环境综合研究
-
限制开发类主体功能区主体行为与发展机制研究杨润高,李红梅 著2003年怒江干流水电开发规划经媒体引发争论后,围绕水电开发利弊与收益分配问题,各方以环境与发展关系中某类主体身份,陷入多方博弈局面,出现生态区外环境衍生主体主张的虚拟性环境非使用价值评估,压制了生态区内环境自然主体开发具体环境使用价值以谋取发展的合理诉求,形成了环境剥夺。2010年12月编制完成的《全国主体功能区规划》将怒江州划入限制开发类重点生态区,这对当地丰富的水电能源和矿产资源的开发提出新挑战,也将问题推向其他重点生态区。对此,《限制开发类主体功能区主体行为与发展机制研究(以云南省怒江州为例)》提出,在限制开发类生态区规划与建设中,不仅要关注供给生态服务产品的主体功能,还要关注促成生态区目标实现的各类社会经济活动和环境保护的主体行为激励与地区发展的经济机制设计。本研究以怒江州为例,一方面立足生态区内点状、线状富集的可再生或可循环利用资源和储量巨大的矿产资源,发展规模产业,竞争生态区外市场经济收益,实现生态区经济发展模式转变;另一方面区分生态区内外两类行为主体群,赋予生态区内居民自然主体地位,立足各类环境资源的公共物品一俱乐部物品一私人物品的商品化属性,建立居民外迁安居、森林生态效益公共偿付体系、均等化公共服务财政投入制度、生态区居民环境与发展决策、限制开发性土地管理、非GDP指向的多重目标管理绩效评估等综合的经济发展机制。《限制开发类主体功能区主体行为与发展机制研究(以云南省怒江州为例)》由杨润高编著。
-
基于SSM/HSM的区域生态安全管理理论、方法及实证研究李中才 等著李中才、卢宏伟、李莉鸿编著的《基于SSM\\HSM的区域生态安全管理理论方法及实证研究》系统研究了生态安全评价理论、方法,分别建立了基于软系统(SSM)的生态安全评价模型、基于“压力一状态一响应”模型的生态安全评价模型、基于协整理论的生态安全与经济发展关系模型;计算了区域生态安全状态评价的时间序列;完成了以北方针叶林、疏林、农田、荒漠灌丛、沙漠五类生态系统作为参考系的生态安全状态等级划分,即将生态状态指数在O~1范围内非均匀地划分为6个区间段,分别对应理想、良好、一般、趋向危机、危机和沙漠化6种生态状态;完成了生态网络能流机理与测度方法研究,为生态恢复、人工干预作了理论探讨。
-
恢复生态学原理与应用魏志刚 等编《市政与环境工程系列研究生教材·高等学校“十二五”规划教材:恢复生态学原理与应用》可分为两大部分:第一部分,基础介绍,l—11章,主要介绍恢复生态学的研究进展、基础概念、基本原理;生态系统退化的成因与分类,生态系统结构与功能的恢复过程,植被恢复误区与方法.污染生态效应的发生机制与防治,生态恢复及其监测的研究技术,生态系统健康评价;全球变化、可持续发展、低碳经济与退化生态系统的恢复的关系。第二部分,专项介绍,12~18章,介绍森林、草地、荒漠、农田、湿地、农牧、矿山诸多生态系统退化的恢复途径与方法。本书可作为生态学、环境科学、环境工程等专业的研究生教材和相关专业的培训教材。
-
长江三峡库区退耕还林工程生态效益监测与评价肖文发 等 著《长江三峡库区退耕还林工程生态效益监测与评价》是国家科技部“十一五”科技支撑课题“林业生态工程效益监测与碳汇计量技术”的研究成果之一。基于长江三峡(本书简称三峡)库区生态监测站(点)、试验区和系列样地的监测、调查与分析数据与应用模型模拟相结合,反映三峡库区生态环境演变过程,并总结三峡库区退耕还林生态模式,以水源涵养、水土保持、农业面源污染控制及土壤有机碳变化等指标,对三峡库区的退耕还林工程进行功能监测与评估。《长江三峡库区退耕还林工程生态效益监测与评价》可供从事森林植被建设、流域管理、水十保持、土地利用等专业的研究人员、大专院校师生和管理者、技术人员参考。
-
生态规划的方法与案例章家恩 编《生态规划的方法与案例》由章家恩主编,本书共分二十章。第一章主要探讨了生态规划的基本概念、特点、类型及其基本内容。第二章主要介绍了生态规划的一些基本方法与技术。第三章至第二十章为规划案例部分,分别选用了18个不同地区、不同尺度或者不同类型的规划案例。在这些案例中,包括生态示范区、县域(或市域)农业生态产业发展、生态示范村、生态农场、现代农业生态园区、湿地生态公园、农业生态旅游等多种类型的规划;规划区的空间尺度从市(区)域、县域、村镇、园区、小农场等大小规模不等;在规划深度上,也涵盖了概念规划、总体规划以及详细规划等多个层次,因而,具有一定的代表性和特色。
-
城市生态位论纲宣裕方 著《城市生态位论纲》内容介绍:生态城市是未来城市发展的正确方向,我国生态城市的研究才刚刚兴起,“城市生态位”的研究更几乎是一片空白,相应的政策自然也是滞后甚至与生态城市的发展方向相矛盾,这对我国城市社会经济的可持续发展是极为不利的。我们必须将“生态位”的理念引入城市的规划和建设中去,因此必须对城市“生态位”进行深入的研究,明确其内涵,探讨其基本思想,并寻求这种思想茌现实中的支点和付诸实践的途径。
-
黄土丘陵区生态恢复的生态经济过程及效应评价党小虎 著黄土丘陵区是黄土高原的主要组成部分(占总面积的48%),大都属于生态退化与贫困交织地区,退耕还林(草)等大规模的生态建设活动在保持水土、改善生态环境的同时,也加剧了该地区紧张的人地关系,使农民生存面临很多问题。以往的黄土高原治理经验表明:由于生态治理或生态建设项目的治理措施相对单一,与农民生计、农业及农村经济的持续发展结合不够,治理效果与人们的期望仍有较大差距,因此如何协调生态安全与农村发展之间的矛盾成为决策者和学术界共同面对的挑战。《黄土丘陵区生态恢复的生态经济过程及效应评价》以陕西省延安地区的生态建设试验示范区为例,综合应用经济分析手段、能值(emergy)、生态足迹(ecologicalfootprint)和虚拟水(virtualwater)学术思想,评估了生态试验示范建设对地区生态经济过程的基本影响,探讨实现生态建设和农村经济协调发展的可能途径,并就研究中发现的问题提出了具体的解决建议。《黄土丘陵区生态恢复的生态经济过程及效应评价》由党小虎编著。
-
第七届环境与发展论坛论文集曾晓东 著《第七届环境与发展论坛论文集》以“探索实现‘十二五’环保目标任务的新理念新举措”为主题,深入分析我国当前环境与经济发展形势,正确解读环境与经济发展的关系,提出推进经济发展方式转变和结构调整、突破“先污染、后治理”传统发展模式的新理论、新政策、新举措、新建议;深入研讨并提出解决新形势下环境保护的重点、热点、难点问题和危害人民群众健康的突出环境问题;从多角度探索实现“十二五”环保目标任务的新举措、新政策,为推动我国环境保护跨越式发展建言献策。本书内容包括节能减碳:中国经济转型的必然选择、当前环保科技形势及“十二五”环保科技发展思路、大力发展碳循环和碳汇产业促进循环经济对温室气体减排的协同作用等。
-
生态经济与绿色崛起刘思华,黄国勤 著《生态经济与绿色崛起(中国生态经济学会生态经济教育专业委员会中国生态经济建设2012南昌论坛论文集)》共分五部分。第一部分学科建设与理论探讨,主要对生态经济学学科建设及其有关理论问题进行探讨;第二部分绿色发展途径与技术,从绿色投资、低碳城市、湖泊生态保护、企业生态文明建设等方面探讨了绿色发展的途径,技术与方法;第三部分低碳农业理论与实践,从理论与实践两方面,阐述了低碳业的现状、问题、发展机制及战略对策与技术措施;第四部分区域生态经济与可持续发展,分别从全国、省、区,县等不同层次和区域,探讨了生态经济与可持续发展的摸式、途径,方法、政策选择和战略措施,第五部分都阳湖生态经济区建设,从政策、产业、环境保护、生态建设、科技创新等方面,论述了加快推进鄱阳湖生态经济区建设的模式,途径、措施和方法。奉书理论联系实际,力求用生态经济学理论指导中国各地的生态经济建设,实现低碳发展、绿色崛起。
-
自然的边疆付成双 著北美西部开发是几千年来人与自然关系的一个缩影。《自然的边疆——北美西部开发中人与环境关系的变迁》从指导北美人向西部进发的自然观念入手,考察了在以征服自然为特征的机械主义自然观的指导下,美国和加拿大西部开发所造成的资源浪费、环境破坏等问题,并进一步探讨了由此所引发的北美人自然观念的转变以及环境保护主义的兴起等问题。本书试图通过考察北美西部现代化中人与环境关系的变迁,向世人表明:美加两国在发展中所付出的环境代价值得当今所有在现代化道路上摸索的国家引以为戒。以牺牲环境为代价的发展是没有前途的,适当控制人的贪欲,寻求人与自然和谐才是出路。本书由付成双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