余本日记、笔记、近4000封信件、数千张照片、数十箱历史资料等。这些材料,是记录中国社会发展变迁的重要史料,同时也见证了他学术思想产生和形成的过程。对这些材料进行―收集、整理、登记编码,建立起关于陆学艺先生个人的完整的资料库,具有重要的历史意义和学术价值。
-
漂流瓶和晓梅为原上从书之一种,是和晓梅中短篇小说自选集,选录8部中短篇小说。其中有书写人性之光的家族历史故事《落地生花的银》,有揭秘县城少年成长故事的《烟云》,也有反映城市中婚姻、情感和情绪问题的《漂流瓶》《心理医生》《情绪博物馆》等。作者用8部小说践行她“小说之所以区别于故事,就在于小说是探索存在的密钥,而故事就是存在本身”的小说观。她的每个故事饱满而意味深长,具有多重现实意义和审美价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