研究生入学考试
-
社会主义经济理论杨瑞龙,陈秀山,张宇著一、社会主义经济理论的建设和发展问题我国是社会主义国家,发展和改革是我国现阶段的两大主题。社会主义经济增长与发展, 社会主义经济体制改革,既需要社会主义经济理论的指导,又为社会主义经济理论的建设与 发展提供了基础。社会主义制度在人类历史上出现和存在的时间还不长,并没有留下多少 成熟的可资遵循的现成经验和可作为 典范的社会主义经济理论成果。我国的社会主义制度从三大改造基本完成算起,只经历了40 多年的时间。从社会经济发展的历史长河来看,这只是一个短暂的时期。撇开原始社会经 历了两三百万年的时间、奴隶社会和封建社会各经历了几千年的时间不说,单拿资本主义社 会来讲,从16世纪西欧建立资本主义制度到世界资本主义发展的今天,已有四五百年的时 间。马克思是在资本主义发展已经成熟的19世纪,写出深入研究资本主义经济的不朽著作《 资本论》和其他有关经济学著作的,当代西方经济学也大都是以当代发达的资本主义经济作 为研究模式的。而社会主义制度的历史还很短,我国的社会主义经济还很不成熟,事实上还 处在制度变革和探索的过程中。特别像我国这样一个原来经济十分落后的半殖民地半封建国 家,没有经历过独立的资本主义制度发展阶段,不是由资本主义转入社会主义的,我们不能 教条主义地照搬马克思100多年前设想的在发达资本主义基础上建立的社会主义模式,也不 能照搬外国的模式。我们只能从自己的具体社会经济条件和特定的国情出发,走自己的路 ,建立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改革开放前二十几年“左”的错误,给我国社会主义事业造成了巨大的损害,延缓了我国的 经济发展 ,也损害了我国的社会主义经济理论建设。总结以往的经验教训,表明我们过去对什么是社 会主 义,怎样建设社会主义的问题,是认识不清的。邓小平同志紧紧抓住这个大问题,领导全党和全国人民对社会主义进行再认识。邓小平理论的核心或主题,就是要弄清什么是社会主义,怎样建设社会主义。对这个根本问题认识和解决的程度如何,很大程度上制约着社会主义经济理论或社会主义经济学的建立和发展状况。本来,不成熟的社会主义经济,难以反 映为成熟的社会主义经济理论。我国的社会主义建设和发展,要经历十几代、几十代人的时 间,社会主义经济理论或社会主义经济学,只能且必然随着社会主义实践的发展而发展。但经济理论不能仅仅是经济实践的反映,或仅仅是对以往经济实践的总结和概括。那样,经济理论只能做经济实践的尾巴。经济理论不但要反映和概括以往的经济实践,还应具有前瞻性,能够认识和把握经济运动规律,洞察社会经济发展的历史趋势,提出对未来一定发展阶段的科学预见。马克思研究资本主义经济,既深刻分析和总结了资本主义经济关系的本质,又阐述了资本主义经济运动规律和资本主义发展的历史趋势,对未来社会经济发展提出了一些科学 预见。社会主义经济理论,一方面需要从理论高度对社会主义经济实践进行总结和概括,另一方面需要对社会主义经济发展及其历史趋势提出科学分析和预见。既有总结性和概括性,又有前瞻性和预见性,既要有理论性和学术性,又要有实践性和科学性,这是衡量社会主义 经济理论或社会主义经济学成熟程度的重要标志,以往20几年“左”的气候,堵塞了社会主义经济科学发展的道路。如果经济学研究随着政治风向转,缺乏独立性、稳定性和科学性,就难以产生高质量的社会主义经济理论成果。如果对什么是社会主义、怎样建设社会主义的问题认识不清,也就不可能产生科学的社会主义经济理论。西方经济学,对社会主义经济理论和经济实践来讲,可以借鉴其对我有用的部分。简单排斥和一概骂倒是不对的,但简单照搬和一概拜倒也是不对的。要正确对待西方经济学,究竟有哪些概念、原理、方法可以用来补充社会主义经济学,需要认真探讨和研究。尽管马克思主义是社会主义理论和实践的指导思想,也不能搞教条主义和本本主义。西方经济学主要是研究资本主义经济的成果,不能成为社会主义经济理论与实践的指导思想,更不能对其搞教条主义和本本主义。我国还处在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前期,我们对社会主义经济运动规律的认识和掌握还很不 够,还有许多未知的必然王国。加上某些人为因素的障碍以及研究方法和理论认识上的片面 性 和浮躁性,目前还不具备形成成熟的、科学的社会主义经济学的客观和主观条件。作者力争在现有条件下,以马克思主义、毛泽东思想和邓小平理论为指导,汲取中外有关社会主义经济研究的某些有科学价值的理论成果,借鉴西方经济学中对我有用部分,以严肃认真的态度,写出一部理论与实际相结合、有独立见解和有新意的社会主义经济理论教材。社会主义经济理论或社会主义经济学的研究对象是什么?经济学界有不同的看法。马克思创立的剖析资本主义经济的政治经济学,是着重研究资本主义生产关系即经济关系的。尽管马 克思的经济学巨著《资本论》中也论述了资本主义经济运行机制包括供求机制、竞争机制、价值机制、价格机制、利率机制、积累机制等,论述了市场机制对资源的配置作用或价值规律自发地分配社会总劳动于不同的部门的作用,也论述了怎样降低成本、提高劳动生产率从而提高利润率,还论述了资本主义社会生产力的发展过程和所经历的阶段等等,但这些方面的论述,是服从于研究和阐明资本主义经济关系的。马克思的经济学的任务,是 要通过研究资本主义经济关系,揭示资本主义社会的客观经济规律,揭示资产阶级剥削工人阶级剩余价值以及资产阶级内部各阶层分割剩余价值的本质关系,以此为工人阶级提供用社会主义取代资本主义的理论武器。社会主义经济学的研究对象,也要研究生产关系,这方面的研究还很不够。但社会主义经济学的任务,不仅是要研究生产关系,它还要为社会主义经济增长与发展,为探求社会主义所有制关系、直接生产关系、分配关系、交换关系的有效实现形式,为改革和建立社会主义经济体制与运行机制,为建立有效的资源配置方式等提供理论服务。因此,社会主义经济学的研究对象应当拓宽,它既包括社会主义生产关系的质的规定及其实现形式,这方面不能削弱;也包括社会主义条件下的资源配置方式、经济增长和发展的方式和途径、经济体制和运行机制的完善等。所有这些都涉及经济利益关系,马克思主义经济学把生产关系也称作经济利益关系。因此,人们往往把这两者当作涵义相同的概念使用。但事实上经济利益关系比生产关系涵盖的内容要更广阔一些。比如,分工协作、降低成本、提高劳动生产率、发挥市场机制作用、选择资源配置方式等问题,并不一定与特定社会性质的生产关系相联系,但它们都涉及经济利益问题。因此,我认为讲社会主义经济学的研究对象,与其说是生产关系,不如说是经济利益关系。马克思研究资本主义经济利益关系,侧重于生产关系方面,而我们研究社会主义经济利益关系,涵盖面要大于生产关系。如果社会主义经济理论或社会主义经济学只限于研究生产关系,而忽视经济利益关系的其他方面,那么,它会是跛足的、缺乏生命力的。二、弄清什么是社会主义、怎样建设社会主义的根本点总结和反思改革开放前的理论方针和政策可以看出,过去对社会主义的认识和 实践,具有很大的盲目性和主观性。这主要表现在两个根本问题上:一是我国的社会主义究 竟处于什么历史阶段;二是社会主义的根本任务和最终目的是什么。(一)关于我国处于社会主义初级阶段问题。在正确认识什么是社会主义、怎样建设社会主义问题上,首先要明确,我国还只处在社会主义初级阶段。也就是说,我国的社会主义还只是初级阶段的社会主义。我国已是社会主义国家,这是我国国情。我国的社会主义还处在初级阶段,这也是国情。有关社会主义的理论、方针、政策,都不能脱离这个根本的国情。什么是社会主义和怎样建设社会主义的问题,就需要具体化为什么是初级阶段的社会主义和怎样建设初级阶段的社会主义。只强调是社会主义而忽视和忘记处于初级阶段,就会干超越阶段的错事。只强调初级阶段而忽视或淡化社会主义,就会偏离社会主义方向和轨道。我国处于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理论,现在看起来并无什么难以理解之处,但它是我国在社会主义实践中付出了沉重的代价后才取得的理论成果,是在科学总结十一届三中全会以前社会主义建设和发展中的经验教训而得出的正确判断。改革开放前二十几年中造成社会主义理论、政策和实践的严重失误的重要原因之一,就是没有正确认识我国社会主义究竟处在什么历史阶段,结果干了不少超越阶段的事情。十一届三中全会以来,我们在改革和发展中取得巨大成功的根本原因之一,就是克服了那种脱离实际、超越阶段的错误理论和政策,明确了我们需要经历100年左右的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历史时期,我们只能建设初级阶段的社会主义。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理论,是我国最先明确提出的。理论界曾流行过一种看法,即认为列宁曾把社会主义时期区分为初级形式的社会主义和发达社会主义两个历史阶段,似乎等于把社会主义区分为初级阶段和高级阶段,这是一种误解。列宁所讲的是在苏维埃政权初期,即建立社会主义制度以前的“过渡时期”的初期所存在的处于幼芽状态的社会主义的最初形式,根本不是讲社会主义初级阶段。至于列宁讲“发达的社会主义”,是指相对于“过渡时期”正在生长中的尚未发展的即不发达的社会主义成分而言的。也就是说,是指“过渡时期”结束后已经建立和发展了的社会主义,并不是提出社会主义要经历一个相对于初级阶段的高级阶段。在社会主义实践中,由于急于求成,加之对所处历史阶段缺乏科学认识,主观主义、 唯意志论便会在理论和实践中盛行。就必然会违反客观规律,扭曲和损害科学的理论思想,演变为“左”的一套理论和实践。新中国建立以后,在所处历史阶段的认识上,一再改变原有的正确和较正确的指导思想,带来了许多负面后果。新中国建立前后,毛泽东同志原提出的一个指导思想是:由于旧中国生产力落后,是一个半殖民地半封建国家,只能先通过新民主主义革命建立新民主主义社会,待条件成熟时再由新民主主义社会进到社会主义社会。新民主主义社会决不是一个短暂的或几年的时期。中国人民政协第一届会议制定的《共同纲领》未提社会主义,有的代表曾建议把中国的社会主义前途写进去,没有被采纳。党中央认为,社会主义,这是很久以后的事情。可是到国民经济刚恢复后的1953年6月,毛泽东同志在一次中央政治局会议上竟批判有人在继续搞他们的“新 民主主义”,没有懂得革命性质的转变。他还批判了“确立新民主主义社会秩序”的提法,说这个提法是有害的,是妨害社会主义事业发展的。就是说,毛泽东在新中国刚建立三年多,就不允许继续搞“新民主主义”了。他认为,新中国一建立,就开始了社会主义革命,就要过渡到社会主义。接着提出了“一化三改”的过渡时期总路线。“从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到社会主义改造基本完成,这是一个过渡时期”。这样一来,新民主主义社会在哪里?它存在的空间和时间模糊不清了,事实上被挤掉了。不仅如此,过渡时期所经历的时间,毛泽东原计划为15年,但实际上在当时的形势逼迫下,1956年就宣布三大改造基本完成,进入了社会主义。就是说,从1953年提出过渡时期总路线,到1956年基本完成,只用了三年的时间,这给社会主义事业留下了不少的负面影响。我国既过早地跨越了新民主主义社会,又过早地跨越了过渡时期,甚至想要过早地跨越社会 主义社会。1956年,刚过早地进入了社会主义,1958年又刮起“共产风”,搞“跑步进入共产主义”,实行人民公社化和“大跃进”,完全脱离了我国的实际条件。似乎社会主义社会只是短暂的几年或十几年时间,似乎在生产力十分落后的条件下就可以进入共产主义社会即马克思所说的共产主义高级阶段。人民公社化和“大跃进”失败后,引起社会经济生活中的深刻矛盾与危机,于是又用抓阶级斗争和路线斗争的办法压制党内外的不同意见。1962年北戴河中央工作会议和9月党的八届十中全会上又提出社会主义社会是一个相当长的历史阶段,如果这是针对急于向共产主义过渡、把社会主义社会看作是一个短暂的时期的错误提出的,那是正确的。可惜这里讲的社会主义长期性,是服从于强调阶级斗争和路线斗争的长期性和复杂性的。强调所谓在社会主义社会这个长期的历史阶段中,始终存在着阶级、阶级矛盾和阶级斗争,因而阶级斗争要年年讲、月月讲、天天讲。为了搞阶级斗争为纲,又把社会主义社会说成是从资本主义到共产主义的过渡时期。马克思讲的过渡到共产主义的时期,本意是搞过渡到共产主义低级阶段即社会主义社会的时期。毛泽东在1953年讲过渡时期,也是讲的过渡到社会主义的时期。可是后来随着“左”的空气的膨胀,特别是随着同前苏共进行大论战,改变了原 来的正确认识,硬把过渡时期解释为过渡到共产主义高级阶段的时期,再把列宁所讲的过渡时期必然是阶级斗争空前残酷、阶级斗争形式空前尖锐的时期一类论断加之于社会主义社会,作为“搞阶级斗争为纲”的理论依据,并把所谓两个阶级两条道路的矛盾规定为社会主义的主要矛盾,改变了“八大”关于我国社会主义主要矛盾的提法。发展生产力和提高人民的物质文化生活水平的任务和目的,在视野中逐渐模糊甚至消失了。把注意力和精力放在了大抓阶级斗争上,并导致十年“文化大革命”,结果延缓了我国生产力和整个社会经济的发展。人民的生活水平在二十几年中没有多少提高,也就是搞了二十几年普遍贫穷的社会主义。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提出要把全党的工作着重点和全国人民的注意力转移到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上来,走上了以经济建设为中心和改革开放的正确道路。随后提出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结论,并提出其主要矛盾是人民日益增长的物质文化需要同落后的社会生产之间的矛盾。循此理论和指导思想,必然要强调发展生产力和满足人民需要的任务和目的。(二)关于发展生产力和共同富裕的问题。共产党人为什么要搞社会主义?其出发点是什么?如果理解和宣传为只是从道义原则或信仰原则出发,那就离开了历史唯物主义和科学社会主义的真谛。马克思主义的科学社会主义,首先是从生产力原则出发的。就是说,是为了克服和消除旧社会制度中阻碍生产力发展的内在矛盾,以更快更好地提高社会生产力的水平和质量。社会主义实行公有制或社会所有制,正是为了通过所有制的变革以解放和发展生产力。马克思和恩格斯远在150年前的《共产党宣言》中就明确提出:无产阶级将利用自己的政治统治,把一切生产工具集中在国家手里,尽可能地增加生产力的总量。这是就发达资本主义国家的无产阶级取得政权后的任务而讲的。我国是在经济十分落后的基础上取得革命胜利的,迄今还是一个发展中的社会主义国家,尽快发展生产力,更是一个迫切的任务。列宁在十月革命以后强调指出,无产阶级取得国家政权以后,它的最主要最根本的需要就是增加产品的数量,大大提高社会生产力。社会主义比资本主义的优越性,公有制比私有制的优越性,应首先表现在它有利于更快更好地发展社会生产力。至于消灭剥削、消除阶级对立,与解放和发展生产力的要求相比,应是第二位的。毛泽东在坚持正确的理论和路线时,同样坚持生产力原则。在1944年边区宣传工作会议上他曾讲,读过社会科学的同志懂得这一条,最根本的问题是生产力向上发展的问题,我们搞了多年就是为了这件事,马克思主义社会科学也就是讲的这件事。在1945年的一次大会演说中又讲,帝国主义和封建势力破坏了我们的生产力。中国人民的生产力应该发展,发展成为丰衣足食的国家,富强的国家,这就要解放生产力,破坏帝国主义和封建势力。革命是干什么呢?就是解放中国人民的生产力。在全国解放前夕,毛泽东又讲,为什么要打倒蒋介石?就是为着把旧的生产关系破坏,解放一切被束缚的生产力。参见《毛泽东经济年谱》,180、203、228页,北京,中共中央党校出版社,1993。在发展生产力的问题上,我国曾出现过“左”的错误。1958年,违反发展生产力的客观规律 ,主观主义地掀起“大跃进”,提出在短时期内“超英赶美”,结果受到规律的惩罚,造成了生产力的破坏和经济严重困难。决策者不去很好总结经验教训,反而转向大抓阶级斗争和路线斗争,大批“唯生产力论”,忽视甚至放弃了发展生产力的根本任务,延缓和阻碍了我国的经济发展。邓小平理论与马列主义、毛泽东思想一脉相承。在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以后,他恢复、继承和发展了马列主义,反复强调共产党的任务、社会主义的根本任务是发展生产力。他说,共产党就是为发展生产力的,否则就违背了马克思主义理论。社会主义的优越性应该表现在比资本主义有更好的条件发展社会生产力。马克思主义的基本原则就是要发展生产力。社会主义时期的主要任务是发展生产力。他还把解放生产力和发展生产力,纳入社会主义本质之中。① 马克思主义和科学社会主义为什么要强调发展生产力?第一,因为生产力是社会历史发展的最终决定力量。正是生产力的发展推动着社会的进步和经济文化的发展,推动着人类文明程度的提高。生产力的发展,决定着新的生产关系的产生、发展与成熟,是新社会制度巩固和最终战胜旧社会制度的具有决定意义的事情。第二,生产力的发展是消灭剥削的条件。马克思主义认为,剥削的产生和存在,既是生产力发展到一定阶段出现了剩余产品使剥削成为可能的结果,又是生产力发展不够高的结果。无疑,社会主义要消灭剥削,邓小平关于社会主义本质的论断中也包括消灭剥削的内容。由于我国生产力落后,我国的社会主义还处于初级阶段,不能实行单一的公有制,还要在公有制为主体的条件下发展私营经济和外资企业等,还不能完全消灭剥削现象。要消灭一切剥削,就需要大力发展生产力。第三,社会主义的根本目的是实现共同富裕。马克思讲:在新社会制度中,“社会生产力的发展将如此迅速,以致尽管生产将以所有人的富裕为目① 参见《邓小平经济理论》(摘编),48、50、52、55页,北京,中国经济出版社,1997。的”《马克思恩格斯全集》,中文1版,第46卷(下),222页,北京,人民出版社,1980。恩格斯在《卡尔·马 克思》一文中说,在社会主义制度下,要“使社会生产力……增长到能够保证每个人的一切合理的需要日益得到满足的程度 ”。列宁讲得更通俗:社会主义要“使所有劳动者过最美好的、最幸福的生活”《列宁选集》,中文3版,第3卷,546页,北京,人民出版社,1995。。邓小平同志也反复强调,共同富裕是社会主义的根本原则之一,并将其作为社会主义最本质的东西。而要实现共同富裕,就必须大力发展生产力。共同富裕的实现程度,要以生产力的发展程度为转移。由于新中国在发展经济中的起点低,到下个世纪中叶,人均GNP应达到16000美元左右,才可达到那时的中等发达国家的水平,这需要年均经济增长率为8%左右。而达到发达国家水平,还需要更长时期的生产力的快速发展。总之,只有持续、快速、健康地发展社会生产力,才能不断和尽快地缩小我国与发达国家的经济差距,从而使我国尽早进入世界先进国家之列。也只有这样,才能具备日益充分的条件,巩固我国的社会主义制度。在什么是社会主义和怎样建设社会主义问题上,存在两种片面的、不正确的思想认识。一种是离开发展生产力任务和共同富裕目标,去讲、去搞社会主义,孤立地宣传和坚持公有 制、按劳分配和有计划按比例发展。在“左”的一套下,把富字与资本主义和修正主义连在一起;把穷字与社会主义连在一起,人们不敢言富、奔富、露富。然而,生产力发展缓慢甚至停滞不前,不能叫社会主义。人民生活水平长期低下,不能叫社会主义。尽管那时也坚持公有 制,也讲按劳分配和有计划按比例发展,结果只能是搞生产力落后的和贫穷的“公有制”,普遍贫穷的“按劳分配”,经济效益不高、事实上经常被破坏的“有计划按比例”发展。我国在改革开放前二十几年“左”的错误下,就是搞了一套这样的社会主义。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以后,党的工作着重点转移到以经济建设为中心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上来,强调社会主义要解放生产力,发展生产力,达到共同富裕,从而回到了科学社会主义所要求的正确轨道上来。另一种是单纯强调社会主义就是发展生产力,孤立地讲“解放生产力和发展生产 力”是社会主义的本质,而撇开邓小平同志同时强调的“消灭剥削,消除两极分化,最终达 到共同富裕”。邓小平所讲的社会主义的本质,其内容是统一的、不可割裂的。特别有一种 片面认识,认为搞社会主义,不必坚持和强调公有制或公有制为主体,将公有制排除于社会主义规定性之外。其根据主要是两条,一是邓小平把“解放生产力,发展生产力,消灭剥削,消除两极分化,最终达到共同富裕”视为社会主义的本质,其中没有提公有制。这个根据不能成立。既然讲的是“社会主义”的本质,就是以社会主义公有制的存在为既定前提的。邓小平反复地强调公有制为主体是社会主义的一条根本原则,而且把发展生产力和共同富裕同发展公有制联系在一起,“我们要发展生产力,发展社会主义公有制”。“一个公有制占主体,一个共同富裕,这是我们所必须坚持的社会主义的根本原则。”“在改革中,我们始终 坚持两条根本原则,一是以社会主义公有制经济为主体,一是共同富裕。”(《邓小 平经济理论》(摘编),26、30、32页。)解放生产力和发展生产力,就必须通过改革把公有制搞好搞活。实行社会主义公有制,本来就是要解放生产力和发展生产力。 公有制的存在和发展,也是消灭剥削、消除两极分化、最终实现共同富裕的前提。没有社 会主义公有制,也就谈不上和无法实现社会主义本质。否定公有制是社会主义内在规定性的另一个根据是,以往的任何社会都有公有制,这个根据也不能成立。首先,原始社会确实实行公有制,但那是生产力极端低下的结果,是建立在氏族血缘关系基础上而非生产社会化基础上的原始公有制,与社会主义公有制不可同日而语。而且正因为它实行原始公有制,才也被称作原始共产主义社会。其次,奴隶社会、封建社会和资本主义社会,都是以私有制为基础的。奴隶社会和封建 社会的官营经济或皇室经济,资本主义国家的国营经济,能否称作公有制,还存在不同的看 法,但至少它们不是劳动人民的公有制。我们所讲的社会主义公有制,是归劳动人民共同所 有、服务于劳动人民利益、逐步实现共同富裕的公有制。不能把为奴隶主和封建主阶级的利 益服务的官营经济或皇室经济,把作为国家垄断资本主义存在的西方国营经济,同社会主义公有制等量齐观,纳入同一的“公有制”概念中,用以否定公有制对社会主义的必要性和重要性。公有制固然不等于社会主义,但社会主义必须也只能建立在公有制基础上。没有公有制,就没有社会主义的经济基础,也就没有社会主义制度。公有制的兴衰成败,同社会主义的兴衰成败是紧密结合在一起的。当然,我们所讲的作为社会主义经济基础的公有制,是切实为劳动人民所有、所享的公有制。那种名义上是公有制,实际上为“内部人控制”、企业领导人以权谋私、腐败盛行、蛀虫蚕食、官僚侵 吞、损害劳动人民利益的“公有制”,是变了质的、背离了社会主义要求的“公有制”。它 实际上丧失了社会主义性质。坚持公有制为主体,不能停留在口头上和文字上。必须通过有效措施把公有制经济特别是国有经济搞好搞活,使其成为生机盎然、发展速度快、经济效益高的经济主体。否则,让公有制经济特别是国有经济的经济效益持续下降、亏损面和亏损额持续增大、增长速度长期低于非公有或非国有经济,左改右改都成效不大,那么,公有制经济特别是国有经济会日益衰落下去。这样,坚持“公有制为主体、国有经济为主导”的方针,将会流于空谈。对于这个严峻的问题,不能不做认真的、严肃的思考并加以正确对待。卫兴华于1998年10月6日
-
硕士研究生入学考试政治理论考试必备林代昭主编所谓“三轮复习90天过关”,就是以三个月(90天)为一完整周期,将考研英语的复习分为三个阶段,让考生按计划每天花费2小时时间,从考试基本技能入手,由简到繁,由浅入深,系统的进行复习,做到“循序渐进,步步为营,稳步提高”,最后“胸有成竹上考场”。具体而言“三轮”中各轮的编写宗旨、内容安排及特点如下:一、第一轮::千锤百炼打基础本轮共40课,目的是利用40天复习时间,强化考生的语言基础知识。40天时间的课程中,每课均分为“阅读百宝箱”与“语法精要”两大部分。二、第二轮::有的放矢攻题型本轮横跨40课,旨在对考研试题中的三大题型进一步分类,并进行专题专讲专练。每课均为三部分,其中41-58课的第一部分“英语知识运用专项训练”,59-80课的第一部分为“阅读partB专项训练”。第二部分为“阅读与翻译集训营”;第三部分是写作训练,其中41-50课为“应用文写作天天练”,51-80课为“短文写作天天练”。第三轮::胸有成竹上考场本部分共10课,供考生10天内复习使用。目的是让考生进行综合模拟与冲刺训练。本部分共含5套试题,包括4套模拟题和2005年考研真题。本书无论在复习方法的宏观指导方法,还是在具体技能的微观训练方面,都具有认真编排和精心设计的特点,潜移默化地引导考生巩固基础知识,帮助考生熟练掌握答题技巧、深入理解细节内容、稳步提高、走向成功!
-
2006年考研中医综合科目辅导讲义赵百孝 主编本书分上下两篇,上篇为复习指南,提纲挈领,列出复习的难点、重点,并附一定数量的习题进行强化训练;下篇为模拟试题,根据历年来综合科目考试试题的构成及要求,精心编选组成了五套模拟试题,考生可在规定时间内完成答案,用以检验复习效果。附录部分附有2005年的考题及答案,供考生参考。几年来,在广泛听取意见和建议的基础上,结合大纲对本书经过反复修订,现已日趋完善,具有内容广泛、重点突出、详略得当、实用性强、权威性高等特点,得到了广大考生的普遍赞扬和步定。本书不仅为攻读硕士研究生学位者应考所必备,还可作为各级各类学生、中医从业人员自我测试以及教师教学命题的参考书。
-
同等学力申请硕士学位综合水平统考管理学学科考前辅导中国人民大学工商管理学院、会计系编写暂缺简介...
-
2000年人大版考研工商管理硕士入学考试辅导程晓堂暂缺简介...
-
生物化学王克夷,祁国荣编暂缺简介...
-
MBA工商管理硕士入学考试辅导王凤彬,焦叔斌编著本分册面向全国MBA入学考试的广大考生,紧扣最新大纲,体现MBA考试特点,帮助考生理解掌握管理学方面的知识要点,进而达到提高分析和解决问题能力的目的。配有全新模拟题、2000年最新考题和详解答案。
-
全国硕士研究生入学考试数学试题编制实例分本社本书目录简介:第一章全国硕士研究生入学数学考试简介;第二章数学试题编制的基本原则;第三章数学试题编制实例分析;
-
MBA联考英语强化训练与应试指导佘名叔暂缺简介...
-
综合化学张懋森[等]编“综合化学”是化学型硕士研究生入学考试的组成部分,多年来中国科学院化学型各研究所均采用本校的试题。其内容包括概述、无机化学、分析化学、有机化学、物理化学和物质结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