环境综合研究
-
环境与焦虑何畅 著《当代浙江学术文库:环境与焦虑》以生态批评为视角,详细论述了维多利亚文化批评家约翰·罗斯金的环境思想。不可否认,在生态批评史上,罗斯金是一位绕不过去的人物,他对环境的敏感和对环境保护所做的贡献不容忽视。罗斯金的环境意识贯穿于其艺术批评和社会批评,并与兴起于20世纪的生态批评有众多契合点。确切地说,他的环境意识来源于维多利亚时期普遍存在的对“文明”与“自然”关系的忧虑和反思。与托马斯·卡莱尔、威廉·莫里斯有关环境的讨论一样,他的环境思想为维多利亚时期的文化批评传统增添了生态思考的维度。该维度一方面对普遍存在于维多利亚时期的“焦虑”做出了回应,一方面使“文化”一词在动态的嬗变中增加了关于人与环境和谐关系的思考。因此,以罗斯金为代表的环境批评呼声在本质上是维多利亚社会在社会转型期所经历的“文化焦虑”的一部分。以维多利亚时期的环境忧思为镜,我们发现,处在现代化进程中的中国同样面临着环境的“焦虑”。或许,通过了解维多利亚时期的“英国状况”,有可能帮助我们反思此时此地的中国状况,这正是《当代浙江学术文库:环境与焦虑》的意义所在。
-
能源与环境周乃君 主编《高等院校能源与动力类专业“十二五”规划教材:能源与环境(第2版)》以能源和环境的关系为主线,内容可分为两部分。前一部分主要介绍能源的分类、能源和社会经济发展的关系,煤炭、石油、天然气和水能资源等传统能源的资源量、生产和消费状况,并介绍了核能、太阳能、地热能、风能、海洋能、潮汐能、生物质能、氢能和天然气水合物等新能源的资源状况和开发利用技术,进而重点讨论能量转换和储存的基本原理、能量系统分析方法和工业过程节能的途径与方法;后一部分则重点围绕能源转换和利用过程产生的环境污染治理问题展开讨论,详细介绍了燃烧污染防治技术和大气污染控制技术。《高等院校能源与动力类专业“十二五”规划教材:能源与环境(第2版)》作者以鲜明的时代感和高度的社会责任感,将广泛的知识和技术原理融会贯通,内容上自成体系、难易结合、重点突出,不仅在知识层面而且在政策层面突出了能源和环境问题的重要性和紧迫性。书中汇集了大量统计数据和国家标准,具有较好的实用性,是一本知识性、实用性都较好的教材,相信能成为大学生们的“精神能源”,并对广大能源和环境科技工作者极具参考价值。
-
河南生态文化史纲刘有富,刘道兴 编《河南生态文化史纲》,不仅详尽叙述了河南从先秦到清末各历史时期生态环境的演变和生态文化的发展状况,而且对河南生态文化发展中形成的生态哲学、伦理、文艺、美学思想等给予着重介绍、归纳和评析。
-
大气环境容量核定方法与案例\宁平宁平 主编宁平等编著的《大气环境容量核定方法与案例》阐述了大气环境容量的基本原理与核定方法,大气环境容量是空气污染物总量控制的基础,包括空 气污染总量控制区的确定、环境空气质量现状调查、空气污染源分析、污染气象特征分析、环境容量核定。本书以昆明市大气环境容量核定为例对核定 方法进行较全面介绍。 《大气环境容量核定方法与案例》可供高等院校相关专业的师生阅读,对从事大气环境容量研究及管理的人员也具有一定的参考价值。
-
中国自然保护区区划系统研究张荣祖 等著《中国自然保护区区划系统研究》包括以下几方面的内容:(1)充分研究了中科院地理科学与资源研究所在全国综合自然区划方面的丰富积累以及国内的相关成果,联系自然保护区建设研究,深入分析了综合自然区划等级系统,各自然地带及生态地理区与自然保护相关的自然、经济和人文地理条件。(2)全面系统收集、整理和分析全国自然保护区及其地理背景信息(保护区的类型、等级、规模及其所处的环境等),以较扎实的数据为基础,开展“自然保护与地理区划系统研究”。阐明各自然地带和生态地理区中自然保护区分布格局的基本特征,指出中国自然保护区的空缺和不足。(3)从宏观角度对各自然地带和生态地理区自然保护区建设提出建议。自然保护区数据的收集与处理对中国自然保护区区划系统研究至关重要,数据的正确、全面与系统更是关键。同时,也是作为“战略地图”的《中国自然保护区类型分布图》编绘的基础。
-
重要生态功能区及其生态服务研究韩永伟 等著《重要生态功能区及其生态服务研究》紧扣当代生态学研究前沿热点,围绕我国生态保护管理的实际需求,从理论与实践两个层面对重要生态功能区生态系统服务及其辐射效益进行了系统评估研究,具有重要的科学意义和应用价值。本书应该是国内第一次系统介绍重要生态功能区及其生态服务的图书,填补了重要生态功能区生态系统服务管理相关理论研究的空白,必将对我国重要生态功能区的建设与管理起到积极的推动作用。
-
旅游生态位理论、方法与应用研究向延平 著生态位理论是生态学的重要理论之一,已成为近三十年来生态学研究的热点。随着生态位概念的不断拓展,生态位理论已被社会学、经济学、管理学等学科借用,其理论含义正在不断地拓展。生态位理论可能成为研究旅游问题的重要手段和方法,为旅游研究提供新的研究视野。向延平编著的《旅游生态位理论、方法与应用研究——以湖南省张家界市为例》从生态位角度研究旅游生态位问题,提出相应的旅游生态位策略,尝试找到新的灵感和解决问题的新方法,寻求实现旅游和谐可持续发展途径。第一章是绪论,包括选题背景、立论基础、国内外相关研究成果、研究内容与方法、研究目的与意义、研究思路与框架等;第二章是旅游生态位理论研究,包括旅游生态位概念、特征与类型、旅游生态位宽度、旅游生态位重叠、旅游生态位分离、旅游生态位态势、旅游生态位扩充与压缩、旅游生态位适宜度等理论;第三章是旅游生态位方法研究,包括旅游生态位评价指标体系、旅游生态位宽度、旅游生态位重叠、旅游生态位分离、旅游生态位态势、旅游生态位扩充与压缩、旅游生态位适宜度等模型;第四章是旅游生态位应用研究,运用旅游生态位宽度、旅游生态位重叠和旅游生态位态势理论与方法等研究成果,以张家界市主要旅游景区为例,进行旅游生态位宽度、旅游生态位重叠和旅游生态位态势测度的应用研究;第五章是旅游生态位策略研究,在旅游生态位理论和应用研究的基础上,结合张家界市旅游实际情况,提出张家界市未来旅游发展的旅游生态位策略,为旅游决策者的正确决策提供相应的科学依据和智力支持;第六章是结语,对全书的研究进行总结,主要包括主要结论、主要创新、不足之处和研究展望等。《旅游生态位理论、方法与应用研究——以湖南省张家界市为例》通过对旅游生态位理论、方法与应用研究,得出主要研究结论有:(1)旅游地处于一个特殊的生态系统中,具有生命周期和旅游生态位等类生命特征,旅游地之间存在旅游竞争、旅游共生等生态关系。(2)旅游生态位是旅游地个体(含旅游区、旅游景区、旅游景点和旅游景物等)在区域旅游发展过程中的地位、作用和功能以及与其他旅游地的相对关系。旅游生态位具有明显的自然性、社会性、时空性和动态变化性,可分为旅游区生态位、旅游景区生态位、旅游景点生态位、旅游景物生态位和一维旅游生态位、二维旅游生态位多维旅游生态位以及理想旅游生态位、现实旅游生态位和潜在旅游生态位等类型。(3)旅游生态位理论研究包括旅游生态位宽度、旅游生态位重叠、旅游生态位分离、旅游生态位态势、旅游生态位扩充与压缩、旅游生态位适宜度等理论。旅游生态位模型研究包括旅游生态位宽度、旅游生态位重叠、旅游生态位态势、旅游生态位分离、旅游生态位扩充与压缩、旅游生态位适宜度模型等。(4)旅游生态位评价指标体系包括旅游资源、旅游市场、旅游服务和旅游环境4个一级指标,资源价值、资源规模等14个二级指标,观赏游憩价值、规模与丰度等50个三级指标。运用Delphi法和AHP法。确定了旅游生态位评价指标并赋予相应权重。研究表明对于一级旅游生态位评价指标,其权重大小依次为旅游资源、旅游环境、旅游市场和旅游服务,分别为0.2685、0.2496、0.2440和0.2379,说明影响旅游生态位的主导因素是旅游资源,然后是旅游环境、旅游市场和旅游服务。在二级旅游生态位评价指标中,旅游资源指标权重依次为资源价值、资源区位和资源规模,分别为0.4140、0.2978和0.2882,旅游市场指标权重依次为旅游人数、门票收入与价格、旅游形象、市场影响力和旅游时间,分别为0.2031、0.2025、0.1987、0.1981和0.1976,旅游服务指标权重依次为服务质量、基础设施服务和旅游信息服务,分别为0.3675、0.3364和0.2961,旅游环境指标权重依次为生态环境质量、旅游容量和环境保护状况,分别为0.3375、0.3339和0.3286,说明旅游生态位评价指标影响程度不同。对于三级旅游生态位评价指标,在总排序权重中,观赏游憩价值、珍稀或奇特程度和历史文化科学价值权重最大,分别为0.0415、0.0354、0.13343,说明它们是旅游生态位的主要影响因素。(5)以张家g.市主要旅游景区为例,重点对旅游生态位宽度、旅游生态位重叠和旅游生态位态势理论和模型进行应用研究。研究表明:①对于旅游生态位宽度来说,张家界市主要旅游景区旅游生态位宽度大小依次为武陵源景区、天门山景区、茅岩河景区、八大公山景区和五雷山景区,分别为0.3501、0.2166、0.1673、0.1665和0.0995,说明张家界市主要旅游景区旅游竞争力大小依次为武陵源景区、天门山景区、茅岩河景区、八大公山景区和五雷山景区。旅游资源、旅游市场和旅游服务以武陵源景区、天门山景区旅游生态位宽度较大,分别为0.3124.和0.2393、0.3952和0.1922、0.3631和0.2716;茅岩河景区与八大公山景区旅游生态位宽度分别为0.1754和0.1729、0.1626和0.1459、0.1763和0.1066;五雷山景区旅游生态位宽度最小,分别为0.1000、0.1041、0.0824。旅游环境以武陵源景区旅游生态位宽度最大,为0.3402;八大公山景区次之,旅游生态位宽度为0.2395;天门山景区和茅岩河景区旅游生态位宽度分别为0.1548和0.1527,五雷山景区旅游生态位宽度为0.1127。对于二级旅游生态位宽度评价指标,武陵源景区旅游生态位宽度均大于其他旅游景区,表明武陵源景区在这些指标方面均具有显著旅游竞争力;在环境保护与生态环境质量方面,八大公山景区旅游生态位宽度分别为0.2482和0.2940,表明其在环境保护和生态环境质量方面具有明显旅游竞争力。②对于旅游生态位重叠来说,由于旅游资源、旅游市场、旅游服务与旅游环境指标的差异,武陵源景区与其他景区均存在旅游生态位重叠状况.分别为0.1904、0.0204、0.1453和0.0157,说明存在旅游竞争的可能性,但旅游竞争力不是非常明显;而天门山景区,由于与茅岩河景区旅游资源、旅游市场与旅游环境指标的旅游生态位重叠性,其旅游生态位重叠度为0.4182,说明有存在旅游竞争的可能性,与八大公山景区、五雷山景区旅游生态位重叠分别为0.1789和O.1381,说明旅游竞争力不明显;茅岩河景区与八大公山景区、五雷山景区之间也存在部分旅游生态位重叠度,旅游生态位重叠度为0.2373和0.2607,说明它们之间旅游竞争力不明显;八大公山景区与五雷山景区旅游生态位重叠度为0.4292,它们之间亦存在旅游竞争可能性。③对于旅游生态位态势来说,利用:Excel分析出武陵源景区旅游收入生态位的态势线为v=221.64x—973.11,旅游人数生态位的态势线为y=687924x—2E+06.说明武陵源景区旅游处于不断发展状态。但是从旅游收入生态位和旅游人数生态位态势来看,武陵源景区旅游收入的态势线为y:1.8948x—1.7017,旅游人数生态位的态势线为y=4795.6x+10560,说明武陵源景区旅游收入生态位和旅游人数生态位的态势变化趋势不规则,武陵源景区旅游发展存在着明显的阶段性。武陵源景区旅游收入生态位趋势线为y=—0.009x+0.6111,旅游人数生态位趋势线为v=—0.0043x+0.7384,说明武陵源景区旅游收入生态位和旅游人数生态位大体上呈现递减趋势。(6)旅游生态位扩充、旅游生态位分离、旅游生态位协调与优化、旅游生态位创新都是缓解张家界市旅游竞争的有效途径。张家界市可以通过旅游生态位扩充策略、旅游生态位分离策略、旅游生态位协调与优化策略、旅游生态位创新策略来减少或避免旅游竞争,促进张家界市旅游和谐可持续发展。
-
太湖流域生态风险评估研究高俊峰,许妍 著《太湖流域生态风险评估研究》从流域复合生态系统的机理分析人手,综合考虑流域内各生态系统之间的 相互影响机制与作用关系,分析了流域生态风险评估的内涵与特征,构建 了由“风险源危险度一生态环境脆弱度风险受体损失度”构成的流域生态风险评估 技术体系。并以太湖流域为例,利用GIS和RS等空间分析技术进行流域尺度生态风 险评估,划分出生态风险等级,编制了生态风险空间分布图,揭示了太湖流域 生态风险空间分异状况及其动态演变趋势。最后,提出控制生态风险源、促进生态 环境改善、维持区域生态系统稳定的差别化风险管理对策,为流域生态风险和环 境管理提 供定量化的决策依据和理论支持。 高俊峰和许妍专著的《太湖流域生态风险评估研究》可供地理学、生态学、环境学、湖泊学等学科的科研人员、高等院校师生 及政府部门的管理人员阅读参考。
-
中国人居环境发展报告人居环境白皮书王涌彬 主编王涌彬、王宝刚主编的《中国人居环境发展报告》分为调研篇、社区篇、引导篇、集萃篇、论文篇、资料篇六大部分内容,基本涵盖了从城市、住区、住宅单体建筑环境到城镇居民人居环境满意度调查等各个层面和领域。编撰重点体现了四个方面主旨:基于城市化,面向未来;突出社会性,关注民生;展示权威度,引领人居;拓宽覆盖面,持续创新。
-
再领先一步徐勇 等著我们撰写、编辑、出版《中国农村研究·地方经验研究书系:再领先一步》的主要目标有四个:一是观察、记录、研究中国农村的变革历史;二是研究中国农村变革发展中的问题;三是挖掘和培育中国农村实证研究学者,形成自己的学术风格:四是建设中国农利研究学者交流对话的平台,特别是为学者们立足中国本土经验,建构既能够解释中国农村,又能够解释世界农村的分析框架提供交流和对话的平台。鉴于这个目标,《中国农村研究·地方经验研究书系:再领先一步》具有如下几个特点:《中国农村研究·地方经验研究书系:再领先一步》以经验研究为主。华中师范大学中国农村问题研究中心以实证研究见长,过去以定性经验研究为主,近几年随着“百村观察”和“中国农村数据库”的建设,计量实证研究也开始起步。“中国农村研究丛书”的经验性成果既包括田野调查成果,也包括在历史的“田野”中调查的成果;既包括定性经验研究,也包括定量经验研究;既包括案例研究,也包括计量研究。《中国农村研究·地方经验研究书系:再领先一步》以跨学科研究为主。华中师范大学中国农村问题研究中心是教育部综合性的农村研究基地,以研究农村政治问题为主,同时研究农村经济、社会和文化问题。我们期望从不同的学科、视角解剖中国农村、研究中国农村,形成对中国农村的整体认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