环境综合研究
-
2012北京市生态环境建设发展报告北京市发展和改革委员会 编生态环境是有生命的基础设施。加强生态环境建设,不断提升生态环境质量是改善民生的重要举措,是建设绿色北京与世界城市的重要基础,是生态文明建设的绿色基石。为全面反映2011年北京市生态环境建设的成效,展示首都生态环境稳步改善的良好形象,我们继续组织编写了《2012北京市生态环境建设发展报告》。本报告在延续往年报告主体结构的基础上,又有两个创新。一是为突出2011年生态环境建设的亮点,增加了专题篇,选取了“京津风沙源治理工程”和“山区沟域经济”两项专题。二是为体现各区县生态环境建设的重点工作,增加了区县篇,把各区县生态环境建设的特色与亮点整合到了一起。报告内容在总体框架上分为总报告篇、专题篇、区县篇和附录篇4个篇章。总报告篇仍按照“山区绿屏、平原绿网、城市绿景、河湖水系、绿色产业、生态文化”的结构展开,主要报告全市生态环境建设的总体进展情况。
-
武汉城市圈生态环境与经济协调发展研究曾群 著曾群所著的《武汉城市圈生态环境与经济协调发展研究》只是对武汉城市圈的生态环境和经济发展从空间信息的角度进行一些初步的研究,希望能在该区的相关研究中起到抛砖引玉的作用;本研究处理了大量的数据和资料,都尽可能地在本书中列出,以便后来者研究该区时直接查用,省掉繁琐的数据处理工作,达到资源共享的目的。
-
2011国际生态安全年度报告蒋明君 主编生态安全思想最早是由先哲老子提出来的,老子倡导“天人合一、道法自然”。按今天的解释就是实现人与自然的和谐。世人要爱护自然、尊重自然,因为不懂得自然就不懂得生命。违背自然规律,违背科学发展就等于自取灭亡。因此,我们要遵循自然规律,实现科学发展。现今发生在一些国家的地震、火山、海啸、飓风、强台风、泥石流、特大洪灾、特大干旱、流行性传染病、核泄漏、核污染等,有自然因素更有人为因素。以日本为例,特大地震、海啸属自然因素,而核泄漏与核辐射则属人为因素。再如,我到山西、宁夏、内蒙古等地调研发现,一些地方除了特大干旱等自然灾害频发以外,还有一些乡镇长期对煤炭资源和地下水过度和不科学开采,导致地表裂缝、房屋倒塌、断水断电,由此产生大批生态灾民,国家不得不采取应急措施进行安置。如果这些灾民安置不当势必影响社会发展和国家稳定,这就是单纯追求经济发展而不顾生态安全导致的严重后果。命在于时,时在于天。虽然我们无法改变自然界的规律,但我们完全可以选择一种与自然和谐相处的方式,那就是要实现“天人合一、万物共生、科学发展”。
-
社控生态学研究的科学方法(英)福特 著,肖显静,林祥磊 译《生态学研究的科学方法》由大卫·福特著,肖显静和林祥磊译,通过推理的方法及应用原则为生态学研究定义了一种方法论。最基本的原则是要不断应用公正和有效的批判。依靠批判的结果是,必须对研究中的社会过程进行明确的说明。这些在第Ⅲ部分中进行了讨论。对研究过程的社会研究取得了显著的进步,但有时候,如果研究表明实际发生的事情并不符合他们的理想,科学家们会无法忍受对他们的学科做社会分析,乃至被惹怒。但是,这些研究的结论以及他们所描述的细节,说明了实现公正和有效的批判有多么困难。因为我们在生态学中依赖于抽象的推理,而且不能假设可以通过测量以一种简单的方法来解决科学问题,所以我们必须明确批判的使用。这部分的结论是对批判过程的四个阶段进行界定。
-
陆地生态系统土壤长期观测质量保证与质量控制施建平,杨林章 等编著施建平等编著的《陆地生态系统土壤观测质量保证与质量控制》分为三个部分,首先叙述陆地生态系统土壤长期监测质量管理的目标、任务和质量管理体系的建立;其次,从数据产生过程的关键环节着手,详细描述了土壤长期观测采样地的设置和管理、采样、分析等环节的质量保证与质量控制措施;最后,根据CERN土壤长期观测数据质量控制的经验,归纳总结了数据检验和质量评估方法,并制定了相关的数据规范。《陆地生态系统土壤观测质量保证与质量控制》可供农业、林业、生态环境监测等行业部门、科研院所和大专院校相关人员参考使用。
-
里约之新中国可持续发展研究会 编举世瞩目的联合国可持续发展大会(又称“里约+20“)于2012年6月20-22日在巴西里约热内卢举行。会议结束后,中国可持续发展委员会组织了各个领域专家站在不同视角,谈了自己的认识和看法,《里约之新——国际可持续发展新格局、新问题、新对策》将集中反映这些专家、学者、企业家的最新学术思想和观点,供大家参考。《里约之新——国际可持续发展新格局、新问题、新对策》适合关注于气候变化与可持续发展领域的人士参考阅读。
-
生态文明十论张文台 著生态文明建设从现在和长远看,已经成为我们党转变发展理念,实现以人为本、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的重要指导思想。在哥本哈根全球气候变化会议之前,我国就宣布到2020年单位国内生产总值二氧化碳排放比2005年下降40%-45%,作为约束性指标纳入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中长期规划,并制定相应的国内统计、监测、考核办法。这种布置,被国外媒体盛赞为中国向世界亮出的“低碳路线图”。我国把应对气候变化作为国家经济社会发展的重大战略,增强全社会应对气候变化的意识,加快形成低碳绿色生产方式和消费方式。生态文明理念还远没有牢固树立,生态文明实践也在摸索之中。该书的出版为社会各界提供了一本深入学习生态文明理论,把握生态文明实践的重要参考资料,很有意义。张文台同志为该书的出版付出辛勤的劳作,预祝该书胜利完成。
-
绿色信贷与环境责任保险原庆丹,沈晓悦,杨姝影 等著《绿色信贷与环境责任保险/环境经济政策丛书》编著者原庆丹等。本书分上、下两篇,分别就绿色信贷政策与环境污染责任保险政策,从理论和实践层面,充分借鉴国内外实践经验,以环境保护部环境与经济政策研究中心多年研究成果为基础,系统分析阐述了我国绿色信贷和环境污染责任保险制度产生的背景、国内进展与发展以及未来的政策发展方向,旨在为政府管理和决策者、研究机构、银行和保险系统以及广大企业提供参考。
-
社控破坏和破坏者(澳)杰弗里·博尔顿 著,杨长云 译《破坏和破坏者澳大利亚环境史/国际环境译丛》编著者杰弗里·博尔顿。《国际环境译丛(第2辑)?破坏和破坏者:澳大利亚环境史》内容简介:澳大利亚环境史研究在国际环境史研究中独具特色。它的兴起是历史地理学的发展、解决现实问题的需要和国际学术交流相互作用的结果。澳大利亚环境史研究是一种跨学科研究,以可持续性为核心概念来编撰的、强调实用价值的应用史学。
-
北方森林南文渊 主编南文渊主编的《北方森林——草原生态环境与民族文化变迁》从生态人类学的角度对我国北方少数民族地区民族生态环境和民族文化变迁进行全方位的研究,既注重基础理论研究,考察历史上北方森林民族、草原民族与农耕民族对不同生态环境的适应模式,以开拓北方民族生态人类学的研究领域,又注重应用理论和对策研究,为政府实施民族地区的生态文明建设与可持续发展政策的制定提供信息,为促进民族区域环境、文化与社会的协调发展作出积极贡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