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际法
-
上海国际航运中心建设政策与法律专题研究於世成 编本书围绕国家与上海关于国际航运中心建设的政策与法律、现状与问题、未来发展趋势等,展开七个课题研究:《上海市推进国际航运中心建设条例》立法研究、具有全球航运资源配置能力的上海国际航运中心的软环境研究、现代航运服务体系行业自律机制研究、公募海事信托基金推出的
-
国际私法许光耀,孙建 著 林一飞 编《国际私法/高等院校国际法经典规划教材》的写作模式具有鲜明的尝试性,因而不足之处必定很多,其中有很多是我们已经认识到了的:首先.《国际私法/高等院校国际法经典规划教材》比较研究的范围还相对有限,主要包括奥地利、瑞士、德国、意大利等的国际私法立法,英美法系的材料不仅数量少,而且比较零碎。这并非因为我国同属大陆法系,所以特别强调大陆法系国家立法的考察,而是由于对英美国际私法尚无法达成深入、系统的了解。
-
国际货物买卖中的损害赔偿制度实证研究刘瑛 著《国际货物买卖中的损害赔偿制度实证研究——以<联合国国际货物销售合同公约>的规则与实践为核心》的研究以《联合国国际货物销售合同公约》(CISG)的规则体系为依托,同时引入《商事合同通则》、《欧洲合同法通则》、《欧洲法通则:买卖篇》和代表性国家国内法上的对应性规则,系统阐述国际货物买卖统一法中的损害赔偿制度,并引用大量实证案例帮助分析。
-
远东国际军事法庭庭审记录索引附录东京审判研究中心 著本索引、附录是为阅读、检索《远东国际军事法庭庭审记录》而编纂的工具书。内容包括全篇人名索引、证据索引、出庭人物索引、重要事件索引和附录。全篇人名索引是远东国际军事法庭开庭以来第一次以庭审记录所有人名为对象编制的索引。证据索引是第一次以中、英、日三种文字编制的索引。出庭人物和重要事件索引是第~次单独作为主题编制的索引。附录包括远东国际军事审判的相关制度、史实、文献、研究成果等基本知识。从索引类型、具体词条到附录的各个门类的选择都是在反复考虑读者的实际需要的前提下确定。《远东国际军事法庭庭审记录索引附录(套装上中下册)》是迄今为止有关远东国际军事法庭庭审记录最为详尽的索引类工具书,也是迄今有关远东国际军事审判最为详尽的辅助读物。本书据索引由证据编码、证据内容和页码三部分组成。
-
国际法学年刊赵建伟 编《国际法学年刊(2013)》立足我国改革开放与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实践,借鉴国外的先进立法经验和最新研究成果,深入研究和探讨国际关系各领域的重要法律问题,开展国内、国际学术交流,推动我国国际法教学与科研的发展,并为我国积极参与国际法律实践以及我国的涉外立法、决策和实务操作,提供法理依据或业务参考。
-
左翼国际法(英)苏珊·马克斯,李其瑞 编 潘俊武 译有人认为对国家社会主义的抛弃就意味着对马克思主义思想的抛弃,但是近年来的事实并非如此,我们已经看到新一代理论家们重新燃起了研究马克思主义理论的兴趣。《西方马克思主义法学经典译丛·左翼国际法:反思马克思主义者的遗产》正是这一兴趣的延续。它特选国际法作为议题,从一个更广泛的角度开拓性地探索了马克思主义思想、概念和国际法的分析方法。《西方马克思主义法学经典译丛·左翼国际法:反思马克思主义者的遗产》收录文章涉及了马克思主义与国际法批判观之间的关系、苏联国际法理论遗产、国际贸易法和人权研究中的马克思主义的影响,从国际法角度认识诸如商品、实践和剥削这些马克思主义概念具有重要意义。
-
国际法研究陈泽宪 著《国际法研究》第九卷又有新特色,收入了一些质量较好的论文,对当前学界和理论界的热点问题进行了深入讨论。学术论坛部分集中了三篇不错的译文,联合国打击跨国有组织犯罪公约的犯罪与刑法问题等热点问题也有深入讨论。本卷的新栏目——名家访谈、百家评论等也让人耳目一新。
-
阿尔及利亚民法典尹田 译《外国民法典译丛:阿尔及利亚民法典》是一个国家的百年大计,只有经过充分的理论准备,才能经得起上百年时间的考验。制定民法典已成为我国学界的共识,但尽管理论界高度重视这一事业,由于长期的民法文化断层带来的缺憾,制定中国民法典的资料准备和理论准备仍嫌薄弱,急需加强。由于民法的法典编纂在很大程度上是一种罗马法现象,作为一个专业性的罗马法研究机构,为制定一部如此重要的立法文件提供资料准备和理论准备,实属份内的工作,为此,我们注重“藏”、“译”、“研究”外国民法典,并以私人的方式“编纂”中国民法典草案。
-
国际文化产品贸易法律规制研究张蹇 著本书通过对与国际文化产品贸易有关点国际法(特别是WTO规则和UNESCO文化多样性公约)和其他国家有关法律的分析,结合中国的文化产品贸易立法现状,对完善中国国际文化产品贸易管理法律进行理论上的探析。
-
中德风云际会胡凯 著《中德风云际会:始于1840年的德国在华形象》以德国在华形象发生研究为题,系统地分析自1840年起至辛亥革命前夜德国在华形象的生成与发展。《中德风云际会:始于1840年的德国在华形象》的主旨不仅在于勾勒德国在华形象的发展轨迹,更在于通过对诸多影响德国在华形象生成的因素——如晚清时期中国人的认识习惯、认识水平、价值观、世界观以及德国对自身形象的自我设计等——的研究分析其成因,并通过溯源式的解读,从历史发展的角度为现当代德国形象及中德关系研究提供有价值的资料讯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