环境科学基础理论
-
玉树地震区域生态环境图集中国科学院地理科学与资源研究所,青海省科技厅 编制2010年4月14日青海玉树地震,给地震灾区人民的生命财产造成巨大的伤害和损失,全国人民感同身受。作为从事地理科学、资源科学和生态环境等研究的国家科研机构,有责任为国分忧,为灾区政府和人民服务,为灾区恢复重建贡献我们的知识和经验。因此,中国科学院地理科学与资源研究所一批长期在三江源地区开展研究工作的科研人员提出,将他们相关的研究成果进行整理和分析,以图集的形式紧急出版,以便为地震区域灾后恢复重建规划和重建工程提供宝贵资料。该图集是这些科研人员在以往取得的三江源及玉树地区相关研究成果基础上,面向灾区重建规划与建设任务,努力提供科学信息服务的集中体现。其中许多成果是原创性的,许多内容是首次发布,具有较高的参考价值,希望能对地震灾后恢复重建规划和建设工程的实施有所裨益。
-
环境物理性污染控制孙兴滨,闫立龙,张宝杰 主编《环境物理性污染控制》详细论述了与人类生活密切相关的噪声、振动、放射性、电磁、光、热等要素的污染及其对人类的影响和防范措施,还简要介绍了污染物在大气、水、土壤中的迁移转化规律及人们对物理性污染利用的最新科研动态。《环境物理性污染控制》信息量大,内容全面,不仅包含了环境物理学的理论,而且图表、数据丰富,具有较大的理论价值和较强的实用性。因此,《环境物理性污染控制》的编写适应环境学科发展、教育教学改革和人才培养需求,取材内容深度符合环境工程人才培养目标及课程教学的要求,能完整地表达本课程应有的知识,并能反映学科研究的先进成果和技术进展。 《环境物理性污染控制》适用于高等学校环境工程专业、环境科学专业、市政工程等专业需要环境相关知识的专业作为教材,也适用于从事环境保护工作的专业技术人员和管理人员参考。
-
环境生物化学郭雅妮,同帜 主编《环境生物化学》内容共分为理论和实验两部分。理论部分是在广泛参考国内外相关书籍资料的基础上,系统阐明了环境污染及环境污染物处理过程中涉及的生物化学原理;实验部分包括基础性实验和综合性实验。附录收集了实验中的常用数据,便于随时查阅。《环境生物化学》可供高等院校环境及其相关专业的本科生及研究生使用,也可供环境领域及其相关领域的科研工作者阅读和参考。
-
环境科学概论仝川 主编《环境科学概论》首先介绍了人类活动影响下的大气、水和土壤等主要环境要素的污染特征与规律,介绍了固体废物污染与处置以及物理环境污染与防治;其次,论述了环境管理的理论框架和最新管理手段,介绍了环境监测和环境评价的基本理论与主要技术;最后,探讨了当今世界所面临的全球环境变化问题以及人类应对环境问题挑战所做的必然选择——可持续发展战略的基本理论与思考。《环境科学概论》可作为高等院校,包括师范类地理专业及其他相关专业,如资源环境与城乡规划专业、生态学专业和环境科学与环境工程专业的教学用书,也可供广大的环境保护工作者参考。
-
中国生态系统定位观测与研究数据集·草地与荒漠生态卷·甘肃民勤站孙鸿烈 主编民勤站长期生态系统观测数据集90多个,主要包括水分、土壤、气象、生物和特色研究数据集,《草地与荒漠生态系统卷(甘肃民勤站1961-2006)》出版46年气象统计数据,主要内容为民勤站基本情况、拥有的数据集资源目录、观测场及采样地概述、气象观测数据和气象数据的分析等。
-
中国环境科学学会学术年会论文集中国环境科学学会 编随着调结构、扩内需作为一项长期战略的进一步实施,随着环保工作进一步加强,我国经济增长方式真正开始了由追求速度向追求质量的转变,标志和预示着我国进入了以保护环境优化经济增长的新阶段。可以预料,在未来较长一段发展时期内,包括整个“十二五”阶段,如何促进环境与经济的高度融合,把环境保护摆上更加突出的战略位置,与经济社会发展统筹考虑、统一安排部署,确保经济实现稳定持续增长,将是我国经济工作和环保工作的主线。2010年是开启和布局“十二五”环境保护工作关键性的一年。为更好地发挥环境保护在促进经济发展方式转变和经济结构战略性调整中所起的重要作用,中国环境科学学会于5月5日至7日在上海举办了中国环境科学学会2010年学术年会,会议本着“繁荣学术交流,服务环境保护工作”的宗旨,着眼现实和未来需要,围绕促进环境与经济高度融合的绿色清洁技术与管理、资源循环再利用技术与管理以及低碳技术与管理等三大领域举行学术报告会和专题学术交流会,并设专题分会场重点研讨“十二五”期间环境保护发展的总体思路、重点领域和重大举措,为“十二五”环境保护规划决策提供咨询建议。年会主要内容包括三个大型学术交流活动:以“十二五”环境保护规划咨询建议为主题的中国环境科学学会第六届理事会第四次全体扩大会议;以发展绿色清洁技术,促进节能减排为主题的2010年学术年会报告会和专题研讨会;以适应低碳社会的环境与经济为主题的全球华人科学家环境论坛。此次会议得到了环境保护部、中国科协的领导以及环境、经济和社会学界知名院士、专家学者,各地科研院所、环境监测站、环境信息中心、环境监察支队、地方学会、高等院校以及环境科技企业等各方面的大力支持和积极参与,截至2010年3月31日,组委会共收到来自全国各地环保科技工作者、研究人员以及企业界环保专家等各类论文2200多篇。经过中国环境科学学会专家委员会相关专家认真评审,最终评选出934篇优秀论文。现将这些优秀论文汇编成册正式出版,以展示国内环保领域专家学者最新研究成果,充分反映现阶段我国环境保护科研现状和水平,更好地为我国环境保护工作提供重要的智力支持。本次论文集的顺利出版,要特别感谢中国环境科学出版社的大力支持,感谢各位专家和领导的悉心指导和鼎力相助。由于编者能力有限,书中错误、疏漏之处在所难免,恳请专家学者、有识之士不吝赐教,以便今后在工作中不断加以改进。本套丛书还包括:《中国环境科学学会学术年会论文集2010(第二卷)》、《中国环境科学学会学术年会论文集2010(第三卷)》、《中国环境科学学会学术年会论文集2010(第四卷)》。
-
环境科学与工程专业石辉 主编本书以城市环境为主线,介绍了五个方面的环境问题。在第一篇中主要介绍了全球环境问题和可持续发展的基本理念,包括全球环境问题、城市环境问题、人居环境问题、城市的可持续发展;第二篇主要介绍了城市的水环境,包括水的利用和有效性、水质参数、安全饮水、饮用水净化、供水系统、水污染、废水的特征、废水处理技术、废水中固体和生物固体的处理、废水的回用等内容;第三篇主要介绍了城市的空气环境,包括空气污染的类型和污染源、空气污染的环境效应、颗粒污染物的控制、气态污染物的控制和大气环境影响评价;第四篇主要介绍了城市的固体废物处理以及声环境的保护,包括城市固体废物的特征、固体废物的产生、有害废物的贮存和处理,噪声对健康的影响、噪声的控制;第五篇以城市的生态环境为主,主要介绍了城市树木绿地的环境效益、绿地减缓大气颗粒物污染、屋顶绿化的结构和功能、生态城市建设。为了保证内容的完整性,还有一部分阅读材料对课程的内容做一补充,以便于根据课时选择使用。为了使该教材能发挥更大的作用,在教材中增加四个附录,一是为如何进行科学写作,二是科技论文写作的一些技巧,三是英文摘要的写作技巧,四是与环境科学相关的一些网站,希望能对学生的学习提供一些帮助。
-
环境友好型公民新探陈彩棉 著建设环境友好型社会是一个巨大的系统工程,其在本质上是一种“公民事业”,它的成功构建离不开公民的广泛参与。如果没有公民的积极参与,环境友好型社会建设将因缺乏群众基础而难以有效地实施。从这个意义上来讲,人民群众是环境友好型社会建设的参与者、推动者和主力军,而公民参与制度为环境友好型社会建设提供了可靠的制度保证。
-
电磁环境基础刘培国 主编《电磁环境基础》是为普及电磁环境基础知识而编写的,共分为五章:第1章电磁环境的内涵及其影响,介绍电磁环境的基本概念、构成要素、作用机理以及主要特征及其表征等,并分析了电磁环境对电子系统以及作战的影响;第2章电磁环境的电磁基础,介绍电磁场与电磁波的基本概念和基本定律,电磁波的产生、辐射与接收以及传播;第3章电磁兼容与电磁频谱管理,介绍电磁兼容和电磁频谱管理的概念、武器装备全寿命周期的电磁兼容措施,分析电磁兼容性能与电磁环境的关系以及对武器装备效能和一体化联合作战的影响,讨论战场频谱管理的实施,分析美军频谱管理的特点以及如何做好频谱管理以应对电磁环境的影响;第4章电子对抗与复杂电磁环境,分析电子侦察、电子攻击和电子防御对电磁环境的影响,如何利用电子对抗来应对电磁环境的影响,以及信息对抗问题;第5章复杂电磁环境下的模拟训练,讨论构建逼真的模拟战场电磁环境问题。《电磁环境基础》可作为普通高等院校电子与通信类专业学生的教材,亦可作为相关专业工程技术人员的参考用书。
-
区域生态承载力与生态安全研究沈渭寿 等著《区域生态承载力与生态安全研究》分上、下两篇。上篇为“区域生态承载力研究”,首先分析了当前国内外区域生态承载力研究的理论与方法。然后以几个实例为研究对象,以黑河流域为研究区,考虑自然条件对放牧强度的限制性,同时以避免草地生态破坏和满足草地生态需要的牧草生物量为约束条件,确定了生态脆弱区草地生态承载力评估模型。以祁连山国家级自然保护区为例,以最大可利用草场面积、最大允许耕地面积和森林面积为衡量指标,确定了生态脆弱区生态承载力的综合评估模型。以洪泽湖湿地为例,以水资源供给及需求过程和水污染排放/净化过程为主线,以生态系统稳定、水资源供需平衡、水污染排放及净化平衡为主要约束条件,建立了重要水域生态承载力综合评估模型。以长江三角洲为例,以生态压力指数和生态弹性力指数为目标层,建立了经济区生态承载指数评价方法;以海峡西岸经济区为例,以“区域生态系统结构、功能基本稳定,区域生态系统健康等级不降低”为前提条件,建立了海西区生态承载力综合评价模型;以废黄河三角洲重要农业区为例,用区域层面和农业层面均达到可持续状态所对应的经济、社会规模为衡量指标,建立了农业区生态承载力评估模型.下篇为“区域生态安全研究”。首先阐述了区域生态安全的概念以及生态安全评价方法和预警模型。然后以几个实例为研究对象,以黑河中游——张掖地区为例,根据PSR框架模型构建了防风固沙区生态安全评价指标体系;以若尔盖湿地为例,根据生态系统管理框架模型构建了水源涵养区生态安全评价指标体系;以雅江源区为例,根据生态环境要素框架构建了江河源头区生态安全评价指标体系。《区域生态承载力与生态安全研究》是生态承载力和生态安全系统的研究成果,对构建不同类型区域的生态承载力和生态安全体系具有重要的指导价值。《区域生态承载力与生态安全研究》可供环境管理和规划部门的管理人员、科研人员和广大科研院校生态学、环境科学相关专业和领域的高校教师和研究生参考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