电子商务与计算机文化
-
新时代必须掌握的1000个传统文化常识暂缺作者《新时代必须掌握的1000个传统文化常识》将传统文化中有必要掌握的部分分解为1000个知识点,并归为四大章、五十二小节,分别作为一年四季和五十二周,以方便读者安排时间阅读,并将以诸子百家为代表的影响中华民族数千年人文精神的哲学思想部分,以及作为中华民族发展框架的历史文化部分作为重点,而那些零散的、不影响整体格局的知识点则尽可能排除在外,力争做到知识性、实用性、可读性、趣味性相结合。希望读者阅读《新时代必须掌握的1000个传统文化常识》后,能对传统文化有一个整体性的了解,进而增强学习传统文化的兴趣。
-
美洲城市风韵朱铁臻《托卢卡印象》《“北方之都”蒙特雷》《秘鲁首都利马》《森林城市伊基托斯》《印加古都库斯科》《从南美到北美》《美国的政治权力中心华盛顿》《美利坚合众国的诞生地费城》……《美洲城市风韵/走读大地》是一本介绍美洲城市文化的散文集。
-
城教融合北京教育科学研究院本书的主题是“城教融合:教育在城市发展中的使命”,辑录了第五届“北京教育论坛”的成果。此次论坛由北京教育科学研究院与全国大城市教科院发展联盟合作主办。论坛采取“1+3”方式举办,本届主论坛主题聚焦“城教融合:教育在城市发展中的使命”,同时设“城教融合·教育实验”、“城教融合·教学变革”、“城教融合·可持续发展”三个主题的分论坛。邀请27位国内优等教育研究专家、相关学者等做主题报告。来自全国各地的教育科研工作者、各级各类学校的一线教育工作者以及部分媒体代表500余人参会。本书汇编将各省市、各级各类教育科研机构、教育行政机构及高校等机构的专家、学者、一线教育工作者在城教融合背景下对学校发展、教育实验、教学变革、城教融合与建设可持续城市的关联、城教融合与终身学习体系的制度设计、社区教育在城市治理与学习型城市建设的作用等议题的思考、研究与实践汇集起来,在理念创新、实践案列、发展经验等方面为读者们提供启发与借鉴。本书辑录的文章很多研究成果,反映了包括北京在内的各省市高校、各级各类教育科研及行政机构的教育工作者们在城教融合有关方面取得的理论研究与实践进展。
-
京腔京韵话北京蔡辉《名士.斯文风雅》是一本讲述那些曾经在北京掀起风云的文人雅士们的小传记类书。作者通过探名士虚实、寻恩仇缘由、鉴风流真假3个部分,真实还原了那些在新文化运动前后名声鹊起的文人雅士们间的嬉笑怒骂、恩怨情仇,用严谨而又不失活泼的文字中把“京派文化”展现给了广大读者。让人们看到了不一样的文人雅士。
-
中原楚文化研究楚文化的东渐马世之,刘和惠《中原楚文化研究》原为《楚学文库》丛书之一,1995年由湖北教育出版社出版,现为《荆楚文库》2017年备选书目之一。中原楚文化是楚文化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与江汉流域的楚文化相比,有不同的发展阶段和特征。此书正是抓住这一点,采用古史传说、文献资料、考古资料相结合的方式,认真考证和剖析中原楚文化,寻找中原楚文化在历史与考古现实中所具有的地位和价值。此书从中原地区远古文化入手,对楚文化的历史渊源、楚人立国与建都、西周时期楚的国势与文化、楚灭中原诸国与文化、东周时期楚的国势与文化、楚国东徙及其文化的衰颓、中原楚文化的发展阶段及其特征等问题进行了详细而深入地探讨,总结概括了多年来对中原楚文化的研究成果,更有作者独到、深刻的真知灼见。《楚文化的东渐》是《荆楚文库·研究编》2017年备选书目,1995年由湖北教育出版社出版,其书重点在于介绍楚文化东渐的过程,即楚文化向长江下游、淮河中下游一带的影响渗透。从楚文化的勃兴及其特征、商周时期的“东方”、楚文化的东渐、楚文化中心的东移、战国晚期的楚墓五个方面围绕楚文化“东渐”这一主题作了详细的介绍,同时也论述了楚文化的兴起、楚文化对我国古代文化所起的作用、楚文化的特征及楚文化与中原文化的关系。本书从“东渐”的新视角介绍楚文化的发展,为读者全面了解楚文化提供了便利。这两本书因篇幅较短,无法单独成书,依据《荆楚文库》要求合为一本。
-
新农村建设中文化遗产保护的理论与实践王琳《新农村建设中文化遗产保护的理论与实践》是2017年度国家出版基金项目。《新农村建设中文化遗产保护的理论与实践》是国内首次对农村文化遗产的保护现状、保护水平、保护问题和解决方法全面研究的一部著作。《新农村建设中文化遗产保护的理论与实践》概述了实施文化遗产保护存在的问题,并针对农村文化遗产保护的特殊性提出了法律体系改革设想。作者在书中借鉴了法国、意大利、日本文化遗产保护经验的基础上,首次运用经济评估与预测、数学模型综合评价方法,确立了由规模、效益、管理、效率为评价方向,对现行农村文化遗产保护水平、绩效水平、管理水平、效率水平进行了测量和评价,构建了中国农村文化遗产保护水平综合评价体系,对加强农村文化遗产保护研究具有重要的理论和现实意义。
-
茶文化与茶艺暂缺作者《茶文化与茶艺》既有茶文化知识性内容,更强调冲泡品鉴的茶艺技能训练,符合高校的教学需求,同时亦可满足社会类培训需求。以读者为中心,安排教学内容,对茶席设计、茶艺表演进行相关引导,着力于提高读者的实际操作能力,为读者的可持续发展打下基础。茶和香本是一家,但目前茶艺教材中关于香的部分尚是空白,《茶文化与茶艺》在介绍茶文化与茶艺的基础上加入香艺知识,拓展和深化茶艺的内涵。《茶文化与茶艺》围绕课程内容,拍摄了大量的图片和视频内容,通过二维码链接的方式提供,方便读者反复观看和感受,立体化资源使得教学效果大大改善。
-
漳州闽南语歌谣高然本书是漳州闽南语地区流行的各类民间歌谣、儿歌的精选合集,包括了少儿歌谣、爱情歌谣、婚嫁歌谣、生活歌谣和劳作歌谣等六大类的内容。全书共精选出近160首流行歌谣,内容丰富,形式多样,这些歌谣同时也是漳州闽南语地区语言文化风俗习惯的浓缩反映,是了解漳州地区文化的一个重要角度。所有歌谣均用国际音标标音,方便读者进行学习,而且每首歌谣都有“词语解释”栏目,用以辅助学习,帮助读者理解内容。本书还配有录音材料,让读者通过标准的发音进行简单的听读训练,有助于读者更好地学习漳州话。
-
基于文化基因视角的京杭大运河水文化遗产保护研究霍艳虹《基于“文化基因”视角的京杭大运河水文化遗产保护研究》为中国博士后科学基金面上资助项目“基于文化基因视角的京杭大运河水文化遗产保护研究”(2017M62107)*终研究成果、教育部人文社会科学研究青年基金项目“大运河水文化系统发生分析及文化遗产保护研究”(19YJCZH063)阶段性研究成果。该成果是作者以大运河后申遗时代为背景,以国家战略“大运河文化带建设”为指导,在前人大量研究工作的基础上,经过近6年研究而取得的。《基于“文化基因”视角的京杭大运河水文化遗产保护研究》从“文化基因”的视角深入挖掘京杭大运河自身存在的文化价值以及文化演进、传承的特点,通过对它的整体性研究,寻找不同地域文化下京杭大运河水文化传承的共性,以期更好地对大运河水文化遗产做出整体性、完整性、连续性的保护研究。本研究借鉴了现代分子生物学中关于基因、基因表达、系统发生学等相关概念,从系统进化理论入手,探讨“文化基因”的传承方式和进化路径,结合生物学系统发生分析的方法构建京杭大运河水文化系统发生树模型,直观描述水文化之间的演进关系。在风景园林学科研究范围内,该书选择具有“文化基因”代表性的淮安传统民居和扬州园林作为个案展开研究,挖掘共性中的个性,突出表现水文化遗产保护性和不可复制性,同时也彰显不同区域、不同城市的特色。作者希望通过从整体到个体再到整体的研究,为文化遗产保护领域开拓新思路、提供新方法,为城市文化基因的挖掘、历史演进规律再现、历史记忆恢复以及地方情感的建立提供素材,为城市规划和风景园林设计提供可靠的设计依据。
-
中国盐文化曾凡英《中国盐文化(第11辑)》主要内容涵盖盐业经济、盐业文化、盐与文学艺术、盐业遗迹与地方文化、盐业文献以及盐业人物等,同时也收录了一些珍贵的历史文献资料。《中国盐文化(第11辑)》汇集了国内外本领域部分专家、学者的新研究成果,也适当收录了新人新作,具有一定的学术价值和参考价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