环境保护管理
-
环境监测方法标准手册·第三册中国环境监测总站,国家环境保护环境监测质量控制重点实验室 编付强编著的《环境监测方法标准实用手册(第3册 土壤固体废物和生物监测方法)》从环境监测方法的实用性和现行有效性的角度出发,结合我国环境监测 的主要领域,汇编了当前我国现行有效的、常用的环境监测方法标准和监测技术规范,力求为读者提供一 部具有较强实用性和较高便利性的工作手册。《环境监测方法标准实用手册(第3册土壤固体废 物和生物监测方法)》包括土壤和水系沉积物、固体废物、煤质、生物和生物体残留。收入土壤、固体废 物和生物监测方法标准和监测技术规范80多项。本书适用于各级环境监测机构,各类别的环境分析实验室 及各行业监测和化学分析使用。
-
环境规划与管理刘利,潘伟斌,李雅 编著《高等学校“十二五”规划教材:环境规划与管理(第2版)》系统地介绍环境管理和环境规划的核心概念和基本理论,阐述了我国环境管理思想和实践的发展历程,对我国现行的环境管理体系和制度进行了比较全面的介绍。书中以欧美日等国家为例,介绍国外环境管理的实践和经验;结合较为重要的全球环境问题,叙述国际社会及我国对全球环境问题的管理活动。考虑到企业是社会经济活动的重要主体,本书以专章陈述企业环境管理的内容,并对清洁生产、环境管理体系和生命周期评价进行专题介绍。环境规划作为环境管理的重要内容和手段,书中介绍了环境规划的基本原理、一般程序和主要方法,及我国环境规划工作的发展历程。《高等学校“十二五”规划教材:环境规划与管理(第2版)》适合作为高等学校环境科学、环境工程专业的教材,也可供相关专业的技术人员学习参考。
-
长江上游地区自然资源环境与主体功能区划分白志礼 ,朱莉芬 ,谭灵芝 ,等著长江上游地区不仅是我国西部地区的重要经济核心,更是长江流域乃至全国的重要生态屏障。作为认识该区域资源环境的基础性著作,《长江上游地区经济丛书:长江上游地区自然资源环境与主体功能区划分》对长江上游流域的范围作了大尺度、中尺度和小尺度的界定,明确了长江上游流域不同层次范围的边界;系统描述了长江上游主要省区的自然资源环境和经济社会发展现状;回顾了我国区划研究的历程和主要观点,在此基础上,进行了长江上游流域自然区域的划分;根据我国区域发展战略的重大调整,阐述了我国主体功能区划分的主要成果,着重对长江上游地区作了主体功能区划分;提出了长江上游流域不同区域经济社会生态建设的措施。
-
低碳城市发展途径及其环境综合管理模式赵景柱 ,等著全球气候变化是国际社会关注的焦点问题。遏制全球气候变化,削减碳排放量,己经成为21世纪世界各国的共识,也是国际政治舞台上的重要议题。低碳城市指以低碳经济为发展模式及方向、市民以低碳生活为理念和行为特征、政府公务管理层以低碳社会为建设标本和蓝图的城市。当前面对经济快速增长、城市化加速、碳排放日益增加的国情,我国有必要结合当前大力发展低碳经济及有效开展环境管理的要求,开展低碳城市发展途径及其环境综合管理模式研究,为管理部门开展相关评价与管理工作提供依据和支撑。《低碳城市发展途径及其环境综合管理模式》选择福建省厦门市和云南省丽江市作为案例城市,通过城市温室气体清单编制,城市碳减排潜力分析,开展低碳城市规划及发展途径研究,进而建立低碳城市考核评价方法和环境综合管理模式,为低碳城市发展及其环境综合管理提供必要的科技支撑。
-
冻融区规模化农业开发生态环境效应郝芳华 ,欧阳威 著,郝芳华 ,欧阳威 编书稿内容是北京师范大学环境学院郝芳华研究小组在三江平原地区5年研究工作的总结。《冻融区规模化农业开发生态环境效应》拟分为九章内容,针对冻融区农业扩张行为,对冻融农区土壤及水环境及区域生态安全进行了全面探讨。分别介绍了三江平原冻融农区农业扩张,农田土壤氮磷平衡及其优化调整,土地利用变化对土壤质量的影响,冻融农区田间水文特征及氮磷运移研究,流域尺度农业活动胁迫下的非点源污染效应研究,农业开发下气温时空变化以及对全球变暖潜势的影响,农业开发胁迫下的区域生态安全研究。
-
大地在心(美)奥尔 著,君健 等译大卫·W.奥尔痛心于目前地球普遍的环境灾难,并相信这是教育失败的确凿证据。作为思想家、环境学者以及环保实践者,他为不同时间不同地区的不同读者写了《大地在心:教育、环境、人类前景》中的这些文章,反思西方文明的历史和现状,提出重构教育的思想。教育作为文明的支点,在挽救环境、挽救文明、挽救人类的使命中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通过教育的深层改革,并配合以政治和生活方式的改革,来解决我们所面临的生存危机,是其要义所在。对于那些献身于建设一个比现在更美好的世界的人,《大地在心:教育、环境、人类前景》可以作为思考与实践的常用手册。
-
生态文明新论卢风 著《生态文明新论》系统阐释了生态文明是人类文明的必由之路。在生态文明中,人们生产和消费的物品应该是亲环境、亲自然的绿色物品;生态文明的科技将不再妄言穷尽自然的奥秘,而力图与自然对话;生态文明的主流观念应以生态学为基本知识背景,而力主尊重自然、顺应自然、保护自然。
-
生态规划历史比较与分析(美)恩杜比斯 著,陈蔚镇,王云才 译生态规划是认识、评估景观,并为景观利用提供选择以便更好地适应人类居住的过程。在《生态规划历史比较与分析》的分析之中,福斯特·恩杜比斯用历史与比较的方式简洁地记述了生态规划的各种方法。他还揭示了每种方法对于人类和环境过程之间交流的独特理解。恩杜比斯首先考察了过去150年中生态思想背后的理念及主要贡献者,以及最近数十年来由于全球生态意识不断增加而导致的规划模式转变。然后,他转向景观适宜性分析并探讨了生态规划的替代方法,例如应用人文生态学、应用景观生态学等。最后,他提供了多个方法的比较和综合,揭示了其理论与方法的内在假设,便于规划者进行方法上的选择。恩杜比斯的结论是,没有一种方法可以单独解决生态规划的全部问题。基于这个原因,他为景观设计师和规划师提供了指导,指出何时选择何种方法最为合适。
-
藻-草-灌(乔)综合治理荒漠化与区域可持续发展暂缺作者暂缺简介...
-
生态城市的发展机理文宗川 ,文竹 ,侯剑 著《生态城市的发展机理》在综合国内外学者研究城市发展的基础上,基于生态城市相关理论、系统理论、自组织理论、复杂适应系统理论和分工理论,研究了生态城市自组织发展机制、生态城市的复杂适应性机制、基于分工理论的生态城市发展机理以及基于生态承载力的城市发展机制;并从人类对城市环境的影响方面对城市的发展阶段进行重新划分,提出了大生态城市的发展路径;结合国内外生态城市综合评价指标体系,构建了基于大生态城市发展观的生态城市评价指标体系。《生态城市的发展机理》的研究旨在为建立生态城市的演化、发展模式提供理论依据,为城市建设与发展提供指导与帮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