环境污染及其防治
-
新农村环境污染防治手册侯振华 主编构建和谐新农村就是要坚持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通过不懈的努力,实现农民“人与人,人与自然环境之间的相互依存、相互促进”的协调融洽关系,实现农村“生产发展、生活富裕、乡风文明、村容整洁、管理民主”的人居环境。《中共中央关于推进农村改革发展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指出:“把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作为战略任务,把走中国特色农业现代化道路作为基本方向,把加快形成城乡经济社会发展一体化新格局作为根本要求”。农民、科技、政策是完成这一目标任务重中之重的三大要求。一、 构建和谐新农村的主体作用农民是构建和谐新农村的主体,首先必须充分发挥新型农民的主体作用。农村生产力的发展是构建和谐新农村的基础。有文化、懂技术、会经营的新型农民是农村生产力最具活力并起决定性作用的要素,是发展农业生产、繁荣农村经济的基本力量,加强对农民的培训教育,提高农民的科技文化素质和经营能力是构建和谐新农村工作的前提。改革开放30年来,我国农村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农业发展取得了举世瞩目的巨大成就。两组基本数据可以说明这一点,即粮食生产总量和农民人均收入的增长数据。1978年我国的粮食产量是6095亿斤,2009年突破10616亿斤,产量增加4521亿斤,总增长率达到74%;1978年农民年人均收入是134元,2009年是5153元,扣除物价指数,平均每年增长超过7%,近4年来更是超过8%以上。如此高的年均增幅,从全球视野看都是了不起的。但横向比较,差距就显现出来了,以农民收入为例,1978年城乡收入差距是2.57﹕1,2009年是3.31﹕1,城乡差距不但未被“消灭”,反而明显在扩大。其中缘由,有自然条件,经济调控等多种主客观因素的影响,但是,毋庸置疑,劳动者素质,劳动效率等问题,影响更为严重,我国农业的劳动生产率且不说与世界发达国家相比,就是与发展中的农业先进国家都不能相提并论。中国农村的突出问题是人口多而人均占有的可利用土地少,这一特征注定了解决“三农”问题必然是一项“多管齐下”的综合工程,任何发达国家的经验都只能是“借鉴”而不能是“照搬”。城镇化是个发展方向,但决不能作为一条“捷径”来走。目前我国的城镇化水平是45.7%,这还是把大量进城农民工统计在内。美国、日本等发达国家城镇化率达到90%以上,农民的比例仅占5%左右。我国农村整体劳动力超过5亿人,城镇化除了住房、社保等问题,最重要的是要有就业机会。提供就业首先要有足够的生产能力,即使解决了生产能力,还要面对产品的市场出路。没有国内外统一且相对旺盛的市场需求,就无法保证城镇就业的稳定。频繁的农民城乡流动,算不上真正的城镇化。农村优质人力资源向城镇的单项流动更会严重影响城镇化的进程和水平。到2030年我国人口将达到15亿,经过20年的艰苦努力,即使真正实现了70%的城镇化率,还有30%的人口在农村。面对4.5亿的巨大农村人口数字,构建和谐新农村的任务依然会很艰苦,任何外力只能起到引导与推动作用。培育一代掌握先进、适用农业技术,掌握现代经营管理知识的新型农民,充分激发调动农民的积极性、主动性、创造性,才是新农村建设的希望所在。二、 构建和谐新农村的科技潜力必须高度重视农业科学技术在构建和谐新农村的特殊作用,有以下几方面原因:其一,由于区域间、城乡间发展不平衡,耕地面积不断减少,农村优质人力资源在不断流失;其二,农村、农业的基础设施仍然相当滞后;其三,部分劳动资料投入过度导致的环境污染;其四,传统农业资源持续投入导致的边际效益下降;其五,市场对农业新产品以及农村对新技术的巨大需求。我国农业科技的现实情况一方面是存在技术进步的多重需求刺激,另一方面 又表现出农业技术的严重滞后。目前我国农业科技的贡献率仅为48%,而发达国家可以达到80%~90%。如我们的化肥、农药的施用量年年增加,不仅造成资源投入浪费,还造成很大的环境污染;基础设施落后并不是科技进步的直接动因,但由于基础设施投入的严重不足,急需利用科技要素来弥补。即有科技进步的强烈需求,又存在科技应用的巨大空间,农业科学技术成为构建和谐新农村的最大潜力。宏观上要加快推进农业产业技术体系建设和农业科技体制机制创新,利用农业部门得天独厚的,自上而下的技术推广系统推进农业技术转移和农业高新技术的推广普及,引导和促进农业科技创新要素向现实生产力转化,向农业生产实际需要集中。综合多部门多行业技术集成,配套能力,按照“高产、优质、高效、生态、安全”的要求,在品种培育等方面取得突破性进展。在技术研究开发层面,不仅要重视无性繁育、无土栽培、生物无害、基因优选等种植、养殖领先技术的研发、推广,还要遵循和谐新农村的规划要求,创新、完善、应用、普及沼气、太阳能、沙石道路、绿色建材等适应不同农村地域特点的实用技术和适用技术。三、构建和谐新农村的政策保障纵观世界各发达国家工业化的发展过程,在工业化初始阶段,农村低廉的人力资源和农业低廉的原料资源流入城市,流入工业产业,农业为工业的发展付出巨大的代价,当工业得到足够积累,工业化发展到一定程度后,工业会出现反哺农业、城市支持农村的趋向,最终实现工业与农业,城市与农村的协调发展。我国总体上已进入工业化发展的中期阶段,具备了以工促农、以城带乡的客观需求和经济条件。在2006年完全废止农业税的基础上,2009年新农村建设中最直接体现民生改善的10个方面,进展都非常明显,即:从硬件上讲,农民的饮水安全、乡村道路建设、农村电网建设、农村沼气建设、危房改造;从软件上讲,教育、科技、文化、卫生和生活保障等民生改善状况均好于预期。2009年新建农村公路38.1万公里,总里程达333.56万公里,公路质量明显提高,87%以上的行政村通了公交班车;除西藏之外,大电网覆盖基本上做到了进村入户,电价比农网改造前明显降低;基本上解决了农村饮水困难问题,新有6000万农村人口有了饮水安全保障;1.4亿农村义务教育阶段学生免除教科书费和学杂费,中西部1100万农村义务教育阶段寄宿生获得生活补助。中央财政下拨资金24亿元,免除440万中等职业教育家庭困难和涉农专业学生的学费。截止到2009年3季度,新型农村合作医疗制度参保农民达到8.33亿人,到11月底,4631万人获得农村最低生活保障。新型农村社会养老保险制度已经在330个县展开试点,覆盖60周岁以上农村人口1500万左右。在一系列重大支农惠农政策中,实施农村五项文化服务工程,对于保障群众基本文化权益,提高农民整体素质,以知识改变农村面貌,推动农村经济、政治社会全面协调及可持续发展具有特殊意义,其中的农家书屋工程更是构建和谐新农村和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重要举措。2007年、2008年,中央财政拨付6.22亿元专项资金用于农家书屋工程建设。2009年又安排13.954亿元专项资金与各省市区配套资金共同推进农家书屋工程进度,以确保提前完成“2015年全国实现每一个行政村有一家农村书屋”的规划目标。目前我国已建成农村书屋30个,占全国61万多个行政村的近50%。“贴近农村实践,满足农民需求,”作为农家书屋工程的科技图书组成部分,沈阳出版社组织出版了《构建和谐新农村系列丛书》。全套图书百余种,愿《构建和谐新农村系列丛书》发挥出提高农民群众科学技术素质,丰富精神文化生活,推动和谐新农村全面发展的预期作用。陈锡文2010年7月
-
大气污染控制技术手册马广大 主编《大气污染控制技术手册》分为八篇,共28章。主要内容包括:大气污染的基础知识及大气污染控制的法律法规;气体和粉尘的性质;能源、燃烧和燃烧污染物的控制;各种除尘器及其选择方法;气态污染物(硫氧化物、固定源氮氧化物、挥发性有机污染物以及机动车排放)治理技术;净化系统(集气罩、管道系统、通风机和电动机)设计;主要工业(电力工业、水泥工业、钢铁工业、有色冶金工业、化学工业等)的大气污染控制技术;大气污染物的扩散及其浓度估算模式。《大气污染控制技术手册》可供大气污染控制领域的科研人员、设计人员和管理人员阅读使用,也可供高等院校相关专业师生参考。
-
水污染与水质监测蒯圣龙 主编水资源与水污染,水质指标和水质标准,水质监测方案的制订,水样的保存、运输和预处理,水质监测的方法,污水的物理处理技术,污水的化学处理技术,污水的物理化学处理技术,污水的生物处理技术,污泥的处理和处置技术方法。《国家示范院校重点建设专业城市水利专业课程改革系列教材:水污染与水质监测》对水质监测与水污染控制技术的基本概念阐述清晰,介绍了水质监测和污水处理的新技术、新工艺、新设备,重视技术的实用性和可操作性,旨在培齐学生的专业素质和专业综合应用能力。《国家示范院校重点建设专业城市水利专业课程改革系列教材:水污染与水质监测》主要作为高职高专城市水利专业及环境类其他各专业的教学用书,也可作为大中专院校、环境保护相关单位及职业资格考证的培训教材。
-
国内外化学污染物环境与健康风险排序比较研究崔骁勇,丁文军,柴团耀,张芳 著《国内外化学污染物环境与健康风险排序比较研究》收集整理了包括美国、荷兰、加拿大、日本、澳大利亚等国家以及欧盟、北大西洋和东大西洋海洋环境保护委员会(OSPAR)等国际组织筛选优先评估、优先监测和优先处理的化学污染物的方法,对其进行了综合比较和分析;并对我国先后出现的不同层次的优先污染物名单做了系统性描述,指出了我国在优先污染物管理方面存在的问题,提出了现阶段我国制定环境化学优先污染物名录的意义、指导原则和方法途径。《国内外化学污染物环境与健康风险排序比较研究》文献资料丰富,可以为各级环境管理和监测部门制定相关法规和监测规范提供参考,也可以为从事环境毒理、环境化学和环境监测的科学研究人员提供翔实的资料和方法。《国内外化学污染物环境与健康风险排序比较研究》也适合作为环境科学与工程学科的教师和学生的教学参考书。
-
砷污染应急处置技术环境保护部环境应急与事故调查中心 编著砷及其化合物毒性较大,长期过量摄入,会对人体健康造成严重损害,导致慢性和急性中毒乃至癌症。近年来,水环境砷污染事件频发,在个别地区也存在饮用水砷超标问题。砷在水中的主要存在形态包括三价砷和五价砷,其中地下水、河流湖泊底泥和工业废水中主要以三价砷的亚砷酸形态存在,在地表水中主要以五价砷的砷酸氢根和砷酸二氢根的形态存在。
-
新生产机动车环保达标排放申报指南环境保护部机动车排污监控中心 编《新生产机动车环保达标排放申报指南》是机动车培训教材,内容包括:新生产机动车型式核准申报指南;新生产机动车环保生产一致性管理办法;新车申报系统操作;非道路移动机械用柴油机申报系统操作;年报申报系统操作说明;符合性报告申报系统操作说明等。
-
降噪分析(美)英格特 著《降噪分析》由著名声学学者Uno Ingard基于他多年的声学研究心得写成的,它综合了降噪的基本原理和在多个领域的应用研究,内容分为吸声器和管道消声器两大部分。在吸声器部分,首先对吸声基本机理做了深入讨论,在声场中,声能在黏性边界层和热边界层内转换为热能,从而产生了声吸收作用,而在实际工程中,常采用薄膜吸声器、共鸣器、刚性或柔性多孔材料作为吸声单元,《降噪分析》进而基于理论和数值分析结果,分别对它们的结构参数及其他各种因素对吸声性能的影响等做了详细讨论,其中还特别对涉及到的声学非线性和流动影响做了分析。在管道消声器部分,讨论了表述管道消声器特性的多个评价指标及其关系,并将管道消声器分为内衬管道消声器和抗性管道消声器,详细分析了不同管道结构的衰减特性,特别比较了带有本地和非本地抗性衬里的管道。《降噪分析》可以作为噪声控制与治理专业的教材使用,对该领域的研究人员及工程技术人员均有较大参考价值。
-
从源头防治污染和保护生态环境对策研究冉瑞平 等著目前,中国处于转型期,经济处于高速发展阶段,粗放型经济增长方式还会维持较长一段时间,经济发展对生态环境的冲击还会有所加强,增量环境问题还会加速凸显。而中国又是一个发展中国家,同时面临发展经济和保护生态环境的双重压力,不可能像日本等发达国家一样在短时期内通过末端治理方式,实现生态环境的根本好转,而且末端治理也是不经济的。
-
地下水污染(美)贝迪恩特,里法尔,纽厄尔 著,施周 等译《地下水污染——迁移与修复(原著第二版)》是一本可供研究人员和工程师参考的有关地下水污染与修复的全新的著作。该书理论联系实际,着重阐述专业人员急需解决的地下水污染的预防、迁移与修复问题,尤其是非常复杂的污染物迁移问题。该书新版内容主要包括新增一章有关污染物的吸附、生物降解及自然衰减过程:对风险评价管理的内容以及军方和超级基金资助的多个示范项目的研究成果进行了大量补充。受非水相流体(NAPLs)、残余油、非饱和层蒸汽、浮于含水层水面的泄漏汽油和沉渗到含水层底部的泄漏氯化溶剂等污染的污染源问题已引起人们越来越多的关注,本书对此进行了更新充实。所涵盖的内容包括:解析及数值分析方法的详细介绍;大量的军方和超级基金资助的示范项目的案例分析和实地研究;废物场表征及其修复方案;包括表面活性剂和共溶剂土壤洗脱在内的最新修复方法。本书可通过全球互联网应用微软表格处理软件(Microsoft Excel)编制的程序和工作表格,此外,还附有一套重新修编后的作业题和答案,其所涉内容广泛,如地下水流动、井的水力学和污染物传输等。本书既可用作水文地质学家、土木与环境工程师以及与地下水污染及其修复有关的专业人士的常用参考书,也是大学教学使用的理想教材。
-
陶瓷废料回收利用技术曾令可 等编著《陶瓷废料回收利用技术》全面、系统介绍了陶瓷废料的来源、分类及国内外综合利用技术现状以及降低陶瓷废料对环境的危害性和节能减排等方面内容,并结合具体实例,对目前国内产生量最大、影响最明显的几种陶瓷废料应用实际问题进行详尽分析。《陶瓷废料回收利用技术》还从陶瓷废料分类和选用、制备原理、制备工艺、配方的掺杂改性以及制品的性能测试和表征等方面进行了详细论述,重点介绍了利用陶瓷废料制备各种制品的工艺过程、产品性能及用途。《陶瓷废料回收利用技术》还对有关陶瓷废料的回收利用、技术规范以及制品相关标准等进行了介绍。《陶瓷废料回收利用技术》内容新颖、丰富、实用,可供广大陶瓷行业从业人员、建筑材料相关人员以及从事陶瓷应用、陶瓷制品设计和生产、销售人员参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