环境保护管理
-
呵护共同的家园环球保护环境保护对外合作中心 编地球是人类的共同家园,解决环境问题需要世界各国携手合作、共同努力。中国将始终遵循“环保上互相帮助、协力推进,共同呵护人类赖以生存的地球家园”的方针,继续在绿色经济政策、环保资金投入、项目建设、技术研发和转让,以及基础能力提升等方面与世界各国和国际组织开展广泛而深入的交流与合作,努力把中国独有的生态智慧与国外先进的环境理念结合起来,切实加强国际环境合作的务实性、针对性和有效性,以更加主动的意愿,更加负责的态度,更加务实的行动,共同研究解决全球环境问题,推动绿色经济和绿色产业加快发展。
-
中国省域生态文明建设评价报告严耕 主编生态文明是人与自然和谐双赢的文明。生态文明建设立意高远,它包括环境保护,又高于环保运动,志在避免重蹈“局部改善、整体恶化”的覆辙;通过转变思想观念,调整政策法规,引导人们改变不合理的生产方式、生活方式,发展绿色科技,在增进社会福祉的同时,实现生态健康、环境良好、资源永续,逐步化解文明与自然的冲突,确保人类社会的可持续发展。 在广泛听取社会各界意见的基础上,《中国省域生态文明建设评价报告(2011版ECI2011)》通过改进“ECI2010”评价体系,从生态活力、环境质量、社会发展、协调程度和转移贡献五个方面着手,对2009年各省域生态文明建设状况作出评价,并展开了较2010年更为深入的分析。与2010年的评价方法不同,本书新增“转移贡献”为二级指标,以增强评价的公平性;尝试进行非线性的相关性分析,力图从趋势的视角寻找发展态势的转变。与2010年的评价方法相同,本书全部采用国家有关部门发布的权威数据;对生态和环境进行了区分,突出生态系统活力和大尺度环境质量在生态文明建设中的基础性地位;同时,把协调程度作为评价的一个重要方面。评价结果显示,各省域生态文明指数的得分差距明显,全国生态文明建设整体水平呈现上升趋势,特别是社会发展和协调程度普遍进步。而由地表水体质量、空气质量和土地质量构成的大尺度环境质量指标继续显现总体退步态势,应该引起警觉,并着力加以扭转。分析表明,协调程度、社会发展和生态活力的进步,支撑了我国各省域生态文明建设整体水平的提高,但多数省份环境质量略有退步。各省份的转移贡献,由于各有所长,对各省域生态文明建设水平影响不大。各省域的生态文明建设大致可划分为六大类型,各类型均有比较优势,同时也有某些方面的问题。各省份应立足优势,弥补不足,探索各具特色的生态文明建设之路。 《中国省域生态文明建设评价报告(2011版ECI2011)》的作者是严耕。
-
川西林盘景观资源保护与发展模式研究陈其兵 主编川西林盘发源于古蜀文明时期,成型于漫长的移民时期,延续已有几千年的历史。广泛地分布于中国西南地区,尤其川西扇形冲积平原的林盘最为典型。仅四川成都市域范围内就分布了大小林盘14.11万个。在成都平原,长期以来林盘已经发展成为集生产、生活和景观于一体的复合型居住模式,它不仅是川西农耕文化的载体,更是传统农耕时代文明的结晶。这一生产生活模式历史悠久,与成都平原的农耕条件、传统农耕方式和居住生活需要相互协调,在维持成都平原区域生态系统的稳定性和城乡生态环境的共融性中发挥重要的作用。2010年1月,成都确立建设世界现代田园城市发展目标和定位,其生态本底由“山、水、田、林”共同构成——“山”指龙门山、龙泉山,“水”指岷江水系、沱江水系,“田”指都江堰自流灌溉区、优质农田,“林”指川西林盘。其中的林只是狭义的为林盘景观单元中的林园部分,对于整个林盘聚落而言,“水”、“田”、“林”皆属于林盘景观聚落的构成要素。川西林盘加上“山”构成了真正意义上的世界田园城市的生态本底。 川西林盘的价值与重要性显而易见,但可惜对它的研究范围与深度还太小,参照单德启教授(2004)在《中国传统民居聚落基本理论与实践的探索》一文中对于传统聚落的研究分类方法,可以将川西林盘研究分成3个层次。
-
生态文明建设与可持续发展全国干部培训教材编审指导委员会组织 编写本案例选编的内容设计和案例选择紧紧围绕十七大、十七届四中、五中全会以及中央领导同志关于生态文明建设论述的精神实质和战略部署,努力反映现阶段对生态文明建设和可持续发展的重要认识及其实践的主要方面。全书分为总论和五章案例。总论是关于生态文明建设与可持续发展问题的认识和实践状况的总括;五章案例分别是环境保护与经济发展、环境保护与社会进步、污染防治与节能减排、生态保护与建设、环境保护与国际合作的案例。第一章着重阐述环境保护与经济发展的对立统一关系,力图通过促进环保与经济的协调融合,来进一步提高生态文明水平。基于对环境保护既是发展问题、也是民生问题的认识,第二章展示如何通过建设生态文明来促进人与人的和谐和社会进步,呼应十七大关于在生态文明建设中要在全社会树立生态文明观念的战略要求。第三、四章以污染防治和生态保护与建设两大领域为重点,展示在生态文明建设的主阵地如何实施保护和改善生态环境的战略任务。在经济全球化快速发展的今天,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须臾离不开世界,世界也需要中国,生态文明建设同样如此,第五章从借鉴引进和促进走和平发展道路两个角度展示加强国际合作对推进生态文明建设的作用和意义。
-
环境保护通论施问超,邵荣,韩香云 编著由施问超等编著的《环境保护通论》共分为3篇,第一篇为基础篇,包括第一章至第三章;第二篇为污染防控与生态保育篇,包括第四章至第十章;第三篇为环境管理篇,包括第十一章至第十四章。《环境保护通论》共14章,主要以改革开放30多年来的环境保护实践为基础,以对立统一规律为指导,以创新的方法阐述环境保护的基础理论和实践经验,内容丰富,涵盖面广,既理论联系实际,具有可读性和科学性,又关注极地、太空和地下空间环境保护,具有前瞻性和先进性。《环境保护通论》可以作为高等学校环境类专业基础课程教材,也可以作为非环境类专业环境教育课程教材,还可以作为广大环境保护工作者和关心热爱环境保护事业人士的阅读参考用书。
-
生态文明优秀论文集中国西部发展与研究促进会 编暂缺简介...
-
党政干部环境保护知识读本赵建军 主编《党政干部环境保护知识读本》对环境问题进行了详尽而细致的分析,涉及三编十章内容第一编介绍当代环境问题,对世界环境问题和中国环境问题进行了分析;第二编阐述全球和中国为保护环境而采取的行动,对当代世界的环境保护进行了介绍,对中国可持续发展战略与生态文明建设、发达国家环境保护现状以及国际环境保护合作等进行了阐述;第三编论述环境保护发展实务,涉及环境保护科技、环境保护产业、环境保护法制建设、环境保护社会建设及实现绿色发展等。《党政干部环境保护知识读本》作为环境保护领域的普及性知识读本,针对各级党政干部的知识结构和能力要求,就国内外环境问题现状,环境保护的经验与模式、环保理念的提升与环境建设的实践,以及未来绿色发展趋势等,进行了系统的阐述和介绍是党政干部实现科学发展和可持续发展的必备读物也适合与大学生、科技工作者和企业家学习、研读。
-
温室气体减排的成本、路径与政策研究范英 主编全球变暖问题已经引起国际社会的广泛关注,减少温室气体排放已经成为人类社会面临的最紧迫课题之一。减少温室气体排放需要付出经济代价,各个国家的资源禀赋不同,经济结构不同,经济的发展阶段也不同,其减排的代价或成本存在巨大差异。因此,如何适当运用市场工具和政策手段,推广新的节能减排技术,降低减排成本,提高能源利用效率,优化能源结构和产业结构,走出一条最优的节能减排道路,是我们迫切需要解决的问题,也是关系发展全局的重大战略问题。在此背景下,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委员会适时地启动了管理科学部主任基金应急专项“保障国家安全的节能减排政策研究”,《温室气体减排的成本路径与政策研究》是该项目的研究成果。本书主要在国际经验、我国的特点和现实需求(1~4章),减排成本、结构优化与市场机制(5~7章),减排策略与对策(8~12章)三个方面展开研究和讨论,既有多种研究方法的比较分析,也有定量分析基础上的政策建议。《温室气体减排的成本路径与政策研究》适合于高等院校与研究机构的研究人员和相关政府部门的工作人员以及关心气候变化问题和经济时政的广大读者。本书由范英主编。
-
可持续发展(美)马克苏拉克 著,付玉,王秋勉 译《可持续发展——建设生态友好社区》由安妮·马克苏拉克编著。也许有一天,21世纪初会被视为地球历史上一个重要的转折点,成为新时代的开始。《可持续发展——建设生态友好社区》开篇介绍人类、动物、植物和其他生物的生态系统,概述生态学的一些概念,以及为环境奋斗而非向环境索取的哲理;随后展示了为实现可持续生活方式发展起来的新技术和新材料。
-
认识环境影响评价杨淑芳杨淑芳、张健君等主编的《认识环境影响评价——起跑上的保障》旨在使读者对环境影响评价的概念、内容、程序与方法有一个较全面的了解,让大家意识到环境影响评价制度是正确认识经济、社会和环境间关系的重要手段,是正确处理经济发展与环境保护关系的积极措施,推行这一制度,对经济建设和环境保护有着重大意义。《认识环境影响评价——起跑上的保障》分为八章,分别介绍了环境影响评价的概念、环境标准与环境法规、环境影响评价的程序与方法、环境影响评价的内容、环境影响识别、环境风险评价、环境影响评价与公众参与、环境影响评价的未来。本丛书适合于具有大专以上知识水平的读者,对企业领导、政府官员更有普及环保知识,提高环保意识的深远意义,是一套具有科学性、知识性和实用性的科普读物。本书也适合于对环境保护知识感兴趣、关心环保事业的人士或青少年学生课余兴趣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