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络通信综合
-
移动通信系统张乃通本书分为基础篇和系统篇,共八章,内容包括概论、移动通信电波传播特性及场强计算、系统外部噪声与干扰、移动通信组网技术、数字通信基础、蜂窝式移动通信系统、专用移动通信系统、卫星移动通信系统及附录。本书可作为电子与通信专业本科生专业课教材,亦可供理工科院校相关专业的研究生、科研和工程技术人员参考与使用。
-
网络大震荡黄文莱编著本书主要内容包括:新浪:在没有航标的河流上;网易:浪花淘尽数字英雄泪;搜狐:中国互联网泡沫神话;易趣:网络的明天是否还有乐趣等。
-
网络法律评论张平主编网络是现实社会的镜像,现实社会的一切法律问题都有可能在网络上再现。网络自由——需要宪法;网络安全——需要公法;网络资源——需要私法……。网络法律问题的研究不可能局限在某个或某些法学领域而是涉及到整个法学领域,这就要求法学各学科联合起来进行综合研究。以往以电子商务或网络法律为主题的研讨会及相应的论文集也时有出现,但都没有也不大可能将法学的诸子百家聚集一堂,所以讨论的问题仍然局限在某一个或某些网络法律问题上。本书论文的提供者来自于不同的法学学科,以不同的法学视角进行学术与实践上的交流。
-
电子商务(英)史蒂夫·斯莱特(Steve Sleight)著;冯锋译;冯锋译学会利用由电子商务革命带来的新机遇。《电子商务》向你展示如何正确地为顾客焦点的转移、公司的数字化、不断发展的重要信息的提供和电子战略的实现、商务进程和系统的集成以及你公司的文化改造作准备。本书提供如何训练你的团队、集成IT技术应用、确保一贯的客户服务和启动全新的电子商务的实用建议。简明技巧会帮助你在充满竞争性的环境中占据优势。
-
网络系统的集成管理(德)Heinz-Gerd Hegering等著;曹阳等译本书从网络系统的管理需求出发,系统地介绍网络系统集成管理的基本概念、基本原理和基本方法。该书涉及目前几乎所有管理方法(如OSI/TMN、SNMP、CORBA、DMF以及基于Web的管理)的各个方面,包括体系结构、实现方法和操作。本书不仅介绍这些管理方法本身,而且介绍它们之间的互操作。本书还介绍了一些独立工具的使用(如协议分析仪)。本书不仅可以作为辅助教材使用,而且也是网络管理领域中一本最新的技术参考书。它的主要读者对象是:计算机通信网络及电信网络系统的设计、规划、管理、维护、操作和使用人员,网络与网管系统的研究设计人员,大专院校计算机专业、通信工程专业、电子信息专业、自动化专业以及信息管理专业的高年级本科生、研究生和教师。
-
蓝牙技术严紫建,刘元安编著蓝牙技术是短距离无线通信的主要技术,是个人区域通信领域的重要技术之一,近年来受到各方面的关注,尤其是家电仪器、移动电话、智能大厦等。有关蓝牙技术的协议内容和技术细节非常丰富,本书较详细地介绍了其中的重要内容,以便读者能够在较短的时间里掌握蓝牙技术的特征和特点。首先,将各种短距离无线通信技术与蓝牙技术进行了简单的性能比较。在此基础上,详细介绍蓝牙协议部分,包括协议栈,基带描述,LMP,L2CAP,SDP和RFCOMM。通过对这部分的阅读,读者将对蓝牙的工作方式、工作能力、优缺点、兼容性和可扩充能力等有一个基本的认识。由于蓝牙要求全球应用的一致性和广泛的兼容性,SIG对于各种应用实例如话音、电视、手机等都有严格的规定。因此本书后一部分在介绍通用应用规范的基础上,对一些典型应用情况给予了详细的介绍。读者可以借以了解蓝牙应用的全貌。
-
雷达摄影测量肖国超,朱彩英本书较系统地叙述了雷达摄影测量的基本理论和方法,其中包括雷达摄影测量的定义和特点;雷达构像原理;雷达图像特性;雷达构像的数字模型;雷达图像的几何纠正和辐射校正;干涉合成孔径雷达测量;雷达影像与多光谱影像的融合及雷达影像的解析摄影测量处理方法等。本书可作为摄影测量与遥感专业教学用书,也可供其他有关专业师生、工程技术人员学习参考。
-
无线移动通信网络(美)Sami Tabbane著;李新付,楼才义,徐建良译1897年马可尼(Marconi)在英格兰海峡首次成功地进行了两艘行驶船只之间的无线电通信。从此,人们对无线通信的研究开发就一直倾注着极大的热情。人类对无线通信尤其是移动通信的需求也急剧地增长,人们正期待着5W(无论任何人在何时、何地,可以跟任何人进行任何种类——语音、数据和图像等的通信)理想个人通信时代的到来。移动无线通信虽然已经历了一百多年的发展历程,但最令人不可思议的高速发展时期还是二十世纪最后这一二十年时间。之所以在这一二十年间移动通信发展如此之快,主要归功于微电子技术的迅猛发展和构思新颖的蜂窝技术(频率复用和越区切换)的不断完善。移动通信已成为现代IT产业最活跃、最富有生机的领域,全世界移动通信的年增长率平均达到了30%以上,远远高于全世界GDP的年增长率,而且有人预测在近一二十年内将一直维持这种增长势头。所以,移动通信不仅给人类社会带来了极大的方便,也给人类社会创造了巨大的财富。英特网(Internet)是近十年迅速发展起来的又一新兴产业。而英特网的发展又给移动通信注入了新的活力,拓展了新的发展空间:无线移动办公、无线移动银行、无线移动教育……总之,无线英特网正悄悄地进入人类社会的各个角落。随着移动通信和英特网的无缝融合,世界将会变成怎样?谁也难以预测,而且由此带来的商机也是无法估计的。我们完全可以用“只怕想不到,不怕做不到”这句现代名言来形容无线移动英特网将会给我们带来的挑战和机遇。人们已经预测,到2005年移动通信网上的用户会超过8亿户,而英特网的用户会超过7亿户。如此巨大的潜在市场,使通信行业在最近几年集中瞄准了这个发展大方向,出现了诸如GPRS、3G、WAP等等新概念、新名词。随着3G(第三代移动通信)时代的到来,移动通信与英特网将会实现完美缔结,真正意义上的5W个人通信新时代也就离我们相差无几了。让我们翘首以待吧!本书是专门介绍现代移动通信系统和相关技术的专著,由两部分组成:第一部分(第1~8章)主要讨论移动无线通信系统的基本技术和基本概念;第二部分(第9~14章)对现有最为重要的几大移动通信系统进行了介绍。其中第1章作为概述,主要介绍了移动通信的发展历程,并对目前世界上与移动通信有关的一些标准化组织和管理部门进行了简单介绍;第2章对移动无线环境所具有的不同特性及其对移动无线链路的影响进行了简单描述,并介绍了用于信号传播预测的最为重要的几个模型。第3章对多路访问技术以及如何在几个用户中供享多大的带宽等进行了讨论,同时介绍了随机访问协议。第4章重申了无线调制解调器的不同点,并讨论了是如何用它们来克服因无线传输所带来的各种问题的。第5章涉及安全问题,这是与使用无线电资源相联系的最重要的问题之一。主要考虑系统对非法用户入侵和窃听的防护,使用户对无线通信建立起信任感。第6章讨论了蜂窝的概念,蜂窝技术使得频率复用成为可能,这样就可以覆盖几乎不受限制的区域,并为几乎任意多的用户服务。本章对蜂窝系统的基本概念进行了详细介绍,对用于提高蜂窝系统固有容量的技术,如功率控制、跳频等进行了讨论。第7章则重点介绍了蜂窝系统的设计,包括工程实施、蜂窝设计以及在这一过程中的每一步骤。第8章详细介绍了越区切换和位置管理或者叫慢游两大移动性管理功能及其相关的技术。第二部分主要介绍地面无线通信系统,讨论了五种类型的系统,它们是专业无线通信系统、无绳系统、寻呼系统、蜂窝网络、数据传输系统。在这一部分还介绍了几大数字系统标准,主要有TETRA,DECT,PHS,ERMES,GSM,IS-95,PDC,IEEE802.11,HIPERLAN,MOBITEX,CDPD。其中第9章介绍最古老的移动电信系统,称之为个人移动无线电台(PMR)。第10章重点介绍无绳电话系统,另外还附带讨论了固定无线分配系统,或者叫无线本地环路(WLL)。第11章介绍寻呼系统,也叫单向信息广播。第12章对几个使用最广泛的蜂窝系统进行了简单介绍。由于在本书第一部分已就其与系统管理相关联的问题作了讨论,所以这一章只限于介绍系统的主要特点,如系统结构和无线接口。第13章重点介绍了广域数据传输系统和无线本地网络。本书作为全面论述现代移动通信系统和相关技术的专著,内容丰富,系统性强。全书图文并茂,论述深入浅出,概念清晰,易于理解。本书在重点论述移动通信基本概念及其相关技术的同时,还着重介绍了各种移动通信系统的相关标准和工程设计方法。所以,本书实际上类似于一本移动通信手册,对从事移动通信系统设计和工程实施的工程技术人员具有很高的参考价值和工程指导意义。本书虽然主要是为工程技术人员撰写的,但本书的第一部分主要介绍移动通信的基本概念、基本理论和基本技术,论述非常简洁、清晰,易学、易懂。所以本书也非常适合于大专院校相关专业的师生阅读。而本书的第二部分又详细介绍了几乎目前所有的地面移动通信系统,通过对这一部分内容的学习,对在校学生理论联系实际,加深对实际移动通信系统的感性认识,更加全面系统地掌握所学到的知识,并为将来从事实际工作打下坚实的基础会起到事半功倍的作用。所以,本书不仅对工程技术人员来说是一本很好的参考书,也可以作为大专院校相关专业的教学用书。本书由李新付、楼才义、徐建良翻译,杨小牛负责全书的审校,并翻译了第1章和第10章;第2,6,7,8,12章由李新付翻译;第3,4,5,13章由楼才义翻译;第9,11章由徐建良翻译。由于译者的翻译水平有限,专业知识也比较贫乏,特别是对书中某些尚无统一译法的专业技术术语在翻译时很难准确把握其原义,错误在所难免,敬请读者批评指正。译者2001年9月10日
-
第三代移动通信系统(荷)Ramjee Prasad,(德)Werner Mohr,(德)Walter Konhauser著;杜栓义 等译第1章绪论1.11IMT—2000/UNTS概述1.1.1第三代移动无线通信系统的市场需求与业务1.1.2技术要求与无线工作环境1.2欧洲的研究工作1.3欧洲的标准化工作1.4其他国家和地区的研究与标准化工作1.4.1全球的工作1.4.2日本的工作1.4.3北美地区的工作1.5国际通用的频段划分1.6第二代系统向第三代系统的发展和过渡1.7本书的内容安排参考文献第2章TD—CDMA2.1基本概念2.1.1物理信道2.1.2扩频与调制2.1.3训练序列2.1.4信道分配2.1.5自适应天线2.2使用联合检测的数据估计算法的分析模型2.3估计性能2.3.1链路级仿真2.3.2链路估算模板2.3.3系统级估计的结果2.4小结参考文献第3章WCDMA3.1基本概念3.1.1载波间隔及部署3.1.2逻辑信道3.1.3物理信道3.1.4扩频3.1.5多速率3.1.6分组数据3.1.7切换3.1.8GSM和WCDMA之间的互通3.2性能分析3.3小结参考文献第4章高级接收机算法4.1常规RAKE接收机的局限性4.2TD—CDMA联合检测4.2.1白化匹配滤波器4.2.2迫零块线性均衡器4.2.3迫零判决反馈均衡器4.3CDMA上行链路多用户检测器4.3.1系统模型4.3.2并行干扰抵消接收机原理4.3.3性能计算举例4.3.4PIC接收机的剩余干扰抑制4.4改进的CDMA下行链路接收机4.4.1多径衰落信道下的LMMSE接收机4.4.2码片波形均衡4.4.3选定的UTRA下行链路接收机方案比较4.5结论参考文献第5章调制与编码5.1MALGMSK调制方案5.2具有预编码措施的多码CDMA5.3TD—CDMA中Turbo码的性能评估5.3.1Turbo码与RS码和卷积码级联的性能比较5.3.2Turbo码交织块的最小值5.3.3Turbo码交织的优化5.3.4部分递归系统码的约束长度5.3.5结论5.4卷积码的最佳距离谱5.5用于速率匹配的卷积码5.6衰落信道中卷积码的序列解码5.7编码扩频的CDMA5.7.1基于卷积码的低速率编码CDMA5.7.2低速率编码CDMA的干扰消除5.7.3CDMA中的TCH码5.8分组数据传输编码5.8.1用于Ⅱ型混合ARQ协议的Turbo码5.8.2用于ARQ的卷积码5.8.3基于长约束长度、尾比特卷积码序列解码的混合ARQ参考文献第6章UTRA传输控制功能6.1无线接口协议体系结构6.2UTRAN体系结构6.3RRC的连接与移动性6.4物理层接口6.4.1传输信道6.4.2MAC和RRC与物理层的接口6.4.3Ll数据传输举例6.5媒质接人控制(MAC)6.5.1逻辑信道与MAC体系结构6.5.2MAC_d6.5.3MAC_c6.6无线链路控制(RLC)6.7数据流(DataFlow)6.8无线资源控制(RRC)6.8.1与无线承载有关的过程6.8.2传输信道的再配置6.8.3传输格式组合控制6.8.4物理信道再配置6.9结论参考文献第7章无线资源管理7.1一些基本限制和特性7.2TDD方式下的资源管理7.2.1小区群系统的资源管理7.2.2基于链路增益矩阵的资源配置7.2.3小区群内的资源配置7.2.4小区群间的干扰处理7.2.5动态不对称链路7.2.6受限测试与信令7.2.7基于干扰矩阵的集中式RRM7.2.8分散式资源配置7.2.9信道配置(分离)算法描述7.2.10进一步的研究7.2.11总结7.3WCDMA方式的资源管理7.3.1基本原理7.3.2RRM算法概述7.3.3功率控制7.3.4功率控制算法7.3.5测试及信令要求7.3.6与其他算法和实体的相互作用7.3.7切换7.3.8准入控制与拥塞控制7.3.9负载控制7.3.10支持HCS的专用算法7.3.11结论7.4进程设置7.4.l第一层情况7.4.2FDD和TDD的进程设置算法(准循环Robin法)7.4.3FDD进程设置算法7.4.4结论参考文献第8章地面无线接入网的互连8.1共存与兼容问题8.1.1UTRA/GSM多模终端与互连问题8.1.2UTRATDD上行链路与下行链路间干扰估算8.2GSM—UMTS切换测量8.2.1同步信道8.2.2测量的可行性8.2.3测量时间8.2.4网络监测8.2.5结论8.3UTRAFDD系统的邻道干扰8.3.1邻道干扰8.3.2容量损失信算8.3.3小结8.4结论参考文献第9章移动台定位技术9.1研究背景9.1.1移动台定位技术的应用9.1.2评价移动台定位方法的标准9.1.3估计移动用户位置的方法9.1.4MS定位中存在的问题9.1.3GSM9.2上行链路定位法9.2.1测量数据已知的上行链路定位法9.2.2测量数据未知的上行链路定位法9.3下行链路定位法9.4方法的比较与评价9.4.1定位精度9.4.2容量降低问题9.5结论参考文献第10章TDD演示板10.1功能描述10.2第一层——物理层10.3第二层10.3.1无线链路控制/媒体接入控制(RLC/MAC)10.3.2逻辑链路层(LLC)10.4第三层10.4.1无线电资源控制(RRC)10.5第七层——系统控制与分析10.6系统结构10.7测试台指标概述10.8实施步骤10.9测量工作10.10业务演示工作参考文献第11章FDD演示板11.1WTDMA演示板11.1.1开发途径11.1.2演示板结构11.1.3ACTS高峰会议演示11.1.4结论11.2NTTDoCoMoWCDMA评估系统11.2.1引言11.2.2系统概述11.2.3终端用户应用11.2.4系统结构11.2.5评估11.2.6结论参考文献第12章协调工作12.1运营商协调组的工作12.2协调工作的技术要求12.3现有技术方法的一致性12.3.1基站间同步12.3.2导频结构12.3.3码片速率和射频参数12.3.4协议结构和互连12.4进一步的开发工作参考文献编者简介
-
数据通信与计算机网络李昭智主编本书分为三大部分:数据通信、计算机网络、网络协议体系与网络管理。全书共有18章,较全面地介绍了现代数据通信和计算机网络各个领域的基本原理与基础知识,具体内容包括:数据传输、传输介质、数据编码。线路配置与通信接口、数据链路控制、多路复用与数据压缩、传统广域网、高速广域网、传统局域网、高速局域网和无线局域网、Internet、客户机/服务器与Intranet、网络协议体系、网络互联、传输协议、网络管理、网络安全等。各章附有小结及习题,书后附有部分习题参考答案。本书较及时地反映了计算机通信与网络领域的新进展和新趋势。全书结构安排合理,论述简明清晰,正文内容与图表丰富、实用。在教材编写过程中主要参考了国际上的最新计算机学科教学计划::CC2001(草案)对本学科的教学要求。本书适合作为计算机、管理与信息系统及其他相关专业本科生或专科生的数据通信与计算机网络课程教材,也可供计算机行业的技术人员与相关人士自学和参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