环境科学基础理论
-
耕地氮磷流失对水源的污染及其控制刘腾辉据统计,美国有50%的河流受到面源污染。从我国目前的农业管理、水土保持、城市规划的水平、露天采矿和森林砍伐等方面的情况来看,面源污染的程度是相当严重的。
-
全球生态环境问题的哲学反思陈墀成 著本书力图运用马克思主义哲学的立场、观点和方法,从世界观、价值观和方法论的角度,考察社会与自然的辩证关系及其历史发展;分析、比较国内餐生态环境与社会发展问题研究的进展、特点和成果;探讨当代解决发展与环境的矛盾的途径;描述并力图建构生态文明的价值追求和伦理标准,促使公众广泛参与生态环境保护这项伟大的社会事业。本书的写作以多年承担的相关课程教学工作为基础。20世纪80年代末,为了满足新专业课程设置的需要,本人承担《社会环境保护》课程的讲授任务,进入新世纪,为了满足我校人文学院本科教学改革的需要,我开设了短课程《全球性生态环境问题的哲学思考》。
-
环境与生物进化万冬梅 主编生物需要生存在一定的环境中。一方面,其生存时时刻刻都在受到环境的制约和影响,面对已然改变了的环境,绝大部分生物均能做出适应性的调整,从而在适应中达到物种发展与进化的目的;另一方面,环境也会因为生物的存在而发生或大或小的变化,在环境变化与生物适应进化的交互发展中,生命得以延续。《环境与生物进化》全面、系统地从宏观到微观,多角度、深层次地探讨了全球环境变化及环境改变与生物进化的关系等问题。共分六章,包括环境与全球环境问题、环境因子与生物、物种形成与进化、人类活动与生物进化、生物在分子和微观水平上的进化,最后论述了自然保护区与生物的生存发展。《环境与生物进化》可作为高等院校环境科学、生态学、保护生物学、进化生物学等相关学科的教学参考书,也适合从事环境保护和生物保护工作的人员阅读。
-
生态设计与技术杨京平,田光明 主编本书是《生态工程技术丛书》之一。本书结合目前国内外的有关环态设计,绿色设计及生态修复与恢复等研究与发展状态,对于生态设计的原理和理念,产品生态设计景观生态设计,生态产业设计,废弃物处理,生态旅游和生态恢复与修复等技术进行较为全面的介绍,并期望能够为我国目前生产建设与环境的友好结合作出新的探索。<br>本书针对的读者为高校环境类专业高年级本科生、研究生、设计院所设计人员。<br>
-
特殊水质处理技术张莉平,习晋主要内容本书主要涉及两大部分内容,第一部分主要介绍饮用水中特殊水质的处理;第二部分主要介绍循环冷却水的水质处理。具体内容包括:微污染水源水质处理技术、地面水除藻技术、水的除氟、地下水除铁除锰、水的冷却、循环冷却水水质稳定处理。 本书理论与应用相结合,着重从理论分析、设计计算、工艺流程及适用范围等方面进行了阐述,既介绍了实践中的成功经验,又介绍了一些新工艺、新技术,每个章节均列举了相应的工程实例。 本书主要供从事给水排水工程专业、环境工程专业等科研技术人员参考,也可供从事市政工程设计、施工、管理和研究人员查阅;同时还可供大专院校相关专业师生阅读。 本书前言近年来,由于我国经济的持续发展,尤其是有机化工、石油化工、医药、农药、杀虫剂及除草剂等生产工业的迅速增长,有机化合物的产量和种类不断增加,各种生产废水和生活污水未达到排放标准就直接进入水体,对水源造成了极大的危害,水源水质也因此急剧下降。由于受污染水体成分复杂,特别是含有有机物、藻类等污染物,采用常规处理工艺是不能去除的。为了使饮用水水质能满足《生活饮用水水质卫生规范》的需求,对常规净水工艺往往还应增加预处理或深度处理工艺。本书就生物预处理技术、活性炭处理技术、臭氧生物活性炭处理技术、膜处理技术等进行了较详细的介绍。藻类产生的臭味用常规净水工艺很难去除,常使城市供水中出现不愉快气味,这已成为世界各国给水处理中普遍存在的一个问题。对水体中藻类的去除主要介绍了化学药剂法除藻、微滤机除藻、气浮法除藻、直接过滤除藻、强化混凝沉淀除藻、生物处理除藻、预氧化强化除藻以及藻毒素的去除方法。 我国是地方性饮水氟中毒流行最广泛、危害最严重的国家之一。改用低氟水源是防治饮用水氟中毒的根本措施;但是,相当一部分高氟水地区往往无低氟水源可以就近饮用,不得不采用饮水除氟技术。在书中主要介绍活性氧化铝吸附过滤、骨炭吸附过滤、铝盐混凝沉淀、羟基磷灰石(HAP)等除氟方法。而当地下水中所含铁、锰超标时,需进行除铁、锰处理,本书主要介绍曝气接触氧化法去除铁、锰。为了充分利用有限的淡水资源,对水的冷却原理、冷却构筑物及循环冷却水的水质处理也进行了阐述。 本书理论与应用相结合,着重从理论分析、设计计算、工艺流程及适用范围等方面进行了阐述,既介绍了实践中的成功经验,又介绍了一些新工艺、新技术,每个章节均列举了相应的工程实例。 在整个编写过程中,方晞教授给予了热情的支持,张俭老师做了大量细致的工作,在此一并表示衷心的感谢! 由于编者水平有限,书中疏漏之处在所难免,谨请专家和读者予以批评和斧正。 编者2005年10月 本书目录第1章微污染水源水质处理技术 11水环境污染状况 12水源水中污染物 13水质标准 131国际水质标准的现状 132三种主要标准的特点 133水质标准与水系传染病 134我国关于生活饮用水水质的卫生标准 14微污染水源水质处理技术 141活性炭处理技术 142臭氧生物活性炭处理技术 143生物预处理技术 144膜处理技术 15微污染水源水质处理技术实例 151周家渡水厂深度处理设计 152颗粒填料(陶粒滤料)生物接触氧化池的设计计算 153人工合成填料(YDT填料)生物接触氧化池的设计计算 154塔式生物滤池用于微污染水源水处理的设计计算 155颗粒活性炭吸附法用于饮用水深度处理的设计计算 156臭氧生物活性炭联用处理微污染水源水的设计计算 157采用反渗透装置以城市自来水制取纯净水机组的设计 计算 参考文献 第2章地面水除藻技术 21水体中藻类与藻毒类 211蓝藻及毒素 212蓝藻毒素的危险评价与监测 22藻类对制水的影响 23藻类去除方法 231化学药剂法(加药灭藻法) 232微滤机除藻 233气浮法除藻 234直接过滤除藻 235混凝除藻 236沉淀或过滤除藻 237生物处理除藻 238藻毒素的去除方法 24除藻技术实例 241气浮法除藻 242生物接触氧化法除藻 243预氧化除藻 244强化混凝沉淀除藻 245水厂常规处理工艺去除藻毒素 246高锰酸钾复合药剂除藻臭 247投泥除藻 参考文献 第3章水的除氟 31概述 311氟化物在环境中的存在及人群暴露水平 312对人体健康的影响 313在饮水中限值的确定 314除氟方法 315除氟作用机理 32活性氧化铝吸附过滤 321活性氧化铝除氟的原理 322影响除氟效果的因素 323再生工艺 324活性氧化铝吸附过滤法除氟设计概述 33骨炭吸附过滤 331骨炭吸附过滤机理 332影响除氟效果的因素 333再生工艺 34铝盐混凝沉淀 341机理 342影响除氟效果的因素 343铝盐混凝沉淀除氟设计概述 35羟基磷灰石除氟 351概述 352羟基磷灰石合成方法与合成条件 353羟基磷灰石除氟机理 354影响除氟效果的因素 36其他除氟方法 361离子交换法 362电凝聚法 363电渗析法 37除氟实例 371活性氧化铝吸附过滤法除氟 372活性氧化铝吸附过滤法除氟的计算 373电凝聚除氟 374混凝沉淀法除氟的计算 375骨炭法除氟 参考文献 第4章地下水除铁除锰 41概述 411铁在地下水中的迁移转化 412铁及其在饮用水中的限值 413锰的循环 414锰及其在饮用水中的限值 42地下水中铁和锰的氧化速率 421地下水中铁和锰的存在形式 422铁的化学平衡和氧化速率 423锰的氧化速率 43地下水除铁方法 431空气自然氧化除铁 432接触催化氧化除铁 433生物氧化除铁 44地下水除锰方法 441接触氧化除锰 442生物氧化除锰 45原水中铁锰共存的除铁除锰方法 451主要影响因素 452原水中铁锰共存的除铁除锰方法 453充氧回灌地层除铁除锰 46地下水的曝气 461气水比的选择 462曝气装置的形式及适用条件 463曝气装置 47地下水除铁除锰实例 471自然氧化法除铁的计算 472接触氧化除铁除锰实例 473空压机曝气压力式过滤除铁工艺设计实例 474莲蓬头曝气重力式过滤除铁工艺设计 475射流泵曝气无阀滤池过滤除铁工艺设计 476表面曝气两级过滤除铁除锰工艺设计 477生物接触法除铁除锰水厂的设计与运行实例 参考文献 第5章水的冷却 51水的冷却原理 511水的蒸发散热 512水的接触散热 52冷却塔热力计算基本方程 521焓差理论 522逆流式冷却塔热力计算基本方程式 523冷却塔的性能 53冷却塔的设计与计算 531机械通风冷却塔的设计 532逆流式冷却塔的热力计算及应用 533逆流机械通风冷却塔设计实例 534冷却塔运行中存在的几个问题及其对策 54冷却构筑物类型 541冷却池 542湿式冷却塔 55冷却塔的工艺构造 551冷却塔的组成 552通风筒 553配水系统 554淋水填料 555通风及空气分配装置 556除水器 557集水池 参考文献 第6章循环冷却水水质稳定处理 61循环冷却水的水质特点和处理要求 611敞开式循环冷却水系统的问题 612循环冷却水的水质特点 613循环冷却水的基本水质要求 614循环冷却水结垢控制指标 62循环冷却水处理 621腐蚀控制 622沉积物控制 623微生物控制 63循环冷却水的预处理 631化学清洗 632钝化 633预膜 参考文献 附录1美国现行饮用水水质标准(2001年) 附录2《生活饮用水水质卫生规范》(Sanitary Standard for DrinkingWater Quality) 附录3农村实施《生活饮用水卫生标准》准则
-
环境生态学邓小华《21世纪农业部高职高专规划教材:环境生态学》运用生态学原理,阐明了人类对环境的影响以及解决这些问题的生态学途径。全书共分十二章,内容包括绪论、生物与环境、种群与群落、生态系统与生态平衡、自然资源及生态保护、环境污染的生态学防治、退化生态系统的生态恢复、生态工程概述、生态监测与生态评价、生态规划与生态示范区建设、生态系统服务和管理及生态安全、全球生态环境问题与可持续发展。书后还附有十五个实训指导,以训练学生的动手能力和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21世纪农业部高职高专规划教材:环境生态学》语言简洁、结构明晰,归纳、整理和借鉴了前人的成果,强调实用性、应用性、综合性、先进性,突出操作性。《21世纪农业部高职高专规划教材:环境生态学》可作为高职高专院校环境科学类和生物类专业的教科书和成人教育用书,也可作为其他专业学生的公共生态教育教材,同时又可供广大环保工作者和有关管理干部参考阅读。
-
环境保护与消防安全中的电力电子技术冯玉生,李宏 编著《环境保护与消防安全中的电力电子技术》详细介绍了环境保护与消防安全中的电力电子技术方面的基本知识,内容包括环境保护与电力电子技术的关系,高压静电除尘类电力电子设备,高压脱硫类电力电子设备,消防安全与电力电子技术。书中不但介绍了这些电力电子设备的原理构成,而且给出了其应用实例及部分生产厂家。《环境保护与消防安全中的电力电子技术》取材新颖,内容以通俗性和实用性为主,重点突出,通俗易懂,实用性较强,可供从事安全环保类电力使用单位从事设备运行管理、维护的人员、操作及装配人员以及高等院校、中等专业学校相近专业的师生和各种职业培训学校相近专业的教师及学员作为参考,也可作为环保部门工作人员的科普读物。
-
生态工程理论基础与构建技术范志平,曾德慧,余新晓 主编主要内容本书以生态工程基础理论及其构建技术为主线,在广泛吸收了国内外主要生态工程领域的最新研究成果,并紧密结合近年来生态工程建设实践的基础上编著而成。根据社会经济可持续发展的观点,论述了生态工程建设与生态文明和人类社会可持续发展的关系,阐述了生态工程的基本内涵、特征、尺度和边界以及发展现状,系统地提出了以生态系统健康学、生态系统管理学、恢复生态学、生态经济学和系统工程学等为基础的生态工程理论体系,归纳总结了生态工程设计与构建的目标、原则和技术路线。重点介绍了面向自然资源、社会经济与生态环境协调发展的生态工程理论基础与构建技术,内容包括流域生态系统管理与水土保持生态工程、湿地保护与利用生态工程理论与技术、防沙治沙生态工程理论基础与构建技术、特殊困难立地环境植被恢复生态工程理论与技术、矿区复垦生态工程理论与技术、农业生态工程理论基础与构建技术和城市生态工程构建理论与技术。 本书内容新颖,理论联系实际,可使读者全面地了解生态工程方面的基础理论与构建技术体系,具有较强的理论性、知识性、技术性和实用价值。本书可作为高等学校应用生态学相关专业的教材或教学参考书,也适于从事环境科学、应用生态科学等领域的专业人员,从事环境保护、环境管理、国土整治、生态工程等科学研究、教学和工程设计技术人员、管理人员,以及广大关心、支持生态环境事业的公众参阅。 相关丛书1.清洁生产、绿色化学原理与实践 2.污染土壤生物修复理论基础与技术 3.环境与生物进化 4.环境微生物分类与检测技术 5.环境微生物资源原理与应用 本书前言生态工程是一个多学科交叉融合的领域,是应用生态学的重要分支之一,主要运用生态学原理和方法,来认识、分析、研究和解决具体生态环境问题,是进行生态建设的重要工具。本书以生态工程基础理论及其构建技术为主线,在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编号:30100144)、辽宁省科技攻关重点项目(项目编号:2003207008)、中国科学院知识创新工程重要方向项目(项目编号:KZCX3SW418)和水土保持与荒漠化防治教育部重点实验室(北京林业大学)基金(项目编号:2003004)部分研究成果的基础上,广泛吸收了国内外主要生态工程领域的最新研究成果,并紧密结合近年来生态工程建设实践案例编著而成。我们尽可能地在国内外最新研究和实践成果的基础上进行生态工程理论基础与构建技术的阐述,参考了国内外大量的相关文献,并引用了国内外生态工程领域的许多专著和教材的相关内容,在此对所有作者表示诚挚的谢意。 全书共分为8章。第1章为绪论,主要根据社会经济可持续发展的观点,论述了生态工程建设与生态文明和人类社会可持续发展的关系,阐述了生态工程的基本内涵、特征、尺度和边界以及发展现状,系统地提出了以生态系统健康学、生态系统管理学、恢复生态学、生态经济学和系统工程学等为基础的生态工程理论体系,归纳总结了生态工程设计与构建的目标、原则和技术路线。第2章至第8章重点介绍了面向自然资源、社会经济与生态环境协调发展的生态工程理论基础与构建技术。其中第2章以流域生态系统为对象,在流域生态系统管理的理论与实践基础上,介绍了有关流域生态系统管理与水土保持生态工程方面的相关理论与技术;第3章重点介绍了湿地保护与利用生态工程理论与技术;第4章详细阐述了防沙治沙生态工程理论基础与构建技术,包括土地沙化发生的机理分析、防沙治沙生态工程理论基础、沙地退化生态系统生态恢复的主要途径、防沙治沙生态工程构建技术、防沙治沙生态工程典型模式等;第5章以干热(旱)河谷、干瘠石质山地、盐渍土地等特殊困难立地为对象,阐述了特殊困难立地环境植被恢复生态工程方面的理论与技术;第6章通过分析矿产资源开发对生态环境的影响,提出了土地复垦生态工程是恢复矿区生态系统健康的重要途径,系统总结了矿区土地复垦生态工程的内涵与基本框架,阐述了矿区土地复垦生态工程的理论基础,归纳总结了矿区土地复垦生态工程的技术体系,介绍了国内外有关矿区土地复垦生态工程典型模式,提出了矿区土地复垦生态工程的发展趋势;第7章分析了农业生态系统的结构与功能,在生态农业理论与实践发展的基础上,论述了农业生态工程建设的基本原则与基本技术,详细介绍了农业生态工程典型模式及其构建技术,以及近年来农业生态工程发展中出现的无公害农业生态工程模式、乡村旅游农业生态模式等新型模式,最后指出新形势下农业生态工程需要解决的主要问题;第8章详细阐述了城市生态工程构建理论与技术,主要包括城市生态系统的结构和特征、城市环境系统调控原理与方法、城市污水处理生态工程及典型模式、城市固体废物的管理与资源化利用、城市林业生态工程、城市环境景观多样性与异质性及其生态工程景观设计、发展生态建筑的理论与实践、城市生态环境管理与可持续发展等。 生态工程这个新领域发展历程较短,其理论和相关技术仍在不断地完善。由于生态工程融基础科学与应用科学于一体,用于恢复被人类活动严重干扰的生态系统,建立具有人类和生态价值的新型持续生态系统,达到资源的合理利用与社会经济的可持续发展,服务于人类社会的要求。因此,生态工程领域成为目前应用生态学最具活跃的领域之一,而且生态工程是许多生态学理论的检验手段,生态工程把生态理论和实践反馈给应用生态学,从而促进了生态科学的不断发展。许多生态学家如Odum、Mitsch、Jorgensen、Scott等在生态工程领域做出了卓越的贡献,成为生态工程领域的创始人;我国生态学家马世骏被誉为“中国的生态工程之父”,是我国生态工程领域的奠基人,后来李文华、颜京松、王如松等许多生态学家为我国生态工程理论与实践奠定了坚实的基础。近年来随着许多新理论、新技术、新方法的发展,为生态工程研究与实践注入了新的活力,生态工程领域进入了一个新的发展阶段,特别是一些具有一定影响力的著作也陆续出版,如《应用生态学》、《生态工程学》等,有力地推动了生态工程理论基础与构建技术的发展。本书吸取了以上生态工程研究与实践领域的新成果,阐述了主要生态工程类型的相关理论和应用技术,实际上生态工程领域如此之广泛,由于本书篇幅所限,还有许多类型未能包括在本书中,期待将来能更全面深入地论述。 本书第1章由范志平、曾德慧、余新晓编写,第2章由于占源、陈道军、刘大勇编写,第3章由曾德慧、陈伏生、陈道军编写,第4章由李国旗、吴祥云、王顺彦编写,第5章由郭浩、孙周平、陈道军编写,第6章由陈伏生、陈道军、范志平编写,第7章由孙周平、杨伟力、陈道军编写,第8章由赵琼、李法云、牛健植编写,最后由范志平、曾德慧、余新晓定稿。全书在编写过程中,得到了中国科学院沈阳应用生态研究所姜凤岐研究员和朱教君研究员、澳大利亚新南威尔士大学(University of New South Wales)Ross E McMurtrie教授、David Pepper David博士、Belinda Medlyn博士等各位专家的指导,并在该书编著过程中提出了许多宝贵的意见和建议,同时得到了冀晓燕硕士和邓斌硕士的大力帮助,特别是中国科学院沈阳应用生态研究所、化学工业出版社、辽宁省科技厅为该书的出版提供了大力的支持,在此一并表示衷心的感谢! 由于编写时间仓促,编者水平所限,不当之处恳请读者批评指正。 本书目录1绪论1 11生态文明与可持续发展1 111生态文明——人类社会发展的必然选择1 112可持续发展思想2 12可持续发展的生态学思考3 13生态工程——可持续发展的有效手段4 14生态工程的基本内涵5 141生态工程的内涵和基本特征6 142生态工程的尺度和边界9 15生态工程的发展11 16生态工程的理论基础17 161生态系统健康学理论17 162生态系统管理学理论19 163恢复生态学理论21 164生态经济学理论28 165系统工程学理论30 17生态工程的设计与构建33 171生态工程设计与构建的目标和原理(则)33 172生态工程设计与构建的技术路线35 18结语37 2流域生态系统管理与水土保持生态工程39 21流域生态系统的结构与功能39 22流域生态系统管理的理论与实践41 221流域生态系统管理的概念41 222流域生态系统管理的发展历程42 223流域生态系统管理的发展现状44 224我国流域管理存在的问题45 225流域生态系统管理的实质46 23水土保持生态工程构建技术48 231工程措施48 232生物措施56 233生物、工程综合措施58 24集水区水土保持生态工程体系主要生态服务功能61 241水土保持工程的主要生态服务功能61 242水土保持生态工程的生态效益评价(以辽西水土保持林工程 为例)66 3湿地保护与利用生态工程理论及技术69 31湿地资源及其生态功能69 311湿地资源概况69 312湿地的生态功能70 313湿地的保护和利用72 32湿地生态系统及湿地保护与利用生态工程76 321湿地生态系统的基本特征76 322湿地保护与利用生态工程的内涵76 323湿地保护与利用生态工程的基本原则77 324湿地保护与利用生态工程的基本目标77 325湿地保护与利用生态工程的理论基础78 326湿地保护与利用生态工程的基本策略78 327湿地保护与利用生态工程的关键技术79 33湿地保护与利用生态工程的典型案例81 331美国Hackensack湿地保护区的生态恢复与管理81 332大庆油田开发区湿地恢复与保护示范工程82 333天津滨海地区湿地重建生态工程83 334江汉平原湿地生态系统的退化与生态恢复重建84 335松嫩平原大安古河道湿地的恢复与重建85 336洞庭湖湿地景观生态工程86 337拉萨拉鲁湿地生态系统恢复与重建87 338人工湿地污水处理生态工程87 34湿地保护与利用生态工程研究展望88 4防沙治沙生态工程理论基础与构建技术90 41世界荒漠化现状90 42土地沙化发生的机理分析91 43沙地生态恢复与防沙治沙生态工程93 431沙地退化生态系统生态恢复的主要途径93 432防沙治沙生态工程94 433我国防沙治沙生态工程研究与建设概况95 44防沙治沙生态工程理论基础96 441防沙治沙生态工程植被恢复的生态学理论96 442防沙治沙生态工程的风沙物理学理论98 443防沙治沙生态工程的社会经济学和系统工程学理论98 45防沙治沙生态工程构建技术99 451防沙治沙生态工程建设的基本原则99 452防沙治沙生态工程构建技术101 46防沙治沙生态工程典型模式116 461国外荒漠化防治典型模式116 462我国防治荒漠化典型模式118 5特殊困难立地植被恢复生态工程理论与技术126 51干热干旱河谷植被恢复生态工程理论与技术126 511干热干旱河谷植被恢复生态工程建设基本原理127 512干热干旱河谷植被恢复与生态环境建设的研究进展128 513干热干旱河谷植被恢复生态工程建设技术131 514干热干旱河谷植被恢复生态工程建设的适宜树种和优化模式132 52干瘠石质山地植被恢复生态工程理论与技术134 521干瘠石质山地植被恢复生态工程建设基本原理134 522干瘠石质山地植被恢复生态工程建设技术135 523干瘠石质山地植被恢复生态工程建设适宜树种和优化模式136 524干瘠石质山地植被恢复生态工程建设技术典型案例138 53盐渍土改良与治理生态工程技术142 531世界盐渍土的分布概况与危害142 532土壤盐渍化成因分析144 533盐渍土改良与治理生态工程技术145 54特殊困难立地植被恢复生态工程存在问题和发展趋势149 6矿区复垦生态工程理论与技术151 61矿产资源开发对生态环境的影响151 611矿产开发对土地资源造成严重破坏151 612矿产资源开发造成环境严重污染153 613矿产资源开发诱发各种自然灾害154 614矿区生态系统基本特征154 62土地复垦生态工程是恢复矿区生态系统健康的重要途径155 621土地复垦与土地复垦学155 622矿区土地复垦生态工程内涵与基本框架160 63矿区土地复垦生态工程的理论基础161 64矿区土地复垦生态工程的技术体系163 641矿区复垦生态工程规划技术163 642矿区复垦生态工程微地形改造技术165 643矿区复垦生态工程土壤改良技术166 644矿区复垦生态工程植被恢复技术170 645矿区复垦生态工程土地利用与管理技术172 646矿区复垦生态工程效益评价技术174 65矿区土地复垦生态工程典型模式174 651澳大利亚矿区土地复垦农林牧复合利用模式174 652德国露天煤矿林业利用模式175 653印度平原露天煤矿土地复垦农牧复合利用模式175 654我国矿区土地复垦生态工程典型模式176 66矿区土地复垦生态工程的发展趋势182 7农业生态工程理论基础与构建技术184 71农业生态系统的结构与功能184 711农业生态系统的基本结构184 712农业生态系统的基本功能185 72生态农业与农业生态系统工程186 73农业生态工程建设的基本原则与基本技术189 74农业生态工程典型模式及其构建191 741农—林—牧复合生态工程模式与技术193 742农—林—牧—加复合生态工程模式与技术195 743农—渔复合生态工程模式与技术196 744多层次循环复合生态工程模式与技术196 745庭院农业生态工程模式201 75农业生态工程的发展与新型模式205 751无公害农业生态工程模式205 752乡村旅游农业生态模式207 753区域农业生态工程技术——无公害食品工程与乡村旅游发展的 重要保证210 76新形势下农业生态工程需要解决的主要问题213 8城市生态工程构建理论与技术215 81城市生态系统的结构和特征215 811城市生态系统的基本组成215 812城市生态系统的总体结构216 813城市生态系统结构的主要特征217 814城市生态系统的环境组成219 82城市环境系统调控原理与方法222 821城市环境系统调控的基本原理222 822城市环境系统调控的手段和方法——城市生态工程224 83城市污水处理生态工程225 831城市污水土地处理技术225 832城市污水好氧生物处理技术231 833城市污水厌氧生物处理技术236 834城市污水处理生态工程典型模式238 84城市固体废物的管理与资源化利用241 841城市固体废物的管理242 842固体废物资源化利用245 85城市林业生态工程246 851城市林业的概念和发展历程246 852城市林业的思想内涵和特点247 853城市林业的构成体系248 854城市森林生态系统的结构248 855城市林业的功能250 856城市林业生态工程的构建技术252 857城市林业生态功能评价255 86城市环境景观多样性、异质性与生态工程景观设计256 861景观和景观要素的基本概念256 862城市景观及其基本特征257 863城市景观的多样性与异质性258 864城市生态工程景观设计259 87发展生态建筑的理论与实践262 871生态建筑的概念262 872生态建筑的特点262 88城市生态环境管理与可持续发展263 881城市生态环境管理263 882城市生态环境可持续发展264 参考文献266 1绪论1 11生态文明与可持续发展1 111生态文明——人类社会发展的必然选择1 112可持续发展思想2 12微生物资源的概念3 13生态工程——可持续发展的有效手段4 14生态工程的基本内涵5 141生态工程的内涵和基本特征6 142生态工程的尺度和边界9 15生态工程的发展12 16生态工程的理论基础16 161生态系统健康学理论17 162生态系统管理学理论19 163恢复生态学理论21 164生态经济学理论27 165系统工程学理论30 17生态工程的设计与构建32 171生态工程设计与构建的目标和原理(则)33 172生态工程设计与构建的技术路线35 18结语37 2流域生态系统管理与水土保持生态工程38 21流域生态系统的结构与功能38 22流域生态系统管理的理论与实践40 221流域生态系统管理的概念40 222流域生态系统管理的发展历程41 223流域生态系统管理的发展现状43 224我国流域管理存在的问题44 225流域生态系统管理的实质45 23水土保持生态工程构建技术47 231工程措施47 232生物措施55 233生物、工程综合措施57 24集水区水土保持生态工程体系主要生态服务功能61 241水土保持工程的主要生态服务功能61 242水土保持生态工程的生态效益评价(以辽西水土保持林 工程为例)65 3湿地保护与利用生态工程理论及技术69 31湿地资源及其生态功能69 311湿地资源概况69 312湿地的生态功能70 313湿地的保护和利用72 32湿地生态系统及湿地保护与利用生态工程76 321湿地生态系统的基本特征76 322湿地保护与利用生态工程的内涵77 323湿地保护与利用生态工程的基本原则77 324湿地保护与利用生态工程的基本目标78 325湿地保护与利用生态工程的理论基础78 326湿地保护与利用生态工程的基本策略78 327湿地保护与利用生态工程的关键技术80 33湿地保护与利用生态工程的典型案例81 331美国Hackensack湿地保护区的生态恢复与管理82 332大庆油田开发区湿地恢复与保护示范工程82 333天津滨海地区湿地重建的生态工程84 334江汉平原湿地生态系统的退化与生态恢复重建85 335松嫩平原大安古河道湿地的恢复与重建86 336洞庭湖湿地景观生态工程87 337拉萨拉鲁湿地生态系统恢复与重建88 338人工湿地污水处理生态工程89 34湿地保护与利用生态工程研究展望90 4防沙治沙生态工程理论基础与构建技术91 41世界荒漠化现状91 42土地沙化发生的机理分析92 43沙地生态恢复与防沙治沙生态工程94 431沙地退化生态系统生态恢复的主要途径95 432防沙治沙生态工程96 433我国防沙治沙生态工程研究与建设概况97 44防沙治沙生态工程理论基础98 441防沙治沙生态工程植被恢复的生态学理论98 442防沙治沙生态工程的风沙物理学理论100 443防沙治沙生态工程的社会经济学和系统工程学理论100 45防沙治沙生态工程构建技术101 451防沙治沙生态工程建设的基本原则101 452防沙治沙生态工程构建技术103 46防沙治沙生态工程典型模式118 461国际荒漠化防治典型模式118 462我国防治荒漠化典型模式120 5特殊困难立地环境植被恢复生态工程理论与技术129 51干热干旱河谷环境植被恢复生态工程理论与技术129 511干热干旱河谷植被恢复生态工程建设基本原理130 512干热干旱河谷植被恢复与生态环境建设的研究进展131 513干热干旱河谷植被恢复生态工程建设技术134 514干热干旱河谷植被恢复生态工程建设的适宜树种和优化模式136 52干瘠石质山地环境植被恢复生态工程理论与技术137 521干瘠石质山地植被恢复生态工程建设基本原理138 522干瘠石质山地植被恢复生态工程建设技术139 523干瘠石质山地植被恢复生态工程建设适宜树种和优化模式140 524干瘠石质山地植被恢复生态工程建设技术典型案例142 53盐渍土改良与植被恢复生态工程技术147 531世界盐渍土的分布概况与危害148 532土壤盐渍化成因分析150 533盐渍土治理生态工程技术150 54特殊困难立地环境植被恢复生态工程存在问题和发展趋势155 6矿区复垦生态工程理论与技术157 61矿产资源开发对生态环境的影响157 611矿产开发对土地资源造成严重破坏157 612矿产资源开发造成环境严重污染159 613矿产资源开发诱发各种自然灾害160 614矿区生态系统基本特征160 62土地复垦生态工程是恢复矿区生态系统健康的重要途径161 621土地复垦与土地复垦学161 622矿区土地复垦生态工程内涵与基本框架166 63矿区土地复垦生态工程的理论基础167 64矿区土地复垦生态工程的技术体系169 641矿区复垦生态工程规划技术169 642矿区复垦生态工程微地形改造技术171 643矿区复垦生态工程土壤改良技术173 644矿区复垦生态工程植被恢复技术177 645矿区复垦生态工程土地利用与管理技术178 646矿区复垦生态工程效益评价技术179 65矿区土地复垦生态工程典型模式180 651澳大利亚矿区土地复垦农林牧复合利用模式181 652德国露天煤矿林业利用模式181 653印度平原露天煤矿土地复垦农牧复合利用模式182 654我国矿区土地复垦生态工程典型模式183 66矿区土地复垦生态工程的发展趋势188 7农业生态工程理论基础与构建技术190 71农业生态系统的结构与功能190 711农业生态系统的基本结构190 712农业生态系统的基本功能191 72生态农业与农业生态系统工程192 73农业生态工程建设的基本原则与基本技术195 74农业生态工程典型模式及其构建197 741农—林—牧复合生态工程模式与技术199 742农—林—牧—加复合生态工程模式与技术201 743农—渔复合生态工程模式与技术201 744多层次循环复合生态工程模式与技术202 745庭院农业生态工程模式207 75农业生态工程的发展与新型模式211 751无公害农业生态工程模式212 752乡村旅游农业生态模式214 753区域农业生态工程技术——无公害食品工程与乡村旅游发展的 重要保证216 76新形势下农业生态工程需要解决的主要问题221 8城市生态工程构建理论与技术223 81城市生态系统的结构和特征223 811城市生态系统的基本组成223 812城市生态系统的总体结构224 813城市生态系统结构的主要特征225 814城市生态系统的环境组成227 82城市环境系统调控原理与方法230 821城市环境系统调控的基本原理231 822城市环境系统调控的手段和方法——城市生态工程232 83城市污水处理生态工程233 831城市污水土地处理技术233 832城市污水好氧生物处理技术240 833城市污水厌氧生物处理技术245 834城市污水处理生态工程典型模式247 84城市固体废物的管理与资源化利用251 841城市固体废物的管理251 842固体废物资源化利用255 85城市林业生态工程256 851城市林业的概念和发展历程256 852城市林业的思想内涵和特点257 853城市林业的构成体系257 854城市森林生态系统的结构258 855城市林业的功能259 856城市林业生态工程的构建技术263 857城市林业生态功能评价266 858我国城市林业发展中存在的问题267 86城市环境景观多样性、异质性与生态工程景观设计268 861景观和景观要素的基本概念268 862城市景观及其基本特性269 863城市景观的多样性与异质性270 864城市生态工程景观设计271 87发展生态建筑的理论与实践274 871生态建筑的概念及其特点275 88城市生态环境管理与可持续发展276 881城市生态环境管理276 882城市生态环境可持续发展277 参考文献279
-
环境会计魏素艳 等编著《环境会计:相关理论与实务》是在北京市自然科学基金资助项目“环境会计理论与实务的研究”科研成果的基础上写成的,主要介绍环境会计的理论体系、核算方法和信息披露模式,同时对建立环境业绩考核体系提出了一些初步设想。《环境会计:相关理论与实务》内容包括九个方面:建立环境会计的必要性和可行性,我国上市公司环境信息披露,环境会计在国外的发展,环境会计概念、目标、假设、原则、要素,环境会计要素的确认、计量与记录,环境成本核算,环境信息披露的模式,环境业绩评价,建立我国环境会计实施保障体系的构想。《环境会计:相关理论与实务》可作为高等学校会计学专业本科及研究生教材,也可作为社会相关工作者的参考用书。
-
有机污染化学进展王连生 主编前言 我们课题组从事有机污染化学的研究工作达26年之久,先后出版10本专著。仅有机污染化学进展已出版了两卷,第一卷于1990年由南京大学出版社出版,第二卷于1997年由化学工业出版社出版,主要介绍了本组的研究成果,尤其化学工业出版社出版的第二卷,很快就销售一空。为了推动有机污染化学研究的开展,特将本组近几年的工作汇编成册,介绍给有关读者阅读,相互交流,共同促进该领域的发展。值得提出的是,本书是在国内发表的论文集,在国外出版的论文则将另集出版。 本书主要介绍1997年以来本组的研究工作,内容包括QSAR及QSPR、3D-QSAR、有机污染物的环境行为、取代芳烃的致毒机制、理化参数测试与估算方法、环境光化学以及有机污染物的检测分析与风险评价。 作为有机污染化学的重要领域之一,定量结构-活性关系(QSAR)研究已从描述性向推理性,从定性到定量,从经验向理论过渡,研究层次不断地向深入方向发展。本书的第一部分和第二部分对结构-活性关系方面的内容进行了重点介绍。 有机污染物的环境行为是有机污染化学的核心研究内容之一,包括有机污染物的迁移行为和转化行为等。本书的第三部分重点介绍了农药及中间体等环境污染物在水体、土壤等环境介质中的分配、增溶、释放、降解等环境行为以及影响因子。在讨论有机污染物的环境行为时,本书第五部分还对常用理化性质参数的测定和估算方法进行了详细的介绍,并提供了一些估算方程,这无疑为读者带来了方便。近年来,我们在有机污染物的光化学降解方面进行了应用基础研究,如光催化氧化、光降解以及光解装置的研制等,本书在第六部分有所涉猎。 有机污染物的致毒机制也是有机污染化学研究的一个主要领域。本书第四部分从结构-活性关系的角度介绍了典型有机污染物的毒性效应以及分子结构对致毒机制的影响。 有机污染物的环境分析技术是有机污染化学发展的基础,尤其是针对持久性有机物、内分泌干扰物质等在复杂环境介质中的痕量或超痕量技术的研究一直是该学科的前沿领域之一。本书第七部分对部分有机污染物的环境分析技术以及风险评价进行了介绍。 本书的研究成果是在国家自然科学基金资助下完成的,在此,谨向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委员会表示感谢。 王连生 2005年6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