环境科学基础理论
-
中国红树林湿地保护与恢复战略研究王文卿 著2017年4月19日,习近平总书记考察广西北海红树林时指示,“一定要尊重科学、落实责任,把红树林保护好”。《中国红树林湿地保护与恢复战略研究》基于全球红树林新研究成果,全面梳理了中国红树林保护、修复、管理和利用的情况,并提出针对性的建议。主要结论结论1:通过严格保护天然红树林和大规模人工造林,2000年以来,中国成功遏制了红树林面积急剧下降的势头,红树林面积稳步增加。20世纪50年代初,中国有近5万h㎡的红树林。在经历了60-70年代的围海造田、80-90年代的围塘养殖和90年代的城市化及港口码头建设之后,中国红树林面积急剧减少至2000年的2.2万h㎡,仅为20世纪50年代初的44%。21世纪以来,中国政府愈加重视红树林的保护和恢复。通过严格保护天然红树林和大规模人工种植红树林,成功遏制了红树林面积急剧下降的势头,红树林的面积由2.2万h㎡增加至2019年的约3万h㎡,年均增加1.8%,成为世界上少数红树林面积净增加的国家之一。中国已经建立了38个以红树林为主要保护对象的自然保护地,超过75%的天然红树林被纳入保护地范围,远远超过25%的世界平均水平。红树林是中国保护力度大的植被类型。结论2:中国红树林生态系统结构和功能总体稳定,但局部地区红树林退化明显。受全球气候变化和人类活动的双重影响,中国红树林生态系统局部地区退化明显,主要表现有:红树植物成片死亡事件时有发生;局部地区红树林群落结构发生了根本性的变化,群落结构由以木榄等为主的成熟植物群落向以白骨壤、桐花树为主的先锋植物群落逆向演替;病虫害危害程度有加重的趋势;一些珍稀濒危红树植物种类野外生存现状不容乐观。红树林生态系统退化的主要原因:①海水养殖污染问题长期存在;②来自美国中国红树林湿地保护与恢复战略研究的互花米草和中国本土的鱼藤对红树林造成了严重威胁;③海堤建设使得中国近90%的红树林位于海堤外侧,阻隔了红树林生态系统与海堤内生态系统的联系。结论3:中国红树林科学研究成果数量居世界前列,但研究成果转化成生产力和实践的能力不强。保护地专业人才短缺问题突出,管理水平亟待提高,亟须建立基于生态系统管理的科学管理与监测体系。虽然中国红树林面积仅占全球的2‰,但中国红树林研究位居世界前列。全球发表红树林学术论文多的5家单位中有4家在中国(中国科学院、香港城市大学、厦门大学、中山大学)。中国红树林保护、管理与利用经验,正是“一带一路”沿线红树林分布国家迫切需要的,而“一带一路”沿线如东南亚、中东和非洲的一些国家,是全球红树林的分布中心。全国已经建立了一支总人数为208人的红树林保护地管理人员队伍,但保护地人员学历层次偏低、专业结构不合理等情况依然存在,尤其是生态、海洋及保护地管理类专业人员严重缺乏。在现有的38个保护地中,36.8%没有成立专门的管理机构,18.4%没有编制总体规划,18.4%没有科考报告,23.7%没有明确边界。虽然历经多年努力,但目前尚未建立完备高效的红树林生态系统监测和评估体系,针对红树林保护管理和生态修复的决策,有时缺乏充分的科学依据。因缺乏有效的基于社区的红树林保护修复机制,中国现有的红树林保护、修复与管理成效更多是通过行政手段来实现的,虽然效果较为明显,但也存在行政成本投入大、短期见效快、协调能力差等问题,有些预期目标难以实现。结论4:滩涂造林是目前中国红树林修复的主要方式,对中国红树林面积在过去20年的显著增加起到了重要作用,但有些关键问题仍须加快解决。滩涂造林是增加红树林面积的主要途径,也是目前红树林修复的主要方式。滩涂造林因操作相对简单、投资大、见效快、造林成功后社会影响大而得到地方政府的青睐。自2000年以来,中国红树林面积净增加了约7000h㎡,大部分是通过滩涂造林实现的。部分红树林生态修复工程将植被修复作为主要甚至是目标,较少关注红树林生态系统结构和功能的整体修复和提升。在修复地点选择、修复面积、修复措施、树种选择等方面,存在科学依据和科学评估不足的问题,个别地点存在过度修复的现象。滩涂造林面临着诸多问题,主要有:①造林成效相对较低;②造林成本高;③造林树种单一;④技术难度大;⑤生态风险无法预测;⑥外来物种入侵;⑦人造纯林生态功能有限,防御自然灾害能力不足。
-
马克思恩格斯关于资本主义生态批判理论研究解保军 著马克思、恩格斯对资本主义的批判有两条路径:一条是人们熟悉的显性批判路径;另一条是人们不太熟悉的隐性批判路径。显性批判,主要是他们从政治、经济、文化等领域对资本主义的批判。隐性批判,主要是从生态角度对资本主义的批判。对资本主义的整体性批判当然包括生态批判的内容。《马克思恩格斯关于资本主义生态批判理论研究》的特色,就是通过对马克思、恩格斯经典论著的研读,整理出他们关于资本主义的生态批判理论。《马克思恩格斯关于资本主义生态批判理论研究》主要整理出了他们对资本主义农业、资本主义工业、资本主义生产外部不经济问题、资本主义条件下工人生存环境等领域的生态批判。有些研究领域还存在进一步拓展的学术空间,需要对该研究感兴趣的学界同仁一起努力,推进深化马克思、恩格斯关于资本主义的生态批判理论研究。
-
环境空气质量数值预报技术及应用中国环境监测总站 著环境空气质量预报是一项复杂的系统工程,是当今环境科学研究的热点与难题。通过各类预报方法与手段相结合,可对痕量气体、气溶胶等多种大气污染物在城市、区域、全球尺度下的不同类型污染过程进行模拟预测研究,研究内容涉及气象、物理、化学等多个学科,包含宏观、微观多种过程,是当前城市及区域污染调控与治理的技术支持。目前,国际上空气质量预报的方法有两类:一类是以统计学方法为基础,利用现有数据,基于统计分析,研究大气环境的变化规律,建立大气污染浓度与气象参数间的统计预报模式,预测大气污染物浓度,称为统计预报。常用的空气质量统计预报方法包括回归方程法、天气形势分类法、神经网络法、趋势外推法和决策树法等。统计预报方法具有相对简单易行的特点,适用于污染情况较为单一或污染规律性明显的城市。另一类则是以大气动力学理论为基础,基于对大气物理和化学过程的理解,在给定的气象场、源排放以及初始条件和边界条件下,通过一套复杂的偏微分方程组描述大气污染物在空气中的各种物理化学过程(输送、扩散、转化、沉降等),并利用计算机高速运算进行数值计算和求解,预报污染物浓度动态分布和变化趋势,提供时空高分辨率的污染物浓度区域分布,同时可用于污染来源解析与贡献分析。
-
餐饮业大气污染防治技术与认证评价滕建礼 等本书介绍了餐饮业发展概况、餐饮业大气污染现状以及当前餐饮业大气污染防治政策和污染治理与监测技术等,有助于相关从业人员快速了解行业现状。本书介绍了餐饮业大气污染物净化设备、在线监测设备的产品认证评价技术要求和餐饮业油烟净化设施运营服务认证技术要求,有助于生产企业和认证人员了解产品认证相关知识。本书也汇集了不同原理的餐饮业大气污染治理与监测技术应用的具体案例,以进一步提高本书的实用性。本书适合餐饮业油烟净化设备和在线监测仪器生产企业从业人员、相关产品认证的认证检查人员以及有相关产品需求的餐饮业服务单位业主等阅读。
-
多元化环境治理体系张新宇环境治理体系是国家治理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党的十九大报告提出:“构建政府为主导,企业为主体,社会组织和公众共同参与的环境治理体系。”《多元化环境治理体系:理论框架与实现机制》正是从多元化治理的角度出发,在理论框架的基础上,阐述与探讨了政府、企业和社会其他主体充分发挥各自的优势,共同构建解决生态环境问题的体系机制问题。《多元化环境治理体系:理论框架与实现机制》既探究了政府、市场、社会等相关主体参与环境治理的作用价值及其在多元化环境治理体系中的应然地位,又分别从该主体的角度出发,探讨了如何通过一系列创新举措提升它们的参与作用,并依据其参与作用,进一步梳理了多元化环境治理体系构建的现实路径与政策建议。
-
国家公园在中国唐芳林 主编中国的国家公园已经有了一个良好的开端,必将破冰前行,驶向荒野保护的星辰大海,为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生态根基保驾护航。为了让广大读者了解国家公园,国家林业和草原局组织编写了这本《国家公园在中国》。作者都是国家公园的一线工作者,长期致力于国家公园研究和实践,他们以自身的体会,阐释了国家公园的前世今生,介绍了中国开展的三江源等10个国家公园试点情况,呈现了国家公园的自然和美丽。该书具有知识性,旨在向公众解读建立国家公园体制的内涵和改革方向,培养国家公园文化、传播国家公园理念、彰显国家公园价值。
-
新时代生态文明建设理论与实践研究韩亚男本书对生态文明的概念生态文明建设的目标与原则、我国生态文明建设的SWOT分析工具,分析了生态文明建设的思想基础:中国古代“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淳朴思想、马克思恩格斯的生态思想、城市环境责任的兴起。重点论述了生态文明体制建设,包括生态文化、体制建设、生态教育体制建设、生态安全体制建设以及生态补偿体制建设。探讨了农业绿色发展与生态文明建设、政府审计服务生态文明建设理论与实践、流域水生态文明建设理论与实践等方面的内容,紧扣生态文明建设的主体,深入探究我国生态文明建设发展历程与伟大成就,提出我国生态文明建设的发展前景。
-
广东省韶关市土壤环境背景值张伟,刘子宁,贾磊,陈恩,张高强等本书基于韶关市土壤环境背景值调查数据资料,通过获取的韶关市全域表层、深层土壤约28.8万余个高精度的地球化学数据,采用原始数据和原始数据剔除异常值两种方法,按照行政区域、土壤类型、成土母质等分类统计了韶关表层土壤和深层土壤的地球化学参数,包括平均值、标准差、变异系数等,建立了韶关市土壤环境背景值,圈定了韶关市全域地球化学元素高背景区的分布范围,并对呈区域性分布的有毒有害元素组成、分布特征、成因来源及影响因素等进行了研究。本书对于评价区域土壤环境质量,制定各类环境标准、法规,研究各类污染物在土壤中的迁移转化规律,进而预测、预报七壤环境污染的发展与变化趋势,制订土壤修复计划,合理规划工农业发展布局等,具有重要意义。
-
废纸造纸行业废水资源化利用成套技术及应用史惠祥 著《废纸造纸行业废水资源化利用成套技术及应用》以废纸造纸行业为研究对象,以提升行业水污染物的资源化利用水平为目标,从废水、污泥、生物质能等方面开展相关研究,提出了造纸废水多级回用、污泥综合利用、生物质能再生使用三大技术模式,在此基础上集成了造纸废水资源化利用成套技术,建成了成套技术的示范工程。第三方监测结果表明,示范工程吨纸排水量≤5m3-t,能源自给率≥100%,纤维回收率≥80%,资源化利用水平总体达到了新的高度,为全面提升废纸造纸行业水污染物资源化利用水平提供了成套技术和工程案例。
-
碳纳米材料对蚯蚓的生态毒理学效应成杰民,徐坤 著《碳纳米材料对蚯蚓的生态毒理学效应》主要介绍碳纳米材料的毒理学效应研究进展,碳纳米材料对蚯蚓毒理效应研究方法,碳纳米材料的表面改性、表征及其对重金属的吸附性能;不同形貌碳纳米材料对蚯蚓的生态毒理效应;碳纳米材料表面改性对蚯蚓的生态毒理效应;碳纳米材料用于Cd污染土壤修复对蚯蚓的毒理效应,*后探讨了碳纳米材料对蚯蚓的生态毒理效应机理,并指出今后的相关研究方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