外国文学作品集
-
鉴江新语吴松 著在《鉴江新语》中,从传承优秀家风家训的角度,以“燕山絮语”专题讲述和诠释作为茂名地方特色文化组成部分扶提崇德文化的历史意义和现实意义,用8篇文章12000多字阐发扶提崇德文化,传承家风家训,厚植好心文化,绽放“好心茂名”魅力,擦亮“好心茂名”文化品牌和城市品牌,如绵绵春雨,滋润着茂名人的心田,激励和鞭策着茂名人凝心聚力、凝魂聚气、砥砺前行,奋力谱写茂名新时代产业强市向海而兴滨海绿城新篇章。本书收录作品50余篇,按发表时间先后编辑排版,分为6个单元,每个单元各有侧重,风格迥异。
-
全球视域下的魔幻现实主义(哥伦比亚)John Gualteros 关沧海 著本书依据 手资料, 追溯了拉美“魔幻现实主义” 在欧洲先锋运动中的起源, 详细阐述了“ 魔幻现实主义” 在拉美的后续发展,梳理了“魔幻现实主义” 对中国当代作家产生的影响及中国学者产出的相关研究成果。 本书借用“ 政治无意识” 理论, 揭示了拉丁美洲人 西方的愿望, 这不仅是“魔幻现实主义” 的主要动因, 同时也是理解“魔幻现实主义” 文学特征的基本要素。本书在一系列已成中国学界共识的问题上提出了新的见解,为 外学术界理解“ 魔幻现实主义” 提供了一种新的 视角。
-
云卷花开宋长青暂缺简介...
-
呐喊学社皑皑《呐喊学社》是一部中短篇小说集,包含6个关于人性的故事。两部中篇:《呐喊学社》关于感情、《名媛》关于欲望;四部短篇:《故事》关于仇恨、《面试》关于真实、《七秒》关于理性、《第三类接触》关于自由。书中的主人公都是20岁上下的年轻男女,每一部作品都会走入一个当代典型的年轻人的内心,通过他的眼睛看待世界和自己。在各种人生选择中,努力做着抉择,有时幸运,有时犯错。每一篇故事都有着精彩纷呈的情节铺陈,充满着对人性复杂性和不同哲学观的探讨。这是一部启迪智慧、引人深思的著作。
-
跨越与创新钱兆明 著本书尝试将赏析东西融合的现代主义名著与梳理其背后的文化交流故事结合起来,通过探索莫奈、叶芝、威廉斯、庞德、摩尔、斯奈德、蒲龄恩等十一位大师跨越文化壁垒,升华自身艺术的历程,确认东方元素对西方现代主义崛起、复出、再崛起所起的作用。本书集文艺史、文学评论、文化批评、东西交流史于一体,从莫奈的系列油画《睡莲》和庞德英文“潇湘八景诗”到米勒-北京人民艺术剧院1983年版《推销员之死》和李安三维电影《少年派的奇幻漂流》,抽丝剥茧,娓娓道来,可读性强、趣味性强。作者在相关领域有深厚的学术积累,研究方法前沿,对现代主义名著全新的读解既可用于世界文学、比较文学和英语专业跨文化、跨学科课程教学,也可作为中国文化走出去战略的借鉴。
-
在词语的星空中漫步涂国文本书是一部文学评论集,共分五部分。 部分散文评论、第二部分诗歌评论、第三部分小说评论、第四部分综合评论、第五部分诗歌荐读。作者一如既往地秉承“文本细读”的评论操守,“处处看不见理论,然而理论却无处不在”的风格追求,以及打造“诗化文本”的创作个性,对包括小说、散文、诗歌、报告文学、影视、儿童文学等诸多文学样式,进行了抽丝剥茧式的赏读和评述,既有宏观鸟瞰,又有微观解剖。本书是继《词语快跑》《语言在万物之上从容走动》之后出版的第三本文学评论集。作者研读文本,实事求是地对作品做出评论。
-
文明之外(奥地利)卡门·普斯尼西 著一次南极考察,这对大多数人来说是无法实现的梦想,年轻的医生卡门·普斯尼西却使之成为现实。她在南极腹地驻留一年,研究人类对当地 环境的适应情况。在这里,她遇见了难忘且壮美的白色大陆,也因长达数月的极夜、零下80 摄氏度的极寒和与世隔 的状态挑战了自己的身心极限。卡门·普斯尼西充满个性和幽默的游记为我们打开了一扇通往未知世界的大门,让我们惊讶于地球的丰富多彩和人类本能中的适应能力。
-
倭寇与日本的倭寇文学郭尔雅“倭寇文学”是将明代“倭寇”这一历史事件加以文学书写的独特题材类型,在中日两国文学中皆颇具规模。而两国作家所持 不同的立场和视角,决定了两国“倭寇文学”全然不同的观照与描写,由此形成了“中日视差”。本书通过分析两国的“倭寇文学”,在历史真相与文学想象之间,在史料记载与历史注解之间,在国别与区域之间,深入考察其中存在的差异乃至错位,从而有助于具体而又深刻地认识日本民族的历史观念与文化心理。
-
波提切利 佛罗伦萨画派的线条大师 世界美术大师作品鉴赏张利选编暂缺简介...
-
英国文学的命运共同体表征与审美研究 文献卷杰拉德·德兰蒂《共同体》由英国学者杰拉德·德兰蒂(Gerard Delanty)所著,初版于2003年,再版于2010年,第三版于2018年面世,每一版都在之前的基础上与时俱进,始终在共同体研究领域保持着较高的影响力,对于国内读者亦有不错的参考价值。上海外语教育出版社将《共同体》(第三版)引进翻译出版,对国内相关研究有很好的助益。随着现代社会的原子化日益加剧,人们对共同体产生了持久的怀旧之情,把它当作从越来越不安全的世界获取安全感与归属感的源泉。共同体并没有消失,反而在跨国主义和新型个人主义的推动下重新焕发生机。德兰蒂首先批判性地介绍了共同体的概念,分析了西方乌托邦思想中共同体理念的起源,揭示它在古典社会学和人类学中的意义。接着,他在共同体主义思想和后现代哲学语境中考察这一理念的复兴,揭示和批判多元文化主义的复杂性,探究共同体在社会中的新形式。在当下社会,沟通模式的变化导致了碎片化,同时也使建构新型社会纽带成为可能。他认为,当代共同体在本质上是基于归属与共享的沟通共同体,能够在政治对抗中发出强大的声音。与过去相比,今天的共同体较少受到空间的限制,但归属感依然必不可少。当代社会的沟通纽带和文化结构提供了大量机会,让人们能够在宗教、民族、种族、生活方式和性别等方面找到归属感。译者曾桂娥学术素养深厚,译文准确流畅,忠实传达了原著的思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