环境科学基础理论
-
灾害管理吕景胜本书就我国自然灾害的种类、分布、特点、发展趋势以及对我国社会经济发展的影响,灾害管理系统工程,政府灾害管理与决策,社会减。灾行动系统,灾害预测。灾害防御,灾害抚救,灾后恢复重建,灾后社会治安管理,灾害救济,灾害保险,灾害管理法制等方面的问题,进行了应用性、对策性和综合性的系统研究。该书注重介绍国内外灾害管理的先进经验,总结我国古今灾害管理的经验教训及其成就,并探讨了我国灾害管理系统工惶的构建及改革对策。本书可供灾害管理、经济、法律、科研和一切从事及关心减灾工作的人士参考。
-
环境生态学金岚等编环境生态学是一门新兴边缘学科,它运用生态学原理,阐明人类对环境的影响以及解决这些问题的生态途径。本书共分十章,第一章介绍了当前人类所面临的重大环境问题以及环境生态学的研究对象、内容及目的;二至五章介绍了生态学基本原理,六至九章介绍了环境污染的生态对策、生态监测、生态评价及大自然保护等内容。最后一章介绍了一门新兴的分支学科生态工程学。
-
普通生态学尚玉昌,蔡晓明编著《普通生态学》(上册)包括种群生态学和群落生态学两部分。主要内容有种群特征、种群生命表、种群增长、种群间的相互关系、种群进化与适应、种群数量波动与调节、群落的特征和性质、群落结构、群体生态位和群落演替等。该书的主要特点是将植物生态和动物生态融为一体,综述生态学的一般原理,具有广泛的适用性;反映当代生态学研究的新水平和新观点,资料新颖,图表丰富。本书是根据多年教学经验编写而成,结构严谨,文字通俗易懂,可作为综合性大学和师范院校生物系、环境科学系和农林院校的教材,对一般生态学工作者也有参考价值。
-
中國石油化工總公司工業設備抗震中國石油化工總公司抗震辦公室唐山地震后,在全国开展建筑抗震加固的影像与推动下,我们总结了国内外设备震害经验,封在用设备、抗震,从抗震意识、加固技术、实事方法和成果巩固四个方面入手,组织上实行领导、专家与群众相结合;技术上以增加强度、防止滑移、减振防火相结合;实施上采取抗震加固和维修、大修、技术改造相结合;管理上健全设备抗震行政与技术法规相结合;完成了石化总公司所属按七度、八度抗震设防企业的设备抗震鉴定与加固,提高了全系统抗震技术水平和综合抗震能力。
-
厂矿企业防震减灾工作要览汤泉,张振中,李革平这是一本介绍厂矿企业防震减灾主作的科普读物。内容涉及企业综合防御地震灾害的各个工作环节,主要包括地震预报、工程抗震、震前预防、震时应急和震后恢复重建等。本书对企业领导者的防震减灾工作决策有二定指导意义,可作为企业各级领导和从事防震减灾工作人员的管理参考书,也可供其他行业同类人员阅读。
-
论企业减灾中国灾害防御协会本书是我国首次企业减灾会议的论文选集。我国钢铁、冶金、石油化工、水利、电力、建筑、交通等不同类型的企业,就各自的自然地理环境和生产条件、对所面临的各种灾害,开展了研究并实施了减灾对策。本书的论文展示和总结了各类减灾工作,内容丰富、结合实际。可供企业、各级政府部门及从事减灾事业的各界人士参考。
-
中国土壤环境容量夏增禄等著本书论述我国主要类型土壤有关环境容量的研究结果,分析了我国几种重金属生态效应、土壤临界含量、土壤环境容量的地带性分异规律等。
-
英汉环境科学缩略语词典曹如明主编本词典共收近年来环境科学中出现的缩略语30000多条,内容包括:环境化学、环境物理、环境生态、环境工程、环境监测、环境地学、环境医学、环境管理、环境法学、环境经济等专业。本词典可供从事环境科学及有关工作的科技人员、大专院校师生、管理干部和编译人员使用。
-
环境化学王晓蓉编著本书共四篇十九章,包括水环境化学、大气环境化学、土壤环境化学及化学物质的生物效应和生态效应,较全而地介绍了环境化学的主要内容和最新进展。阐述了运用化学理论和方法研究潜在有害化学物质在环境中迁移、转化和归趋规律及对生态环境的影响。对有机毒物的归趋模式、金属存在形态及生物有效性、化学物质结构与毒性关系,污染物的生物效应和生物浓缩机理以及全球关心的温室效应、酸雨、臭氧层破坏等环境问题,均在有关章节中进行详细介绍。全书以阐明基本原理为主,注意反映国内外研究进展和成果,使化学与环境问题紧密结合,并且有强烈的多学科特点。每章均配备一定数量的问题和练习。本书可作为高等院校环境科学有关专业高年级或研究生的教材或参考书,也可供从事环境保护和环境科学研究工作的专业人员参考。
-
环境土壤学牟树森,青长乐主编随着我国环保事业的发展,高校农业环保专业应运而建。土壤,作为人类与环境最紧相关的基础条件之一,不仅以其肥力为人类提供植物产品,而且以其净化力发挥着容纳环境污染物、缓冲有害物质毒性的巨大作用。因此,保护农业环境,必须走建设优化土壤生态系统的道路。环境土壤学就应当是从生态学观点出发,使传统土壤学与环境学紧密联系而形成新的体系。本书为达此目的,大量取材于国内外有关最新成就,用理论联系实际的方法,由浅入深、由表及里、由个体到总体,简明扼要而系统地介绍了作为自然体、。生产资料和环境条件的“环境土壤”的基本理论、基本知识和基本技术。本书初稿经过专家审阅,再经修改后定稿,并得到主审人与审稿人的一致好评。尽管作者的愿望是美好的,但这毕竟是一次新的探索,加上水平所限,错误不当之处,敬请读者指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