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教育事业
-
中国教育病李季著暂缺简介...
-
组织教育活动四川省教育委员会师范处组织编写本书内容包括:学校集体教育的技能、学生个别教育的技能、组织班级活动的技能、学科教学渗透德育的技能等。
-
清华人文学科年谱齐家莹编撰内容提要历史上的清华人文学科,聚汇了众多博通古今、学贯中西的学者,无论在学术思想、学术风格,还是学术成果方面,都在二十世纪中国学术史上占有重要地位。本书按编年体记述了清华大学人文学科各系、所从一九二五至一九五二年间人文教育与学术研究的重要事件,包括各系、所的建立和沿革、人员编制及流动、课程设置、学术活动和重点学术成果、教授的教学与研究活动、学术行止等。本书为中国教育史、学术史和思想史的研究人员,以及海外中国学、汉学研究人员提供了系统、可靠的文献资料。关心当代中国思想文化建设的文化工作者和大学生亦可从中获得益处。片断:2月22日,吴宓持曹云祥校长之聘书,聘梁启超①为清华国学院教授,并与之商量研究院章程及办法。2月22日,王文显在青年会讲演,题为“Religi0nandIntellect”(宗教与理智),听者满座。王文显的演讲“态度从容,英语流利,名言至论,滔滔不绝,尾声尤中耳,满座为之动容”(载《清华周刊》第337期)。2月,吴宓译文《白璧德论欧亚两洲文化》及《论循规蹈矩之益与纵性任情之害》,载《学衡》第38期。3月6日,校务会议通过《研究院章程》。其章程宗旨为“本院以研究高深学术,造就专门人才”;其组织是:“本院为清华学校之一部,经费及设备,均暂不另划分。清华学校校长总揽本院一切事务”。科目为“本院拟按照经费及需要情形,逐渐添设各种科目。开办第一年先设国学一科,其内容约为中国语言、历史、文学、哲学等,其目的专在养成下列两项人才:(一)以著述为毕生事业者。(二)各种学校之国学教师”。章程还对教授及讲师作出规定,即“聘宏博精深、学有专长之学者数人,为专任教授”。“对于某种学科素有研究之学者得由本院随时聘为特别讲师”。章程还对学员及研究方法作出若干规定。此章程为吴宓同梁启超商量后,又征求了王国维等人的意见草拟成。同时还作有《研究院章程缘起》,其中说:“学问者一无穷之事业也。其在人类,则与人类相终始;在国民,则与一国相终始;在个人,则与其一身相终始。今之施高等教育专门教育者,不过与以必要之预备,示以未来之途径,使之他日得以深造而已。故东西各国大学,于本科之上更设大学院,以为毕业生研究之地。近岁北京大学亦设研究所。本校成立十有余年,今年即新设大学部,复以地处京师西郊,有交通之便,而无嚣尘之烦,故拟同时设立研究院。良以中国经籍,自汉迄今,注释略具,然因材料之未备与方法之未密,不能不有待于后人之补正。又近世所出古代史料,至为夥颐,亦尚待会通细密之研究。其他人事方面,如历代生活之情状,言语之变迁,风俗之沿革,道德、政治、宗教、学艺之盛衰;自然方面,如川河之迁徒,动植物名实之繁颐,前人虽有记录,无不需专门分类之研究。至于欧洲学术,新自西来,凡哲理文史诸学,非有精深比较之考究,不足以挹其菁华而定其取舍。要之,学者必致其曲,复观其通,然后足当指导社会昌明文化之任。然此种事业,终非个人及寻常学校之力所能成就,此研究院之设所以不可缓也。本校有鉴于此,因念大学院之成立尚需四五年,乃设立研究院,先开办国学一门,延名师,拓精舍,招海内成学之士,凡国内外大学毕业者,与现任教育事业,或闭户自修,而有相当之学力者,入院肄业,分门研究,冀于世界文化有所贡献。事难责重,所不敢辞,亦本校尽力国家、服务社会之微意也。”后记:后记十几年来工作在清华图书馆,日日徜徉于书林之间,耳濡目染,渐渐地对先贤们的著述有了些了解和兴趣。感谢徐葆耕教授的信任,将编撰《清华人文学科年谱》的任务托付给我,使我有机会系统地研究和整理这段辉煌的历史。成百上千册夹着几十年的灰尘的书刊必须一一细读,可算是一份苦事,然随着工作不断进展,也自有一番乐趣在其中。我还要感谢清华校史专家孙敦恒教授,他于百忙之中仔细审读了这30万字的书稿,并提出了宝贵意见。胡伟希教授近年致力于“清华学派”的研究,他专为本书所写的论文想必会对本书的读者有所帮助。年逾90、德高望重的顾毓琇老学长为本书题写了书名,使本书增色添彩。这都是我应该衷心感谢的。清华人文学科的历史和“清华学派”无疑是我国20世纪学术史和教育史上的重要篇章之一。编者希望本书能为有志于研究现代学术思想史和教育史的学长、同行提供系统的资料上的门径。在编撰过程中虽努力做到严谨、完整、客观,然这段历史所涉及的资料是如此浩瀚,学科是如此广泛,人物又是如此众多,缺罅几乎是无法避免的。我诚恳地期待着有识者的批评指正。编者1997年5月
-
创新教育实施指南刘涵之主编暂缺简介...
-
素质教育于建福著本书是《基础教育新概念》系列丛书之一,力图完整、准确地把握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现代化进程中的时代精神以及时代的教育精神,在中央和教育部关于基础教育改革根本精神的指导下,综合古今中外优秀的教育理论,结合时代具体的教育需要,为世纪之交的教育实际工作者提供一分丰盛的精神食粮,促进基础教育更快、更好地由“应试教育”向“素质教育”的转轨。全书具有时代性、问题性、普及性、操作性的特点。
-
基础教育改革全书陈江平主编暂缺简介...
-
中国近现代学校音乐教育伍雍谊主编全国教育科学“八五”规划项目 “学校美育理论与实践研究”成果。
-
家校合作马忠虎编著当前,我国社会主义现代事业正在蓬勃地向前发展,社会的各个方面迸发出巨大的活力。为了适应社会发展的客观需求。教育也必须发生深刻的变革。在基础教育领域中,就是由“应试教育”向“素质教育”的转轨。现在,基础教育正处在这个历史性的转变过程中,呈现出较为乐观的前景。但是来自基础教育第一线的大量信息也在说明,基础教育跨世纪的根本性转变不是轻而易举就能实现的事,还存在着从理论到实践,从制度到方法的许多问题,需要所有的教育工作者作出长期艰苦的努力。本书是《基础教育新概念》系列丛书之一,力图完整、准确地把握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现代化进程中的时代精神以及时代的教育精神,在中央和教育部关于基础教育改革根本精神的指导下,综合古今中外优秀的教育理论,结合时代具体的教育需要,为世纪之交的教育实际工作者提供一分丰盛的精神食粮,促进基础教育更快、更好地由“应试教育”向“素质教育”的转轨。丛书的选题、结构和写作上都力图打破高等师范教育教材的模式,根据广大实际教育工作者的知识基础与工作需求,努力体现以下原则:一、时代性,二、问题性,三、普及性,四、操作性。
-
虹口区教育志邢继祖主编暂缺简介...
-
教育杨东平编本书由著名作家、教育理论家杨东平主编,收录了近年来社会各界人士对于中国教育现状的真挚呼吁。包括了教育界内外、海内外许多有识之士对中国教育问题的观察、思考、批判和建言。作者有专家、学者、作家、教育官员、校长、教师、记者,也有大、中、小学的学生、家长和普通公众,从不同的视角提出了我国教育的主要问题以及改革的设想和建议。当你阅读这些坦率锐利、发人深省的诤言之时,你一定会为作者们强烈的社会责任感和为教育哀伤的痛切之心所震动;因为这其中隐藏的是对于中国教育体制下的孩子的人道主义的同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