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教育事业
-
大师大学刘克选,周全海 著昔日之北大、清华以及西南联大能在蜂火连天的动荡岁月中筑就教育之辉煌,不可不称数蔡元培、梅貽琦、周治舂、轉梦麟等渚任校长高瞻远啊、苦心经营之功。没有他们,粱启超、王国维、陈寅隅、辜鸿铭、胡适等代从所钦仰的大文人 大学者便不可能汇聚在园之中.没有他们,亦绝不可能在三校中形成自由、民主、团结极利于教学的风气。本书所记述的、正是20世纪上半叶发生在这三所中国最高等学府中的故事。你不但会看到这些学界的宗师巨匠如何为了改娈国家以及青年的命运而竭诚努力,也将看到在深不可测时学闽之外,他们各自迥异的性格与可亲、可爱的另一面。
-
中国教育财政史论高丽浩 著为使研究能接近新中国教育财政的具体历史语境和实况,并将上述分析框架运用于新中国的教育财政发展,商丽浩编著的《中国教育财政史论(1949-1965)》对新中国成立十七年教育财政研究脉络的构建如下:第一编是对国家宏观教育财政分析。第一章是关于教育财政理念研究,主要探讨教育财政合法化能力的变迁。第二章是新中国成立后的教育计划研究,新中国成立后逐?推行计划经济体制,国家计划的制定过程和讨论过程是使教育财政目标明确化的过程,也是使教育发展目标在国家社会经济总体发展中的定位过程。第三章是分析宏观财政政策对于教育财政汲取能力的制约,尤其是对教育财政经费总量的影响。第四章是教育财政管理制度研究,主要探讨在教育计划和教育财政经费双重制约下,国家对于各级政府教育财政发展的调控能力。第二编以各级教育财政即高等教育、中等教育和初等教育财政发展为主线而展开。
-
新中国初期中共教育方针政策的三维向度芮鸿岩 著以新中国成立初期中共教育方针政策为研究对象,从理论、实践和价值的三维向度,系统考察了这一时期中共教育方针政策的历史背景、理论渊源、实践脉络和价值取向,并从中得出其对当代中国教育事业发展的有益启示。
-
西部产学研合作模式的选择研究朱恪孝,姚聪莉 著产学研合作是科技与经济相结合的基本形式,其对促进科技成果的转化和区域创新能力的提高有着积极的作用。本书通过对国内外研究的述评,并在国际产学研结合的经验总结的基础上,认为在中国西部地区区域创新体系的建设中,应当把以高校为主的技术创新推动模式和以企业为主的市场化拉动模式结合起来,选择产学研共建联盟的技术和市场双向推动的产学研合作模式。建立和运行这种模式的关键是建立有效的分工合作机制,从而推动区域创新能力的提高。基于区域创新能力的产学研合作新模式从内部要建立动力机制、利益分配机制和组织机制,从外部要建立社会机制、政策机制和调节机制。构建基于区域创新能力的产学研合作模式运行机制需要完善社会化投入支持体系、体制创新支持体系和政策创新支持体系。本书对各级政府的宏观经济管理工作者、科技管理工作者、高校科研管理工作者和教育管理工作者都具有较大的借鉴意义和参考价值。同时,本书还可以作为技术经济学、教育经济学、产业经济学、区域经济学教学和科研方面的参考读物。
-
中国教育黄皮书2011周洪宇 主编周洪宇主编的《中国教育黄皮书(2011年进一步推进教师队伍建设)》是长江教育研究院继2010年正式推出《中国教育黄皮书》后推出的第二本《中国教育黄皮书》(2011年度版),关注的重点是教师队伍建设。围绕这个主题,《中国教育黄皮书(2011年进一步推进教师队伍建设)》开篇收录了一篇关于教师教育的历史、现状与未来的文章和三篇中国教育改革和教师队伍建设问题访谈录,试图从总体上提供一个思考中国教育改革特别是教师队伍建设问题的宏观背景;其次,编入了长江教育研究院2010年度教育政策建议书(《关于教师队伍建设的十点建议》),从建立教育公务员制度、教师资格统一考试制度、师范生国家公费制度、政府购买教育公共服务国家岗位制度、城乡教师编制统一制度、教师定期轮换流动制度、教师继续培训制度、教师权益保障制度、教师考核评价制度和教师退出制度等十个方面,提出了自己的建议,反映了长江教育研究院2010年度教育政策的主要研究成果;再次,收录了几篇教师教育政策专题报告,从教研队伍、幼儿教师队伍、特殊教师队伍、普通中小学教师队伍、职业教师队伍、农村教师队伍建设等方面,提出了专家的政策建议;又次,收录了六份本年度各类教育进展报告,介绍了学前教育、义务教育、职业教育、高等教育、民办教育、特殊教育的发展及其成绩;第五,专题收录了山东省实施素质教育报告,全面展示了山东省在实施素质教育方面的突出进展和宝贵经验,为全国区域教育改革提供参考;最后,收录了胡锦涛总书记和温家宝总理2010年7月在全国教育工作会议上的讲话等重要文献,作为教师队伍建设的重要参考。
-
2011历年真题解析及押题试卷Ⅰ·小学信息技术山香教师招聘考试命题研究中心 主编教师招聘考试(教师入编考试),简称招教,是我国教育部门依据“凡进必考”原则,公开招聘教师的选拔性考试,其目的是为教育行政部门录用教师提供参考。各地依据考生的考试成绩,结合面试情况,按已确定的招聘计划,从教师应有的职业素养、专业水平、教育技能等方面进行全面考核,择优录取。 就目前情况来看,教师招聘考试主要是各地(市、区、县)教育部门或人事部门组织的考试聘用机制。具体程序包括招聘简章发布、报名与资格审查、笔试、面试、基本功考核?体检、录用签约等。考试内容依地区不同而有所差异,但其主线内容是清晰的,一般有以下两种形式: 一种注重考查考生对教育理论基础知识与学科专业知识的掌握程度,有的地区也会单考教育理论基础知识。其中教育理论基础知识包括教育学、心理学、教育心理学、教育政策法规、教材教法、教育教学技能、新课程改革理念等。 另一种考试形式注重考查考生对公共基础知识与学科专业知识的掌握程度。其中有的地区公共基础知识指的就是教育理论基础知识,有的地区则是指文史、科技、法律、政治、写?、时事等综合知识或职业能力测试知识。 为配合各省市教师招聘考试的积极进行,帮助广大有志于投身教师行业的考生能在最短时间内,高效通过此类考试,我们特组织相关专家学者在认真研究分析全国各地历年教师招聘考试真题的基础上,本着为考生负责的态度,精心编写了这套教师招聘考试历年真题解析及押题试卷,期望能为广大考生的复习带来实质性的帮助。
-
中国教育史王凤喈 编著20世纪,中国教育学科从无到有,从译到著,形成了具有一定风格的体系。中国教育学者在把握时代脉搏的基础上,博采中西,融汇古今,或独立编写教育学科教材,应迎中国师范教育之需;或自主撰述教育学科专著,夯实中国教育学术之基。皇皇百年,朵朵奇葩。它们在不同程度上折射了时代精神的光芒,反映了教育学术的风貌,凝聚了教育学者的卓识。 站在世纪之交,我社思量有必要重树前辈们的精?财富。2003年春夏之交,时任我社副总编的黄旭赴沪,力邀华东师范大学瞿葆奎先生和郑金洲教授担任主编,诚请老中青教育学者校注和介评,郑重推出《二十世纪中国教育名著丛编》。 、 辑入这套《丛编》的,皆历经了50年以上时间检验的,水平较高、影响较大、领学科风骚的著作。透过这些著作,试图展现20世纪中国教育学者的学术智慧,盘点中国教育科学的世纪历程,鉴往追来,在过去、现在、未来之间铺设中国教育科学的桥梁。这是一项承接前人、嘉惠后学的教育学术工程。
-
中国基础教育舆情蓝皮书·2009郑金洲 主编本书汇集了2009年报刊、网络关注的教育热点问题,对这些问题加以整理、分析后以专题的形式呈现。内容集中,观点鲜明,逻辑清晰,无政治,宗教,民族问题。
-
台湾学校辅导发展研究叶一舵 著《台湾学校辅导发展研究》是第一部对台湾学校辅导进行系统化研究的专著。台湾学校辅导已有五十多年的发展历史,在华人社会的学校教育中具有样本意义和样板价值,其发展特点、成功经验乃至存在的问题都值得我国大陆学校心理健康教育借鉴与思考。
-
中国英语教育变迁研究陈雪芬 著中国的官方英语教育开始于1862年建立的京师同文馆。在19世纪上半叶之前,英语曾经被认为是“蛮语”,但在140多年后的今天,英语教育却成为教育的重中之重;社会上也出现了学习英语的热潮。是什么原因导致英语教育在中国的地位发生了急剧的变化?影响其变化的因素有哪些?在近一个半世纪中,中国学习英语的风气、指导思想、课程设置、教材、教学方法等方面有了怎样的沿袭和变化?这些都是值得我们探讨的问题。为此,陈雪芬编著的《中国英语教育变迁研究》试图对中国英语教育的变迁进行初步的梳理和分析,以期总结出英语教育的规律,从而为我国当今的英语教育改革提供一定的借鉴和启示。根据中国英语教育在不同历史阶段的特征,《中国英语教育变迁研究》分成六个不同的部分。第一阶段为贸易、传教与英语传播。早期英语传播主要是出于民间贸易与传教之需要。因此,本文首先分析了早期中外贸易中语言——洋泾浜语和早期教会学校英语教育产生的社会背景、特点以及对后世英语教育的影响。第二阶段为西学东渐中的英语教育。晚清的英语教育是作为西学东渐之媒体而引入的。在洋务运动时期,为了培养翻译、外交之人才以及学习西方器物的制造,中国的官方英语教育才得以开始。到了维新新政时期,为了学习西方政治制度以维护清朝的统治,清政府扩大西学的范围并开始重视英语教育。与此同时,受条约、租界和外来文化的影响,教会英语教育也得到了迅速的发展,一些教会学校因其英语教学特色日益受社会青睐。该阶段中国英语教育的总体特点为:教会学校与本土学校并存,大多采用语法翻译法,以原版的教材为主,并确立了英语在学校教育中的重要地位。第三阶段为欧风美雨下的英语教育。在“中华民国”建立之后,一方面由于国家的内外交困,急于寻找现代化建设之路,向欧美学习的心情尤为迫切;另一方面,作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客观上也有与西方进行日常交流的需求。因此,英语成为外交、中西文化交流、商业往来等方面的载体,在这一时期英语教育形成较为完整的体系。本土中学与教会中学都普遍地采用直接法教授英语,教科书出现了本土化、多样化的趋势。而大学的英文系无论是教会大学还是本土大学都已属于人文学科,在进行英语语言教学的同时强调博雅教育,非常重视学生英美文学素质的提高。第四阶段为意识形态为主导的英语教育。新中国建立是中国英语教育的一个转折点。从1949年到1976年,中国的英语教育经历了缩减、复苏、停滞等复杂而曲折的变化过程。教学方法一度出现不正常的钟摆现象,由直接法回复到语法翻译法,同时教材内容也明显带有浓厚的意识形态色彩。第五阶段为改革开放进程中的英语教育。改革开放以后,由于对外交流的扩大,人们日益认识到英语作为一种交流工具的重要性,社会上逐渐出现了“英语热”的现象。而政府也对这种需求作出了及时的反应,英语被定为中学教育阶段必修课程之一,高校的英语专业也成为热门专业。整个中国英语教育领域发生一系列的变化:英语交际法开始得到推行;教材中反映交际目的的内容比重增加;部分中学使用原版教材作为英语教育改革的试点;少数高校开始提出复合型英语人才培养模式。在改革开放进程中,英语教育呈跳跃式的发展,并且有向功利型发展的趋势。第六阶段为全球化背景下的英语教育。在经济全球化的大背景下,中国以前所未有的姿态加入到国际政治、经济、文化的交流活动中,社会上也随之对英语教育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在此背景下,我国于世纪之交兴起了波及各个层面的英语教育改革,改革的共同点是培养学生的英语综合应用能力、提高学生英语自主学习能力以及强调英语教育中工具性与人文性的统一。在学校开展英语教育改革的同时,社会上的英语培训机构应运而生,较有影响力的有新东方、英孚等英语培训机构。这是英语教育变革以及多元化的时代。综观中国英语教育的变迁历程,从19世纪上半叶之前的“蛮语”,到晚清时期“西学东渐”之媒介,到国民政府时期中西文化交流的载体,到新中国社会主义时期英语教育的起伏,甚至一度受社会意识形态的影响而处于缩减、停滞状态,恢复到改革开放之后受到国家和社会普遍的扶持和重视,最终到当前的全民学英语用英语的热潮。种种变化无不折射出中国的英语教育深受当时社会背景的影响,而英语教育政策的变化是这种影响的集中表现。在系统梳理中国英语教育变迁的基础上,本书还初步地分析了中国英语教育变迁与其社会物质环境、政治环境、文化环境以及不确定因素互动关系,归纳出中国英语教育变迁的过程中,英语教材与教学方法的变化的规律。最后还对当前中国英语教育中出现的较为普遍和重要的问题归纳出一系列具有代表性的矛盾关系,如英语教育中本土文化与英语文化的关系,英语教育中的功用性与人文性关系等,并进行了较为深入的剖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