环境综合研究
-
黄河环境流研究刘晓燕 等著河流的环境流是指在河流自然功能和社会功能基本均衡或协调发挥的前提下将其河道、水质和水生态维持在良好状态所需要的河川径流条件,包括流量及其过程、年径流量及关键期水量、径流连续性、水位和水温等要素。《黄河环境流研究》分析了黄河兰州以下河段的河道、水质和水生态特点,提出了现阶段健康黄河的评价指标及其量化标准;分别剖析了影响黄河河道、水质和水生态健康的主要水沙因素和基本满足各项自然功能要求的径流条件,分析了社会经济用水对黄河自然功能用水的约束,提出了维护黄河健康所应保障的各重要断面环境流量和环境水量。《黄河环境流研究》可供从事生态环境需水、河流健康、水资源规划和水量调度、水文水资源、河床演变及水沙调控等方面研究、规划和管理的科技人员及高等院校相关专业师生阅读参考。
-
上海市浦东新区清洁生产案例及论文选编上海市浦东新区环境保护和市容卫生管理局,上海市浦东新区环境保护协会 编由浦东新区环保市容局和环境保护协会编写的《上海市浦东新区清洁生产案例及论文选编(2009)》(以下简称《选编》)正式编印完成了,这对我们在新的历史起点上,搞好“二次创业”,实现新的跨越,创建生态区具有积极意义,值得祝贺。清洁生产,既是生产方式的革命,也是思想理念的创新。清洁生产将整体预防的环境战略贯穿、应用于生产过程,有效确保废物减量、节能减排、污染预防和减少风险,为发展低碳经济、推进循环经济,打造浦东新区生态工业体系提供了一条重要途径。自《中华人民共和国清洁生产促进法》和《清洁生产审核暂行办法》颁布实施以来,新区的清洁生产在企业示范、人员培训、机构建设、法制建设和国际合作等多方面,都取得了很大进展。上海通用汽车公司被评为国家环境友好企业,上海贝尔公司等一批企业被评为新区绿色企业。本书集清洁生产案例、审核报告、工作研究和法律法规等相关内容之大成,代表着新区开展清洁生产的最新成果,标志着新区的清洁生产开始步入法制化、规范化、常态化管理的轨道。浦东开发开放近二十年,摒弃高消耗、高排放、低效率(“两高一低”)的传统发展模式,坚持经济、社会、环境的协调发展,人与自然和谐发展,走上了一条清洁发展、节约发展、安全发展和可持续发展的道路,环境保护和环境建设的成效显著。
-
郜若素气候变化报告(澳)郜若素 著,张征 译《郜若素气候变化报告》对这些问题都将展开论述。《郜若素气候变化报告》主要从澳大利亚的视角来考察这些问题,但同时也承认气候变化问题的各个方面完全是国际性的。《郜若素气候变化报告》采用的方法可以在其他国家得到运用。《郜若素气候变化报告》对这些问题都将展开论述。《郜若素气候变化报告》主要从澳大利亚的视角来考察这些问题,但同时也承认气候变化问题的各个方面完全是国际性的。《郜若素气候变化报告》采用的方法可以在其他国家得到运用。
-
清洁生产论文集环境保护部清洁生产中心 编本书分为三部分,即清洁生产政策篇,清洁生产审核篇、清洁生产推进篇,收录入论文23篇。内容囊括了重点企业清洁生产审核政策研究、推动清洁生产发展建议、清洁生产技术改进、工业行业清洁生产潜力分析等多个研究方面,基本上代表了我国清洁生产领域最新的研究成果,总体反应了清洁生产领域发展趋势和规律,对我国清洁生产事业发展具有较强的指导意义。本书适用于各级政府部门、清洁生产技术咨询服务机构、清洁生产研究人员及开展清洁生产的企业人员阅读。亦可作为高等院校相关专业的本科生与研究生的教学参考书。
-
人居环境视野中的游憩理论与发展战略研究王珏 著随着人类经济社会的发展,游憩已经逐步成为影响当前人居环境发展的核心要素之一。如何看待游憩、怎样应对游憩中出现的问题,从而引导游憩向健康的、可持续的方向发展,是当前人居环境研究中应当重视的内容,也对我国当前城市发展具有重要的意义。从人居环境的视角出发,《人居环境视野中的游憩理论与发展战略研究》首先从理论上对游憩的品质、游憩系统、游憩空间进行了研究;并在此基础上,分析我国城市游憩发展中存在的种种问题,通过借鉴西方游憩发展政策与规划的相关经验,具有针对性地提出了相应的综合性策略与规划方法。《人居环境视野中的游憩理论与发展战略研究》共分为4个部分:(1)解读游憩:通过对西方心理学和东方哲学的游憩思想的比较与汇通、对我国传统游憩特征与文化精神进行深入剖析,归纳出游憩应当具有的内在品质;通过对人居环境中的游憩系统构成和游憩空间进行探索,总结影响游憩发展的系统因素。(2)问题与困惑:阐明我国游憩发展的状况,指出并分析当前面临的种种问题。(3)它山之石:通过对西方发达国家的游憩规划发展历程回顾,以及对已有的游憩规划与政策的梳理与研究,寻求可供借鉴的思想与方法。(4)我国游憩发展的宏观策略与规划方法研究:结合我国国情,提出游憩发展决策中应当遵循的基本原则、思考方法,其中尤为强调游憩决策的公益性、综合性与科学性原则;强调游憩决策中的系统性和巧妙性,并针对目前国内普遍存在的矛盾提出系列解决途径;对我国游憩规划的整体框架建设提出近期与远期的建设建议,并从区域、城市层面进行相关的要点与方法总结与案例分析。
-
环境社会学孔德新 编著《环境社会学》以“生存”为逻辑起点,在介绍环境社会学基本理论、研究方法、产生和发展的基础上,探讨人类环境行为(个体的、整体的行为)及其约束问题,分析人们的生产方式、生活方式、发展方式等对人与自然关系的影响,探讨如何通过人与人关系的协调来缓解人与自然的矛盾,进而为人类确立一种合理的环境行为构建新的理论框架和思维模式。
-
环境与生态旅游佟玉权,王辉 编著《环境与生态旅游》共分8章,从阐述环境与生态旅游之间的关系及涉及的基本概念入手,全面研究总结了环境保护视角下的我国生态旅游实践问题,并系统分析生态旅游产业发展的基础理论和关联的法律制度。在此基础上,按照生态旅游产业环境管理要求,紧密结合我国生态旅游业的发展实践,对生态旅游的环境调查及产品设计、环境容量测定、环境影响评价、环境管理等基本问题进行了较为详尽的阐述。为方便读者阅读和学习,在框架结构上,《环境与生态旅游》提供了30篇颇具权威性、知识性和可读性的“阅读资料”。在全书内容的组织上注意把握科学性、专业性与普及性、趣味性之间的关系,坚持图文并茂,定性分析为主,定量分析为辅。
-
人与环境陈亮 著马中:在物欲至上,无视自然价值的当今社会,(本书)不啻为令人警醒、发人深思的一部环境哲学力作。中国人民大学教授丁士福龄认为,环境保护是我国一项基本国策,事关民族复兴,国家富强,社会和谐,人类生存繁衍。作者勇于探索中国环保新道路,研究具有很好的理论深度和价值。国防大学教授丁士峰认为,保护环境事关国计民生。作者紧紧抓住了当代环境保护问题,进行马克思主义哲学思考,具有强烈的时代感。……通过对环境保护的价值分析,揭示出环境伦理和环境公正的基本思想,深化了对环境保护的认识,给读者耳目一新的感觉。中国人民大学教授董克用认为,环境保护是生态文明建设的重要内容,解决环境问题的根本途径在于正确处理人与自然的关系……。作者在“本体之思”中通过剖析人与自然的六重性,从哲学高度揭示了人与环境的内在联系;在“价值之维”的分析中通过对环境正义的深入论述,深化了人们对环境问题的认识程度;在“思维之变”分析中,从思维方式的转变和发展观的转变两个角度将对环境的认识提升到了新的理论高度。中共中央党校教授冯秋婷认为,中国的环境保护问题日益突出,已成为全社会广泛关注的热点话题,摆上了党和国家的重要日程,上升到关系群众切身利益和中华民族生存发展的战略高度。……本书既有理论价值,又有实践价值。中国人民大学教授梁树发认为,保护环境利国利民,……作者从马克思主义哲学角度深入研究人与自身、人与人、人与环境的关系问题,很有探索性,也极具现实意义。中共中央党校教授刘海涛认为,本书的突出特点是,不是就环境问题而论环境,而是将自然环境这个问题放在由人、社会、自然构成的大的社会系统中加以考察和理解,并突出了“人”在环境保护中的主角地位和能动作用,阐述了科学发展观“以人为本”这个核心内容。中国人民大学教授秦志华认为,本书理论联系实际,从物质、人口、精神三种生产活动对中国环境保护工作的工作机理作了深度的分析,见解新颖,语言生动,可读性、针对性、现实性、价值性很强。谁不愿看到湛蓝的天空、清澈的流水、美丽绽放的鲜花,谁不愿看到自己的后代健康成长,谁不愿看到自己的祖国繁荣昌盛?行动吧,你和我!尽管.“一个人能力有大小,但只要有这点精神,就是一个高尚的人,一个纯粹的人,一个有道德的人,一个脱离了低级趣味的人,一个有益于人民的人。”
-
生态文明与河流伦理侯全亮 主编《生态文明与河流伦理》从人类社会发展的文明形态——原始文明、农业文明、工业文明,以及工业文明以来人类面临严重生态危机着手,系统介绍了人类文明的发展历程,从科学、历史、文化等多维的视角,提出了生态文明是人类社会发展的必然选择,阐述了生态文明的基本特征与主要内涵;站在生态文明与河流伦理学的前沿,从可持续发展水利的高度,首次系统分析阐述了生态文明与河流伦理的相互内在联系,生态文明、河流伦理、“维持黄河健康生命”理念的涵盖和交叉关系。该书对生态文明与河流伦理进行了深入研究,在认知领域中对人与河流、生态与河流的新型关系作出了具有丰厚文化内涵的阐释,在道德领域中召唤关爱生态的良知,在情感领域中召唤美感的永续,内涵丰富、深刻。
-
环境友好论刘书越,吕文林,郭建 著环境问题是人类社会发展的基本问题和当代社会发展的突出问题。马克思主义经典作家历来关注环境问题,提出了许多至今仍有重大意义的思想。中国共产党人对环境问题的认识呈现出一个不断深化的过程,环境友好的提出,标志着我党关于人与自然关系的认识达到了新境界,具有重大的理论价值和现实意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