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教育事业
-
民国记忆张意忠 编著在近现代史上,那些民国的教授,其学养的深厚与化通,是后人难以企及的,他们旧学功底的扎实,中西贯通、融会心知的境界令人叹为观止。张章忠编著的《民国记忆教授在当年》通过梳理历史积淀下来的史料与点滴记录,展现民国教授学识超拔、优雅隽永、天真浪漫,或者机智活泼、真诚幽默的世外风姿和人间情怀。《民国记忆教授在当年》遴选的16位民国教授,如辜鸿铭、王国维、黄侃、钱玄同、陈寅格、胡适、金岳霖、傅斯年、徐志摩、林徽因、钱钟书?都是出类拔萃、卓尔不群的智者,都是人中之龙,对中国教育文化做出了卓越的贡献。这些民国教授的旧年往事,在作者笔下栩栩如生,每—位教授都是一部内容驳杂、耐人寻味的奇书,似陈年老酒,常品常新,回味无穷。
-
中国大学及学科专业评价报告2011-2012邱均平 等编著本书由武汉大学中国科学评价研究中心和中国科教评价网共同研发,由邱均平、赵蓉英、王伟军等编著。全书共三部分:第一部分,中周大学及学科专业排行榜。包括主旨论文“中国大学评价的新变化、新结果、新启示——2011年中国大学及学科专业评价结果的分析与启示”,中国大学教育地区竞争力排行榜、中国一流大学竞争力排行榜、中国重点大学竞争力排行榜、中国一般大学竞争力排行榜、中国民办院校竞争力排行榜、中国大学科技创新竞争力排行榜、中国大学人文社会科学创新竞争力排行榜、?国大学分类型竞争力排行榜、中国大学分学科门类竞争力排行榜、中国大学本科教育分专业竞争力排行榜10个方面的201个排行榜。第二部分,全国各大学概况、各类排名结果及联系方式。第三部分,附录。提供由中国科学评价研究中心自行研制的“本科专业名称对照表”。查询详细资料,请登录:中国科教评价网(www.nseac.com)。 本书从10个方面全面、系统、客观地评价中国内地1085所大学的竞争力,内容包括125所重点大学(含25所一流大学)、610所一般大学、350所民办院校的竞争力,8种类型学校、11个学科门类、192个专业的?力和水平。本书评价指标合理,方法科学,数据准确,内容丰富,信息量大,资料翔实,权威性高,适用面广,可供政府管理部门、高等院校、教育研究机构、培训机构、广大学生和家长等社会各界人士阅读、使用。
-
走出边缘彭拥军 著农村人口向城市和非农行业的社会流动,以及农村社会自身职业的结构性升级是我国成功实现现代化不可避免的过程。农村社会流动既是现代化进程中必须面对的重要问题,也是现代化进程中的一种特殊社会景观。由于人口结构形态、社会结构形态以及制度性安排等方面与发达国家存在明显差异,我国的农村社会流动必然是中国式的。《走出边缘:农村社会流动的教育张力》(周险锋编写)从教育的视角,对我国农村社会流动中的教育张力现象进行了?为深入的探讨,采取定量研究与定性研究相结合、宏观研究与微观研究相贯通的研究思路,通过对农村、农村社会流动等概念在演变过程中含义的变化以及乡村熟人社会心理地理连续体关系的变化等细节入手,通过对受过不同层次教育的人群在社会流动中身份地位的差异性变化的描摹和分析,呈现了中国农村社会流动多姿多态的面貌,揭示了教育在农村社会流动中的有为、无为或可为。《走出边缘:农村社会流动的教育张力》理论研究与实地调查相结合,观点鲜明,内容丰富,资料翔实,见解独到,文字表达力求通俗。《走出边缘:农村社会流动的教育张力》可供从?教育、科研工作的管理和研究人员以及对农村、农村教育或者社会流动感兴趣的各类读者阅读和参考。
-
中国数学教育心理研究30年喻平,连四清,武锡环 主编俞平、连四清、武锡环主编的《中国数学教育心理研究30年》对中国数学教育心理30年(1978~2008)的研究概况进行了全面的回顾和梳理。内容涉及:数学概念与命题学习、数学问题解决、数学学习迁移、工作记忆系统与数学认知、数学元认知、数学学习策略、数学认知结构、数学能力、数学思维、数学学习的非智力因素、数学教师心理。在对每一类问题的主要研究成果进行综述的基础上作?比较全面的评析,结合国外的相关研究,进行反思并提出值得进一步研究的问题。《中国数学教育心理研究30年》可供数学教育专业研究生、本科生,教育硕士,中小学数学教研人员阅读参考,也可以作为中小学数学教师培训的辅助读物。
-
中国教育思想简史孙德玉 主编《中国教育思想简史》突出实践性知识,增强现实指导意义。教育史的教师教育作用迄今为止没有受到重视。教育史课程在教师教育中能不能发挥作用?能够发挥哪些作用?课程应当如何开设?这些问题是高等师范院校教育史工作者需要认真思考和回答的问题。
-
中国教育财政公平与效率的经验研究成刚 著由成刚编著的《中国教育财政公平与效率的经验研究》共分三篇,《中国教育财政公平与效率的经验研究》的第一篇对我国教育投入的充足问题和财政管理体制进行了分析;第二篇从教育财政学的角度分析我国的教育公平问题;第三篇首先从规模经济入手,根据高校数据利用相关计量技术得出一些比较清晰的结果,接着着手考察高校的综合运行效率,并比较不同技术方法的结果,增强了结论的稳健性。
-
正气完人的精神家园范培松,张颖 著《正气完人的精神家园——苏州大学文化研究》是一本旨在研究苏州大学文化的生成、流变的著作。该书试图以人文化的视角,严谨的思路,较具感染力的笔触挖掘伏延在百年苏大历史河流下面的文化精魂。以“文化”为聚焦点和考察方法,全书分为“苏州大学的文化土壤”、“苏州大学的文化脉络”、“苏州大学的文化精魂”、“苏州大学的文化生态”、“苏州大学的文化架构”、“苏州大学的文化名师”、“苏州大学的育人文化”、“苏州大学的文化的未来展望”八章。其中既有对苏州大学发展历史的纵向梳理,对学校文化精魂、育人文化的深入论述,也包含了文化生态、学科特色、名人名师等大学文化的各个层面,力图完整展现苏州大学“中西合璧”、“开放包容”、“经世致用”的独特文化形象。该书坚持以历史的、发展的眼光研究大学文化,认为苏州大学文化有一个逐步形成、渐臻完整、不断更新的过程。历经漫漫岁月洗礼、有着深沉积淀的苏州大学文化,必将在今后的发展中进一步完善自身。
-
二十世纪中国比较教育学史生兆欣 著《二十世纪中国比较教育学史》在广阔的时代背景和理论视野下,整理分析了中国比较教育学科和学术发展的百余年文献,全面展现了中国比较教育学发展的历史图景,深刻剖析了我国比较教育学独特的形成和发展过程,并对这种发展变迁的深层次原因进行了多方面分析。《二十世纪中国比较教育学史》包括三大部分:第一部分(第一章)以时间为线索,分四个历史时期概括了中国比较教育学在整个20世纪的学术制度发展和研究成果的阶段特征;第二部分(第二、三章)以研究专题为线索,分别对教育思想、教育制度、课程教学以及比较教育学科本体问题四方面的百余年发展进行了历史梳理与评析;第三部分(第四章)以学科发展的要素为线索,对中国比较教育学的实践环境、实践主体、实践性质及实践结果四个方面进行了探讨。作为比较教育研究领域的基础性研究工作,《二十世纪中国比较教育学史》具有较强的理论意义和现实意义,为比较教育研究增添了新的视角,并在一定程度上填补了比较教育学科研究领域的空白。
-
中国民族教育研究吴德刚 著《中国民族教育研究》对发展少数民族教育和培养少数民族人才的重要战略意义进行了深入的研究,分析了少数民族教育和人才培养的战略措施及其效益,总结了少数民族教育和人才培养基本经验,对深化少数民族基础教育、职业和成人教育、高等教育改革和加快少数民族人才培养,提出了一系列的战略思考和措施。
-
中国教育改革发展吴德刚 著本书对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以来20年教育改革的历史进程进行了全面的回顾,系统总结了改革开放以来教育改革取得的历史性成就和基本经验,分析了教育改革发展中面临的困难和问题。 具体来说,本书对教育体制改革、农村和城市教育综合改革、企业教育综合改革等宏观问题进行了专题研究;对基础教育、职业教育、成人教育、高等教育、民族教育、师范教育等各级各类教育改革进行了分类研究;对缩小我国教育的地区差距、性别差距、民族差距等问题进行了探索;对市?经济快速发展、知识经济初见端倪、经济全球化背景下的中国教育战略对策进行了思考。本书在此基础上,提出了面向21世纪中国教育改革的指导思想和原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