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育管理
-
真爱指南(美)格雷格·拜尔 著,马飞飞 译如果你阅读了《真爱》,并想深入了解真爱法则在生活中的运用,《真爱指南》将是你不二选择。在整本指南中,作者提出了一些情景,让你在考虑一条原则或者谈论一个观点时,可以更近距离地观察自己的生活,选择更有效率的做事方式。 通过《真爱指南》,你可以练习识别真爱与假爱、练习认识攫取行为与假爱、练习展示真实的自我、练习学会说出真相、练习体会真爱的真谛、练习学着接受别人、练习完善相爱的关系、练习真诚面对婚姻及其他关系、练习处理各种冲突,从而真正掌握真爱的要领,让真爱的阳光溢满自己的生活。
-
校本管理王全,陈太忠,何芳 著《校本管理》以新世纪学校变革的主要趋势之一“校本管理”为主要对象,涉及理论介绍与系统梳理、实务分析与操作建议。全书吸收了西方管理理论成果、借鉴了西方校本管理的经验,阐述了校本管理的源起、动因、内涵、特征、发展历史、模式、价值取向等方面,从宏观到微观,从国外到国内全景式地展现了校本管理这一教育管理的新模式,是一本具有批判性、可读性和实操性的教育管理佳作。
-
中日大学的管理与人才培养中国高等教育学会高等教育学专业委员会秘书处 编《中日大学的管理与人才培养:第三届中日高等教育论坛论文集》由多位中日著名高等教育专家对目前大学的管理与人才培养等问题进行探讨,分为中日文上下两册。每册各由五个部分组成,分别为:高校人才培养、高等院校发展、高等教育经费、高等教育评价、高校教学与研究。全书从中日两国各自的视角对相似问题进行了学术讨论和观点交换,促进了两国的文化和学术交流。
-
多元化背景下的德育课程建设杜时忠,卢旭 著《多元化背景下的德育课程建设》讲述了:多学科透视——充分利用现代课程研究、现代德育研究和教育学、心理学及相关学科等研究成果,从不同的视角对德育课程进行透视。历史与逻辑相统一——把价值多元化背景下的德育课程建设纳入德育课程的历史发展过程,从演变中揭示其本质特征和未来发展的方向。宏观和微观相结合——不仅仅局限于具体的课程科目研究,而且从国家相关德育政策或文件及标准出发,从较为宏观的学校课程设计、实施和评价进行研究。
-
教育思想史研究的意义追寻刘黎明 著人类的教育思想以及教育实践活动在历经不同时间和空间的磨砺后,汇聚成了教育思想自身的历史,人类的怀旧情怀以及鉴古知今的梦想成就了教育思想史,赋予了教育思想研究的意义。
-
素质教育与课堂教学改革文喆 著立足素质教育的学理,探析课堂教学的变革;反思课堂教学实践,重新审视素质教育理论,正是在实践和理论的互动中探讨我国教育的现实与未来。在理论上,素质教育必然要求课程与教学的变革,逻辑上来说,素质教育的实施首先要求课程与教学的变革;在实践上,素质教育也确实带来了课程与教学实践的一系列变化,那么,素质教育与课程教学究竟存在什么样的关系,如何看待素质教育实施过程中的课堂教学改革,这是一个不得不探讨的理论问题,也是一个不得不解决的实践问题。
-
价值多元化背景下学校德育环境建设靖国平 著《价值多元化背景下学校德育环境建设》立足于价值多元化的时代背景,从生命德育、生态德育和生活德育环境建设三个方面对学校德育环境进行反思,旨在阐述多元化背景下学校德育环境变革的意义所在。书中采用调查报告、数据分析和道德冲突实例,在调查分析中小学校德育环境现状的基础上,探寻我国学校德育重建中的环境建设之路。全书材料详实、观点鲜明,可说是一部教学与科研相结合的著作,期望能给教师教学研究与学生学习提供相关的参考与借鉴。
-
学生品德问题与教育方案赵小红 编著《学生品德问题与教育方案》是“学生问题教育方案丛书”之一,全书共分8个章节,主要针对学生品德问题与教育方案作了介绍,具体内容包括走近学生的品德问题、说谎的问题与教育、浪费的问题与教育、小偷小摸的问题与教育、不讲礼貌的问题与教育等。该书可供各大专院校作为教材使用,也可供从事相关工作的人员作为参考用书使用。
-
毛泽东思想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概论教学有效性研究张丹华,顾晓英 主编《毛泽东思想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概论教学有效性研究》为高校“概论”课的经验介绍型专著。“概论”课长期以来在课程本身的重要性和授课有效性这两方面的矛盾中苦苦探索建设与改革之路,怎样才能让老师教得轻松有效,学生学得兴趣盎然,数位经验丰富并在“概论”课的授课实践中取得良好效果、受学生热烈追捧的教师从理论和实践两大方面为高校同类课程教师提供了极具价值的授课心得与方法借鉴。《毛泽东思想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概论教学有效性研究》首先明确了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现实内涵,为全书论述打下扎实的理论基础,然后从多媒体课件的运用、对“项链模式”的思考、网络论坛的应用等多个方面为老师们上好“概论”课出谋划策,介绍自己的成功经验。最后附上具体教案与案例这两大版块的多个详细实例,生动鲜活,很有时代性,极富参考价值。
-
网络思想政治教育研究张再兴 等著《网络思想政治教育研究》以网络社会的崛起为立论基点,以思想政治教育环境变迁的解析为论述主线,围绕网络思想政治教育的基础理论问题展开重点研究;结合10多年来的实践探索,特别是高校思想政治教育进网络的工作经验和现实课题,进行具体的对策、方法研究,以期为、发展中的网络思想政治教育增强科学性和有效性提供理论依据和实践指导。课题的最终成果《网络思想政治教育研究》分为五篇共21章。第一篇为“网络社会崛起与思想政治教育环境的发展”。网络思想政治教育发端于育人环境在网络社会条件下的深刻变化。本篇全面考察了十多年来网络思想政治教育在我国高校实践探索的典型历程,分析了从“网络危害论”到“网络工具论”再到“网络社会观”的发展脉络,明晰了网络社会条件下思想政治教育环境的新特征;对“网络社会”的概念作出了综合网上网下两个社会空间的整体性界定,并从技术、社会、文化三个维度分析了思想政治教育环境的新变化,阐述了网络思想政治教育的基本理念和实践原则。第二篇为“网络环境下虚拟与现实的关系”。针对网络思想政治教育的基本矛盾,提出“网络虚实二重性理论”分析论述了网络世界兼有虚拟性与现实性这种双重属性以及网络世界与现实世界的矛盾关系。网络环境下的虚拟与现实的关系同时存在着差异性、同一性、对立性和统一性,并可归结为“网络是现实的延伸”这一命题:网络既是现实的人的延伸,又是现实社会的延伸。研究指出,促进虚实两个世界良性互动的“强强”力量组合和“优优”价值组合的形成,从而实现人的发展和社会的发展两个层次上的虚实和谐,这是网络思想政治教育的重要价值目标。第三篇为“网络环境下主体与客体的关系”。网络环境下主客体关系表现出新的特点和运动规律,对思想政治教育产生了重要影响。研究认为,网络空间中的主体呈现出虚拟交互、流变交互和界面交互等交互主体性特征,在虚拟交往实践基础上形成了具有主体际性的主客体关系;可以从信息符号的引导与被引导的角度分析这种主客体关系,并运用复杂系统的自组织机制考察其运动规律;在此基础上明确指出了网络思想政治教育中主体与客体的客观存在性、主客体关系的情景依赖性和建构动态性。第四篇为“网络思想政治教育的应用专题研究”。本篇从技术、社会和文化三个角度出发,选择了六个重点、难点和热点问题展开专题研究:专题一归纳分析了互联网的技术特性,总结了高校网络思想政治教育所经历的技术应用发展阶段,提出了建构校园信息安全管理体系的对策。专题二分析了博客传播的基本模式、运行机制以及对社会认同的影响,讨论了博客舆论传播的管理策略。专题三系统提出了描述网络舆论的指标体系,并针对思想政治教育广泛需要的网络舆情调查问题,从文本内容抽样和内容分析两个环节构建了网络舆论的测量方法。专题四从危机管理原则、管理框架系统和应对机制模式三方面提出了网络环境下高校危机管理体制的建设方案和措施。专题五通过网络思想政治教育中话语特点的案例论证,展开了网络话语传播的思想政治教育分析并提出了应对策略。专题六进行了大学生常见网络行为的因素分析和归类,对目前流行的中文网络成瘾量表作出修订,分析了大学生网络依赖成因与动机,针对大学生网络依赖的心理机制提出了团体辅导的干预方法。第五篇为“校园网络亚传播圈及其思想政治教育应用”。在理论分析与实证调查结合的基础上提出了校园网络亚传播圈的概念,并对其存在性、成因和特性以及思想政治教育意义作了分析。在具体分析校园网络亚传播圈的信息内容、网络媒介、用户群体这三个基本要素之间相互联系、相互作用的规律的基础上,论述了思想政治教育对于信息内容的传播策略、对于校园媒介的运用策略以及对于不同学生群体的教育方法,进而阐述了基于校园网络亚传播圈三要素互动关系的思想政治教育模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