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育
-
自我、他者与道德教育贾玉超 著改革开放以来,中国社会转型的基本特征是由“熟人社会”向“陌生人社会”转变。在这一复杂背景下,我们发现那些在自己亲朋或其他熟人圈子中是一个热心的、无私的、有爱心的和乐于助人的并获得圈内好评的人,在公共道德生活中却常常是一个冷漠的、自私的、缺乏爱心的、甚至对他人做出伤害行为的“不道德”的人。那么,在陌生人社会中,自我对待他者的道德根据是什么?面对公共道德生活中的这一新问题,我们的道德理论和学校道德教育实践应该如何回应?这是我们时代面临的一个紧迫问题。 本书主要考察了道德教育的两种进路——道德教育的美德进路和认知发展进路——背后的两种道德哲学,即以美德伦理学为代表的“善”的理论和以义务论为代表的“正当”的理论,以“正当”与“善”相互关系的视角,从学理上回应了“善即正当”“正当内在于善”“正当决定善”等几种不同的道德教育哲学,从而发展出一种包容性的解释框架,即“正当优先于善的道德理论”。它从学理上回答了“自我对待他者正当行动的道德根据是什么”以及正当行动的实践必然性问题。基于此,本书重新阐释了该理论在学校道德教育的实践应用问题。因此,本书对当代道德教育理论和实践的探索都具有重要的意义。
-
普通高中教育过程公平研究梁茜著教育对社会平等具有不可忽视的重要作用,人们在追求更高质量的教育的同时也无时无刻不在追求着更高层次的公平。作为一种培养人的社会活动,教育是以“过程”的形式存在并展开的,过程属性是教育的基本属性。因此,对于教育公平的理解也应建立在“过程”的基础之上。基于对国内外相关教育公平理论的梳理,本书从公平的“维度-程度”视角来分析普通高中学校的教育资源分配过程、教育程序执行过程和人际互动过程,以平等对待、弱势补偿和差异引领三种层层递进的公平“尺度”来考量不同教育过程场域中公平的实现程度、困境表现及成因机制。在具体的研究范式中,将理论研究和实证研究相结合,力求在分析问题时使两者互为补充、互相验证,综合运用了文献法、问卷调查法、访谈调查法和比较法,对我国十九个省份的一万五千余名普通高中学生进行了问卷调查,对六十余名教师和学生进行了深度的访谈,结合理论研究与实证研究的资料,对我国普通高中教育过程公平的实然现状、群体间差异、公平困境、相关的影响因素和提升路径进行了较为全面和深入的研究。
-
校园里的守望者朱永新 著本书是关于教育心理学的一部重要论著,作者从三个方面构建自己的教育心理学研究:其一是学校心理咨询,作者着重阐述了什么是学校心理咨询,学校心理咨询的准备、实施、内容、原则,以及心理测量、心理在学校心理咨询中的作用。这部分内容对于中国学校建设心理咨询机制具有重要的指导价值。其二是对学生心理的研究和探讨,指导学生如何形成健康的认知、如何培养积极的情感、如何锻炼坚强的意志、如何建立和谐的人际关系、如行的学者通过书信的形式,对学生十分关心且经常会遇到的46个问题提出解决办法,有效疏导学生的心理障碍。
-
省域视角下大学学科布局状态和水平的理论与实践研究张松21世纪以来,我国高等教育快速发展,发生了历史性、整体性、格局性的重大变化,为国家重大战略实施和经济社会发展提供了强大的人才和智力支撑。同时,我国高等教育事业本身也已进入内涵式发展的新阶段,世界一流大学和世界一流学科建设既有力地支持了我国高校在新阶段的发展,也对学校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学科成为大学建设和发展的关键维度。与此同时,近年来学科也成为我国学术界关注和研究的热点,但是与欧美高等教育发达国家相比,我国高等教育事业的发展时间短、理论积累少,学科概念成为研究热点始于21世纪初,国内教育界、学术界对学科概念本身的认识,及其与高等教育、产业界和社会之间的交互关系的认识都处于发展阶段,值得我们对其进行更深入的研究,从而为我国高等教育事业发展提供有力的理论支持。虽然近年来国内学者已经开始关注学科研究,但是主要是从高等院校维度的视角,《省域视角下大学学科布局状态和水平的理论与实践研究》创新性地从省域维度进行学科布局状态和水平研究。在理论研究方面,探析了学科概念本身,对学科群、学科布局调整和优化、学科生命周期等理论进行深入研究;在实践研究方面,分别对国内省域视角下的学科布局、国际区域视角下的学科布局进行了研究,希望相关工作和思考能够为我国大学学科建设提供些微参考。
-
春天的约会朱永新本书是朱永新教授对教育一线多年调研、观察与思考的结晶,更是针对21世纪第二个十年关于教育所提新建议的集结。作者从我国的具体国情出发,所涉提案及建议既包含近20年来不断关注的关于建立国家阅读节、加大高考改革力度、加强生命教育、推进义务教育均衡发展等主题,更包含了如普惠幼儿园的发展问题、教师性别比例失衡问题、民族地区普通话教学问题、公办学校托管问题、外籍教师乱象问题、驻校作家问题、小微型学校问题等带有明显时代特征的新思考。全书共分九章,对完善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教育、提高义务教育办学质量、职业教育与民办教育发展、乡村教育公平、实施全民阅读、建设学习型社会等方面给出了简明但可供操作的实施路径。作者用热情去唤起教师学生,用心去发现教育的诸多问题,并及时地以提案、建议等方式反馈,其中很多建议被采纳,并在教育实践中取得良好效果。朱永新教授用做学问的方法和态度写提案,站在全局与未来的角度,为教育发展、教育改革迈向新篇章贡献力量,影响了中国教育改革和发展的方向,体现出一个教育学家悲天悯人的情怀。
-
中国与西亚文化交流史沈福伟中国虽然地处亚洲的东部,可在相当长的时期中,一直是和西亚有过广泛联系的重要国家。中国与西亚之间的文化交流源远流长,中国与西亚人民在长期的交往中结下了深厚友谊。中国对于促进西亚和外界的联系是有过贡献的,但很多事实长期暧昧不明,许多英雄壮举早已销声匿迹。中国和西亚友好往来的历史遭到歪曲、阉割和抹杀,历史的全貌有待于人们重新发现。《中国与西亚文化交流史》向上追溯至史前新石器时期,以详实的史料和丰富的文物、遗迹材料,梳理了长达一万年的中国西亚的交往历程。对这段历史的阐释,将使亚洲大陆东西两端居民以往的接触增添许多尚未为人称道的篇章,为“一带一路”合作倡议提供丰富而翔实的借鉴。
-
重塑班级王卫明 著本书聚焦现代中小学班级需要变革的八大关键问题,即成长需求的满足、班级角色的还原、班级组织的改进、班级会议的正名、班级活动的统筹、班级评价的转变、班级空间的延伸、班级生活的支持,从而创生理想的班级生活。本书希望向广大班主任传递这样一种理念:看见孩子存在,听见孩子心声,发现孩子需求——这是建班育人的起点;从孩子的视角,用孩子的方式,创新班级生活——这是重塑班级的关键。 本书每种理念下,都设置了实践困惑、概念辨析、理性思考、操作策略等模块,理论与实践相结合,实用性非常强。
-
教育的哲学基础(美)霍华德·A. 奥兹门(Howard A. Ozmon)著本书是美国使用时间最长、再版次数最多的教育哲学教材之一,阐述了理念论、实在论、东方哲学与宗教、实用主义、改造主义、行为主义、存在主义、马克思主义、分析哲学、后现代主义等流派的哲学思想。 在每一章中,作者从对教育产生深远影响的哲学思想的形成背景出发,以人物为线素,介绍他们的主要哲学观点及其发展脉络,进而论述各学说在教育目的、方法与课程、教师角色等方面的具体主张。为了拓展读者的哲学视野,作者还集中概括了各学说曾受到的责难和抨击,并节选了有代表性的论著,激发读者进行更为严谨和深入的阅读与思考。 作为教育哲学入门读物,本书既可供各大学教育学院教育哲学、教育基本原理课程使用,也可供哲学专业参考选用,还可作为一线教育工作者专业研修的指引性读物。
-
大数据时代大学生生涯发展与创新创业王鹏、黄春霞 、王敬政大数据时代背景下,大学生的生涯发展与创新创业方向发生了较大改变。首先,本书聚焦大数据时代职场的变革,从大数据时代的特征和对职场的冲击两个角度剖析大学生生涯发展面临的机遇与挑战;其次,从大数据时代背景下大学生生涯发展和创新创业评价的角度,引领大学生在自我认知、专业发展和职业决策等方面进行测量与评估;最后,从学科划分角度出发,挖掘不同专业人士在大数据时代背景下的创新创业案例,以期为大学生的生涯发展提供借鉴。
-
诗的教育李文炳“诗的教育”不仅关乎中国教育智慧的根本追问, 也关乎每个中国人在文雅传统中的诗性表达和“诗意栖居”。本书即是在“诗教”新途径的引领下, 为中学“诗教”实践做出的新尝试。全书以义教、声教、型教、圆融为四大结构来组织创作。收录了作者撰写的“诗教”随笔、课堂讲录及相关主题的散文、论文。以使读者能在“诗教”的观念, 具体文本、人物及教育融合统整等方面受到一点感染,收获一份启示, 并能进一步兴发、开掘出自我的“诗性”。本书中的诗学札记及诗课讲稿等主体内容,重新解读大众“熟知”而不一定 “真知” 的古今中外诗歌, 打通外在形式的隔阂, 直指诗性也即人性本身, 以启发后来者不断走向呼应汉字先天诗性因素义、音、形三位一体的“诗教”现实圆满之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