外国文学作品集
-
悠闲行走胡如奎本书是作者长期创作的散文作品集,用原汁原味的笔调写出一位教书匠的人生轨迹,作者想通过这种方式,为自己的写作寻根溯源,所收集的文章极富散文的特征与韵致。全书分为4个部分,“留连故乡”侧重写乡愁,“漫步‘乐乡’”侧重聊生活,“偶游他乡”侧重谈社会,“往之心乡”侧重话人生。文笔轻快,入情入理,其中入世的俗远超出世的雅,为的是留存那种“60后”的情趣。恣闲行走的人,亦为匆匆过客,生命的行者如兹矣,作者“潇洒走—回”的同时又不失自在从容。
-
中国京剧选本研究李东东中国戏曲选本是中国戏曲史不可或缺的内容之一。中国京剧选本作为承载京剧剧目文献最为集中、最为丰富的史料,是一个亟需得到重视和研究的课题。本书在以文献、比较、文学、理论、副文本等层面建设关于中国京剧选本的宏观研究歌剧之时,还从微观个案角度展开更为细化和深化的研究。中国京剧选本作为近代戏剧历史发展转型阶段的典型文本代表,与众多演出史料文献互为表里,共同勾勒出花雅之争以来戏剧文化生态格局的变动轨迹。
-
中华古诗文读本中国青少年发展基金会暂缺简介...
-
清康雍乾三帝御制耕织图诗康熙,焦秉贞暂缺简介...
-
中国古代文论专题讲读党月瑶,熊湘本书书名暂拟为《中国古代文论专题讲读》,是针对中文专业本科生而撰著的古代文论读本。本书重点主要体现在以下两个方面,一是围绕古代文论的核心论题进行专题式分析,转化自己的研究成果,并积极吸收学界新近成果,在具备学术性的同时,让学生(读者)了解相关研究动态,加深对传统文论的理解。二是有效融合文论主题的梳理和文论作品的讲读。文论选偏重作品的注解而短于理论思想的梳理,文论史偏重理论思想的梳理而短于作品的深入解读。本书则将经典作品的分析融合到相应的主题脉络当中,对文论作品的讲读重点不在于字词的解释,而在于考察文论作品的话语构成和意脉的流动,即解决“作者为何这样写”这个问题,进而指示一种文本细读的方法。以下是暂拟的目录,目前只完成了一部分,后面可能会再增加一到两章。
-
哈代小说中的地方余婧暂缺简介...
-
我的治愈系游戏3 往生之刀我会修空调因为社恐而被辞退的喜剧演员韩非,为了放松减压,机缘巧合下开始玩一款深度沉浸式虚拟现实游戏——《完美人生》。没想到这款游戏直接改变了韩非以往颓废的状态,让他走上了积极乐观的人生道路。在游戏中,韩非不仅与邻居们友好相处,建立了良好的邻里关系,还成了幸福小区的楼长,接手了深夜便利店,当了益民私立学院的老师。 韩非接下来打算进入畜牲巷,寻找屠夫之家,转职成为一名午夜屠夫。因为拥有一份完美的工作是完美人生的重要一步! 显然韩非做得还算不错!
-
美绘楚辞白羽《美绘楚辞》共三册,作者参考《楚辞章句》与《楚辞集注》等古籍,收录了先秦及汉代的屈原、宋玉、东方朔、贾谊、刘向、王逸等楚辞体代表人物的作品以及后世唐宋文人创作的经典楚辞体作品。并由当代六位新锐画家为本书绘制插图,每幅作品均精工细腻,既具有传统中国画的特点,同时又具有现代色彩。图文结合,为读者呈现了一个丰富多彩的楚辞体文学盛宴。 文本具体内容上分作者与作品创作背景、原典、注音、注释、译诗、延伸几个部分,内容详细具体,解决了生僻字、诗句古奥晦涩等难以阅读的问题,是一本不错的楚辞通识读本。
-
英美文学研究论丛38李维屏 主编我们知道,中西理论话语并非二元对立。能够很好地阐释文学作品和文学现象的理论话语体系都是可取的。不过,我们经过这么多年的探索,也看到西方理论话语体系中的一些问题,特别是他们用来阐释中国文学时所暴露出来的偏见或谬见,这让我们不得不考虑建构一种既能够用来很好地阐释我们自己的文学,也能融入世界文学这个大家庭里的文学理论和话语体系。就建构中国话语体系而言,关键在于不要盲目地追随西方批评话语,而是要有所分析、有所取舍地看待西方批评话语,树立中国学者的主体意识。西方批评话语的深入研读,让读者有了比较意识和国际视野,基于以上理解,我们在“学者访谈”栏目中安排了对朱刚教授的访谈——《“入乎其内、出乎其外”: 习得与研究现当代西方文论的一点体会》。朱刚认为,我们需要把西方批评理论放到产生它的社会历史文化背景之下,在“问题”框架中冷静客观地分析其来龙去脉。这会有助于我们从实际出发,站在自己的立场上,对批评理论做出客观批评与深度反思。这种批评态度旗帜鲜明、提纲挈领,开启了其他三个栏目的学术论文。本期书稿共有四个栏目: 学者访谈、美国文学、英国文学、(后)现代主义文学批评与理论探讨,共收录学术论文29篇。美国文学栏目共有13篇文章,涉及美国文学研究的新思路、新成果。其中,生安锋探索了《宠儿》中魔幻现实主义手法的运用;曾传芳通过对布拉福德的《普利茅斯种植园史》的解读,探究了美利坚民族意识和构建美国国家认同的内在逻辑与深层机理;张廷佺揭示了厄德里克在“北达科他四部曲”中对帕尔帖案的重访,对作品中的“恶作剧者”盖瑞·纳纳普什进行了深入解读;王弋璇分析了罗森堡案件在多克托罗的小说《但以理书》中的文学再现,借此管窥20世纪美国政治文化生态,凸显文本蕴含的抗议精神;李美芹分析鲍德温与赖特两位作家的观点分歧,认为鲍德温的“文学弑父”行为体现了美国非裔文学转向过程中的思想抵牾;李保杰研究了美国拉美裔传记作家如何继承拉美裔文学对于生命书写的关切;李毅峰通过莫拉利斯《布娃娃瘟疫》中的疾病书写,呈现了引发瘟疫的社会问题及莫拉利斯所给出的解决措施;林文静分析了《以莎乐美之名》这部作品的家园重构,进而探索流散的加勒比裔群体的文化身份与归属;王刚以全球圆形流散视角研究《直到世界反映了灵魂最深层的需要》的主题,总结出全球圆形流散的典型特征;陈一雷通过音乐剧《怪圈》所揭示的自我建构之路,对边缘群体如何走出怪圈进行了启发性研究;甘婷从“徘徊的信仰”“怀疑的忏悔”“死亡的超验”三个维度勾勒了查尔斯·赖特创作中的诗歌图景;吴敏之借用叙事伦理学的基本概念,探讨美国犹太作家妮可·克劳斯在大屠杀小说《爱的历史》中的伦理关怀;景一飞探究了厄德里克三部曲中以“‘理想化’对抗‘想象’”的成长主题。英国文学栏目收录10篇文章,其中,张剑以英国浪漫派诗歌为例,梳理了生态意识的产生和发展,并说明它与我们今天的生态意识之间的关系。曹莉研究了I. A.瑞恰慈对中国的意义在于其将批评理论中包含的现代意识和合理成分融入中国当代文论建设和诗歌及诗意复兴的具体实际之中;王改娣论述了唐·帕特森十四行诗的创作,认为帕特森在传统和当代之间架起了一座桥梁,使英语十四行诗从形式到主题展现出多元化的时代特征;吕洪灵对苏格兰启蒙时代文学评价及时期划分进行研判,揭示了启蒙思想与文学发展的相互作用;罗媛借助有关后现代道德的理论,探讨英国当代作家伊恩·麦克尤恩的小说《阿姆斯特丹》主人公遭遇的中年身份危机和道德困境问题;曲涛基于反常规叙事相关理论,从“反常规叙述者”“反常规情感”“反常规事件”等三个维度来解读麦克尤恩小说故事中的不可能世界;张文围绕詹姆逊在《地缘政治美学》中对新世界体系的图绘,阐述了英国晚期资本主义的文化逻辑;胡则远以生态反殖民诗学的视角对叶芝作品中的生态反殖民书写进行阐释;尹尧鸿以王尔德作品中“罪人”“基督”“浪荡子”三种人物形象说明王尔德唯美个人主义观的内涵以及具体体现;聂晓戌系统梳理了塞缪尔·约翰逊作品的译介和研究在中国不同时期的特点,以及100多年来中国学者对这位文学大家研究的成果和不足。值得一提的是,不同于通常意义上的文学思潮,(后)现代主义理论内部派别众多,相互争鸣,对现代文学、艺术产生了直接的影响。在本期(后)现代主义文学批评与理论探讨栏目中,申富英论述了乔伊斯对阿奎那美学思想、“三位一体”说、生活与艺术观的继承和发展;陈后亮研究了马修·阿诺德现代文学批评的原则以及特里·伊格尔顿对阿诺德的再评价。此外,宋艳芳、李英华、李文军三位学者以新视角、新方法,分析研究了(后)现代主义文学的特征与发展状况。
-
耘斋古典文学论丛张忠纲作者为我国唐宋诗研究的著名学者,对杜甫诗歌用力甚勤,是杜甫研究优秀的学者之一。本书收录的文章,均为发表过的优秀论文,如《杜甫是孔孟思想的继承者和实践者》《杜甫献〈三大礼赋〉时间考辨》等是关于杜甫诗歌、思想的研究,《辛弃疾评传》《刘克庄评传》《康进之评传》是对其他诗人的研究。作者为我国唐宋诗研究的著名学者,对杜甫诗歌用力甚勤,是杜甫研究优秀的学者之一。本书收录的文章,均为发表过的优秀论文,如《杜甫是孔孟思想的继承者和实践者》《杜甫献〈三大礼赋〉时间考辨》等是关于杜甫诗歌、思想的研究,《辛弃疾评传》《刘克庄评传》《康进之评传》是对其他诗人的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