环境污染及其防治
-
典型矿业城市大气颗粒物地球化学特征黄艺,程馨,倪师军本书以中国西南地区典型矿业城市——攀枝花市大气为例,运用地球化学、矿物学、环境科学、大气环境化学,结合扫描电镜-X射线能谱、X射线衍射技术、激光粒度仪、离子色谱、热/光碳分析仪、电感耦合等离子体质谱等现代分析方法对攀枝花市大气颗粒物的地球化学特征及其环境效应进行了系统的研究。
-
大气污染特征和成因研究罗彬本书较为全面地介绍了四川省近年来在大气污染特征及PM2.5来源解析方面开展的研究工作;研究了四川省2004~2020年污染物的时空演变规律和大气污染变化特征;分析了四川盆地的污染气象特征,对四川盆地三大区域的颗粒物进行了采样监测,并分析了其质量浓度、无机水溶性离子组分、碳质组分和无机元素等特征;采用正定矩阵因子(PMF)分解模型分析了PM2.5化学组成特征谱和来源贡献,并在四川省“十三五”大气污染防治政策、措施和污染减排成效分析的基础上提出了推动减污降碳协同增效的大气污染防治对策建议。
-
历史遗留采冶废渣重金属污染原位控制技术理论与实践吴攀等贵州省矿产资源丰富,矿业开采及锌、汞、锑等金属冶炼历史悠久,尤以黔西北土法炼锌规模最大、持续时间最长,最早可追溯至明朝。长期、粗放的土法冶炼活动遗留下大量采冶废渣,堆存量巨大,据调查统计,仅土法炼锌废渣量达2400万吨。裸露且无序堆放的采冶废渣堆对周边及下游的水土环境造成严重的污染与土地破坏。同时,由于土法冶炼工艺落后,有价金属回收率低,废渣中重金属(Pb,Zn,Cd,Hg,As,Sb...)含量极其高,废渣中重金属的持续释放对粮食安全生产和人体健康造成极大威胁。历史遗留废渣问题已成为该区域突出的生态环境问题。
-
松花江流域水环境污染物环境行为与生态风险崔嵩等本书以松花江流域水环境中常规水体污染物、重金属、多环芳烃、多氯联苯、农药为目标研究物质,综合环境科学、环境化学、土壤学、生态学、地统计学等多学科理论,揭示了松花江流域水环境污染物的时空演变规律、来源组成与潜在生态及健康风险,识别了污染物界面迁移转化行为机制及其关键驱动因素,建立了基于政府和公众满意视角下的污染物逆向管理框架。本书初步形成了能够有效识别与解决流域水环境污染问题的研究思路与方法,可为流域尺度污染物的环境管理决策提供基础数据和科学依据,同时发展和完善了区域环境学和污染生态学的基础理论和框架体系。
-
城乡饮用水水源保护与污染防控技术就绪度评价贺涛,陈琛,栾震宇本书总结了作者多年来在城乡饮用水水源生态环境保护与污染防控领域内各种技术研究与实践,通过建立技术就绪度评价方法,评价这些技术现实环境的应用成熟度。全书提供了城乡不同类型饮用水水源污染防治、风险评估、生态建设和管理调控技术就绪度评价应用案例,以及农田面源污染控制、农村生活污水处理技术就绪度评价结果。通过技术就绪度评价,为城乡饮用水水源生态环境保护和农村排水治理技术效能提升提供支持。
-
污染场地蒸气入侵的风险评估尧一骏,陈樯这本书研究在土壤蒸气入侵(挥发性污染物室内吸入)过程中,地下挥发性污染物迁移的规律。土壤蒸气侵入是建筑物居住者接触地下化学物质的主要途径,其风险评估决定了土地再开发中土壤/地下水中挥发性污染物的标准。本书介绍了蒸气侵入**的理论和实践进展,包括蒸气侵入的分析和数值模拟,美国环境保护署的蒸气入侵和石油蒸气入侵数据库的统计结果,石油蒸气入侵的挑战,以及在已开发污染场地和土地再开发中进行蒸气侵入风险评估的现场实践。此外,还总结了目前在蒸汽入侵风险评估中各种应用方法的优势和局限性,为今后更好地理解土壤蒸气入侵风险特征的研究奠定了基础。
-
国家流域水污染控制与治理中长期发展战略研究孙启宏,杨占红,高如泰水专项按照“控源减排”、“减负修复”和“综合调控”三步走战略实施,支撑了国家“水十条”的编制和实施,以及国家和地方的污染减排、水质改善和水环境修复。本书是水专项总集成课题研究成果之一,基于水专项实施以来在主要领域的技术和政策研究成果,深入剖析重点流域水环境质量和污染物排放变化趋势与特征,面向国家中长期水生态环境保护形势和需求,梳理未来流域水污染控制与治理、水生态环境保护的关键问题,开展中长期发展战略研究,提出水生态环境管理和治理的分阶段目标、任务和政策措施。研究成果服务于我国水生态环境保护规划编制、流域水污染控制与治理能力的持续提升,以及水生态文明建设。
-
环境污染物内暴露检测技术朱英环境污染造成的健康问题日趋严重,内暴露检测为研究人体内环境污染物的总暴露量与生物效应的关系提供了机会,是人体内环境污染物暴露评估的“金标准”,是环境与健康研究必不可少的一环。本书主要介绍内暴露检测技术的研究进展,以期为我国形成系统化、标准化、定量化的内暴露检测体系提供参考。全书共11章,第一章为绪论;第二至五章为总述,纵向梳理了内暴露检测技术各个环节,主要包括生物样品采集、运输和储存,样品前处理方法,分析检测技术,质量保证要求;第六至十一章分类介绍了不同环境污染物的暴露来源、暴露途径、健康风险,以及常用的前处理方法及检测技术,并提供应用实例,兼具系统性和可读性。
-
黄河鱼类中痕量金属的生物富集特征及潜在风险潘保柱,李典宝,王韬轶痕量金属,尤其是重金属,对水体造成的污染成为全球备受关注和担忧的水环境问题之一。水体中痕量金属一旦达到一定浓度,就会对环境产生负面影响,甚至危及人体健康。《黄河鱼类中痕量金属的生物富集特征及潜在风险》以黄河源区至入海口整个干流为研究区域,以水体、悬浮物、沉积物及鱼体组织中痕量金属为研究对象,结合流域土地覆盖和社会经济要素,对黄河水环境中痕量金属在大空间尺度下的分布特征及其污染风险、鱼体累积、人类食用健康风险及人类活动对其浓度分布的影响等方面进行了全面、系统的研究。研究成果可为黄河痕量金属污染来源分析与水环境保护提供数据支撑;为黄河渔业资源及多样性保护、人类健康风险提供指导和建议。
-
裂隙介质污染物传质动力学窦智,周志芳,王锦国,黄勇本书结合我国生态文明建设的国家战略需求,依托国家重点研发计划“场地土壤污染成因与治理技术”重点专项(2019YFC1804303),紧密结合科研育人的内在要求,从培养高层次创新型人才知识结构需求出发,注重内容的理论性、系统性、前沿性和完整性。主要内容包括裂隙介质概念、结构与特性、裂隙介质水动力学基础、裂隙介质中污染物基本传质过程、裂隙介质中污染物传质的数学模型、裂隙介质中污染物传质的数值模拟方法、裂隙-孔隙双重介质传质过程、裂隙介质中污染物传质界面的演化规律等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