电子商务与计算机文化
-
文化蓝皮书傅才武,彭雷霆本书选题价值在于如下几个方面——(一)构建公共文化服务发展指数是国家文化发展战略的客观需要。公共文化服务是国家文化发展的重要部分,构建公共文化服务发展指数不但利于公共文化服务发展,对于国家文化发展也意义重大。(二)构建公共文化服务发展指数是我国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实践进入到“提质增效”阶段的必然要求。公共文化发展是衡量一个国家综合国力特别是软实力与国家治理能力的重要参照,目前我国正处于社会主义文化强国建设期,公共文化服务发展事关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历史大局,是我国综合国力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的优越性在文化方面的具体体现,更是对“文化自信”的具体践行,因此,构建公共文化服务发展指数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三)构建公共文化服务发展指数是公民个体发展进入新时代的现实诉求。*同志在十九大报告中强调,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新时代,我国社会主要矛盾已经转化为人民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和不平衡不充分的发展之间的矛盾。改革开放四十年的征程,使得人民群众对于优质文化服务的需求与日俱增,因此进入新时代的公共文化服务更应该以满足公民个体发展为重要导向,这也是构建公共文化服务发展指数的当务之急。 本报告的创新之处主要体现在如下几个方面:1)首次建立了我国公共文化服务发展指数模型,这对于今后有关部门制定相关政策、决策与文化立法有着重要的参考意义;2)首次对全国31省份的公共文化服务进行“摸家底”并予以有效地测算评估,这对于宏观地把握我国公共文化服务发展总体状况有着积极的现实作用,有助于政、产、学、研、用各领域获得我国公共文化服务的数据;3)深入地对北京、江苏、湖北、四川等有代表性省份的公共文化服务进行了分省报告解析,这对于各省份的公共文化服务研究与决策有着直观的参照价值。
-
觅经记韦力 著《觅经记(套装上下册)》是韦力·传统文化遗迹寻踪系列中第六部,以时间为序,对历代经学家的梳理和遗迹寻访。作者历时数年,以文字与照片记录探访所见风土景物和人情轶事,行文论述平易,尤其是实地寻访游记部分,文字活泼风趣,令人读来有亲切之感。
-
新时代市场经济发展的文化向度及其建设研究吕其镁在我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发展的新时代,如何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建设融入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发展的过程中,为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发展提供方向保证、根本动力、精神支持等,以保证新时代市场经济的健康发展,是一个值得深入思考的课题。本书坚持以问题为导向,理论与实践相结合,从发展市场经济过程中坚持意识形态领导权、弘扬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坚定文化自信、提高文化软实力、加强公共文化事业发展、做好文艺创作工作、推动文化产业健康发展,最后落脚到加强公民思想道德建设八个方面,对新时代发展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文化向度及其建设作了全面透视并提供对策建议。这些探讨对促进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健康发展,具有重要的理论价值及实际意义。
-
鄂伦春族神话研究杨金戈本书以我国东北地区少数民族鄂伦春族的神话为研究对象,借助神话理论,以搜集整理的鄂伦春族神话研究丰富学术资料为基础,以必要的实地调研数据材料为支撑,将纷繁复杂的鄂伦春族神话分为创世神话、人类起源与族源神话、英雄神话和萨满神话四种类型,进行深入的主题分析、意涵挖掘以及形象研究,并将鄂伦春族的神话与其他民族的神话进行比较,同时阐释鄂伦春族神话的社会文化价值与当代传承,呈现鄂伦春族神话的特点与文化内涵。
-
非遗文化形态学王福州文化遗产是代际间传承的精神文化,特别是集聚了传统文化精髓、以口传心授为传承特征的非遗,内涵丰富、外延宽广且活态呈现,因而对其开展文化形态研究至关重要。《非遗文化形态学》从中华智慧切入,界定非遗概念并依托中华智慧、文化资源、人文生态、文化创造、以及文化实践等外围要素,综合运用艺术学、人类学及社会学等多种研究方法,将多年来的田野作业和保护实践心得与理论相结合,从历史观的角度剖析了非遗文化形态的相关命题,进而深度探讨了非遗本体及内涵,使其更具整合力和包容性,让该项研究更贴近并服务于非遗保护实践工作。
-
中国教育文化百年史刘茉琳本书总结一百年来中国教育文化发生、发展的历史,兼及总结中国教育文化发展的历史规律。分别从五四时代的民主与科学,二三十年代的革命与自由,三四十年代的民族与民主,五十至七十年代的理想与斗争,七十年代末到八十年代的改革与开放,九十年代到新世纪的多元与发展等六个方面。
-
中国传媒文化百年史曾一果,许静波本书总结一百年来中国传媒文化发生、发展的历史,兼及总结中国传媒文化发展的历史规律。分别从五四时代的民主与科学,二三十年代的革命与自由,三四十年代的民族与民主,五十至七十年代的理想与斗争,七十年代末到八十年代的改革与开放,九十年代到新世纪的多元与发展等六个方面。
-
中国学术文化百年史周仁政本书总结一百年来中国学术文化发生、发展的历史,兼及总结中国学术文化发展的历史规律。分别从五四时代的民主与科学,二三十年代的革命与自由,三四十年代的民族与民主,五十至七十年代的理想与斗争,七十年代末到八十年代的改革与开放,九十年代到新世纪的多元与发展等六个方面。
-
大地纪行丁方《大地纪行:探寻古代世界的文明密码/东方文艺复兴之旅丛书》是作者对环地中海文明域、东正教文明域、美洲文明域、印度文明域的游历心得,是作者通过长达30余年胼手胝足的辛劳凝结出的文明叹语。与国内游记《远方的桑梓地》一书构成东西方的对照性思考,共同勾勒出一幅贯穿欧亚大陆的文明图景。作者强调实践对理论的重要铺垫作用,任何思想和历史形态都存在于物理的真实状态下而非枯燥的文本当中。通过行走体会材质中的价值,通过行走路线的选择明晰“东方文艺复兴”的理念与脉络,终以感性的文笔将两者结合起来,为技术艺术史的理论召唤做好铺垫。
-
历史的镜像钱晶晶本书以三门塘村落空间为切入点,通过三门塘家族的谱系建构、宗教风水观念、历史记忆、村落组织、性别、仪式等多个方面探讨了与空间的关系,呈现了不同类型的空间,不仅进行共时性的结构分析,同时也关注了在三门塘不同历史时段,村落空间受社会政治经济力量影响而发生的诸多变化。通过对不同类型空间的论述来呈现不同层面的历史镜像,不仅仅用留存的资料来书写三门塘的历史,而更注重他们自己如何看待他们的历史,发现他们对待“历史”的态度。本书对三门塘动态历史过程的叙述和讨论,不仅包括发生在过去村落物质空间的营造过程,也包括了现在人们利用这一空间进行的当下活动。村落空间是不同历史阶段人们意识的一种投射,它映照出某段社会政治经济状况以及在此过程中人们的文化实践。与此同时,生活在当下的人们,则借由这些物质世界中可感知的符号载体,来理解与记忆意涵着村落权力象征秩序的家族故事、风水传说,发展出区划洁净与危险的禁忌与仪式,建构“是侗非侗”的族群身份认同。所有这些,都构成了人们对村落文化的延续与记忆,从而衍生村落认同感的基础。本书采用人类学的深度田野调查与历史文献解读相结合的研究方法。以地方志为主的官方历史文献,族谱、碑铭、土地契约、乡规民约等民间文书,以及村民口述的家族故事、神鬼传说、歌谣唱本等田野访谈所得资料作为文章的立论基础。以共时性与历时性的纵横维度,采用人类学的整体观、结构性的方法以村落去呈现历史,将村落历史解构于村落空间内,提供一个贴近村落文化本质的深描式的历史民族志文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