环境科学基础理论
-
高等数学姜建清、钱志良 主编本教材根据高职高专数学教学的特点,结合高职高专数学教学的现状、特色,充分汲取了近年来高职高专院校数学课程改革的成功经验编写而成。本教材分上、下两册出版,上册内容包括函数、极限和连续、导数与微分、中值定理与导数的应用、不定积分、定积分、定积分的应用;下册内容包括微分方程、空间解析几何与向量代数,多元函数微分法及其应用、线性代数、概率论与数理统计,每一章后面均安排小结以及例题精讲,着重提高学生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本教材精选内容,主次分明,注重实用,适合各类高职高专院校、成人高校的工程技术类、经济管理类各专业学生学习,也可供相关的工程技术人员学习参考。
-
高等数学周孝康、刘秀红本教材既注意了数学学科本身的科学性与系统性,同时更注重高等职业教育的特殊性,力求体现如下特点: 第一,遵循“以应用为目的,以必须够用为度”的编写要求; 第二,联系实际、注重应用,适度论证、重视创新; 第三,以实用为原则,“教、学、做”融为一体,内容体系整体优化,使学生实现由知识向能力的转化; 第四,重视数学思想的熏陶和数学知识的应用,让学生学会认识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学会思考研究,学会创新创造。
-
高等数学岑春、陈晓兵《高等数学》是在总结近年高等职业技术院校数学教学改革的基础上编写的。《高等数学》内容包括函数与极限、导数与微分、积分、微分方程简介、多元函数微积分、级数、线性代数初步、概率与数理统计初步。《高等数学》以讲清概念、强化应用、运算为主,适度降低理论要求,加强学生实际应用能力的培养。《高等数学》适合高等职业院校各专业、成人教育、电视大学相关专业使用。
-
高等数学马菊侠《高等数学》是理工科院校一门重要的基础课,鉴于这门课程的逻辑性、技巧性、灵活性,及在后继课程学习与硕士研究生入学考试中的要求,特编写了该书,供理工科院校师生、硕士研究生入学考试、高职高专、成人教育及自学考试等作为《高等数学》课程的教与学参考或考研辅导用书。 本书包含有:知识网络,方法归纳,题型归类·方法点拨·考研辅导,研题解析(2000年~2007年),综合训练等内容。全书是以题型·方法为主线,贯穿着知识结构、知识网络、思维训练、水平测试、考研辅导为一体的辅导用书。
-
环境困境与文化审思丁丽燕 著改革开放以来,在作为经济发展典型的“温州模式”受到广泛认同的同时,作为其文化基础的温州地域文化也受到学术界的广泛关注。专家学者们纷纷从不同的视野对温州地域文化进行探讨,许多人把温州经济的高速发展作为地域文化推动区域经济发展的经典范例进行阐释,增强了研究的时代感和实用性。但从目前温州地域文化研究现状看,大部分研究者都把研究视角瞄准经济领域,研究地域文化与区域经济互动的文章屡见于各类学术期刊及报纸文摘,但很少有人从生态视野去审视温州地域文化。在各种研究成果中,也少有对温州地域生态文化现实图景进行剖析的专著与论文。
-
生态文明论姬振海 主编建设社会主义生态文明,是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重要目标,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过程中一项重大的理论与实践课题。随着科学发展、社会和谐的理念深入人心,环境保护和生态平衡日益成为公众关注的问题,如何认识生态演变与人类文明的关系?如何实现人与自然和谐共生?人类社会的生态治理前景如何?面对这些与人类前途命运息息相关的问号,社会各界都在寻证求解。本书对这些问题做了较为全面、系统的研究,给关注生态文明的人们提供了一个全新的阅读视角。 全书共为6大部分,开篇从人类文明的高度出发,以全新的生态学理论为基础,对生态文明的内涵、定位进行理性分析。把生态问题上升到文明层面,又将文明分为意识文明、行为文明、制度文明、产业文明四个方面,在学理上有所创新。
-
环境生态学顾卫兵 主编本教材主要讲述生物与环境的关系、生物种群、生物群落、生态退化与环境污染的关系,生态资源的保护及生物圈主要生态系统、环境污染防治和生态对策、生态监测、生态规划与设计。本教材在编写过程中,注意针对高职高专培养高素质技能型应用人才的目标,突出应用能力培养,重点介绍环境生态学的基本知识、基本原理、基本方法。与已有的本科院校教材相比较,少了过多的理论探讨和复杂模型的介绍,但更突出实用性,注重理论联系实际。另外,为了便于教师教、学生学,在每章的开头都有知识目标和能力目标,末尾附有复习思考题;有关章节后面,还附有与本章内容相关的“实验实习”项目,可供教学时参考。
-
环境生物化学赵景联 主编《环境生物化学》基于环境科学和工程专业的特点,系统地阐明了环境污染及其工程处理中的生物化学原理,旨在培养学生对环境污染工程技术的理解与认识,充实环境科学和工程应用的生化基础理论,促进环境污染治理和整个环境科学的发展。全书广泛参考国内外有关书籍及该领域的最新进展,注重理论基础与应用技术相结合。 《环境生物化学》内容由生物化学基础和环境污染物净化的生物化学两部分组成。全书囊括了生物分子化学、酶化学、新陈代谢、现代环境生物技术原理、环境污染控制与治理中的生物化学、微生物修复及环境毒理生物化学等内容。《环境生物化学》适合作为高等院校师生的教材及教学参考书,并可供从事环境保护、环境科学、环境工程、环境微生物学、环境化学以及生命科学的研究人员、工程设计人员阅读和参考。
-
环境水文学陈俊合、江涛、陈建耀《环境水文学》在介绍水体理化生物特性和水污染自净机理的基础上,对变化环境下的水文情况进行讨论,针对各类水体污染的特点,分别对河流、湖泊、水库、地下水和河口建立水质模型和预测,并对同位素等新技术、新方法在环境水文中的应用加以介绍。《环境水文学》力图把污染物迁移扩散过程与水分循环过程密切结合起来,把水量水质的分析计算、预测预报方法有机结合起来。《环境水文学》可用作高等院校水资源、水利规划与管理、生态环境、环境管理等专业的高年级本科生及研究生教材,也可供水利规划管理、环境管理、计划行政管理人员参考。
-
生态设计Ken Yeang 著Saving the environment from continued devastation by our built environment is the single most important issue for our tomorrow, feeding into our post-millennial fears that this third millennium will indeed be our last. Ken Yeang reconstructs and revisions how and why our current design approach and perception of architecture must radically change if we are to ensure a sustainable future. He argues forcefully that this can only be achieved by adopting the environmentalist’s view that, aesthetics apart, regards our environment simply as an assembly of materials (mostly transported over long distances), that are transciently concentrated on to a single locality and used for living, working and leisure whose footprints affect that locality’s ecology and whose eventual disposal has to be accommodated somewhere in the biosphere. This manual offers clear instructions to designers on how to design, build and use a green sustainable architecture. The aim is to produce and maintain ecosystem-like structures and systems whose content and outputs not only integrate benignly with the natural environment, but whose built form and systems function with sensitivity to the locality’s ecology as well in relation to global biospheric processes, and contribute positively to biodiversity (as opposed to reducing it). The goal is structures and systems that are low consumers of non-renewable resources, built with materials that have low ecological consequences and are designed to facilitate disassembly, continuous reuse and recycling a (a cyclic process that mimics the way ecosystems recycle materials), and that at the end of their useful lives can be reintegrated seamlessly back into the natural environment. Each of these aspects (and other attendant ones) is examined in detail with regards to how they influence design and planning. Ecodesign provides designers with a comprehensive set of strategies for approaching ecological design and planning combined with in-depth analysis and research material not found elsewher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