计算机网络
-
局域网管理(Windows NT平台)Windows NT职业技能培训教程全国计算机信息高新技术考试教材编写委员会编写由劳动和社会保障部职业技能鉴定中心组织实施的全国计算机信息高新技术职业技能培训考试,采用国际通行的专项职业技能鉴定方式,测试从业人员的计算机应用技术能力,以适应劳动力的市场化管理。局域网管理模块是根据考试的标准和规范编写。每课后附有的大量复习题和练习采用了计算机高新技术考试试题,力图通过学习本平台的教程,就能通过计局域网管理模块的考试。本书共分45课,分别介绍了计算机网络的几个重要标准;计算机网络体系结构和协议(其中包括IP协议、ARP协议、路由选择信息协议(RIP)、控制消息协议(ICMP)、TCP以及用户数据报协议(UDP));网络传输介质(重点介绍了常用的铜缆、光缆、无线通信等);各种网络互连设备;WindowsNT安装与配置(其中包括NT4.0安全规则管理、目录与文件管理、用户工作环境的管理、网络打印管理以及服务器管理);WindowsNT的各种服务以及实用程序;以及关于NT引导、系统登录、网络资源的监测、网络服务器性能的优化等技术的详细介绍。本书内容新、丰富,重点突出,详略得当,强调知识点、操作技能、实用性、可操作性。它不但是全国计算机信息高新技术考核指定教材,而且也是高校、职高相关专业师生实用的自学、教学用书和社会相关领域培训班的首选教材。本光盘内容包括:本版电子书
-
Agent和多Agent系统的设计与应用何炎祥,陈莘萌编著Agent和多Agent系统是当今计算机科学技术领域、信息工程领域和网络与通信领域十分活跃的前沿研究方向之一,其应用范围也越来越广泛。本书系统的论述了Agent和多Agent系统的研究成果和国内外同行的研究工作。本书叙述简明、结构清晰,着力反映了Agent和多Agent系统系统方面的新观点、新思路和新成果,可作为计算机科学技术学科、电子信息学科以及网络与通信专业的大学高年级学生、研究生和教师的教学用书,也可供从事这方面研究和开发工作的科技人员学习和参考。
-
网络体系结构及设计(美)J.F.DiMarzio著;苗晓辉译本书通过大量的实际案例介绍了设计网络的整个过程——从收集信息到实现最终产品,同时介绍了令牌环网、以太网、协议路由技术、交换技术、DMZ设计、防火墙的放置位置和文档等概念。本书是作者多年网络设计和故障排除经验的结晶,是IT咨询人员的实用指南。全书分六部分,共14章。第一部分“收集信息”介绍如何收集设计网络所需的信息,为网络设计做准备;第二部分“设计网络”介绍网络设计的基本概念和技巧,包括LAN、网络操作系统、WAN、连接设备方面的基本知识,硬件和协议的选择,远程连接和Internet连接的实现,以及如何确保网络安全等内容;第三部分介绍了如何将第二部分介绍的知识组合起来,向客户提出最终方案;第四部分详细介绍了网络实现的整个过程;第五部分介绍了一些网络管理技巧;第六部分“附录”包括术语表、文档范例、常见网络故障排除指南、资源指南和有关的RFC等内容。本书主要是为网络咨询人员和系统集成工程师编写的。阅读本书后,读者将能够独立地完成网络设计的整个过程,设计并实现能够满足客户需求的网络。
-
Intranet配置与应用技术详解王群,刘晓辉编著本书以目前广泛使用的Windows NT Server 4.0和Windows 2000 Server/Advanced Server为网络平台,以操作系统自身集成的功能为基础,并结合其他一些著名的第三方软件,紧紧围绕局域网用户的需求,全面而系统地阐述了Intranet的配置和应用技术及方法。本书主要内容包括:局域网基础知识,DNS、DHCP、WINS、Web、E-mail、FTP、NNTP的功能和实现,视频点播和广播的实现,局域网聊天、即时信息与BBS的功能和实现,加密与数字证书服务,路由技术及软路由的实现,远程访问的实现,代理服务器和Internet共享接入以及网络教学系统的构建等。本书以Intranet的配置和应用为基础,并充分考虑到了网络组建者、网络维护人员和普通用户的实际需要。相信借助于本书,读者完全能够独立地在局域网中实现各种Internet服务功能,并为Intranet网站的建设提供宝贵的经验。本书是各大、中、小型网络管理人员的必备参考书,可作为局域网组建者的指导书和MCSE应试者的辅助教材,也可作为各类网络培训机构的教材和各大中专院校相关课程的参考书。本书适合于熟悉Windows操作系统,并具有最基本的局域网理论和Internet知识的读者阅读。
-
联网基础(美)Kenneth D.Reed著;3Com公司译本书是网络工程师职业培训与教育丛书的第1册,系统地讲述有关计算机网络的基本知识。全书分为8章,分别介绍网络环境下的计算机和软件,载波信号、电缆类型和网络拓扑结构,计算机协议和服务,开放系统互连(OSI)模型,网络组件,局域网,以及广域网等。本书可作计算机网络培训班的教材,也是学习计算机网络知识的理想入门读物。
-
互联网心理学(美)Patricia Wallace(帕特·华莱士)著;谢影,苟建新译人们认为你热情与否,主要依据的是那些非言语线索。你的面部表情就可以告诉别人:比如你皱着眉头。你的声调、体态、手势和眼神,都可以表明热情与冷漠。在交谈时,抱着胳臂、看着远处,会令人觉得你是个冷漠的人。而谈话时距离对方近点儿,会让对方感觉你比较热情。有关非言语交流及其作用的研究非常之多,而人们在形成“热情”或“冷漠”的印象时,你实际所说的话,所起的作用要退居其次。在互联网的许多角落里,你把自己的语言打在屏幕上,对方毫无例外地像上面提到的那样,形成对你的印象。早期对网络的社会情感印象研究发现,人们在网上,要比实际生活里的自己,表现得更冷漠、就事论事、易怒。20世纪70年代,斯塔尔·希茨(Starr Roxanne Hiltz)和牟芮·土罗富(Murray Turoff)最早研究比较了人们在计算机和面对面开会时的自我表示,他们的结果还不能很好地预测这个年轻的媒体作用。他们分析了两个情景中的话语,发现在面对面的会谈时,人们更倾向于赞同对方。人们口语里表示同意或理解的“uhhuhs',一词,在网上并不多见。这并不奇怪,因为在屏幕上打出这样的字,会显得唐突,而出现在口语里是很自然的事。令人吃惊的是,人们在计算机里的团体中,更多地反对别人、制造紧张气氛,看上去就好像是有意要把情况弄糟一样。这些区别很容易解释互联网的不友善特点。许多人都可能听说过MBTI(Myers Briggs Type Inventory)个性测验。Bellcore(地名)的研究者罗德尼·富勒(Rodney Fuller)采用简化的MBTI量表,了解互联网上印象的形成。他发现人们普遍错误地形成热情或冷漠的看法。富勒(Fuller)让参加实验的人评价通过互联网交流但从未谋面的对方,在完成测验时,被试要把自己想象成网友一方,按他们的逻辑回答问题。网友也得参加测验,回答问题。还有控制组,选择彼此见过面的人由一个人做角色扮演。角色扮演者猜测对方答案的结果如何?那些彼此见过面的人完成情况要好;而那些只通过电子邮件往来的双方,表现出好多误解。他们盲目地认为对方具有理性、分析的手段,而事实并非如此;他们没有充分意识到很多人都偏爱以人定向的“直觉”方法;在一旦不是自发的时候,他们过高估计了对方对结构和秩序的需求。以上两个研究证实,打在屏幕上的语言和我们平时说的话是不同的,而别人会根据我们行为微妙的改变而作相应的反应。我们并不会因为媒体的局限而显得冷漠、易怒、争执。只不过我们在网上不像平时那样客套,人们也会依据具体事物,形成对我们的印象。网络同盟中的成员,一旦意识到自己的语言对形成印象和同盟关系有重要作用时,就会以简短的语句表达赞同、缓解紧张。他们也会委婉表示自己的异议:“噢,我不能肯定我同意这点。”随着网络的发展和普及,人们在交流中已经意识到应调整传递情感的方式。社会情感的解冻 20世纪70年代,利用网络表达情感的势头开始增加,随着人们使用电子邮件和上网讨论的普及,表达白己的技巧也随之提高。在距希茨和土罗富研究的十多年后,罗纳德·罗丝和盖尔·罗威采用相同的分类形式,研究了全世界的网络公告牌上的社会情感内容。他们发现30%的内容可列为社会情感类别中,而其中竟有18%是“团结”的团体。人们克服了“界线”,所做的远比“完成工作”要多。人们正在利用一切手段,解冻还不太友善的互联网。其实,没人愿意被人认为是冷漠的人。事实上,今天的互联网已经可以通过键盘上的符号,来表示一些面部表情,从而使交流更为生动。比如,用符号“:-)”表示微笑,用符号“:—(”表示皱眉头,用符号“;)”表示眨眼睛,用符号“:P”表示吐舌头等。研究者发现,13.4%的网上交流的内容可以使用这些符号增加情感性。 —些非正式的备忘录和书信的“软化剂”也出现在互联网上,我们因此可以借用犹豫或不肯定,使自己的观点不过于唐突。我们可以在句子的结尾通过声调的变化,使那些即便是否定对方的话语,读起来似乎像问句。还可以用“你知道”或“可能”这样的词,使语气婉转。同时,网上还涌现了缩写字母,成为固定的词语。电子邮件以外的互联网环境,还包括更多的表示个性与情感的工具,这些工具在社会性较强的领域里极为有用。聊天室和MUDs就可以使人们除了说话,还可以表现感情,屏幕上的文本也能有别于言语。比如,MUD游戏者采用不同的命令,生成说话、高喊、表演的形式。塞拉说:“我从未受过尊敬。” 塞拉低下头,伤心地看着地板。 “统治者”叫到:“不要这么孩子气!” 塞拉对“统治者”笑了。参与者可以在图示元世界中,点击“快乐”,表示自己通过舞蹈而表达的情绪;或点击“生气”,使屏幕上的化身张牙舞爪。有些地方你还可以选择声音,让处于同样虚幻屋的另一方听到。尽管这些技术还在不断发展,但我们终于可以选取一些有效的手段,使互联网不再那样冷冰冰,而我们的情感表达也越来越丰富。 怀疑论者总是怀疑在电脑世界中,是否真能出现具有凝聚力的团体。有些人相信,由于缺乏正常的社会线索以及它本身瞬息万变的性质,使得互联网的沟通不可能形成真诚和令人满意的团体组织。确实,旨在支持凝聚团体的论坛以其惊人的速度在网上出现、消失。假如你订阅了一份你所感兴趣的邮寄列表,你会发现这个列表早就不存在了,它以前的参与者也在彼此想念。如果你给其中一个“腐朽者”发信,你可能会收到这样的回复,对方说自己都忘记还有这么回事情,他们从未收到过这个列表发出的内容。这样的新闻团体数以千计,它们开始时显得非常强大,并满足参与者的需要。它们的焦点可以是专业的、学术的或娱乐性的,但最终许多都放弃了,只是偶尔做一些商业广告或被含在某些消息里。互联网上无数的聊天室和论坛主持人,都希望吸引大批积极参与的顾客,但遗憾的是,它们当中的大多数只是被一些临时的客人访问,这些人只是好奇地四处看看,没有什么事情就离开。这使我联想到酒吧和俱乐部,这些老板失望地等着有客人来,但桌椅始终是空着的。尽管互联网上的许多论坛都是昙花一现,但是还是有一些具有强烈“组织”意识的团体有规律地出现在网上,我们不了解是什么原因可以使一个团体这样而另一个团体却做不到。琼·柯曼(Joan Korenman)和南茜·维特(Nancy Wyatt)试图找到与之有关的变量,他们调查了一个叫WMST-L邮寄列表上,参与的模式和参与者的态度。这个列表是一个非主持论坛,人们可以从学术的立场来参与对妇女的研究,这些人是教师、研究者、图书管理员、项目经理以及其他对此感兴趣的群体。它开始于1991年,当时有28人发布了51条消息,然后参与者和发布的消息逐年增加,到1993年1月,193个人公布了365条消息。值得注意的是,这个数字是来自相对广泛的参与。在很多列表上,只有少数人站到中央进行激烈的讨论,而其他人只是在看着,并不做任何评论。柯曼(Korenman)和维特(Wyatt)对参与者进行了调查,以便了解在这些参与者眼中,维系团体的纽带是什么以及团体组织在多大程度上真的存在。在回答什么可以使团体满意和有用的问题时,参与者经常会提及“信息”,还有很多人说是“一种社区的意识”和“讨论个人经验”。根据他们自己所做的分析,这个列表对所发布的激烈和对抗的消息,显得比较容忍,尽管对敏感话题的讨论和分歧非常普遍。很明显,这个团体的成员感到这个环境是讨论个人观点的适宜场所,这也正是他们觉得有“团体感”的原因。有些人对所在的网络团体作了巨大的奉献,他们之间的纽带远比现实中的团队成员的联系要更为紧密。作家汤姆,曼德尔(Tom Mandel)作为最早的网上社会实验的参与者之一,在临终前,把他自己的团体经验公布如下:我要感谢你们所有的人,在过去的10年中,带给我这样特殊的经历,无论好与坏,它们成为我的生活组成,尤其是在过去的6个月,更使我感到舒服。我非常、非常地悲伤,我无法向你们形容我的伤感, 因为我不能再和你们一起游戏、一起讨论了…… 然而,即便人们增加了对自己团体的关注并作出更多的贡献,人们还是有矛盾的心理,甚至有时还得反过来再检查一下这种奇怪的经历。另一个较早的网络社会ECHO的成员艾利克·霍施曼(Eric A.Hochman),在讨论网络世界特点时这样评论:自从我开始上网,当有人告诉我“ECHO中的人不是真实”的时候,我就不断地对此进行了思考,我认为,从某种意义上讲,ECHO是自己的独立世界,它有自己的规则和社会文化。有趣的是,没有人把它强加给我们,当我们在这里发布消息的时候,我们就已经不断地集体创造着它。假若不做具体形容,那么给团体下定义是比较难的。一个令人信服的定义是,团体是一个2人以上的集合体,人们在这里相互交流、相互影响。这个定义还比较清楚,但这些特点会在交织的工作和社会团体里,更为明显。人们之间的互动交流数量,在很大程度上,与环境有关,环境小的一个很小的变化,就会迅速地把个体集合体变为传统意义的团体。正如实际生活的团体变化很大一样,虚拟的团体也可以有各种形式。很多团体中,人们已经彼此认识,只不过他们通过互联网来保持联络并分享面对面会谈的看法。那些最早应用网络进行研究的研究者,采用的就是这种方式。有的团体通过网络把那些具有共同利益但相互并不认识的人们聚集在一起,假如时间和环境允许,他们最终会在实际生活中会面。我个人的经验告诉我,当你和某些人在网上进行了长期的交流,最终面对面的握手,这种感觉非常奇特。你对某人的印象曾经来自网上的表现,而一旦你们会晤,其中的惊讶是显而易见的。还有的团体,它们的成员有相同的兴趣,但他们不会在生活中见面。如果使这些人具有对团体的“组织感”,则必须增加网上交流的能动性。社会科学中定义的含糊性并不少见,但在我们理解网上团体的特点时,交流和影响是极其有用的。你可以从曼德尔和霍施曼的解释中,清楚地看到这两个特点。人们的确在网上互动,而且有时可以强有力地影响别人。不仅如此,这些过程涉及的方法,与实际生活中的不同,因此,也就不奇怪人们并不明确在网上从属于一个“团体”意味着什么。 我们从众多研究中知道,其他人——即便他们是陌生人或者我们从未与之谋面,他们的存在,影响着我们的行为方式。我们现在就来看以下这些影响在生活中是如何运行的,然后在检验一下它们在网上是怎样表现的。我首先要介绍一些对人类从众行为的经典研究。尽管人们觉得从众不属于网络,但在我看来,从众是网络团体存在尤其是那些完全保持在以太中的团体的核心元素。 ……
-
局域网应用DIY明月创作室编著本书从多个角度详细地讨论了局域网的应用,如局域网应用软件安装与应用技术,Intranet网站创建与应用实例,局域网专业Web、FTP与邮件服务器应用实例,Windows 95/98/Me无盘局域网应用与实例,远程访问局域网及其应用实例,局域网聊天室、IRC服务器、广播站与MUD站创建与实例,局域网ICQ服务器设置,局域电话网应用实例,局域网多媒体VCD/DVD/MPEG4播放与应用实例,局域网联网游戏设置与应用实例,局域网安全与防火墙设置应用实例,局域网终端瘦型工作站应用全面解决方案,局域网代理服务器应用实例,Windows 2000局域网请求拨号路由服务器创建与应用实例等。在附录中,本书还给出了局域网设定基础、Outlook Express错误列表及代理服务器地址等资料。本书介绍的方法具有典型性、可操作性。本书适合于广大局域网用户,尤其是网络管理人员阅读,也可作为用户在应用局域网时的指导工具书。
-
计算机网络实用教程刘云主编;刘志华[等]编著本书是依据计算机专业本科教学的要求而编写的。全书共分12章,在首先简要介绍计算机网络的体系结构和数据通信知识的基础上,分析了常用的计算机网络协议,其中包括广域网、局域网以及Internet网。接着,又从实用角度出发,结合实例对网络的硬件组成、网络通信编程、布线系统、网络互连、网络操作系统、Internet应用以及计算机网络的管理与安全等方面的内容进行了重点介绍。本书概念准确、条理清晰、结构新颖,既重视基本概念、基本原理和基本技术的阐述,又注重理论与实际的联系,书中结合了不少工程实例,以加强读者的实际动手能力。本书既可以作为计算机专业、通信专业、信息专业的本科生教材,也可以供从事计算机网络及相关工作的工程人员学习参考。
-
怎样上网尚晓航,夏明萍编著本书以通俗易懂的语言,简单明了的方式介绍了各种网上生活需要的基本技巧。如果你是初入网络的大门,可以跟随本书各单元的任务,由浅入深地步入网络世界;如果你已经有了一定的上网经验,就可以直接完成你所感兴趣的各种任务。本书的主要内容有:怎样连入Internet;怎样使用浏览器丰富你的老年生活;怎样通过Internet与你的亲人通信;最后还有很多人都感兴趣的怎样使用网络打电话;本书的附录则收录了连入网络的补充知识,如上网的费用、ISP因特网服务商的选择、手工上网技巧,以及无法正常拨号上网时的处理建议等。本书虽然是为老年朋友们编写的,但是它的简单明了和通俗易懂的写作方式同样适合于那些初入网络之门的朋友,也适应于那些只对某些任务感兴趣(如网上通话),又不想花过多时间去学习的朋友。
-
计算机网络技术白小明主编本书是根据高等职业技术教育学要求编写的。全书共9章,内容以OSI/RM参考模型为主线,结合TCP/IP体系结构,对传统网络理论进行适当的精炼,并以此为基础,系统地介绍Novell、WindowsNT、网络互联、Internet、最新的网络技术及网络安全。本书的特点是概念准确、论述严谨、内容新颖且图文并茂,既重视基本原理和基本概念的阐述,又力图反映出计算机网络的一些最新发展,同时也重视实用技术的介绍,各章均附有一定量的复习思考题。本书可作为高等职业技术院校、高等专科学校、职工大学、业余大学、夜大学、函授大学、成人教育学院等大专院校计算机专业的教材,也可作为非计算机专业本科生计算机网络课程的教材,可供从事计算机网络工作的教师和工程技术人员参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