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育管理
-
从感恩教育到情感体验德育体系建设仇忠海 著《从感恩教育到情感体验德育体系建设:上海市七宝中学德育新探索》就是这些探索成果的呈现,是上海市七宝中学干部、教师和学生共同实践探索的成果,是学校集体智慧的结晶和共同努力的结果。在四年的实践探索中,学校教科所、学工部、教务处、校办、团委、年级组、教研组等领导和教师通力协作,在实践研究工作中付出了大量的辛勤劳动,顺利完成了课题的各项研究任务。此外,原上海市科教党委翁铁慧副书记、原上海市教委德育处王宏舟处长、上海市教委科技处苏忱副处长、上海师范大学古人伏教授、华东师范大学黄向阳教授、上海市教科院谢诒范教授、上海市儿童教育心理专家梅仲孙老师、原浦东教育发展研究院顾志跃院长、原上海市南汇中学金辉研究员、闵行区校长发展中心刘景升老师、闵行区教研所龙一芝所长和夏鸿菊主任等一大批专家都给予本课题指导,在此向他们表示衷心的谢意!《从感恩教育到情感体验德育体系建设:上海市七宝中学德育新探索》在写作中参阅了大量理论研究者的研究成果和教育实践者的经验,华东师范大学博士生导师戚业国教授给予《从感恩教育到情感体验德育体系建设:上海市七宝中学德育新探索》写作多方面指导,校教科所所长鞠瑞利老师承担了大量的资料收集和初步加工整理工作,在此一并致谢!
-
感恩的心中共阜阳市直机关工委组 编《感恩的心:感恩教育征文选》对阜阳全市多所学校的学生进行感恩教育,再从学生的征文中挑选优秀者,汇编成册。翻开这本散发着墨香的征文集,一篇篇充满深情和感恩的文章,是同学们发自内心的声音,是同学们永不衰减的精神底色。同学们用一支支饱蘸情感的笔写出了自己成长过程中父母的含辛茹苦、老师的无私奉献、社会的关怀温暖对他们心灵的触动;认识到了感恩是一种良知的体现,一种道德的回归,一种责任的承担;也深深地体会到,感恩生活中的不幸和挫折,才会攀上人生境界的高峰,才能驶向人生光明的彼岸。我相信,这《感恩的心:感恩教育征文选》不仅能促使青少年培养感恩意识,懂得尊敬师长、帮助他人、热爱集体、奉献社会,而且会使感恩如一道金色的阳光,照耀我们每个人的心灵,让生活更加幸福,让社会更加和谐,让世界更加美好!
-
需要德育论王仕杰 著《需要德育论》在对传统德育和当下德育现状进行理论审视和认识检讨的基础上,分析了德育理论由“工具性”到“主体性”的发展轨迹及其“人性化”的发展趋势,解读了德育回归人性的实践诉求,在探寻增强现代德育有效性的过程中,提出了“需要德育”的命题与理论。从道德教育理论和实践的历史进程可知,德育活动是影响人的思想观念的特殊实践活动。人的在场,表明人是德育的主体,也是德育的对象和目的。人性是德育的根本属性,要提高德育的有效性,就必须关注德育主体的人性。而人是生命存在,德育的人性,主要表现为人的生命性、生活性和关系性。德育关注人性就必须关注人的生命存在,需要是生命的存在形式和本质属性,关注人的需要是德育回归人性、提高实效的前提和必然选择。因此,需要德育理论是在德育回归人性的实践基础上建构的理论体系,它是对传统德育和当下德育理论的丰富和发展,也是沿着德育人性化发展方向的进一步推进。需要德育理论为我们更好地提高德育实效、实施科学德育提供了新的理论视阈和方法论指导。
-
道德是否可以虚拟王贤卿 著《道德是否可以虚拟:大学生网络行为的道德研究》从大学生构成中国庞大网民的主力军这一特定国情出发,以马克思主义传播学和伦理学理论为指导,以多学科角度剖析当代大学生网络行为的道德失范为研究向度,以大量的实证研究为佐证,突破了网络新媒介对大学生思想道德影响的一般性描述。 《道德是否可以虚拟:大学生网络行为的道德研究》通过对网络传播环境下大学生群体网络行为的展开与分析,围绕“道德是否可以虚拟”这一命题深入阐释了网络道德的存在基础与架构;针对当代大学生典型网络行为现象——以网络游戏行为和校园BBS为例进行了以点带面的实证研究与道德考量;进而将大学生网络行为道德失范的成因机理概括为“SPSS”——主体(Subject)、心理(Psychology)、社会(Society)、制度(System);并对大学生网络道德行为的引导和规范进行了具有针对性和可行性的对策研究。 《道德是否可以虚拟:大学生网络行为的道德研究》为上海市哲学社会科学规划项目、复旦大学“211”学科建设资助项目。
-
高校青年德育新论王曦 主编《高校青年德育新论(第2辑)》所收集的论文,都是由活跃在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战线上的德育工作者撰写的。他们当中有从事思想政治教育理论研究的年轻研究者,有思想活跃的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有朝气蓬勃的学生辅导员和团委干部,有耐心细致、被称为学生知心朋友的心理健康教育老师……虽然分工不同,但他们都担当着传道授业解惑,引导大学生正确认识社会,用马克思主义的立场、观点和方法去正确看待分析改革开放之后出现的各种问题,帮助他们确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成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建设者和接班人的重任。这些来自工作第一线的研究成果,必将对加强今后的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提升思想政治教育的科学研究产生积极的推动作用。
-
大学生社会实践教程倪福全,李昌文 主编《大学生社会实践教程》根据创新型人才培养的新要求,全面系统地介绍了大学生社会实践教学体系的主要内容,探讨了目前大学生社会实践存在的主要问题、实施步骤与主要方法。《大学生社会实践教程》共分为11章,主要内容包括大学生社会实践概述、大学生社会实践的发展历程、社会实践基础理论,高校实践教学及社会实践工作,社会实践教学体系、社会实践的设计与组织、社会实践的安全与礼仪,社会调查的定性方法、社会调研的定量方法,社会实践常用文体写作及领队艺术。《大学生社会实践教程》可作为全国高等院校在校本科生或专科学生的课程教材,也可作为相关指导教师或管理干部的参考用书。
-
当代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骆郁廷 主编本书特点:一是历史和现实相结合。二是理论和实践相结合。三是传承和创新相结合。
-
创新人才从这里起步徐长发 主编也许您看到《创新人才从这里起步——特色学校精彩案例》这个书名时,感到很平常。这是由于科研成果表述形式的要求,不宜选择过于文学性、过于浪漫的书名。但是如果您不带任何阅读惯性或偏见的话,打开它,沉下心,读下去,读完第一页后,您会渐渐地对它生出不同的感觉、感受和感情。 它是生命激情流动的进行时。不信,可以试试它的教育、教化魅力:看一看它能不能与您童年的理想、童年的志趣、童年的梦境、童年的乖巧、童年的灵动相联系、相对接、相融合?体验一下它能不能点燃人们的智慧火花,调动人们的想象力和创造力,引发人们的问题意念,启发人们的诗情创意,激发人们的活力潜能,爆发人们的自信定力。创新的时代更需要唤醒人们迷失的久远的带有人类生命基因、人类智能信息的“脑镜像”或创造力的“脑图”。我相信,如果我们的许多教师真读了,许多青少年用心读了,许多家长读懂了,许多国家公务员深读了,那么,“钱学森之间”的答案就在里面。中国将会涌现出更多的创新故事。
-
班级管理智慧案例精选熊华生,李慧 主编管班,需要智慧,尤其是实践智慧。班主任工作,是实践智慧密集型“工种”。提高班级管理效能、提升实践智慧,途径有多种。案例式学习,无疑是最好的方式之一。本书中,一个个“金点子”,一则则小故事,从治班理念、班级文化建设、班干部队伍建设、日常管理、特殊学生教育等多方面为班主任们提供了可资借鉴的生动教育智慧……
-
给学生一个心灵的支点高慧明 著《给学生一个心灵的支点:高慧明班级高效管理艺术》是首届“全国十佳班主任”、“湖北名师”、“湖北省高中数学特级教师”高慧明老师十几年班主任工作实践的反思和总结,凝聚了作者在班主任工作一线摸爬滚打的心血和智慧。《给学生一个心灵的支点:高慧明班级高效管理艺术》主要由两部分组成:其一是作者从日常点点滴滴、平凡朴实的工作实践中摸索出的班级高效管理的五种艺术——纪律艺术、育心艺术、树优艺术、合作艺术、促学艺术;其二是作者在全国知名期刊《中学生数理化》“高慧明信箱”专栏的答学生问,从心理疏导、学法指导、目标激励等方面对全国数百万中学生的答疑解惑。可读性强,操作性强,源于实践,高于实践。该书既可供中小学教师日常工作参考,又可作为师范生和中小学教师进行专业教育的教材,还可作为中学生在学习方法、心理调适、做人处事等方面的指导用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