环境科学基础理论
-
中国森林与生态环境周晓峰主编本书内容包括:森林与光、森林与大气、森林与温度、森林与水、森林与土壤、森林与动物、森林与昆虫、森林——陆地上最大的微生物资源库、森林与生物多样性等。
-
中国生态问题报告国家环境保护局自然保护司编本书力求全面系统地分析我国生态环境的破坏现状,客观地评价生态破坏的后果,从深层次上揭示生态破坏的原因,以提出有针对性的对策与措施,推动我国生态保护和建设事业的发展。
-
生态学A.麦肯齐A.Mackenzie,A.S.Ball,S.R.Virdee编本书作为教材具有简明和重点突出的特点,在阐述理论的同时更强调实践,使读者容易掌握生态学的主要概念。进化是本书的中心,帮助理解主要概念,进化的观点成为所有问题探讨的基矗第一部分从探讨生态学科的本质和历史开始,引出陆生和水生生物的自然来历,旨在奠定基础以便后文进行有关生态学概念的讨论,这部分内容独立成篇,非常容易理解,可以作为参考背景;第二部分介绍个体生态学;第三部分以种群生态学为重点;第四部分阐述生态交互作用;第五部分概述群落和生态系统生态学;第六部分探讨广义的生态学包括景观、地理和全球生态学。这些论述在第一部分都有着墨之处,以地球的自然历史开篇,又以地球的未来结束。本书图表生动,案例丰富,章后附有摘要和大量有用的参考文献。内容介绍:1.绪论:何为生态学?I.本质和历史:2.陆生生物;3.水生生物;II.个体生态学:4.与温度的关系;5.与水的关系;6.与能量和养分的关系;7.与社会的关系;III.种群生态学:8.种群遗传学与自然选择;9.种群分布与丰盛度;10.种群动态;11.种群增长;12.生活史;IV.交互作用:13.竞争;14.利用:捕食、植食、寄生和疾病;15.互利共生;V.群落与生态系统:16.物种丰盛度与多样性;17.食物网;18.初级产物与能量流;19.养分循环与保持;20.演替与稳定性;VI.广义的生态学:21.景观生态学;22.地理生态学;23.全球生态学。本书作者为著名生态学教授ManuelCMolles,Jr.,他集近20年的教学经验,以科学的、循序渐进的风格编写和组织各章,清晰地反映了生态学的各个研究层面。因此,本书从内容结构到篇章结构,都达到了很高的境界。每一章围绕2-4个主题,组织材料给学生讲授概念与应用,有利于掌握和记忆知识;对每一个概念使用实例进行佐证,以此向学生传授生态学各领域使用的不同研究方法;配有大量的背景资料、图片资料和参考资料,使研究生能够扩大进一步阅读的范围。本书英文清晰、简练、准确,非常有利于高年级本科生和研究生直接掌握最新的专业知识和提高外语能力,本书可供综合性大学、高等师范院校、农林院校及医学院校本科生使用,也可供研究生、有关科研人员及大专师生参考。
-
绿色经济李向前,曾莺编著编辑推荐:绿色是生命之色,是和谐、健康、安全的象征。如今,绿色已成为对人类与全球环境均有益的事物的代名词,绿色浪潮亦已成为社会热点。本书从工业、农业、旅游、环保教育等多个方面出发,对“绿色经济”进行了探讨,并列举了大量事例和数据,提出了一种全新经济发展模式。
-
环境统计与环境经济核算高敏雪编著本书内容包括环境统计和环境经济核算两大部分,其内容以联合国《环境统计资料编制纲要》和《综合环境经济核算(临时版本)》为基础构造,广泛吸收了近年来国际上的最新研究成果和作者个人的体会。
-
人与自然主编:冯晓哲/等本书提要东北林业大学出版社与中央电视台“人与自然”栏目联合推出《人与自然》一书,以人类纪元晋千为时代背景,以人与自然关系为基本视角,以人类文化演进为思想主线,生动描述、全景展现了人与自然关系的壮丽画卷,阐释了自然、人文、科学三位一体、协调互动、生态共荣、和谐发展的新文化观,探索性地提出了人类未来发展的几条可能之路。作者以独到的视野引领读者从远古荒蛮的天地之初步入科技之光烛照的现代文明,从自然退隐的破损世界步入文化新世纪阳光辉映的人类绿色通道。本书共分上中下三卷,十章,章目如下:一、天地之初——自然的演进和生命的诞生;二、崛起的文明——人类起源的文化透视;三、歌者的乐园——中国文化的自然主义精神;四、自然的退隐——科学革命与世界图景的诞生;五、理性的狂欢——技术革命与技术世界的形成;六、破损的世界——现代文明的阴影;七、文化新世纪——生态文化的理论阐释;八、源头活水——资源、环境和人类的再生之路;九、点亮心灯——智能社会的形态描述;十、春风吹又生——通向21世纪的绿色道路。说明:本书各章有结构性联系,但每章内容有相对独立性,为读者阅读便利,每章图例序号单独排列。片断:人类的家园——地球人类世世代代生活的家园——地球,自古以来就是有心人思考的对象。几千年来,人们对地球的认识不断地深入。从天圆地方到地球是圆球再到地球是一个旋转的椭球,经过了漫长的历程。1957年人造卫星上天,通过它拍摄了许多地球形状的照片。从这些照片可以完整地看到地球的外貌。通过人造卫星观测得到的地球轨道参数,推算出大地水准面的形状是三轴不对称的。其实,只从北极为洋南极为陆和东半球多陆西半球多洋,亦可直观地想到地球的不对称。虽然地球不是一个标准的旋转椭球体,但很接近于旋转椭球体,因此我们在处理某些问题时仍然说地球是一个旋转椭球体。1975年第16届国际大地测量和地球物理协会修订的有关地球的参数如下:赤道半径:6378.140公里;两极半径:6356.755公里;长、短半径差:21.385公里;平均半径:6371.004公里;扁率:0.0033528公里;赤道周长:40075.036公里;子午线周长:39940.670公里;表面积:510064471.9平方公里;体积:1083206900000立方公里。有关地球的构造,许多研究者已经得到比较一致的看法:地球是一个由同心层物质组成的圈层结构。地球圈层可区分为内圈和外圈,也就是我们平常说的地下与地上。本书前言创造文化生态——《人与自然》总序打开人类的文明史册,人与自然是其中的基本主题,而文化是人类的特有创造,在自然与文化的互动之中,人类从亿万物种中突现出来,成为万物的灵长。文化发展的历史也是人类进步的历史。在人与自然、人与人、人与自身这三大文化主线中,人与自然的关系更多影响和规定着人类的生存和发展。回溯远古荒蛮的天地之初,文明崛起时人类创造了听命自然的图腾文化。在漫长的农耕社会,人类创造了具有田园意趣,以自然启示人格和艺术的人文文化。那时的自然,既是外在于人类的物化世界,也是自然而然,率性而行的一种精神秉赋。那时的人类,对自然的世界充满敬畏和热爱之情,对自然的精神满怀眷恋和憧憬。在文化宝库中,中国古代的思想、文化、艺术无不浸润着浓郁的自然主义精神。近代以来,发端于文明西域的文艺复兴以实验科学为肇始,开辟了科学革命的道路,从此,人类认识、理解和对待自然的方式发生了重大改变。在自然科学面前,自然的世界揭去了神秘的面纱,自然的生命精神悄然退隐。科学勾画了统一的世界图景,这个世界是物化的世界。自然变为纯粹物化的自然。自然成为人类意欲认识并按自己的愿望加以改造的物化对象。科学的理性精神强大地渗透到文化当中,人类以前所未有的尊严和智慧创造和进入了科学文化时代。以认识自然为目的的科学和以改造自然为目的的技术是近代以来人类文明最为辉煌的成就。以自然科学为理性基础,以技术为表现形式的科学文化使得人类的思想方式、生活方式、行为方式出现了重大变化。科学技术赋予人类的精神文化、制度文化和物质文化以一种新的气质和构造。科学思想、科学方法和科学精神创造了全新的工具理性。科学文化以其逻辑化、数学化、实验化的特点成为突破地域特征的国际性文化。在现代社会,科学技术不仅是人类从野蛮蒙昧走向自由文明的桥梁,而且是发展经济,增强综合国力的主导力量。但是,中性的科学技术在人类的手中,可以成为打开自然宝库的钥匙,也可以成为对自然肆意为虐的工具。当人类的改造速度小于自然界的恢复速度时,科学技术便体现为正向的生产力;当人类的改造速度大于自然界的恢复速度时,科学技术便体现为负向的破坏力。科学技术的生产力创造了高度发达的物质文明,科学技术的破坏力引发了世界范围内的环境问题。这就迫使我们要跳出传统的视野,重新研究人与自然的关系问题,重新选择和评估科学技术特别是高新技术,引入自然、人和价值的向度,创造文化生态,选择新的文化模式。从人类文明、文化的历史和人类发展的未来出发,将自然文化、人文文化和科学文化整合为一,使得人与自然生态共荣,和谐发展,应当成为人类的价值理性、决策理性。东北林业大学出版社和中央电视台“人与自然”栏目紧紧把握时代的脉搏,在国内率先组织一批富有学养的不同学科领域的代表性专家,以人与自然关系为基本视角,以人类文化演进为思想主线,深入而通俗地撰写《人与自然》一书,全景展现人与自然关系的壮丽画卷,探索性地提出了人类未来发展的几条可能之路,其眼光和意义十分深远。将学术创造和学术成果大众化贯通起来,也是一种值得倡导的文化生态。走向天人合一——《人与自然》总序人类自从成为人类以来,最重要的是要处理好三个关系:一,人与自然的关系;二,人与人的关系,也就是社会关系;三,个人内心思想、感情的平衡与不平衡的关系。其中尤以第一个关系为最重要,而且就目前现状看来,是迫在眉睫的问题。人之所赖以生存的衣食住行等无不是取自大自然,关键问题是取之之方。在这里东西双方,至少在思想上是不相同的。西方采取的是强硬的手段,要“征服自然”;而东方则主张采用和平的友好的手段,也就是“天人合一”。要先与自然做朋友,然后再伸手向自然索取人类生存所需要的一切。宋代大哲学家张载说:“民,吾同胞,物,吾与也”,最鲜明地表达了这种思想。东西方手段之所以不同,我个人认为,其基础是思维模式的差异。西方主分析,以中国文化为代表的东方主综合。西方自古希腊以来,以分析的方法对待自然。到了近代产业革命,达到了登峰造极的地步,其结果是人所共睹的。他们取得了辉煌的成就,上天入地,腾空泛海,生光电化,无所不及。一直发展到核能开发、宇宙卫星等等,全世界人民无不蒙受其利。这一点是无法否认的。这是他们“征服自然”的结果。然而自然虽无人格或神格,如孔子说:“天何言哉!四时行焉,百物生焉,天何言哉!”然而它却是能报复的,能惩罚的。西方滥用科技产生的弊端至今已日益显著,比如大气污染、环境污染、生态平衡破坏、臭氧层破坏、新疾病丛生、自然资源匮乏、人口爆炸,如此等等,不一而足。这些弊端,如果其中的任何一个得不到控制,则人类前途实处危境。这些弊端已经引起了全世界有识之士的深切关注。怎么办呢?我的看法是:人类必须悬崖勒马,正视弊端,痛改“征服自然”的思想,采用东方的“天人合一”的思想。这样一来,庶几乎可以改变这种危险局面。我把我这种想法称为“东西文化互补论”。现在我们不但正处在一个世纪末,而且是一个千纪末。世纪末与千纪末和年不同。年是自然现象,而世纪千纪则是人为现象。如果没有耶稣,哪来什么世纪、千纪?但是人一旦承认了这种人为的东西,它似乎就能起作用。19世纪的世纪末以及眼前的世纪末,整个世界在政治和意识形态领域内,都出现了一些不寻常的现象,理不应如此,事却竟然如此,个中原因值得参悟。我们人类是有理智有感情的,借这个世纪末的契机,回顾一下,前瞻一下,让脑筋清醒一下,是有好处的,何况我们回顾与前瞻的问题是关系到人类前途的问题,切不可掉以轻心,等闲视之。这样做不但是一般人的任务,有远见卓识的政治家们更应如此。为此,东北林业大学出版社和中央电视台“人与自然”节目合作出版《人与自然》一书,提出的都是新问题,供广大读者阅读、反思,这会有利于读者在即将来临的21世纪把工作做得更好,使人类前途更现光明。是为序。
-
绿色政治李泊言编著本书重点反映了生态环境问题对全球政治活动的一系列影响,如回答为什么生态环境问题成为政治问题?介绍了对政治产生深刻影响的八个全球性生态环境问题。
-
数学张圣勤,史历总主编;张圣勤[本卷]主编本教材共分四册,各册本着“降低理论要求,优化结构体系,加强实际应用,注重能力培养”的原则,在结构处理上和内容安排上力求做到学习理论知识与培养能力相结合,各册中还选配了大量的例题和习题。本册是本教材中的一册,共分九章,分别介绍函数的极限与连续、导数与微分、导数的应用、积分、定积分、常微分方程、无穷级数、拉普拉斯变换、数学实验等内容。本册可作为招收初中毕业生的五年制和招收高中毕业生的三年制的高职、高专工科学生的高等数学教材,也可作为成人高职、高专的高等数学教材。
-
化学与环保王东冬主编高等学校素质教育教材。本书内容包括:大气环境;反应热与能源问题;化学反应原理与清洁生产;物质结构基础;溶液平衡与水环境;氧还电化学与环境治理;有机化学基础等。
-
华北平原地下水环境演化张宗祜等著华北平原近半个世纪以来大规模、不合理的地下水开发利用,导致发生了一系列严重的地质生态环境问题。通过对地下水环境在自然因素和人类活动影响下的演化规律及其与外部环境相互作用的研究,模拟了地下水系统对外部环境变化的响应与反馈,预测了地下水环境未来演化趋势。本书为地下水环境演化研究提出了一套新的观点、方法与理论,为水文地质学科新领域的开拓作出了贡献,为全球变化研究提供信息,为地下水合理开发利用、保护环境提供了科学依据。本书资源丰富,研究深入,包含了作者们长期以来在华北地区生产与科研实践中积累的知识和经验,具有重要的科学意义和生产实践的指导意义,可供从事水文地质、环境地质专业的科研、教学及有关部门人员参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