环境综合研究
-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生态文明建设研究李娟 著当前,生态环境是全社会共同芙注的热点问题。放眼全球,绿色发展已成为后金融危机时期国家之间新一轮综合实力竞争的焦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生态文明建设研究》引入迈克尔,波特的国家竞争优势理论构建推动生态文明建设的五大动力机制,全面分析了中国当前环境素质、自然资源、绿色金融、绿色科技、绿色消费、环境外交和环境制度等发展现状,提出中国生态文明建没的战略路径和政策建议。
-
环境与社会王芳 著《生态文明与社会发展丛书·环境与社会:跨学科视阈下的当代中国环境问题》以环境与社会的关系为主线,综合环境自然科学和社会科学多学科的相关知识、方法与最新研究成果,从人口增长、科学技术、经济发展、制度变迁、文化价值、社会公正、国家安全、公众参与等多方面对转型期中国环境问题产生、形成和发展的社会原因、社会影响以及社会应对之策进行了较为全面和系统的研究。在内容编排上采用专题形式,同时将鲜活案例寓于知识介绍和理论分析之中,做到科学性、系统性、知识性和可读性的有机统一。《生态文明与社会发展丛书·环境与社会:跨学科视阈下的当代中国环境问题》能够帮助读者在有限时间内比较全面地了解当代中国环境问题的现状及其动态发展过程,进而正确地理解和把握环境与社会的辩证关系,不断提升保护生态环境的意识和行动能力。
-
西安生态文明启示录张骅 著西安之所以成为周秦汉唐等13个王朝的建都之地,创造了光辉灿烂的历史文化,成为中华文明的发祥地,是因为有良好的生态环境为支撑。《西安生态文明启示录》全面论述了西安古代的生态文明,展示了周秦汉唐生态文明保护和建设的业绩,关中平原,八水环绕,兴修水利,保护森林资源,发展水陆交通,营造园林,缔造生态文明,繁荣文化,环保立法等,给人留下了深刻的印象。
-
中国城中村现状及其人居环境整治孙立 著伴随着迅猛的城市化和快速的经济发展,城中村及其相关的社会问题日益凸显,并受到各界的广泛关注。本书以解明中国城市中的城中村现象及其人居环境整治的实际状况为目的,在文献综述的基础上,通过详尽的社会调查搜集了我国东、中、西部三个经济带中的八座典型城市的城中村资料与相关数据,详细阐述了其城中村现象及人居环境的实况,并对通过不同方式进行城中村人居环境整治的城中村进行比较和评价,从而得出目前中国城中村的整治方向,以及城中村人居环境可持续改善的政策建议。 本书适合从事城市规划、城市发展研究等方面工作的专业人士以及高校相关专业师生阅读,也适合从事相关工作的政府部门参阅。
-
城市生态安全评估与调控杨志峰 ,徐琳瑜 ,毛建素 等著《城市生态安全评估与调控》共分九章,通过城市规划体系分析确定城市规划实施的关键瓶颈因子,识别城市生态安全评估与调控要素;基于对城市生态安全的内涵分析及评估方法研究进展分析,制定城市生态安全评价标准,建立城市规划实施的生态安全监控与后评价方法,以及系统调控和空间调控技术方法体系。以北京市、焦作市和广州市三个典型城市为案例,分别针对城市产业规划、土地利用规划和能源规划开展了案例城市规划实施的生态安全评估与调控。
-
中国不同区域公众环境意识的变化特征及提升对策研究闫国东 ,康建成 编《中国不同区域公众环境意识的变化特征及提升对策研究》对过去10年中国公众、过去5年上海公众的环境意识演变过程进行了分析,包括中国东、中、西部城市公众环境意识对比分析,将环境意识与应对气候环境变化的能力进行关联,定量分析了各城市环境问题的差异性和环境意识水平的影响因素,探讨了个城市提升公众环境意识水平的对策。
-
少数民族地区世界遗产的生态文明建设研究杨桂芳,李小兵,和仕勇 著《少数民族地区世界遗产的生态文明建设研究:以云南为例》是国家社科基金西部项目《少数民族地区世界遗产地的生态文明建设研究:以云南为例》的最终成果。本项目以云南滇西北为研究基地,以少数民族生态文化为研究基础,梳理我国生态文明建设的研究成果,并深入到生态文明的内涵层面进行分析,建立一个相对完整的系统研究框架;构建滇西北生态文化体系,并以此为依托探索滇西北生态文明建设的途径,使云南少数民族地区世界遗产地的生态文明建设研究,获得更为切近实际和更为全面深入准确的把握,为这一研究领域的不断拓展奠定基础,为生态文明建设如何促进我国的世界遗产保护提供参考依据。
-
真话·实话·心里话萧征龙 著暂缺简介...
-
水环境项目国际合作成果画册环境保护环境工程评估中心 编自1992年始,环境保护部环境保护对外合作中心在水业务领域与世界银行、亚洲银行、全球环境基金、欧盟、意大利、德国、瑞典、澳大利亚等双多边国际组织和国家合作实施了GEF海河流域水资源与水环境综合管理项目、中欧流域管理项目、中澳环境发展项目等20多个水域国际合作项目。项目区遍布长江、黄河、海河、辽河、珠江、松花江、淮河七大流域及“三河三湖”重点区域。为确保项目研究成果能够在国内水污染防治工作中发挥更大的作用,产生更好的环境效益。2012年初,对外合作中心把水域国际合作项目成果汇编成册,即《水环境项目国际合作成果画册》,由陈亮、赵维钧、余立风、李培、方莉等主编。
-
清水绿地蓝天(新加坡)陈荣顺,(新加坡)李东珍,(新加坡),陈凯伦 著,毛大庆 译从早期就开始的环境至上原则,给新加坡带来了可靠的环境体系和许多成功实践。新加坡政府在环境工程、基础设施和服务方面投入了巨额资金,甚至在国家贫困时,也不惜压缩经济、社会和安全发展项目,挤出资金发展环境事业。实现环境和水资源的可持续性是一个战略目标。作为新独立的新加坡的总理,李光耀处理的前几项事项中就包括把水列为头等大事,在他的办公室设置一个小组负责处理在整个政府层面的协调问题。在2008年首届新加坡国际水务周的一次对话会议上,李光耀回忆说:“水主宰着其他一切政策。在它面前,一切政策都得卑躬屈膝。”实现高品质的环境从来都不是对时间、能源和资源的浪费。就拿排污系统的规划来说,新加坡政府决定在污水管道体系全面加装污水处理设施,而在当时,大多数国家都不会对排放的污水进行事先处理。随后,新加坡以此为基础,建起了设备完善的废水处理厂和遍布全岛的排污管道,并最终在处理过的污水中提取到了新生水。因此,早期对环境的保护(花费巨大且有时看起来没必要),几十年后证明它对新加坡回报丰厚。《清水 绿地 蓝天:新加坡走向环境和水资源可持续发展之路》追寻了新加坡环境蜕变的足迹。它并不是将环境大事件按时间顺序罗列,而是聚焦每一个环境领域的政策考虑、制约因素以及权衡抉择,解释做出决定的原因并列出学习的重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