环境科学基础理论
-
广东农业面源污染治理的研究与实践胡学应,林壁润,陈永 编农业面源污染是我国突出环境问题之一,是我国农业高质量发展的瓶颈和突出短板,加强农业面源污染治理已成为全社会的普遍共识。《广东农业面源污染治理的研究与实践/广东农业面源污染治理系列丛书》系统分析了农业面源污染现状,全面总结了广东农业面源污染治理项目的做法经验,详细介绍了农业面源污染治理的政策机制、工艺流程和技术要点,复制性、操作性强,文字简洁、通俗易懂,适合各级农业农村、环境保护职能部门,基层技术推广部门和种养企业使用,也可供农业、环保院校和科研部门作为参考书。
-
生态环境损害赔偿制度理论与实践研究史会剑 编党的十八大报告提出健全生态环境保护责任追究制度和环境损害赔偿制度。党的十八届三中全会明确提出建设生态文明,必须建立系统完整的生态文明制度体系,实行非常严格的源头保护制度、损害赔偿制度、责任追究制度,完善环境治理和生态修复制度,用制度保护生态环境。改革生态环境保护管理体制,对造成生态环境损害的责任者严格实行赔偿制度,依法追究刑事责任。2015年4月25日,中共中央、国务院出台《关于加快推进生态文明建设的意见》,要求健全生态保护补偿机制,科学界定生态保护者与受益者权利义务,加快形成生态损害者赔偿、受益者付费、保护者得到合理补偿的运行机制。同时要求建立独立公正的生态环境损害评估制度。2015年9月21日,中共中央、国务院印发《生态文明体制改革总体方案》,要求严格实行生态环境损害赔偿制度,强化生产者环境保护法律责任,大幅度提高违法成本。健全环境损害赔偿方面的法律制度、评估方法和实施机制,对违反环保法律法规的。依法严惩重罚;对造成生态环境损害的,以损害程度等因素依法确定赔偿额度;对造成严重后果的,依法追究刑事责任。
-
历史时期关中的土壤环境与永续农耕杜娟 著,王利华 编《中国区域环境变迁研究丛书》多是专题性的实证研究。它们分别针对历史上的气候、地貌、土壤、水文、矿物、森林植被、野生动物、有害微生物(鼠疫杆菌、疟原虫、血吸虫)等结构性环境要素,以及与之紧密联系的各种人类社会事务——环境调查、土地耕作、农田水利、山林保护、矿产开发、水磨加工、景观营造、城市供排水系统建设、燃料危机、城镇兴衰、灾疫防治……开展系统的考察研究,思想主题无疑都是历史上的人与自然关系。众位学者从各种具体事物和事务出发,讲述不同时空尺度之下人类系统与自然系统彼此因应、交相作用的丰富历史故事,展现人与自然关系的复杂历史面相,提出了许多值得尊重的学术见解。《中国区域环境变迁研究丛书》所涉及的地理区域,主要是华北、西北和西南三大板块。不论从历史还是从现实来看,它们在伟大祖国辽阔的疆域中都具有举足轻重的地位。由于地理环境复杂、生态系统多样、资源禀赋各异,成千上万年来,中华民族在此三大板块之中生生不息,创造了异彩纷呈的环境适应模式,自然认知、物质生计、社会传统、文化信仰、风物景观、体质特征、情感结构……都与各地的风土山水血肉相连,呈现出了显著的地域特征。但三大板块乃至更多的板块之间并非分离、割裂,而是愈来愈亲密地相互联结和彼此互动,共同绘制了中华民族及其文明“多元一体”持续演进的宏伟历史画卷。
-
碳排放的驱动因素与减排路径田成诗,盖美 著《碳排放的驱动因素与减排路径》系统地讨论了中国碳排放的驱动因素及其影响机制,尤其侧重考察人文因素在碳排放中不可替代的作用,研究对象主要包括经济发展、人口、行业因素及制度创新。《碳排放的驱动因素与减排路径》通过对驱动因素的作用机制和途径的探讨,挖掘人文角度的节能减排路径。
-
垃圾分类白丹丹 著要解决垃圾围城困境,垃圾分类是根本,而垃圾分类最关键的一步就是生活垃圾的准确分类投放。垃圾分类投放可以大大减少后续分类收集、运输、处置的时间和成本。但目前来看,多数大中型城市虽设置了外观统一的分类回收垃圾桶,但混投现象严重。究其原因,除市民认知度不高以外,分类方式不易识别也成为正确投放的障碍。本书以通俗易懂的语言向广大市民介绍了垃圾为什么要分类、垃圾怎么分类、分类后的垃圾去哪儿了以及垃圾减量小妙招,并结合新发布的《广州市居民家庭生活垃圾分类投放指南》(2019年版)介绍了广州市垃圾分类的原则“能卖拿去卖、有害单独放、干湿要分开”,图文并茂地介绍了广州市垃圾分类投放注意事项及投放常见的误区,为广州市民的垃圾分类投放提供指导与答疑。
-
俄罗斯环境管理研究周国梅,王语懿,李菲 等 著为深化中俄生态环保合作,为各相关方提供有益信息,生态环境部对外合作与交流中心(中国-上海合作组织环境保护合作中心)组织编写完成《俄罗斯环境管理研究》。《俄罗斯环境管理研究》分为“俄罗斯生态环境战略和政策研究”和“俄罗斯生态环境专题研究”两部分。上篇主要梳理了俄罗斯国家生态环境战略、政策与措施,以及国际合作经验等,以期为中国制定相关政策提供借鉴;下篇聚焦生态环境领域专题,系统研究了俄罗斯大气、水、土壤、固体废物污染防治进展,以及在生物多样性保护、城市环境管理、自然保护地监管等方面的经验,并为推动中俄生态环保合作提供建议和参考。《俄罗斯环境管理研究》为生态环境部对外合作与交流中心研究成果“生态环境保护国际经验借鉴与比较研究”系列丛书之一,在中国生态环境部国际合作司的指下完成。
-
喀斯特草地群落稳定性研究李莉 著以贵州为中心的西南喀斯特地区,生态脆弱。草地是喀斯特地区石漠化的*后一道生态屏障,牧草成为石漠化治理的先锋植物和主要植物,草地群落稳定性研究是亟待破解的重大课题。《喀斯特草地群落稳定性研究》以连续30多年的田间草地试验为基础,辅以温室试验和实验室分析,在喀斯特草地成因背景下,从系统、群落、种群和分子水平全面探索喀斯特草地稳定性机理,论述了天然灌草丛动态变化、豆科禾本科混播群落不对称竞争与共存、多年生豆科牧草密度自梳规律和人工草地多样性与稳定性,并提出了利于草地稳定持久的草地家畜系统系列指标体系,其成果与方法对丰富生态学草地群落稳定理论和指导喀斯特地区石漠化治理、植被恢复与生态建设实践具有积极的意义和作用。
-
草原生态保护补助奖励政策效应研究杨春 著本书采用统计数据并结合在山西、内蒙古、四川、甘肃、宁夏、新疆6省区的实地调研,系统梳理了草原牧区半牧区的基本情况和补奖政策实施情况,运用统计分析、生态足迹模型、牧业生产效应方程、Malmquist生产指数方法、C-D生产函数、牧民收入效应模型等方法实证分析了政策实施的生态效应、牧业生产效应和收入效应。本书基于广泛的调研实践、严谨的实证研究,系统分析了草原生态保护补奖政策存在的突出问题,从巩固生态成效长期维护、促进牧区产业持续发展的角度提出了相应的完善机制和对策建议,以期为充分调动牧户等不同主体生态保护积极性,缓解草原生态保护与牧区经济发展之间的矛盾,保障草原生态型畜牧业高质量发展提供决策参考。
-
陆地生态系统高光谱观测方法与应用王绍强等 著高光谱遥感作为监测植被碳动态的新手段已得到高度重视并逐步发展,利用地基和卫星高光谱观测技术,可以快速识别陆地植被光合动态变化以及陆地生态系统对气候变化的响应,为准确估算陆地碳源汇提供科学支撑和理论参考。《陆地生态系统高光谱观测方法与应用》详细介绍了陆地生态系统高光谱观测的方法、技术及规范,重点阐述了近地面和卫星水平日光诱导叶绿素荧光的观测技术、反演算法、数据处理及生态应用,为改进植被动态变化的遥感监测、深入认识生态系统碳循环提供重要的理论和技术支撑,推动生态遥感和生态学基本理论的发展,同时有助于拓宽我国自主研制高光谱观测系统的应用面,提高仪器设备的国有化率,提升我国自主研发能力的国际地位。
-
呈贡地理李琳 著本书编写内容脉络新颖,注重体现《普通高中地理课程标准(2017年版)》的理念要求,体现地理教学资源开发成果,体现教学性和开放性,突出特色;体例结构灵活,注重凸显“教学”和“研学”的特色,以“讨论”“探究”“阅读”“知识链接”“研学活动”等栏目贯穿始终;本书与国家设置的必修、选择性必修、选修课程相衔接,力图形成具有一定可读性、操作性和实用性的类似乡土地理或校本课程的特色教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