环境综合研究
-
实用绿色环保板墙报洋洋 主编板墙报是用粉笔或颜料在黑板上书写、绘画。其内容丰富、生动、活泼,图文并茂。在学校,板墙报是第二课堂的一种很好的活动形式。本套图书内容以最流行的节日和社会热门话题为主,更适合在校园的学生使用。版式划分新颖,内容独具一格,适合中小学生模仿使用。文字内容以古诗、脑筋急转弯、迷语、短信、幽默笑话、短信等组成。各种节日都有节日的来历介绍,形成了不仅是板墙报,也是各类少儿读物的综合图书。
-
环境与生态安全董险峰,丛丽,张嘉伟 等编著《环境与生态安全》在对环境安全、生态安全概念起源、内容及涉及范围进行阐述的基础上,基于生态安全是环境安全的发展及扩充的事实,主要对生态安全问题进行了深入的研究,并将生态安全定位为基于人类生态系统的生存和发展基础上的生态安全,即人与自然、经济、社会组成的复合生态系统的安全。
-
和谐社会的生态化解读张锋 等 著人类社会在经历工业文明发展的整个过程中总是难以避免这样一个现实——发展与污染。这是因为工业发展对资源的依赖和发展过程中对资源的消耗与工业发展速度是成正比例的。只有待工业的发展及其相关的服务业有了极大的进步而形成有效的资本积累以后,人们才能全面地、系统地、有目的地对文明的消极因素——污染进行有计划的治理。这是目前世界上所有工业国共同走过的老路。
-
中国环境政策王金南 等主编环境保护部环境规划院是中国政府环境保护规划与政策的主要研究机构。环境规划院的主要任务是,根据国家社会经济发展战略,专门从事环境战略、环境规划、环境政策、环境经济、环境管理、环境项目等方面的研究,为国家环境规划编制、环境政策制定和重大环境工程决策提供科学技术支持。
-
中国环境与发展评论张晓 主编中国社会科学院环境与发展研究中心,一个中国社会科学院内部的跨所际研究组织,部分吸收国内其他科研单位与高校的科研人员参加。它以推动我国生态环境与社会经济的协调发展为宗旨,致力于对生态、环境、可持续发展问题的多学科、跨学科的学术研究和对策研究。“中心”的研究领域涉及环境经济学(或生态经济学)理论基础;环境资源价值评价;综合环境经济核算和可持续发展指标体系;环境规制与政策;部门经济(制造业、农业、服务业等)中的环境政策;环境产业及循环经济;灾害经济学与减灾制度;社会发展中的环境问题(人口、减贫、三农、城市化、食品安全);国家与地区可持续发展战略与规划;环境与国际贸易;全球环境问题与区域环境问题;环境哲学与伦理学;历史生态环境问题;文化与自然遗产管理等。“中心”注重研究课题的深层性、前沿性、探索性与先导性,尤其优先关注政策瓶颈问题;注重从制度层面分析和解决问题;注重研究中概念和方法的科学性;注重数量方法的运用以及定量分析与定性分析的结合。
-
城市化发展战略环境影响评价研究与实践张凯 等著我国经济高速增长与环境资源严重不足的矛盾日益突出,如果不从政策的源头去预防环境问题的产生,我们将陷入防不胜防的恶性循环,并将在未来付出更大的政治代价和经济成本。要想从根本上解决环境问题,必须在政策制定、实施全过程中对其进行科学、系统、综合的环境影响评价,即实施战略环境影响评价(SEA)。中央提出的树立科学发展观、构建和谐社会、建设资源节约型和环境友好型社会等一系列新理念,正是以可持续发展为核心,而实施战略环境影响评价是可持续发展的必然要求。目前,战略环境影响评价已经得到世界范围的广泛接受。我国政府对战略环境影响评价也十分重视,国务院2001年批复的国家环境保护“十五”计划中,明确要求“探索开展对重大经济和技术政策、发展规划以及重大经济和流域开发计划的环境影响评价,使综合决策作到规范化、制度化”;2003年9月1日我国开始实施《中华人民共和国环境影响评价法》,规划环境影响评价作为SEA的一部分被纳入其中。2009年10月1日,国务院颁布的《规划环境影响评价条例》(国务院令第559号)(简称《条例》)开始实施。该《条例》的颁布实施是我国环境立法的重大进展,标志着环境保护参与综合决策进入了新阶段。但总的来看,我国战略环境影响评价研究与实践仍处于起步探索阶段,理论和方法尚不完善、不成熟,因而进一步完善我国的战略环境影响评价理论与方法学体系,积极开展战略环境影响评价实践工作是非常必要的。21世纪是我国城市化迅速发展的时期。我国城市化水平逐年提高,且速度不断加快。历史已经证明,城市化快速发展往往带来一系列的环境污染和生态破坏问题,环境问题已成为城市建设繁荣中的隐性赤字,正在逐步对城市可持续发展产生强烈的制约作用。对城市化发展战略进行环境影响评价是我们面临的时代课题。
-
河西走廊人居环境保护与发展模式研究李志刚 著河西走廊地区气候干旱,生态脆弱。长期以来,人们对水资源的过度利用和不合理的空间开发模式叠加在脆弱的生态环境之上,使得该地区面临水资源短缺、内陆河流断流、土地荒漠化加剧等严峻的生态环境问题,严重威胁着当地和西北地区的生态安全,制约着人居环境的改善与经济社会的可持续发展。本书研究的主要内容,是在水资源短缺、生态环境脆弱的约束条件下,以遵循自然生态规律与经济社会规律为双重导向,以统筹河西走廊人居环境“保护”与“发展”的关系为目的,开展下列问题的研究:(1)通过河西走廊开发历史与人居环境变迁关系的分析,概括出人居环境问题的实质;(2)探讨两种相关机制:人居环境演变机制,人居环境保护与发展模式的形成机制;(3)河西走廊承载力的空间分布;(4)河西走廊人居环境保护与发展的地域类型划分;(5)河西走廊人居环境保护与发展的准则和模式。采用“以问题为导向、注重调查研究、定量定性互补”等方法研究上述问题,得出以下主要结论:(1)人类经济活动对水土资源的空间利用模式,严重背离了水资源和生态系统的自然循环属性,导致河西走廊人居环境虽然局部改善,但整体日益恶化。(2)河西走廊相对水资源承载力已经超载。2006年河西走廊实际人口为482万人,而相对水资源对人口的承载力只有315万人,超载近170万人;相对水资源对耕地的相对承载力只有29万公顷,但耕地面积已达67万公顷,超载38万公顷。河西走廊由东向西,相对水资源对人口承载力大体上呈现“超载→临界→富余”的变化,东部石羊河流域的武威市严重超载。(3)针对国家和省级主体功能区划分“优化开发区、重点开发区、限制开发区、禁止开发区”存在着缺乏过渡性和连续性的缺点与问题,本书根据河西走廊自然生态和经济社会条件空间分异与组合的特殊规律,综合考虑资源环境承载力、开发基础和发展潜力等因素,通过突出水资源承载力的关键制约作用,建立评价体系,以县级地域为基础单元,将河西走廊地域功能类型划分为连续的、逐次过渡的3大类、6种类型。3大类是:保护类、过渡类、发展类;6种类型是:严格保护区、保护区、临界区、适度发展区、发展区、逐步转型发展区。(4)将河西走廊人居环境保护发展的基本准则和模式体系概括为以下4个方面:以水资源水生态为约束、保护与发展相统筹的基本准则;因地制宜、整体协调的空间调控与管制模式;以节水为核心、生态环境友好型的产业成长模式;适速适度、城乡区域统筹的城市化和城镇体系建设模式。
-
中国CDM与可持续发展任勇 主编《中国CDM与可持续发展》是中国一欧盟清洁发展机制促进项弱中有关CDM项目对可持续发展影响研究的主要成果。从总结CDM国际机制、国内CDM相关政策入手,分析了CDM与碳市场的发展状况,在继承已有研究成果的基础上开发了适用于中国情况的CDM项目对可持续发展影响的评价方法,并运用该方法以定量结果的形式评估了中国CDM项目对可持续发展的实际影响,同时进行了利益相关者分析,最后就如何进一步完善CDM机制以及提高CDM项圈可持续发展影晌度提出了相关政策建议。《中国CDM与可持续发展》对于政府决策人员、企业管理人员、科研人员以及相关媒体工作者具有重要参考价值。
-
中国对外投资中的环境保护政策葛察忠 等编著随着中国经济的迅猛增长,中国在世界之中的经济地位迅速崛起,中国经济的影响力与日俱增。中国对外投资也进入快速的增长期,总规模不断扩大,投资国别和结构呈多元化发展趋势。与此同时,中国对外援朝助自20世纪50年代初实施以来,呈阶段性增长的特点,规模日益扩大和覆盖的领域不断增加,在帮助受援国社会经济发展、技术提升和消除贫困等方面发挥了积极的作用。随着我国对外投资和援助的增加,中国银行业的对外信贷规模也呈增长趋势。然而,近些年西方舆论对中国向东南亚、非洲和南美等地区投资活动过分关注,“中国环境威胁论”甚嚣尘上,虽然在一定程度上反映了个别企业在“走出去”的过程中确实给环境带来了一些负面影响,但是总体却与事实并不相符,个别媒体还存在恶意歪曲中国形象的嫌疑。
-
21世纪的水与人居环境吕海峰 主编《21世纪的水与人居环境:2009全球人居环境论坛成果汇编》是2009全球人居环境论坛理论成果的集大成者,荟萃了论坛国内外演讲嘉宾的精华,涉及了生态文明、水环境治理与创新、蓝藻治理、宜居(生态)城市建设等热点和难点话题,包括呼吁人们亲水爱水的《21世纪的水与人居环境无锡宣言》,以及部分参会城市报送的论文材料。《21世纪的水与人居环境:2009全球人居环境论坛成果汇编》主要读者对象为政府领导,有关部门负责人,联合国系统专家,国际组织负责人、规划设计、建筑、环境、房地产等领域的专业人士,科研机构,相关大专院校师生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