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际法
-
国际贸易术语解释与国际货物买卖合同邓旭,陈晶莹 主编《国际贸易术语解释与国际货物买卖合同:以INCOTERMS2010和CISG为视角》以解读《2010年国际贸易术语解释通则》各贸易术语的内容及其运用为重点,逐一解释了各贸易术语下买卖双方的具体义务,并结合《联合国国际货物销售合同公约》的规定,具体阐述了国际货物买卖合同中运用各种贸易术语时买卖双方的权利、义务及违约责任,并强调了国际货物买卖实务中需要解决的问题。《国际贸易术语解释与国际货物买卖合同:以INCOTERMS2010和CISG为视角》既可作为从事国际货物买卖的企业,公司的实务工作者的参考读物,也可作为高等院校《国际贸易实务》、《国际贸易法》、《国际商法》等课程的参考读物。
-
中国—东盟区域刑事合作机制研究王君祥 著《京师刑事法学博士文库:中国-东盟区域刑事合作机制研究》立足于中国-东盟现有打击跨国境犯罪合作现状,从区域一体化的视角分析研究了中国-东盟构建区域刑事合作机制的动因、条件以及存在的困难;比较研究了欧盟区域刑事一体化、上海合作组织以及东盟自身打击跨国犯罪开展刑事合作的成功经验,前瞻性地提出了构建中国东盟区域刑事合作机制应当坚持的原则、区域刑事合作的层次和内容。在上述总体研究基础上,《京师刑事法学博士文库:中国-东盟区域刑事合作机制研究》详细探讨了中国-东盟在打击恐怖主义犯罪、海上犯罪、毒品犯罪和贩运人口犯罪等具体犯罪过程中开展区域刑事合作的相关问题。《京师刑事法学博士文库:中国-东盟区域刑事合作机制研究》最后提出了中国在构建中国-东盟区域刑事合作机制过程中应当采取的措施。
-
暴力的限度徐进 著战争法是国家问对战争中的暴力行为适当性的共享信念。任19世纪下半叶以前,战争中的暴力权是国家的合法权利。此后,近代战争法的发展使国家在战争中的暴力权受到越来越大的限制。《暴力的限度:战争法的国际政治分析(创新工程)》对战争法发展的原因和动力进行了研究,并试图厘清三个问题:为什么在19世纪下半叶以后国家才开始有意识地、系统地建立规范以限制武装冲突中的暴力?影响战争法发展的因素及作用机制是什么?影响战争法有效性和执行力度的因素是什么?《暴力的限度:战争法的国际政治分析(创新工程)》认为,战争法规范的变迁是人类价值理性与工具理性共同作用的结果。或者说是人道主义原则和军事必要性原则进行平衡的结果。《暴力的限度:战争法的国际政治分析(创新工程)》揭示了主导150年来战争法形成与发展的真实因素,特别是19世纪下半叶战争法诸公约迅速建立的原因。从而拓宽了国际规范的研究范围,为沟通国际关系与国际法两个相互分立的学术领域做出了一定贡献。在国际关系学界多关注国际规范如何塑造和约束国家身份、利益或行为的情况下,本书反其道而行之,将国际规范视为因变量,着重考查了国际规范的合法性发生嬗变的原因,促使国际规范研究者的触角向反方向延伸,从而在一定程度上丰富了我们对国际规范的认识。
-
美国证据法马跃 著证据法是法律体系中的一个重要部门。法庭审判的主要任务之一就是要正确认定案件事实,而法庭所能认定的事实只能是证据所能证明的事实。证据法的意义在于它是界定法庭可以接受何种证据,不可以接受何种证据的法律。美国证据法是在普通法证据法基础上发展起来的,但为适应美国审判实践的需要,也取得了许多不同于传统证据法的发展。《美国证据法》拟就美国证据法向读者作一介绍。书中涉及证据相关性,直接证据和间接证据,证人证言,传闻证据,免于作证特权,科学证据,专家证词,实物证据等证据法问题。美国证据法在其发展过程中,在如何确认和使用可靠证据。以及如何兼顾其他社会利益方面积累了许多经验。这些体现于美国证据法规则中的经验和政策性考虑对我国学者研究证据法问题有一定借鉴意义。《美国证据法》适合证据法研究者阅读。
-
涉外商事审判疑难案例解析上海市第一中级人民法院民四庭 编伴随我国对外开放的不断深入,涉外、涉港澳台商事往来日渐频繁,涉及的领域和数量也日益增多。依法公正高效地审理各类涉外、涉港澳台商事案件,建立健全涉外、涉港澳台商事案件纠纷解决机制,对于促进对外贸易和国际经济合作的良性发展有着重要意义。《涉外商事审判疑难案例解析》共对合同类纠纷、侵权纠纷、与企业有关的纠纷、金融保险类纠纷等42个疑难案例进行了解析。《涉外商事审判疑难案例解析》以案例为本,对“基本案情”、“请求与答辩”、“一二审判决”详加记录,并佐以判案要点提示,可以给从事涉外、涉港澳台商事审判的法官及司法工作者以借鉴,也可供相关领域的学者参考。
-
欧洲四国有效刑事辩护研究丁鹏,彭勃,雷雨田 等 译 Ed cape,Zaza Namoradze,Roger Smit 等编《欧洲四国有效刑事辩护研究:人权的视角》是一本切中时弊、分析视角全面而细致的关于欧洲刑事辩护的实证研究佳作,编译者克服不同国家在法律体系、语言、文化上的重要差异所造成的障碍,围绕“有效刑事辩护”这一核心问题,抽丝剥茧、将制度设计及其历史沿革、实践操作中的成规或偏见,政治派别的立场与承诺、大众意见的预期与现实反差、法律职业群体的分化等方方面面的问题纳入理性之光的洞察范围,纤毫毕现。
-
国际货物买卖合同法律与实务袁松 著《国际货物买卖合同法律与实务》立足于国际货物贸易法教学与实践的需要,从国际货物买卖合同、国际贸易术语、国际货物运输与保险、国际货物贸易支付等方面对国际货物买卖法律制度进行了分析和解读,特别是对国际货物贸易中常用的国际公约和国际惯例,如《联合国国际货物买卖合同公约》《国际贸易术语解释通则》《跟单信用证统一惯例》等,进行了较深入、全面的探索。全书以大量的理论研究成果和实践案例为分析前提,论点明确,原创性突出,可供从事国际货物贸易理论研究或实践工作的人士参考。
-
WTO中国案例精选杨国华 编案例在法学教育中的作用是公认的。有了案例,法律规则就“活”了起来——从抽象的概念、冷冰冰的条文,变成了社会中一个个活生生的事例。涉及中国的案例会让学生增加一种“亲切感”——中国在WTO中作为“原告”或“被告”的察件,不仅事关重大,而且饶有趣味。法律来源于丰富多彩的生活,而案例教学能够让法律回到生活,成为有血有肉的“人”。在WTO法中,这个“人”是理性的、讲道理的。这个“人”的一言一行,值得我们认真观察研究,认真学习效仿。
-
上海蓝皮书王战,潘世伟,叶青 等编《上海法治发展报告(2013)》对2012年上海地方法治建设的主要领域进行了全景式的回顾,反映了依法治市、地方立法、依法行政、公正司法、法律监督、社会治理、法制宣传等领域的创新发展,总结分析了城市管理、社会建设、民主法治的新问题、新成就、新趋势。本书继续关注上海地方法治建设的新举措。专题报告涵盖了人大五年地方立法的经验、法院集中查询机制、“诉调对接”模式、检察院参与社会管理、法律援助工作改革、法学研究发展等内容;案例篇介绍了上海地方法治建设的一些经验和做法:村民自治的新模式、民主财政的新经验和普法宣传的新举措。在我国现行宪法实施30周年之际,本书重点推出了关于上海市领导干部宪法意识的调查报告,综合运用法学与社会学等研究方法,从宪法认知、宪法知识、宪法评价、权利意识、权力观念、宪法期待、宪法信念等七个方面对上海市领导干部群体宪法意识进行了全面调查。与此同时,还采用第三方评估的方式,从普通居民、法律专业人士和律师的角度,对领导干部群体的宪法意识进行了多维的扫描和分析。
-
类比与国际法发展的逻辑蔡从燕 著当下,国际社会期待国际法更有效地规范日益复杂的国际关系,而国际法在众多方面却遭遇严峻挑战,面临着重大的方向性抉择,因而,再次把目光投向作为国际法发展之方法的类比,对于人们理解国际法正在遭遇的严峻挑战——《类比与国际法发展的逻辑》的讨论表明,其中至少某些是由于类比导致的,以及推动国际社会重新确立国际法的发展方向,以及如何妥当地发挥类比在这一过程中的作用都是有益的。《类比与国际法发展的逻辑》的作者是蔡从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