灾害及其防治
-
农业防灾减灾100问杨霏云 朱玉洁 等暂缺简介...
-
广东省地质灾害及防治易顺民,梁池生 著《广东省地质灾害及防治》以广东省的典型崩塌、滑坡、泥石流、地面塌陷、地裂缝和地面沉降等地质灾害为主要研究对象,采用现场综合地质调查、室内试验和野外现场测试、有限元数值模拟及工程治理实践相结合的手段和方法,对广东省常见多发的崩塌、滑坡、泥石流、地面塌陷、地裂缝、地面沉降和水库、河口及港湾淤积的时空分布特征、成因机理、灾情特征及治理措施与崩塌、滑坡及泥石流活动的分形特征进行了系统的研究,并对典型地质灾害治理工程实例进行详细地分析总结。全书分为10章。第1章主要介绍广东省的区域地质环境背景特征、主要地质灾害的类型和地质灾害的灾情特征;第2章~第8章主要阐述了广东省内崩塌、滑坡、泥石流、地面塌陷、地裂缝、地面沉降和淤积的发育特征、分布规律、形成机理、变形破坏活动特征和各类地质灾害的灾情特征;第9章依据分形几何理论,系统地研究了广东省崩塌、滑坡和泥石流活动时空分布结构的分维特征和自组织临界特征;第10章主要介绍广东省典型崩塌、滑坡、泥石流和地面塌陷的防治工程实例。全书系统性强,地质灾害实例丰富,图文并茂,具有较高的参考使用价值。《广东省地质灾害及防治》可供地质、土建、水利、电力、矿山、公路、铁路等领域从事工程地质、水文地质、环境地质、岩土工程或防灾减灾工程等方面工作的科研人员和工程技术人员阅读,也可供高等院校相关专业的师生参考。
-
2008汶川8.0级大地震林爱明,任志坤 著The Great Wenchuan Earthquake of 2008S: A Photographic Atlas ofSurface Rupture and Related Disaster focuses on the main deformationcharacteristics of co-seismic surface rupture, including rupture length andslip distribution of co-seismic surface rupture caused by the WenchuanEarthquake and its associated relief operation. The magnitude Ms 8.0(Mw 7-9) Wenchuan Earthquake occurred on 12 May 2008 in the LongmenShah region of China, the topographical boundary between the TibetanPlateau and the Sichuan Basin, resulting in extensive damage throughoutcentral and western China. This atlas contains distinct photographs obtainedduring the field investigation carried out immediately 2 days after thequake. The atlas is designed for geologists, seismologists and architectureengineers engaged in seismic mechanisms and surface rupture deformationcharacteristics of large intracontinental earthquakes.
-
减灾救灾邹铭 主编健全救灾工作分级负责、救灾经费分级承担的制度,分类管理、分缀负责,条块结合、属地为主的灾害应急救助管理体制,统一指挥、反应灵敏、协谪有序、运转高效的自然灾害四级应急响应机制,不断规范各项灾害应急救助工作规程。灾害救助内容和措施逐步拓展到灾害应急响应、灾民紧急转移安置、灾民生活救助、救灾捐赠、灾后恢复重建、备灾减灾等多个方面。初步建成了以救灾工作分级负则、救灾经费分级承担制度为基础,社会动员机制为补充,应急措施相配套的灾害应急救助体系。
-
黄土高原沟蚀演变过程与侵蚀产沙郑粉莉 等著《黄土高原沟蚀演变过程与侵蚀产沙》在全面回顾和总结沟蚀过程与侵蚀产沙研究进展的基础上,总结归纳沟蚀演变过程的研究方法和分析高精度GPS和三维激光扫描(Li-DAR)对沟蚀演变动态监测的可行性和精度,系统研究细沟间侵蚀和细沟侵蚀过程,定量表征坡面汇水汇沙与细沟侵蚀过程,全面分析坡面汇水汇沙与浅沟侵蚀过程及其影响因素,阐明坡面汇水汇沙与片蚀-细沟-切沟侵蚀方式演变过程,揭示梁坡与沟坡系统侵蚀产沙过程与动力学机理,模拟沟蚀形态演变过程。《黄土高原沟蚀演变过程与侵蚀产沙》可供从事土壤侵蚀、水土保持、地理学、国土整治、生态环境、环境保护研究的科研人员、高等学校相关专业师生及相关领域管理人员参考。
-
坡面水蚀输沙动力过程试验研究王瑄,李占斌 著《坡面水蚀输沙动力过程试验研究》采用天然降雨坡面试验、变坡土槽放水冲刷试验,结合稀土元素(REE)复合示踪技术,系统地分析了坡面侵蚀动力与侵蚀产沙的时空变化规律。《坡面水蚀输沙动力过程试验研究》初步阐明了径流冲刷条件下坡面侵蚀产沙特征的时空变化规律,主要水蚀动力参数与坡面土壤剥离、输移、沉积过程作用关系;建立了坡面不同空间部位径流含沙量与主要水动力参数的耦合关系,并构建了径流冲刷条件下坡面径流侵蚀产沙的计算模型;揭示了土壤剥蚀率随水蚀动力和水流输沙能力非线性变化的特征,阐明了坡面土壤剥蚀率随水流含沙量变化的特征,建立了计算土壤剥蚀率的经验模型;系统揭示了天然降雨条件下坡面侵蚀产沙的时空变化特征、不同雨型对坡面产汇流侵蚀产沙的变化过程的作用机制,阐明了天然降雨条件下土壤剥蚀率与水流含沙量关系时空变化的非线性特征。《坡面水蚀输沙动力过程试验研究》适合从事土壤侵蚀研究及其相关领域的工作者阅读。
-
黄土高原土壤有机氮及其矿化李世清,沈玉芳 著《黄土高原土壤有机氮及其矿化》以作者近年来在黄土高原土壤氮素方面的科研成果为主,全面系统地介绍了黄土高原南北主要类型土壤有机氮素及其矿化供氮能力。主要包括黄土高原不同类型土壤有机氮的组成和分布、黄土高原不同类型土壤有机氮的矿化过程及模型、黄土高原土壤供氮能力的测定方法及影响因素等,可为黄土高原地区建立与环境相协调的施肥体系、减少氮素损失和防治环境污染提供重要的科学依据和理论基础。《黄土高原土壤有机氮及其矿化》可供黄土高原植物营养、土壤学、生态学、水土保持、环境科学等方面的研究人员和高等院校有关专业师生参考。
-
WEPP模型及其在黄土高原的应用评价郑粉莉,张勋昌,王建勋 著《WEPP模型及其在黄土高原的应用评价》全面系统地介绍了WEPP模型,并评价了WEPP模型在黄土高原的适用性。全书分9章,第1章介绍了国内外水蚀预报模型研究概况;第2章介绍了WEPP模型的基本原理;第3章介绍了WEPP模型在Windows界面使用方法,包括坡面模拟和流域模拟;第4~6章以翔实的资料评价了WEPP模型在黄土高原不同坡度、不同坡长、不同作物类型及不同草地条件下的适用性;第7章对WEPP气候模型BPCDG和CLIGEN进行了应用评价;第8章利用全球环流模型(GCM)和WEPP模型预测了未来土壤侵蚀发展趋势;第9章是关于我国水蚀预报模型研究的思考。《WEPP模型及其在黄土高原的应用评价》可供从事土壤侵蚀、水土保持、地理学、国土整治与环境保护研究的科技工作者和高等学校相关专业的师生以及水土保持和环境部门的管理者参考。
-
黄土高原土石混合介质土壤水分研究邵明安 等著《黄土高原土石混合介质土壤水分研究》共分11章。第1章主要介绍土石混合介质中水分运动的研究背景、研究意义及相关研究进展;第2章主要介绍研究区概况、土壤中钙结石的形成原因及空间分布;第3章主要涉及含钙结石土石混合介质中的钙结石和细土的物理特性、二者含水量之间的关系及总含水量测定的误差分析;第4章主要介绍土壤水分特征曲线和饱和导水率的测定及碎石对其的影响;第5章主要包括单孔模型、双孔模型、双透模型、定解条件以及模型的数值解;第6章主要分析室内条件下土壤中碎石的含量、大小及类型对人渗的影响;第7章主要涉及野外人工降雨条件下含碎石土壤的入渗过程及碎石含量的影响;第8章主要介绍野外条件下坡面尺度土壤水分的动态变化及下垫面的影响;第9章主要介绍试验小区人工土石混合介质植物(柠条)生长、根系吸水和水量平衡;第10章主要涉及野外人工土石混合介质中种植植物(柠条)下土壤水分的有效性;第11章主要介绍人工和原状土石混合介质中非反应性溶质的运移特征。《黄土高原土石混合介质土壤水分研究》可供农业生态、林业生态、自然地理、土壤物理、水土保持、环境保护和环境水利等领域有关科技人员相关专业师生参考。
-
坡面土壤侵蚀动力过程与化学调控技术雷廷武 著《坡面土壤侵蚀动力过程与化学调控技术》系统总结了作者们多年来在坡面土壤侵蚀动力过程和高分子化学材料在土壤改良中应用研究的结果,重点介绍了聚丙烯酰胺(30lyacryl.amide,PAM)和磷石膏对土壤结构的改良作用。全书共十章,主要内容有:土壤结皮的定义和形成机制,坡面土壤侵蚀的研究,化学调控技术在改良土壤中的研究进展;PAM的物理、化学及其他性质;PAM对土壤人渗与结构的影响;PAM提高雨水利用效率的研究;PAM对土壤侵蚀产沙的影响;PAM和石膏的应用对水分人渗及土壤侵蚀的影响;PAM在沟灌中的应用;PAM对土面蒸发的影响;施加PAM对土壤水分性状的影响;结论。《坡面土壤侵蚀动力过程与化学调控技术》可供土壤侵蚀、水土保持、化学、农林牧和水利等部门的研究人员及高等院校相关专业师生等参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