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育管理
-
中外高校思想教育研究刘沧山 主编《中外高校思想教育研究》一书共分三篇。上篇主要研究世界一些国家的高校思想教育情况;中篇主要研究中国高校的思想政治教育情况;下篇是中国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实证研究。三篇既互有联系又各有特点。该书在撰写中始终坚持以下几个原则:一是坚持以党的教育方针及《教育法》、《高等教育法》为依据的原则;二是坚持实事求是、客观公正的原则;三是坚持思想性和学术性相统一的原则;四是坚持实效性及可操作性的原则。它的特点是既有理论的创新,又有学术的价值,还有实用的意义。从理论创新来说,该书对中外高校的思想教育理论进行了深入的分析研究,包括历史轨迹的回顾梳理,提出了一些新的理论观点;从学术价值来说,当前中国教育界、学术界对中外高校思想教育进行这样全面系统的分析研究还不多见,就提升、拓宽高校思想教育研究的水平和领域有深刻的意义;从实用性来看,结合对中外高校思想教育研究所提出的一些意见和建议,对当前中国高校加强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促进大学生全面发展具有十分重要的借鉴意义。
-
学校管理的50个典型案例程凤春 主编本书共选编了50个案例。由于数量有限,这些案例只涉及了学校管理的主要方面,而不是全部内容。对于这些案例,我们按照学校发展、用权与用干部、人事管理、德育管理、教学管理等栏目进行了归类。但是必须看到,许多案例的内容是非常丰富的,有些案例甚至是综合性的,并不仅仅是发展问题、用权问题、人事问题、德育管理问题或教学管理问题。之所以作这样的归类,主要是依据成书编排结构化的需要,再结合我们对案例主要特征的理解。我们希望学习者在使用这些案例时,不受我们分类的限制,作更广泛、更全面的分析。对于每个案例,我们都提出了一些需要思考的问题,并结合这些问题对案例进行了分析,给出了部分解答。但这些都只是引玉之砖。我们希望学习者能够更加广泛地、多视角地提出更多问题,以便引发深入思考。我们给出的案例分析和问题解答,只是若干分析和解答中的一种,不是唯一的,也不一定是最好的。我们的意图不是给出标准答案,而是引发思考,甚至思想上的碰撞,以便激发起学习者深入思考的动力。所以,对于每个案例后的分析,学习者最好带着挑剔的眼神或者质疑的态度去阅读。
-
大学生社会主义核心价值理念培育质性研究戴钢书 等著《大学生社会主义核心价值理念培育质性研究》是针对《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这一新的课程、新的教材、新的教学实施后,从学生视角所作的研究。说它是新的课程,是因为它是根据中央关于思想政治理论课改革的精神由原来的“思想道德修养”和“法律基础”两门课程合并而成,这种合并使它具有了新质。这种新质就是,它以马克思列宁主义、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以人生观、价值观、道德观、法制观教育为主线,综合运用相关学科知识,并依据当代大学生成长的基本规律,教育引导其提高思想道德素质和法律素质的一门重要的必修课程。说它是新的教材,是因为它是集中全国该领域一流专家,数易其稿,并经中央领导同志集体审阅,形成现在由绪论、三个主题部分(共8章)和结束语等内容组成的体系。这一教材体系具有鲜明的政治性和思想性,较强的理论性和系统性,突出的创新性和综合性。
-
当代文化变迁与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李佳国 著马克思、恩格斯早在19世纪40年代的《德意志意识形态》、《共产党宣言》等著作中,就明确指出,由蒸汽机和机器引起的工业革命开辟了世界历史发展的新时期,这是现代时期。现代时期西方政治经济发生了重大变化。这些变化,马克思着重提出的,其中就有现代性,如“现代私有制”、“现代工人”、“现代意义上的资本”、“现代国家”、“现代工业”,等等。在《资本论》第一版序言中又明确指出:“《当代文化变迁与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最终目的就是揭示现代社会的经济运动规律。”从20世纪50年代以来,随着发展经济学、发展社会学等新学科分支的建立,经济增长的问题便成为世界性的问题,也是联合国注目的中心问题之一,工业化及其在经济上的持续增长已成为现代化研究的中心问题。持这种观点的学者主要研究西方发达国家的经济增长问题,进一步深化,对第三世界新兴国家经济增长、发展战略、发展模式、发展道路也进行了研究。我国谭崇德教授的《发展经济学》(1985年),金德尔布格等的《经济发展》,马尔科姆·吉利斯等的《发展经济学》等,就是代表。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是一项连续的、复杂的系统工程,深入研究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理论和实践,注视后现代哲学思潮、全球化、互联网,带给思想政治教育的挑战和困惑,最高校思想政治思想需要而且应当解决的时代主题。
-
思想政治理论课改革与教学何贻纶,陈永森,俞歌春 主编《思想政治理论课改革与教学》主要探讨思想政治理论课的教学理念、高校思想政冶理论课新方案、思想政治课教学内容和教学方法的改革;在全球化和网络化时代,提高大学生思想政治工作实效性的对策,思想政治教育以及相关专业的专业建设、课程改革和教学质量的提高。同时也对基础教育与高等教育思想品德教育的衔接以及如何改善高校教学管理水平和提高教师队伍素质等进行了全方位的讨论。
-
把教学目标落实到位冯增俊《把教学目标落实到位:名师优质课堂的效率管理》是由西南师范大学出版社策划、组织出版的大型系列教育丛书之《把教学目标落实到位》。当前,以人为本的教育理念正在逐步深化,素质教育以及基础教育课程改革不断推进。 教育,是民族振兴的基石;教师,是教育发展的根基希望通过总结名师的创新经验、先进理念,宣传名师的核心教育力,为广大教师职业生涯提供精神源泉和实践动力,在教育实践层面切实推动从教者职业素养的提升。通过《名师工程》实现“打造名师的工程”。
-
和谐德育论金雁、杨柳《和谐德育论》为2006年浙江省“马克思主义理论与思想政治教育”重点规划项目最终研究成果。《和谐德育论》主要对德育、和谐德育、和谐文化的科学内涵、中国传统文化中的和谐德育思想西、方文化中的和谐德育思想、马克思主义经典作家的和谐德育思想、和谐德育价值论、和谐德育方法论、和谐德育发展论等做了研究,并且提出了构建我国和谐德育的思路及高等学校进行和谐德育教育的建议。《和谐德育论》的出版,对于我国建设和谐社会具有现实指导意义。 《和谐德育论》认为,研究和理解和谐德育,可以以两个层面上来理解:首先,和谐德育楚一种理念,它是立足于和谐社会建设,从人的发展的和谐性要求出发,在研究人的需要、人的规律的基础上。反恩、克服和超越传统德育的_誉和谐弊端,建构凸显和谐性的现代德育的应然状态。其次,和谐德育是一种模式。它是辐在德育的宴施过程中,在尊熏德育规律基础上,通过调动德育内外部诸要素的整体和谐互动,促使受教育者思想道德素质和谐发覆的一种德育模式。
-
思想政治教育学原理陈义平我们认为,这两个规律之间不是平行、并列的关系,而是基础与本质、手段与目的的关系,对人的思想政治品德及其行为进行教育的规律是人的思想政治品德及其行为形成发展的规律的基础和前提,研究和掌握人的思想政治品德及其行为形成发展的规律是思想政治教育学的最终目的。使人们形成适应社会发展和人的全面发展需要的思想政治品德及其行为,既是思想政治教育学研究的最终目的,也是其研究的逻辑起点。对人的思想政治品德及其行为进行教育是实现这一最终目的的基本手段和基本途径之一。除此之外,人在形成自己的思想政治品德及其行为过程中的主体自身努力,也是实现这一最终目的的另一个基本手段和基本途径。作为一门科学的思想政治教育学,因其要解决的特殊矛盾只有一个,因而其研究对象也只应是一个。
-
思想政治理论课学习导读周向军 等主编高校思想政治理论是大学生的必修课,是帮助大学生树立正确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的重要途径,是对大学生进行思想政治教育的主渠道。本书是为了帮助大学生适应新形势、新要求,切实学习好思想政治理论课各门课程,山东省教育厅组织全省高校从事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的部分骨干教师所统一编写的。 本书由《〈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学习导读》、《〈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概论〉学习导读》两部分组成。全书各章按统一体例编写,即均分为“学习目的和要求”、“逻辑结构”、“内容要点”、“文献导读”、“经典论述”、“模拟试题”等五部分。编写中,各部分都力求做到充分体现新教材的內容要求,充分考虑学生学习方便的需要。
-
现代大学管理韩玉志我国高校的学生满意度调查始于2001年。调查可分两种,一是高校的自发性调查。因为近年来高校虽然得到了前所未有的发展,但也面临着生源竞争和管理复杂性加大等问题。这些问题迫使高校认识到原有管理模式的不适应性,遂提出“以学生为本”的发展理念,开始关注学生满意问题,实施学生满意度调查。二是高校的迎评性调查。原因是教育部在本科教学水平评估指标中增设了“学生满意”指标,高校为了迎接评估必须进行学生满意度调查。但是,不管是哪种调查,由于我国在此方面缺少研究,调查方法都不太科学,调查效用也不大,甚至引起人们的质疑。本文的目的就是通过对美国大学学生满意度调查的研究来揭示学生满意度调查的科学性、必要性、可行性和有用性,以期为我国高校的学生满意度调查提供理论参考和借鉴。本文由导论、研究主体和结论三大部分构成。导论部分论述了本文研究的缘由、目的、方法和意义及研究现状等。研究主体部分由第2章~第7章构成,分别论述了学生满意的基本理论、学生满意度调查在美国大学的兴起和发展、美国全国性大学学生满意度调查的产生及其调查内容、调查方法、调查结果分析、调查的效用和影响等。结论部分论述了美国大学学生满意度调查的特点及本文最后得出的研究论点和今后的研究方向等。通过研究,本文认为学生满意度调查虽然是美国大学起初“不得己而为之”的一件事情,主要是在政治、社会、经济和教育各方因素共同作用下而产生的一种“勉强行为”,但是,随着大学对它的认识及其在大学管理和发展中作用的显现,大学主动将其视为了日常管理中不可缺少的管理工具,直至今日发展为一种普遍性的行为。美国大学学生满意度调查的这种普遍性证明了其在当今大学管理中的科学性和必要性及可行性和有用性。它的发展过程说明,测评与否取决于院校的生存环境和生存压力的大小,测评效果取决于调查工具设计的科学程度。当一所院校面临生源危机时,它会自然想到去主动征询学生的意见,把学生需求摆在院校的第一议事日程,请学生参与到院校的管理中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