计算机组织与体系结构
-
数字逻辑集成电路手册赵负图主编本书系统地介绍了当前世界先进的数字逻辑门、缓冲、驱动、触发、振荡、锁存、寄存器、存储器、计数器、乘除器、多工器、分工器、反相器、比较器、电平转换、总线收发、开关、通用数字逻辑电路等。对每一个逻辑电路均给出其用途、特点、原理、功能块图、管脚图、技术参数、应用电路等。本书内容力求全面、系统、实用,可供通信、电子信息、电气、机电控制、计算机领域的设计、开发、生产的工程技术人员使用,也可供高等和中等院校师生参考。[前言]数字逻辑电路、微控制器和数字处理器是现代数字控制技术的核心电路,也是现代集成电路的重要组成部分。本书收集了现代世界先进的数字门、缓冲、驱动、触发、振荡、锁存、寄存器、存储器、计数器、乘除法、多工器、分工器、反相器、比较器、电平转换、总线收发、开关等通用数字逻辑电路。本书介绍了逻辑电路的用途、特点、原理、功能块图、管脚图、管脚名称、功能、技术参数、应用电路及生产厂家。本书逻辑电路及参数表中使用了不完全统一的标记和符号。由于目前尚无统一标准,为了便于查阅,书中对各公司生产的各种型号的逻辑电路一律采用各公司提供给用户的逻辑电路,对图形、部件、元件的符号及标注方法均保持原样。本书适用于自动控制、数字逻辑控制电路的研究、设计、开发、生产的工程技术人员参考,也适用于高等和中等院校师生参考。本书资料来源为国外公司、外国公司在中国的办事处、代表处(详见每个产品的生产厂家)。经过有关负责人同意,将资料编入该书。书中产品数据参数、图形符号等的处理均为编者的理解,仅供读者参考。不妥之处敬请批评指正。有关详细资料请读者向有关公司(生产厂家)了解。本书在编写过程中得到有关公司、有关领导和技术人员的大力支持,在此表示诚挚的谢意。
-
微型计算机技术田艾平,王力生,卜艳萍编著本教材内容充足翔实,叙述详略得当,兼具先进性与基础性;适合计算机科学与技术专业学生深入学习微型计算机应用系统有关硬件和软件技术,培养实践和开发微型计算机应用系统的能力。本教材结构合理,取舍灵活,适当选用所需章节,可适应计算机相关专业本科教学需求。本教材配套有习题手册,可方便教师授课。本教材可供有关技术人员学习和参考。本书前言前言21世纪的时代是信息时代,21世纪的社会是信息社会。在21世纪,信息化成为社会的主要特征,成为经济发展的推动力之一;计算机科学与技术的教育水平、运用水平和发展水平成为衡量信息社会发展的标志之一。在这样的背景下,为贯彻面向21世纪教学内容改革精神,本教材从满足教学需要出发,在作者已出版的教材基础上,结合二十余年的教学经验,同时参考其他教师已出版的优秀教材,整理和搜集了大量最新资料编写而成。“微型计算机技术”是计算机科学与技术专业的主要课程之一,也是电子信息类各专业的重要课程。课程的目的是培养学生学习和掌握微型计算机硬件知识和应用技术的能力;课程的任务是使学生能从理论上和实践上掌握微型计算机的基本组成、原理、接口(硬件、软件接口)技术,建立微型计算机应用系统的概念,使学生初步具有微型计算机应用系统(硬件、软件)开发的能力。为此,本教材力求内容充足翔实,注重实践,特别适于计算机科学与技术专业学生使用。计算机技术是发展最为迅速的科学技术之一。相应教材内容的取舍历来争论颇多:重基础者有之,重发展者有之……作者以为,微型计算机技术的迅猛发展及其稳定的基础技术完美地统一在微处理器的发展之中。以Intel微处理器(8位、16位、32位、64位)为主线组织教学内容,既可避免这一争论,又可使本教材具有以下特点:①先进性。本教材循序渐进地讲解了更新的微处理器所采用的新技术。如介绍80286存储管理中的实地址和保护地址方式;80386的任务保护与转移;80486的高速缓存;Pentium的并行流水线和分支预测等。②基础性。计算机科学与技术日新月异,但新技术都是在一定的基础上形成和发展的。要学习、掌握这些新技术,也只有深刻理解了这些基础才能进行。因此,本教材对基础知识仍给以充分的重视。如8086/8088的指令、时序、中断等是80x86系列的基础,均在一章中进行介绍。③实用性。本书各章都配有实例,可以独立运行。它一方面帮助学生理解教材内容;一方面可应用于实际系统的开发,具有实用性。④灵活性。本书结构合理、取舍灵活、适用面广。根据不同专业本、专科的教学大纲要求,可以选用不同章节,适当取舍后仍能形成连贯、相对完整的教材。如电子信息类专业可适当减少专用接口等内容;非电子或非计算机专业根据教学要求,建议适当减少32位微处理器内部结构及时序等有关章节,还可适当减少接口技术的内容。本书由同济大学田艾平教授主编。王力生副教授编写了第4、6、8、9、12章;上海交通大学的卜艳萍副教授编写了第13、14章;田艾平教授编写了第1、2、3、5、7、10、11章,并负责全书的统稿。限于作者的经验和水平,书中错误与不当之处敬请读者批评指教。田艾平
-
微型计算机通信与接口技术刘兵、易逵、朱天清本书全面系统地讲解了微型计算机通信与接口的相关内容。全书以实用性为指导原则,在讲述计算机通信与接口技术的基础知识的同时,着重讲解了这些知识如何应用于实际。本书的内容共分为四个主要部分。第一部分主要讲述数据通信的基础知识,建立通信的基本概念;第二部分主要讲述微机接口,着重介绍了目前较常用的几个芯片,包括可编程的中断控制器Intel8259A,可编程的定时器/计数器8253,可编程的外围接口8255A等;第三部分是总线技术,讲述目前比较常用和流行的几种总线,包括串行通信总线RS—232C、USB总线和PCI总线;第四部分主要讲述设备驱动程序及如何开发虚拟设备驱动程序(VxD),包括VxD开发所需的基础知识,,如何使用软件VToolsD进行VxD开发,最后讲解如何在USB和PCI总线上进行虚拟设备驱动程序开发。本书主要内容反映了当今计算机通信与接口领域里的新技术和 新知识。 本书适合高等院校计算机科学与技术专业、自动控制等专业作为微型计算机通信与接口的教材,也可作为计算机专业人员的自学教材和参考书。 本书配有电子教案,可以从中国水利水电出版社网站免费下载,网址为http://www.waterpub.com.cn/softdown/。
-
微机原理与接口技术赵雪岩本教材以Intel8086/8088微型计算机的基础内容为起点,以80386/80486/Pentium等32位PC系列机为主要背景机,全面系统地阐述了微型计算机的基本工作原理和各种接口技术。全书共有10章,主要介绍微型计算机系统组成及工作原理、Intel系列微处理器、80x86指令系统、汇编语言程序设计基础、存储器、输人输出接口基础与总线结构、中断技术、接口技术等。书中注重选材的科学性、先进性和实用性,充分考虑了Intel系列微处理器的向上兼容性,论述深入浅出。并从现代计算机的实际应用需要出发,充实了在80386/80486/Pentium系列微处理器中采用的一些新的计算理念、概念、芯片和工作机理,增加了对现代最新接口技术和软件接口概念的介绍。编写时遵循"宽编窄用"的内容选取原则和模块化、结构化的内容组织原则,适用面宽。本书可作为高等学校电子信息类专业的通用本科教材,也可作为研究生和各类计算机应用培训班的教材及专科教学参考书,还可供从事微型计算机应用开发工作的科技人员参考。
-
计算机体系结构张晨曦、王志英、张春元、戴葵、肖晓强本书是教育部“高等教育面向21世纪教学内容和课程体系改革计划”的研究成果,是面向21世纪课程教材。本书的主要内容有:计算机体系结构的基本概念、计算机指令集结构设计、流水线技术、指令级并行技术、存储体系、输入/输出系统以及多处理机。本书比较全面和系统地接触了当今计算机体系结构的发展前沿,概念清晰,易于理解,并配有大量的实例分析。本书可作为计算机专业本科生计算机体系结构课程的教材,也可作为计算机相关专业研究生教材,书中的内容对于从事计算机研究及相关人员亦有根好的参考价值。本书除了着重论述体系结构的基本概念、基本原理、基本结构和基本分析方法以外,还强调采用量化的分析方法。全书共包括七章,第一章论述计算机体系结构的概念以及体系结构和并行性概念的发展,并简单地讨论影响计算机系统设计的成本和价格因素;第二章论述计算机指令集结构设计中的一些问题,包括寻址技术、指令集的功能设计、操作数的类型和大小、指令格式等,并且介绍一种指令集结构的实例——DLX;第三章为“流水线技术”,论述流水线的基本概念、分类以及性能计算方法,并对流水线中的相关问题以及向量计算机进行讨论;第四章为“指令级并行”,论述利用硬、软件技术开发程序中应有的指令间并行性的技术和方法,包括指令调度、超标量技术、分支处理技术和超长指令字技术;第五章为“存储层次”,论述Cache的基本知识、降低Cache失效率的方法、减
-
可编程序控制器应用基础迟之鑫本书以OMRON公司的C系列可编程序控制器为典范,以工程技术应用为目的,重点讲述了可编程序控制器的结构、工作原理、内部编程器件的种类与特点、指令系统、程序设计规则和编程方法。为了加强实践环节,安排了足够的应用实例以及实验指导书和课程设计内容。书中对于OMRON公司的C20P作了较详尽的介绍,也适当地介绍了该公司的C200H和C1000H型可编程序控制器扩展的(如模拟控制、联网通信)功能。本书可以作为高等职业学校、高等工业专科学校、成人高等学校、本科院校的二级职业技术学院以及民办高校机械工程设计制造与自动化专业、机电一体化专业、工业电器自动化专业等相关专业的教材。对于广大的一线工程技术人员也是一本极具价值的技术参考书。<
-
微型计算机结构与编程葛纫秋等编著《微型计算机结构与编程》是"高等学校应用型人才培养"课题的研究成果,是为了适应科技发展与应用型人才培养的需要而编写的。“微型计算机原理”是电类专业的一门重要专业基础课,该课程内容与计算机技术发展密切相关,经历过几次比较大的变化:从70年代的多种机型,到80年代以Z80为典型机型,90年代转向以8086为典型机型的16位机、以8051为典型机型的单片机。从目前技术发展来看,该课程正面临又一次大的变革,由于计算机技术已成为电子系统设计的一项重要内容,在电子系统中嵌入CPU已成为发展趋势,因此用《计算机结构与编程》作为电类专业的计算机硬件基础课程教材比《微型计算机原理》更能适应当前技术发展的需求。为了适应“大众化教育”的需求,教材编写充分体现了加强基本概念、精选内容、重点突出的特色,主要内容包括:基本电路分析,CPU的结构,系统构成,指令与编程等。
-
Humphrey视野检测分析原则Anders Heijl,Vincent Michael Patella原著;袁援生主译视敏度(视力)和视野是视功能中最重要的两个方面,视野可衡量黄斑区以外的视功能。早在公元前5世纪,Hippocrates在一例偏盲病例中首先提出了视野和视野缺损的概念。而直到19世纪中期,Albrecht von Graefe才将视野检查引入眼科临床,第一个报告了青光眼旁中心视野缺损和周边视野收缩,提出青光眼视野缺损可发生在视力下降以前,并利用偏盲的形态进行了中枢神经系统疾病的定位诊断等。从19世纪中叶开始,眼科学者相继发明和发展了各种视野计,从简易视野屏到弧形视野计,Bjerrum视野屏,再到投射式半球形Goldmann视野计,视野检查有了长足的发展;而20世纪70年代以来,计算机自动视野计的问世、开发与应用,显著提高了视野检查的敏感性,使临床视野检查进入了新的时代。在眼科视野学领域中,目前研究最多、最为深入的课题为青光眼视野改变。青光眼早期视野改变轻微,变化多端且捉摸不定,现有常规视野检查常常难以发现这种早期缺损。另一方面,青光眼视乳头和视网膜神经纤维层的改变在理论上应伴有相应视野改变,然而,临床研究和病理生理研究均表明,眼底已有明显改变者,或视网膜神经纤维丧失已达相当程度者,用常规视野计检查,结果仍可属正常,也提示现有视野计及其检查方法不够敏感。因此,许多临床视野学专家多年来一直围绕着如何能够发现早期青光眼视野改变这一课题,从青光眼视神经损害的病理机制、视觉生理方面,从视野检查的敏感性、特异性以及可靠性方面对现有视野计进行不断的改良和完善,同时也不断有新型视野计研制问世。可以说,现代视野计的发展与青光眼视野学研究的进展密切相关。目前,高通分辨视野检查、图形分辨视野检查、蓝黄色视野检查、周边位移阈值、闪烁和时间调节视野检查以及全视野心理物理学测验等,正在研制和完善中。虽然今天的视野检查,从检测过程到结果评估都已经计算机自动化,但检测者仍需从根本上理解并解释它们,因此,作为一个基础的视功能检查手段,相关科室的医师和研究者必须了解视野检测的运用范围、方法以及局限性等。这本书将以Humphrey计算机自动视野分析仪为例,为您提供一些视野检测的信息,以及许多新的检测策略和分析方法,希望能对您有所帮助。
-
单片机原理、应用与实践徐新艳本书以MCS-51系列单片机为主线,采用“基础篇”、“使用篇”的结构体系,以通俗的语言、简明的叙述,引领读者逐步掌握单片机的结构、工作原理及使用方法。其中,“基础篇”介绍了单片机的结构及程序设计方法;“使用篇”通过大量实例介绍了单片机的使用方法。本书主要内容包括:绪论、8051单片机内部结构、汇编语言程序设计、8051单片机引脚、并行接口及单片机的工程应用等。本书是各类中等职业学校电子技术应用、电子与信息技术、控制、机电等专业的教学用书,也可供工程技术人员参考或作为行业部门技术工人岗位培训教材。
-
第三届全国高等院校嵌入式系统教学研讨会论文集王田苗等本文集收录了国内各大高等院校从事嵌入式系统教学与科研工作的教师、研究生的论文共63篇,论文内容涉及嵌入式系统课程体系设置、嵌入式技术人才培养等诸方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