环境科学基础理论
-
区域碳配额分配和中国碳市场研究董锋等 著在我国建立统一碳排放交易市场的背景下,研究区域碳配额分配方法和总结自2013年开始试点的碳市场运行状况具有很强的理论和现实意义。《区域碳配额分配和中国碳市场研究》主要采用管理科学和经济学的研究方法,从公平视角、效率视角及兼顾公平和效率视角三个方面研究我国区域碳配额分配问题;从我国碳交易市场发展现状及空间网络特征、碳市场价格影响因素及风险测度、碳交易政策的有效性三个层面系统总结我国试点碳市场运行状况;最后依据实证结果提出我国未来碳市场发展的相关政策建议。
-
新时代生态文明建设探索示范温宗国,王毅,王学军 等著,钱易 编《新时代生态文明建设探索示范》共分8章。第1章系统梳理了我国生态文明建设的进程和取得的成效。第2章至第7章以新时代生态文明建设的主要任务为重点,分别从生态环境保护与治理、推动绿色发展、生态文明制度创新、以系统工程思维推进生态文明建设、生态文化体系建设、“互联网+”生态文明建设6个方面,系统分析了不同领域落实党中央有关生态文明建设的总体要求、建设成果和典型的制度创新成果的成效,通过调研、凝练部分地区在解决该领域问题时的主要做法和建设成效,提出了推广该领域优秀实践案例的若干建议。第8章在广泛调查与分析的基础上展望了我国新时代生态文明建设面临的4项主要挑战,并从5个方面提出了进一步推进新时代生态文明建设的有关建议。
-
生态文明建设的广州实践敖带芽本书为“红棉论丛”的一种。本书结合广州生态文明建设的具体实践,根据生态文明建设的新要求,阐述广州在协调生态文明与可持续发展、坚持节约资源与保护环境、建立完善生态环境保护红线制度、加强环境卫生整治、倡导绿色生活方式、坚持绿色发展理念、深化生态文明体制改革创新等方面的重要举措,大力推进生态文明建设各项战略和决定,在生态文明建设的道路上艰辛探索,砥砺奋进。
-
中国灾害志 断代卷 秦汉魏晋南北朝卷高建国,夏明方《中国灾害志·断代卷》包括《总论》暨《先秦卷》《秦汉魏晋南北朝卷》《隋唐五代卷》《宋元卷》《明代卷》《清代卷》《民国卷》以及《当代卷》8个分卷,系以中华人民共和国当代疆域范围为参考,按历史顺序,依志书体例,分阶段叙述先秦以降(截至2018年)中国历代灾害状况以及相应的救灾、防灾技术、制度与实践等方面的演变历程,从整体上全面、系统地呈现五千年中华文明史上,中华民族与自然灾害进行长期不懈之艰苦斗争的伟大业绩。除《总论》之外,《中国灾害志·断代卷》各分卷主体内容按“概述”“大事记”“灾情”“救灾”“防灾”等编依次排列,另置与救灾、防灾有关的“人物”和“文献”或“书目”,作为附录。本书为秦汉魏晋南北朝卷。
-
守护绿水青山张湧本书概要描述了中国石油化工集团有限公司遵照党中央、国务院的战略部署,践行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贯彻绿色、低碳、可持续发展理念,积极推进生态文明建设的历程及取得的成效。重点诠叙了中国石化在保障清洁能源供给,加强污染防治、生态保护修复、低碳节能减排、强化科技进步和履行社会责任等方面取得的进展和典型实践。本书图文并茂,内容可读性强,可供石油石化从业人员阅读,亦可作为其他行业相关人员参考用书。
-
世界主要发达国家土壤环境基准与标准理论方法研究马瑾等 著《世界主要发达国家土壤环境基准与标准理论方法研究》围绕土壤环境基准与标准的主题,系统收集、整理了世界主要发达国家(荷兰、美国、英国、加拿大、澳大利亚和新西兰等)有关土壤环境基准与标准的理论方法、政策法规、技术文件等文献资料,全面梳理了每个国家土壤环境保护发展历程,并分别从生态安全和人体健康的角度,从土壤环境基准理论方法、土地利用类型分类、暴露情景设定、优先控制污染物筛选、敏感受体选择、推导过程、参数选取以及各国的特色和亮点等方面进行了综合比较分析。在此基础上,结合我国土壤环境基准研究的现状和需求,以及我国土壤环境管理实际情况,提出了有针对性的意见和建议。
-
垃圾焚烧飞灰处理新技术刘汉桥,魏国侠 著前国内有关固体废物处理方面的参考书较多,但仅就垃圾焚烧飞灰进行论述的著作较少,作者总结了15年来对焚烧飞灰处理技术进行的理论研究和工程实践,形成了这本垃圾焚烧飞灰处理技术的学术专著,全书共分9章,以焚烧飞灰处理技术为主线,全面系统地介绍了符合我国国情且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焚烧飞灰无害化、减量化、资源化处理的新工艺与新方法,充分体现了当今国内外焚烧飞灰处理领域的*新研究进展。
-
决战决胜中的脱贫攻坚战黄国勤 编《决战决胜中的脱贫攻坚战》共分4部分。第一部分为专论,含论文3篇,分别对打赢脱贫攻坚战的意义、成效、问题及对策进行了阐述,对中国富硒农业产业的发展进行了探讨,还分析了我国农村贫困与农业气象灾害脆弱性的关系。第二部分为研究与进展,含相关论文8篇,内容包括国外扶贫脱贫的研究进展,国内生态农业、退耕还林、农耕文化等扶贫措施的研究及成效,以及扶贫脱贫的相关政策及其效应。第三部分为模式与实践,收集相关论文7篇,内容涉及“互联网+”、垃圾分类、乡村生态旅游、食用菌产业、生态产业等扶贫脱贫模式与技术措施的实践成效。第四部分为附录,包括《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打赢脱贫攻坚战三年行动的指导意见》《中共江西省委江西省人民政府关于打赢脱贫攻坚战三年行动的实施意见》。
-
土壤污染暂缺作者土壤污染的主要人为来源是工业活动中所使用的或产生的化学品和副产物,如家用、牲畜和市政废物(包括废水),农用化学品和石油衍生产品。这些化学物质被无意(例如来自石油泄漏或垃圾填埋场的沥滤)或有意地(例如使用化肥和农药、用未经处理的废水灌溉或在土地上施用污水污泥)释放到环境中。土壤污染也可以来源于由冶炼、运输、喷洒农药造成的大气沉降,物质的不完全燃烧,以及由武器试验和核事故造成的放射性核素的大气沉降。药物、内分泌干扰物、激素和毒素,以及包括细菌和病毒生物污染在内的土壤微生物污染物等新型污染物也引起了人们新的关注。本书旨在总结土壤污染的现状,并确定影响人类健康和环境的主要污染物及其来源,并对那些存在于农业系统并通过食物链到达人体的污染物进行特殊关注。最后对评估和修复污染土壤的最佳可行技术进行了一些个案总结。
-
滨海地区地下水中重金属污染物的迁移与转化代朝猛,刘曙光,段艳平 著《滨海区域地下水中重金属污染物的迁移与转化》以典型重金属污染物在滨海区域地下水中的迁移与转化为主线,全面阐述了重金属污染物在地下水中的迁移转化规律。其中潮汐作为滨海区域典型的自然现象,使得重金属污染物进入地下水后在近岸水动力的影响下运移变得复杂;滨海含水层水体交互频繁,物质通量巨大,咸淡水交互过程中胶体与污染物协同作用增加了污染物迁移的复杂性;纳米材料的广泛应用导致地下水环境中的纳米材料含量不断增加,由于其纳米尺度效应及高吸附能力,在表面活性剂的作用下会对重金属污染物的迁移产生复杂的影响;地表水和地下水的交互作用在交换水量的同时也伴随污染物的迁移转化,并对环境产生显著影响。《滨海区域地下水中重金属污染物的迁移与转化》针对以上四个方面,采用大量实验数据、图表对重金属污染物在滨海区域地下水中的迁移与转化规律做了详尽的描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