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教育事业
-
上海教育发展60年重大事件纪实李进 主编《上海教育发展60年重大事件纪实》把上海教育的“重大事件”作为研究对象,内容涉及基础教育、高等教育和职业教育以及成人教育领域的政策制度、标志性事件、重大问题、代表人物等等方面。首先该书对选取的“重大事件”有着比较明确的界定,比如突出了历史进程中各类标志性政策、事件、机构和人物;强调了所呈现的重大事件的影响力以及历史价值。其次,该书在结构设计上比较有新意,采用了以历史时期为“直线”,以基础教育、高等教育、职业教育和成人教育为“横线”的交错方式,这样的处理不容易遗漏重大事件,同时能凸显各个时期上海教育的基本状态和主要特征。通过阅读,我们可以回味上海教育发展60年中思想大解放、体制大改革、规模大发展和质量大提高的重要历程。除此之外,该书坚持“论从史出”,从大量史志中获得第一手资料,且出处清晰,既增加了该书的信度,又较好地显示了编著者们学有专攻的素养与能力。
-
我国高等教育境外消费出口市场研究郭秀晶 著本书转变我国以往研究多从政治、外交、援助的角度认识来华留学教育的性质和功能的状况,在对经济学、市场学、国际服务贸易理论以及系统科学等多学科综合研究的基础上,初步构建起包括我国高等教育境外消费出口市场的基本理论、系统分析、博弈分析、政策评价等在内的较为完整的理论框架,并通过实证研究,力图为促进我国高等教育境外消费出口市场发展提供决策依据和理论参考。
-
中国教育科学30年《教育研究》杂志社 编构建具有中国特色和气派的教育学的努力初见成效。一方面是借鉴世界教育科学发展的最新成果,另一方面是加快建设具有中国特色和中国气派的教育学体系,二者相得益彰,在自己的教育实践中,对世界教育科学作出了独特探索和贡献。比如素质教育理论,可以说是立足于中国本土的教育理论的独立创造及其对世界教育科学的贡献。教育科学面向伟大的教育改革实践,为政府教育决策科学化提供了强有力的理论指导和服务。30年来,中国教育发展和改革的每一步,都离不开教育理论的研究和科学论证的提供,教育科学在解决教育实践问题中发挥了不可替代的作用。教育科学在促进教育改革发展方面发挥了重要的基础性作用。30年来的教育发展和改革实践,使我们愈发认识到教育科学的认识价值和实践价值,教育教学质量的提高,均离不开教育科学的支持,教育科学日益走在教育发展和改革的前面。《中国教育科学30年》从一个侧面见证了改革开放30年我国教育科学领域的深刻变化和长足发展。30年正当而立之时,这不单意味着我们的教育科学从此将走向成熟,更标志着教育科学从此要承担起更多的责任与使命,为教育发展和改革作出更大的贡献。
-
近代中国大学校长的文化选择王昊 著近代中国著名大学校长的功业与思想、修养与人格,断非三言两语所能概括,本书并非传说,亦非专论,而是选取近代以来在中国大学史上较为著名的十五位大学校长,寻其足迹,撷其灵光,供读者想见其为人。
-
中国高等学校软实力李军 著伴随着知识经济时代的到来和经济全球化的深入发展,世界各国在科技和人才方面的竞争愈演愈烈。一个国家的经济发展与腾飞要依托大学的发展与竞争实力的增强,为此保持高等学校的软实力——生态竞争力,不仅直接关系到高校的生存与发展,而且关系到国家的经济发展与强盛。随着教育的国际化,高等学校的“资源输入”和“产品输出”正逐步市场化,世界各国高等学校之间的竞争加剧,中国高等学校的发展面临着巨大挑战。因此,如何用生态竞争的理论指导中国高等学校参与竞争是作者多年来的研究目标。
-
大学文化建设刘新生 主编《大学文化建设(套装上下册)》入贯彻落实《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进一步加强和改进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意见》,切实加强高校德育工作科学化、规范化、制度化建设,积极探索新思路、新举措,不断增强针对性、实效性,我们高校工委自2004年起,先后在14所高校建立了15个德育工作研究基地,包括大学文化教育研究基地、审美教育研究基地、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研究基地、网络思想教育研究基地、大学生就业工作研究基地、大学生社团工作研究基地、大学生创新教育研究基地、高校辅导员队伍建设研究基地等。通过研究基地建设,搭建高校德育工作研究、交流、培训、咨询服务平台,整体推动高校德育工作的开展。2006年,高校工委组织开展了“新时期高校德育问题研究”课题研究,并确定11个子课题分别由相关高校德育工作研究基地承担。11个子课题分别是:大学文化建设,大学生文化素质教育,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大学生心理咨询与辅导,大学生就业指导,高校贫困生工作,大学生网络思想教育,大学生社会实践工作,大学生审美教育,高职学生人文素教育,高校辅导员队伍建设。为保证课题研究工作的顺利进行,高校工委专门成立了总课题组,由高校工委副书记田建国同志任组长,成员由德育工作研究基地所在高校负责同志和有关人员组成,各子课题也都成立了子课题组。总课题组下没秘书处,由大学党委副书记张书明和高校工委宣教处处长刘欣堂负责。为每一一个子课题选派了一名联络员,负责课题的联络、调度和服务工作,并参与课题研究。整个课题研究于2007年底结题。为展示课题研究成果,发挥课题研究成果作用,高校工委组织编写了《大学德育研究丛书》。在课题研究和丛书出版过程中,高校工委副书记田建国同志多次提出重要指导意见,各研究基地做了深入细致的调查研究、材料收集、分析论证和组织撰写工作。高校工委宣教处刘欣堂、李广来、张洪英、刘坤,赵明吉、杨赟及课题组联络员龙希利、李莉丽、张彩丽、丛培卿、赵敏、黄居源、屈艳红、刘晓燕、张国瑞、盛红梅、朱新筱等同志做了大量联系、编辑、校稿等工作,在此一并表示感谢。有不当之处,敬请批评指正。
-
民办高校德育工作探索与实践韩方希 主编为深入贯彻落实《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进一步加强和改进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意见》,切实加强高校德育工作科学化、规范化、制度化建设,积极探索新思路、新举措,不断增强针对性、实效性,我们高校工委自2004年起,先后在14所高校建立了15个德育工作研究基地,包括大学文化教育研究基地、审美教育研究基地、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研究基地、网络思想教育研究基地、大学生就业工作研究基地、大学生社团工作研究基地、大学生创新教育研究基地、高校辅导员队伍建设研究基地等。通过研究基地建设,搭建高校德育工作研究、交流、培训、咨询服务平台,整体推动高校德育工作的开展。
-
新中国思想政治教育史纲王树荫,王炎 著《新中国思想政治教育史纲:1949-2009》是国内第一本专门研究新中国思想政治教育史的学术专著。《新中国思想政治教育史纲:1949-2009》按时间顺序设置六编,基本符合中共党史的分期,体现了思想政治教育为党的中心工作和中心任务服务的原则,分别研究了各个时期思想政治教育的特点。在内容的安排上,尽量做到理论与实践相结合,以思想政治教育理论为指导,侧重思想政治教育理论的总结;以历史过程为线索,注重运用第一手资料作为研究依据。
-
民国新闻教育史料选辑龙伟,任羽中 等编1918年国立北京大学添设新闻学科,开启了我国近现代新闻教育,至今已经过去九十多个春秋。1949年之前的民国时代,其新闻教育的发展具有重要的历史价值。我们编这本《民国新闻教育史料选辑》,就是希望通过搜集整理那些似已湮灭的文字,帮助读者对民国新闻教育事业的发展状况以及新闻教育思想有更多的了解,进而对今日的新闻教育有所思考。关于民国新闻教育的初创及发展历程,兹引用新闻学前辈戈公振的论述,对这一过程作简要交代。民国元年,全国报界俱进会,曾提议设立新闻学校,是为我国知有报业教育之始。民国九年,全国报界联合会,已进一步,议决新闻大学组织大纲。惜两会均不久瓦解,未能见诸实行。民国七年,北京国立大学,设立新闻学研究会,请文科教授徐宝璜为主任,是为报业教育之发端。民国九年,上海圣约翰大学于文科中设立报学系。民国十年,厦门大学成立,列报学于所设八科之一。民国十二年,北京平民大学。民国十三年,北京国际大学与燕京大学。民国「卜四年,上海南方大学等,又先后设立报学系。
-
澳门人文社会科学研究文选·教育卷单文经,林发钦 主编《澳门人文社会科学研究文选》是对过去30年澳门研究学术成果的系统梳理和总结。《文选》分社会卷、行政卷、政治卷、法律卷、基本法卷、经济卷、教育卷、语言翻译卷、文学卷、文化艺术卷、历史卷和综合卷,共12卷,每卷一册或多册。教育卷是一部论述澳门教育现状和教育改革的重要著作。全书围绕澳门教育的现状,成就与缺陷,澳门教育的改革以及澳门与内地、香港、台湾教育的异同等方面进行了细致入微的论述与评析。本书的作者大都在澳门教育研究的一线部门工作,对澳门教育的成就与不足既有切身体验,又有理论思考。澳门教育的特点和改革面临的问题与内地既有不同的地方也有一致之处,有些方面值得内地教育工作者借鉴。本书可供各类教育工作者及关注澳门教育的读者作参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