环境科学基础理论
-
东北亚地区环境治理与中日韩环保产业合作薛晓芃 著《东北亚地区环境治理与中日韩环保产业合作》将东北亚地区环境治理研究分为三大部分,第一部分作为该书研究的基础,重点分析东北亚地区环境治理的现状及合作特点;第二部分主要考察东北亚地区环境治理在实践中取得的进展与成效,并尝试在理论上进行抽象和总结。这一部分主要考察两个本地区运行较为成功的合作机制——中日韩环境部长会议和北九州清洁环境项目,考察中央政府和地方政府参与区域环境治理的实践,总结两个合作机制能够产生治理成效的治理路径;第三部分考察东北亚地区环境合作的潜力,将研究视角投向环保产业合作和环保技术合作领域,探讨中日韩环保产业合作提升东北亚地区环境治理水平的路径;考察中日韩三国环保技术转移体系,分析地区环保技术转移合作的潜力,为中国推进环保技术成果转化体系提出借鉴路径,为中日韩在地区内外推进环境合作提供新的路径。《东北亚地区环境治理与中日韩环保产业合作》可以为研究国际关系,特别是研究全球治理与区域治理、东北亚地区国际关系、东北亚地区非传统安全合作的人员提供参考,也可以满足对这一领域有兴趣的普通读者的需求。
-
大灾变露西•琼斯 著,高天羽 译地震、洪水、海啸、飓风和火山,这些灾难都来自赋予我们星球生命的力量。地震给予我们自然的泉水,火山造就肥沃的土地。只有当这些力量超过我们的承受限度时,它们才成为灾难。总体来看,这些自然事件塑造了我们的城市和城里的建筑,并影响了我们思考、感受、斗争和团结的方式。一部自然灾害的历史,就是一部我们自身的历史。 在书中,露西·琼斯博士对于一些极具破坏性的自然灾害提供了耳目一新的看法,这些灾难的“余波”直至今天我们仍在感受。琼斯探讨了公元 1世纪庞贝的火山喷发,回顾了 1862 年的加州洪水,考察了 2004 年的印度洋海啸及2017年的美国飓风等,由此揭示了全球化在发扬人性、治愈伤痛方面的潜能。 当危险地区的人口增长、整个世界的温度上升,自然灾害的冲击将变得前所未有。《大灾变》不仅是一部关于历史或科学的著作,还是对行动的号召。天灾注定发生,但人祸可以避免。在这本活力充沛、研究详尽的著作里,琼斯博士献上了对我们过去的观察,并让我们做好准备,以应对未来的大灾难。
-
生活垃圾焚烧发电厂典型事故及异常案例汇编深圳市能源环保有限公司 著暂缺简介...
-
环境经济学宋有涛,宋效中,朱京海,王俭 编环境经济学研究的实质是运用经济学理论和方法来分析如何实现自然资源和环境资源的有效配置和利用,即解决环境问题。通过分析和研究环境保护与经济发展之间的关系,可以很大限度地利用经济手段,实现环境保护优化经济增长,实现总体效益的大化,实现经济的可持续发展。《环境经济学/普通高等教育“十四五”规划教材》共10章,分为3个部分。首部分为第1至第5章,主要讲授环境经济学的基本理论和环境治理的基本方法:第1章为环境经济学的产生与发展、理论基础、研究的主要内容等;第2章为需求与供给模型、需求与供给平衡、社会福利增减的原因;第3章为市场失灵原因,主要是公共物品和外部性;第4章为解决环境问题的方法,即行政管制和市场方法;第5章为环境污染治理中收入与成本的比较及如何决策。第二部分为第6至第9章,是在首部分的理论和方法的指导下,讲授如何结合具体案例开展空气污染(第6章)、水污染(第7章)、固体废物和有毒物质污染(第8章)治理以及实施生态补偿政策(第9章),在上述研究中都采取中美对比的方法,指出了我国的经验与不足。第三部分为第10章,讲授的是环境治理的目标即可持续发展,实现该目标的路径为工业生态学和污染预防,以及我国循环经济的践行。此外,《环境经济学/普通高等教育“十四五”规划教材》应用二维码技术,将相关拓展材料以及案例分析附于其中,有利于读者深入理解教材内容。《环境经济学/普通高等教育“十四五”规划教材》理论指导实践,前后连贯,案例充实,是普通高等教育“十四五”规划教材,可供环境类、经济类及相关专业本科生、研究生教学使用,也可供生态环境管理及技术人员学习参考。
-
基于物联网的大气污染源现场执法监管信息系统设计与应用刘孝富,刘柏音,孙启宏,罗镭 等 著《基于物联网的大气污染源现场执法监管信息系统设计与应用》依托国家重点研发计划“固定源大气污染物排放现场执法监管的技术方法体系研究”之课题“大气污染源现场执法监管工具包研发”(2016YFC0208206),设计研发了一套“固定源大气污染物排放现场执法监管信息系统”,重点解决各级环境监督执法部门在涉气固定源日常执法中工具缺失以至取证难、监测难、数据格式不统一、无法交互等问题。该系统针对不同污染源大气监督执法需求,创新性地采用物联网理念,通过接入机载、车载、便携式检测设备,采集和汇集多源异构数据,通过系统平台的数据自动分析计算,实现大气排放异常区识别、现场大气污染物浓度执法取证、暗查式执法取证、监测结果实时传输分析与超标情况判定、远程执法指挥等信息化智能执法功能,为大气污染源现场执法提供科技支撑。
-
固定源大气污染物排放执法监管体系研究孙启宏,刘孝富,王莹 等 著《固定源大气污染物排放执法监管体系研究》主要是国家重点研发计划大气污染成因与控制技术研究专项“固定源大气污染物排放现场执法监管的技术方法体系研究”(2016YFC0208200)项目的研究成果。在全面调研我国工业固定源大气污染现场执法监管现状和垂直管理改革的基础上,总结了现场执法监管中存在的问题,分析了执法监管的体系构建需求、监测技术需求、技术规程需求,集成多种监测手段,构建了天地一体的大气污染源现场执法监管技术流程,为工业固定源大气污染现场执法提供了一套准确、高效、可操作的执法监管技术规程,以期为提高我国大气污染物排放现场监管执法效能提供技术支撑。
-
新时代生态文明建设探索示范温宗国,王毅,王学军 等著,钱易 编《新时代生态文明建设探索示范》共分8章。第1章系统梳理了我国生态文明建设的进程和取得的成效。第2章至第7章以新时代生态文明建设的主要任务为重点,分别从生态环境保护与治理、推动绿色发展、生态文明制度创新、以系统工程思维推进生态文明建设、生态文化体系建设、“互联网+”生态文明建设6个方面,系统分析了不同领域落实党中央有关生态文明建设的总体要求、建设成果和典型的制度创新成果的成效,通过调研、凝练部分地区在解决该领域问题时的主要做法和建设成效,提出了推广该领域优秀实践案例的若干建议。第8章在广泛调查与分析的基础上展望了我国新时代生态文明建设面临的4项主要挑战,并从5个方面提出了进一步推进新时代生态文明建设的有关建议。
-
排污许可证管理政策与支撑技术研究蒋洪强,张静,蒋春来,汪劲,杜蕴慧 等著《排污许可证管理政策与支撑技术研究》共分为8章。第1章梳理了美国、欧盟等国家和地区排污许可制度的理论、方法与实践经验,同时,总结了我国开展排污许可证实践的经验。第2章提出了排污许可证管理政策顶层方案设计的优化框架,梳理了排污许可制度与相关环境管理制度的衔接融合关系,提出了我国“后小康”时期排污许可证实施的路线图。第3章对在排污许可立法过程中需要重点解决排污许可的法律性质、适用范围、实施主体、实施程序、具体内容、法律责任等问题进行了深入研究。第4章深入研究了不同行业、不同类型的污染源许可排放量核定的技术方法,利用BAT数据库等手段,建立不同要素与许可排放量核定之间的关联技术,分行业、分污染物建立许可排放量核定的理论方法及技术方法体系。第5章将河北省唐山市作为试点区域,以大气固定污染源排放企业为重点,将各污染物排放总量、排放量等分配落实到具体企业,对113家“一证式”企业进行了试点发放、应用示范及效果评估。第6章选取钢铁、水泥、火电等行业作为重点大气污染物控制试点行业,制定试点行业实施方案及实施路线,并进行了试点评估。第7章针对***排污许可数据共享、数据应用及各地建设排污许可管理应用系统的需求,着重分析了国家大气排污许可管理信息平台总体框架建设思路及采用的关键技术。第8章提出对排污许可证实施监管的基础前提、原则和三个阶段,对各类责任主体的职责定位和管理部门进行分析,研究形成排污许可制度实施的监督管理体系框架,对持证单位自证守法、面向企业的排污许可证监督管理、上下级政府间实施排污许可制度的监督管理、排污许可制度的公众参与等关键技术内容进行了研究。
-
基于自然的解决方案大自然保护协会 编大自然保护协会(TNC)成立于1951年,是非常大的国际非营利性的自然环境保护组织之一,一直致力于联合各界力量保护万物赖以为生的陆地和水域。TNC以科学为基础,研发创新实际方案,解决地球非常严峻的挑战,维护自然环境,提升人类福祉。我们以全球视角来解决气候变化问题,保护土地、河流及海洋,帮助推进城市可持续发展。TNC目前在全球79个国家及地区开展工作,涉及全球超过50万km2的1600多个自然保护区,8000km长的河流以及100多个海洋生态区。1998年,TNC受邀进入中国,在陆地、淡水、气候变化、海洋、城市等多个生态环境保护领域开展项目,并取得成效。
-
中观自然王伟,罗建武,刘方正 等 著《生物多样性公约》第十五次缔约方大会(COP15)将在我国云南昆明召开。COP15筹备工作执行委员会办公室联合中国科学院科技促进发展局、中国环境科学学会共同组织编写了“《生物多样性公约》第十五次缔约方大会(COP15)系列图书”,集中反映近年来我国在生态文明、物种和生物多样性研究等方面的进展,向世界展示我国生物多样性履约成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