环境科学基础理论
-
建筑碳排放权交易的影响因素作用机理及效果研究刘海波 著本书从外部性理论、产权理论及科斯定理系统提炼出建筑碳排放交易的基础理论,构建数学模型,利用博弈论、因子分析、结构方程模型、模糊评价等方法系统检验了建筑碳排放权交易的影响因素、作用机理和运行效果,系统分析了建筑碳排放权交易作用机理和影响因素,为在国家碳减排总目标下科学制定与动态调整的建筑行业减排任务、有效制定建筑碳排放权交易引导政策与管理办法提供可靠依据。
-
城市植源性污染及其防治王成,金佳莉,孙睿霖,王艳英,郭二果 等 著植源性污染主要指绿色植物本身产生的某种物质达到某种程度时对人体和环境产生的不利影响。目前危害人体健康的植源性污染主要有花粉污染、飞毛飞絮污染和气味污染三大类型。本书结合了典型城市走访、城市样地观测、公众问卷调查、空间格局分析以及统计分析等多种方法和技术手段,调查研究了北京、合肥、成都和广州等不同气候带四个典型城市中植源性污染的植物种类、发生规律及其对居民健康影响状况,揭示了城市主要植物花粉飘散时空变化规律及其主要影响因子,最后总结了城市植源性污染的发生特点及其规律,并围绕污染源头、传播路径、吸纳能力、影响区域、敏感人群等关键环节提出了植源性污染防治的总策略,给出了植物选择、配置模式、绿地养护方式、应急处理等具体防治措施,为城市绿化建设提供了参考数据及规划建设的依据。
-
倒计时开始了吗[法] 阿尔贝·雅卡尔 著,田晶 译也许最坏的情况不一定出现,但人类剩下的时间确实不多了。首先可以确定的是,地球人不可能离开自己的星球而移民到另一个星球上。因此,我们必须计划未来,因为未来就是即将到来的明天。从现在开始,必须一一区分那些我们已经钻进的死胡同,并且广而告之:如果我们执迷不悟地走下去,会逐一遇到什么灾难?人口的边界、科技的边界、经济发展的边界究竟在哪里?本书既讨论了核竞争、气候紊乱、人口过剩、生态破坏等令人担忧的现实,也思考了进化的重新定义、经济的原教旨主义、生态环境保护与全面的**性教育等问题。
-
中国环境保护产业发展报告中国环境保护产业协会 编《中国环境保护产业发展报告(2020)》是中国环境保护产业协会下属各分支机构专家对2019年环保产业各领域发展状况的总结、分析,综合反映了中国环境保护产业的技术装备水平、专业领域的现状、总体技术的发展、新技术的应用、行业市场的特点等,以及行业骨干企业的发展状况;提出了发展环保产业的相关对策建议;对行业的发展趋势进行了展望。
-
生态文明贺培育 编本书阐述了生态文明的基本内涵及建设的重大意义,介绍了马克思和恩格斯的生态文明观、中国传统的生态文明观以及当代中国生态文明观,梳理了世界生态文明发展史、中国推进生态文明建设演进史及十八大以来我国生态文明建设领域的一系列生动实践。在此基础上,重点回顾了莱茵河水污染事件、伦敦毒雾事件、长江白豚的功能性灭绝、苏联切尔诺贝利核泄漏事故以及福寿螺生物入侵等一系列生态灾难,整理了都江堰水利工程、塞罕坝绿色奇迹、上海崇明生态岛建设、威奇法姆油田开发、以色列沙漠变绿洲等生态文明建设的成功案例,介绍了我国生态文明建设过程中涌现的一批典型人物,以期让人类从中汲取经验与教训,坚定信心,更好地推进新时代的生态文明建设。
-
中国湖沼湿地生态系统服务及其评价崔丽娟,马牧源,张曼胤 编本书提出了适宜湖沼湿地的生态服务评价指标体系和评价方法,构建了湖沼湿地生态服务评价去重复性计算的理论框架和概念模型,定量描述和评估了典型湖沼湿地生态服务价值及驱动因素,并通过整合分析法进行尺度上推,对我国湖沼湿地生态服务价值进行了核算。本书明确湖沼湿地主导服务功能及其作用机理、研发基于生态学意义的湖沼湿地服务价值评估技术及其多尺度转化模式,并对典型湖沼湿地生态系统服务价值进行定量评价,为未来湿地生态补偿提供依据,具有重要的科研价值。
-
环境监测实验与实训指导邱诚,周筝 编《环境监测实验与实训指导》针对应用型本科教育的特点和培养目标,突出环境监测技能的培养。《环境监测实验与实训指导》按实验实训模块编写,主要包括地表水监测、污水监测、环境空气监测、土壤监测和生物监测等内容,以实践性、应用性和创新性为特色。《环境监测实验与实训指导》基本覆盖了环境监测领域的重要监测项目,建议教学时数为80学时。《环境监测实验与实训指导》共五章,涵盖34个实验实训项目(27个常规实验实训项目和7个基于非国标法的创新实验实训项目),内容包括:水、气、土壤和生物等环境要素中的污染物分析测定的基本原理及方法、环境监测数据处理、大型分析仪器的操作使用及环境样品的采集和处理方法,体现了实践教学的实用性和创新性。
-
中国生态补偿政策发展报告刘桂环,王夏晖,文一惠 等 著生态文明建设是关系人民福祉、关乎民族未来的大计,是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中国梦的重要内容,而生态文明建设的关键在于如何实现“绿水青山”向“金山银山”的转化,让良好的生态环境成为社会经济发展的内生动力。生态补偿作为生态文明建设的具体抓手,长期以来发挥着重要作用。党的十九届四中全会提出要健全生态环境监测和评价制度,完善生态环境公益诉讼制度,落实生态补偿和生态环境损害赔偿制度,实行生态环境损害责任终身追究制度。当前,我国不少有绿水青山的地方仍然存在经济发展动力不足、环境面临破坏风险的问题。如何从根本上突破经济发展与环境保护之间的对立、怎样使优美生态环境成为经济发展新的“增长极”,是目前亟须解决的关键问题。建立健全生态补偿机制是践行“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理论的重要举措,也是实现“绿水青山”向“金山银山”转化、促进生态优势向发展优势转变的有效途径。近年来,随着政策的密集落地,我国生态补偿制度框架日渐清晰和明朗,生态补偿开始由单个领域的“单一式”转向多个领域的“综合式”。生态产品价值实现机制越来越受到国家和有关部门的重视,各地也积极探索开展有关工作,我们认为生态产品价值实现的过程就是将被保护的、潜在的生态产品以政府购买、地区间生态价值交换、生态产品的溢价等形式转化成现实的经济价值的过程,生态补偿机制是其中一种重要途径,未来生态产品价值实现机制将成为打通“绿水青山”和“金山银山”的转化通道、协同推进经济高质量发展和生态环境高水平保护的重要方式。2019年,我们从政策进展、案例总结、问题分析以及政策建议等方面开展生态补偿研究,形成我国生态补偿领域2019年政策发展报告。
-
生活垃圾分类实施长效机制建设李颖,袁阿娟,孙治中 著近年来,城市生活垃圾产生量逐年增加,“垃圾围城”现象触目惊心,垃圾分类备受关注。如何有条不紊、循序渐进地推进垃圾分类工作,成为全社会环境治理水平提高的关键。2016年12月,习近平总书记主持召开中央财经领导小组会议研究普遍推行垃圾分类制度。2019年起,全国地级及以上城市全面启动生活垃圾分类工作,到2020年年底46个重点城市将基本建成垃圾分类处理系统,到2025年年底全国地级及以上城市将基本建成垃圾分类处理系统。然而,生活垃圾分类工作推进中存在着设施不完备、工作责任不明确、监管不到位等各种问题,导致垃圾分类工作推进缓慢。习近平总书记强调:“推行垃圾分类,关键是要加强科学管理、形成长效机制、推动习惯养成。”可见,垃圾分类长效管护机制的建设迫在眉睫。只有高效、无缝衔接垃圾分类投放、分类清运、分类处理等各环节,垃圾分类制度才能实现长效、可持续发展。 本书阐述了日本、美国、韩国、德国等国家和地区,以及中国的北京、上海、广州等城市生活垃圾分类管理政策与法律制度、管理体系与监督体系、分类标准与分类管理、奖惩制度与法律责任、收费制度与管理方法等内容,以便为我国垃圾分类制度的实施提供建设性的建议。通过走访、追踪和分析北京社区、企事业单位、公共场所、餐饮单位等垃圾组分、垃圾源头分类、分类收集、分类处理等现状和问题,提出了生活垃圾全程分类保障、考核、监控、基础设施维护机制,以期为我国生活垃圾全过程分类长效管护机制建设提供参考依据。 本书内容对党和国家与政府相关文件的制定具有一定的参考价值,对党政机关、企事业单位垃圾分类工作推进具有明确的指导性,对长期从事垃圾分类管理与城市环境卫生管理人员以及从事环境学、环境工程、环境科学、环境规划、环境管理及相关专业的研究者、研究生、本科生、专科生等广大读者朋友具有高度的研究与学习价值。本书内容涉及面广、信息量大,不足与疏漏之处在所难免,敬请广大读者朋友给予批评、指正。在此,我们表示万分感谢!
-
胜案路径陈勇儒,肖燕平 著《胜案路径:环境资源实案律师策略》为司法领域提供了值得分析、研究的各类环境案件样本。盈科律师陈勇儒及其团队整理了他们近年经手的各类胜案,从中可看到环境资源案件中的律师逻辑与策略,同时也揭示了中国当下的环境司法困境、短板与漏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