电子商务与计算机文化
-
中华文化可以向世界贡献什么孙伟平《中华文化可以向世界贡献什么?》是一部立足五千年来博大精深的中华文化,着眼于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为解决世界问题提供中国方案和中国智慧的通俗理论读物。全书针对当前世界普遍面临的问题,以问题为核心,按照人与自然、个人与家庭 、国家与社会、文化与理想、世界与未来等五个基本层面,分为十九个问题,每个问题独立为一章,以导语为指向,以回应问题的形式,书写中华文化中的天人合一、慈孝恩义、革故鼎新、开放品格等具有启示和借鉴意义的哲学思想、人文精神、教化思想、道德理念,思想观念和实践案例相结合,深入浅出,可以为读者认识和改造世界提供有益启迪,为治国理政提供有益启示,为道德建设提供有益启发,对于展示中国文化、中国精神和中国力量具有重要意义。
-
博物馆文化创意产品开发研究陈凌云《博物馆文化创意产品开发研究》运用艺术营销学、艺术创意学和博物馆管理学的理论方法,以案例调研为基础,分析作为非营利性公益文化机构的博物馆如何定位并发展文化创意产业,在文化资本理论和教育传播学视域下如何界定“博物馆文化创意产品”的概念内涵和价值构成,阐释博物馆文化创意产业价值链的关键战略环节和主要发展模式,剖析目前博物馆文化创意产品在研发设计环节和市场营销环节存在的问题,进而探讨如何从整体上突破我国博物馆文化创意产品开发面临的瓶颈,构建完整高效的文化创意产业链。
-
区域文化与文学研究集刊 第五辑周晓风,张全之,袁盛勇《区域文化与文学研究集刊》是中国当代文学研究会区域文学委员会、重庆师范大学区域文化与文学研究中心、重庆师范大学文学院主办的连续性学术辑刊。本辑共分五大板块:“区域文化与文学理论‘区域文化与古代文学研究。区域文化与现当代文学研究”“巴渝文化与文学研究”“纪念温恕专辑”,收文29篇,是目前此一领域研究成果的新结集,其作者包括朱寿桐、周晓风、韩鲁华等国内知名学者。论者认为,区域文化与文学研究,在理论建构方面,虽有明显的局限性,但更多的还是展示出丰富多样的可能性:在关注其空间指向的同时,也不能忽略其时间内涵。对区域文化与文学的内在关系,论者既有宏观论述,也有个案研究。所论皆有理有据,不乏可圈可点之处。在文学研究空间转向“的背景之下,区域文化与文学研究正在成为一片值得深耕细耘的学术热土。
-
间文化 泛文学 全媒介金惠敏,王福民《间文化·泛文学·全媒介》以间文化、泛文学、全媒介为关键词,探讨当前文学和文化理论中的重大问题。“间文化”既承认文学的民族性,也认为民族性不是一个自我封闭的概念,而是一个自我呈现且呈现于他人的交流和对话的概念。“泛文学”要求回到文学的原初状态,承认其社会性、人民性和能动性,因为文学原本就流淌在生活的血脉之中。“全媒介”是媒介发展的当代现实,媒介无处不在,媒介无所不(替)代(如人工智能),其中的理论意义虽有待更深入的阐发,但一种对媒介研究和美学研究传统范式进行革新的召唤则是清晰而有力的。
-
跨文化研究总第6辑王柯平,胡继华《跨文化研究》为北京第二外国语学院依托该校跨文化研究院组织编撰的综合性学术集刊。其主旨是瞩望人文,学宗博雅,拆解古今中西樊篱,汇通人文,“六艺”兼容;立足语言文学,却无学科本位,尝试将文学、历史、宗教、哲学、语言融于一体。该集刊以跨文化的方法和视野审视人类古今精神问题,通过对话与交流,致力于推进以中化西、中学西传和中国文化的现代化,为拓展中国文化世界化的渠道,提升中国文化软实力做不懈的努力。 本刊常设“经典论绎”、“经典导读”、“异邦视野”、“文论前沿”和“新著揽英”等栏目。力求每辑聚焦一个领域,烘托一个主题,突出中国问题意识、中国解决方法和中国学理构建。
-
村落白族文化传承机制研究李秀芳暂缺简介...
-
燕赵文化研究河北大学文学院《燕赵文化研究》由河北大学文学院主办。本刊在服务河北大学“燕赵文化学科群”建设的基础上,秉承校训“实事求是”之精神,推动燕赵地域文化研究,进而弘扬和发展燕赵传统文化精神,为京津冀协同发展战略和雄安新区文化建设提供力所能及的智力及精神支持。作为文学院主办的刊物,本刊将以文学等人文学科研究为基础,开设地域文化研究、域外博览、语言研究、莲池书苑、名家访谈等栏目,重点刊登体现燕赵地域文化研究*成果和反映燕赵传文化现代传承与发展的学术论文、报告、评论、随笔和访谈录等。此外,本刊计划不定期期发表具有相当学术分量的长篇论文或学术访谈(2—4万字),以满足部分作者的学术需求,并使之成为本刊特色之一。《燕赵文化研究》将采用责任编辑初审、外部专家评审、学术委员会会审的评审机制,严格把关学术质量和政治内容。
-
节日里的中国李慧孙亚敏文的《腊八(附腊八游戏及亲子阅读)(精)/节日里的中国》讲述了腊八的传说。这是一个源于印度而后流入中国的传统节日。印度王子悉达多看片了人间的生老病死之后,决定出家修行。六年后,苦修让他形容枯槁,但仍未参悟。两名牧牛女子收集了家中仅有的米粮,做成乳糜给他吃,让他恢复体力。后来在十二月初八这天,他大悟,成了佛陀。后来这一做法成了腊八粥的习俗。本书附赠一本游戏书和一本亲子阅读。
-
节日里的中国李慧孙亚敏文的《祭灶》讲述了祭灶的传说。有一户张姓人家,哥哥善垒灶台,人称“张灶王”,是一家之主;弟弟善画人像,人称“张画王”,待人随和。哥哥在一日去世后,张家乱了套。原本就不富裕的张家在过年的时候连置办年货的钱都没有了。弟弟画了哥哥的像,在腊月二十三这天,假托哥哥“张灶王”,劝说家人和睦相处。后来流传成了祭灶节。
-
品城杨俭波作为中国第三批公布的国家历史文化名城之一的佛山市,其“得名于晋,肇迹于唐”,明代中后期以来,随着海禁开放以及澳门租借开埠,佛山因其便捷的内河交通网络,在珠江流域乃至两广、福建、江西、两湖及云贵地区逐渐构筑了庞大的内河交通运输网络,佛山由此开始繁盛,至清初康、雍、乾三朝发展鼎盛。佛山城市在清初成长为“全国四大聚”并称“四大名镇之首”,其城镇人口规模一度超广州,成为珠江流域首屈一指的区域性、国际化工商贸都市。自中华民国起至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佛山城镇规模相对较为稳定,自改革开放起至2000年,随着国家政策的调整,佛山借改革开放以及珠江三角洲先行先试的倾斜发展政策东风,在经济发展、产业培育等方面取得日新月异的成就。2017年,佛山地区国内生产总值近万亿元(9549.60亿元),居全国城市第16位,已然成长为中国城市发展序列中的前列城市。然而,与GDP发展水平相异的是,佛山的城市规模、知名度及其在国内城市系统中的存在感却依然极低,这种产城“两张皮”尴尬局面的出现,一方面说明佛山城市发展依然存在极大的提升和改进空间,另一方面也体现了佛山城市的整体营销和对外推广宣传,做得有限,远远不够。与国内营销相对先进的地区和城市相比较,佛山需要加强和努力的地方太多太多,相对落后的城市知名度和影响力,使佛山城市产生了比较严重的“地方虚无主义”,突出表现在城市建设和规划设计中,对本地元素的忽视和短见以及对外来因素的盲目崇拜,致使近年来在城市发展和建设中,存在严重的“去地方化”倾向,进一步弱化了佛山城镇的地方了解度和认知水平。重产轻城的发展倾向,在改革开放之初那种迫切改善人民群众生活条件的“急务”之下,似可接受,但随着城市社会经济水平的快速提升,佛山乃至珠三角地区城市人均国内生产总值整体进入中等发达国家水平,城市建设的滞后,城市文化历史及城市地方性挖掘的欠缺,使珠三角城市尤其是佛山及其周边地区,在与国内其他区域主要城市的综合竞争中,愈益处于不利地位,这显然不利于佛山城市的持续发展。分析探究佛山城市认知的“地方虚无主义”,我们发现,对佛山历史城市的过往无从了解,欠缺认知,是产生这种倾向的主要原因之一。对当下佛山城市来说,在产业发展相对成熟的基础上,如何弥补城市发展“短板”,解决外界对佛山认知不足问题,其一是要组建一支对佛山地方发展有相对深刻认识,具有较强学术能力的“佛山研究地方队”,持续、长期地扎根和坚持佛山城市的本底问题研究,基于跨学科视角,从不同层面深入开展,长期耕耘。其二是要加强对佛山城市的普及化宣传,包括加强对佛山城市的民众普及化宣传,首先要通过不同渠道、出版物,使民众了解佛山的过去,向他们展示一个底蕴深厚的传统佛山;其次是要突出官方宣传的力度、密度和高度,加强基于国家平台层面的综合和整体宣传推广;*后要结合“一带一路”,外向推广和全球普及佛山城市、产业发展的优势和特色。围绕上述宣传推广,首先要解决内容问题,即搞清楚作为历史文化名城的佛山,历史上发生过什么,有什么特色之处、经验之谈。进而提炼整理,做实内容。其次才是宣传推广中说什么、怎么说、向谁说的问题。《品城:街巷背后》的写作目的,主要在做实内容,即通过系统的问题研究,搞清楚佛山这个珠江流域中的重要城市,在发展起源、传承演替、城市地方上的根本问题,从“我城来处”“初地芳华”和“街巷背后”三个角度,进行深入解析研究。讲清楚佛山的起源、来处和发展动力,解析支撑佛山城市不断前行的“初地”体系,以及存在于佛山老城区街巷阡陌之中的平凡故事、点滴风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