环境科学基础理论
-
松花江省界缓冲区水环境监测与评价高峰等 著《松花江流域省界缓冲区水环境监测与评价》在开展松花江流域省界缓冲区水环境监测的基础上,通过研究水质评价方法(单因子评价法、趋势分析法、主成分分析法、物元分析法、聚类分析法、神经网络预测法),开展水体的微生物监测与评价,构建流域水质监测系统和评价系统,探讨人工智能算法在松花江流域省界缓冲区水质评价与预测的应用,为松花江流域省界缓冲区水环境管理提供重要科学依据。
-
再生铅冶炼过程物质代谢及协同控制李艳萍 著本书主要介绍了系统学、协同学、物质代谢、冶金热力学、清洁生产和循环经济及神经网络等基础理论和方法,从物质代谢机理、代谢系统边界、代谢物质流分类、代谢路径、代谢模式、代谢量、代谢形态以及代谢效率8个方面,围绕再生铅冶炼过程清洁生产与末端治理协同代谢模式、资源和能源协同代谢效率、多污染物协同代谢机理和效率以及物质代谢量和代谢形态的协同优化的四个协同优化尺度,提出并构建了再生冶炼过程物质代谢及协同优化的理论和方法学体系,阐述了我国再生铅冶炼行业物质代谢及其协同优化的实证研究结果,旨在丰富和创新工业生产过程物质代谢方法学体系,为再生铅冶炼行业绿色发展提供科学理论和方法学指导,同时为其他工业代谢及其协同优化领域研究提供技术参考和案例借鉴。 本书具有较强的技术性和针对性,可供从事金属冶炼过程清洁生产、污染控制等的工程技术人员、科研人员和管理人员参考,也可供高等学校环境科学与工程、生态工程、冶金工程及相关专业师生参阅。
-
高硫冶炼烟气中脱汞材料的制备与应用刘志楼,刘恢 著《高硫冶炼烟气中脱汞材料的制备与应用》结合中南大学国家重金属污染防治工程技术研究中心和江西理工大学绿色冶金与过程强化研究所在高硫冶炼烟气脱汞领域的研究工作,从吸附和催化两个角度详细介绍了硒基吸附剂、纳米金属硫化物、磁性硒硫铁复合材料、铜多硫化合物炭材料、铜基催化剂CuAlO2、Pd-CuCl2催化剂、钴硫化物复合炭催化剂等功能材料的制备和脱汞性能,并阐述了高硫气氛下单质汞选择吸附和催化氧化的机制。《高硫冶炼烟气中脱汞材料的制备与应用》可供有色金属冶炼、环境保护等工程领域的研究人员、高等院校专业师生使用,也可为功能材料制备、资源循环利用等领域的研究提供一定依据与参考。
-
天津市生态环境管理实用手册陈伟 著,陈伟,崔鹏,王钰 编本书收录了***环境保护法律法规及部门规章、天津市环境保护法律法规及部门规章,并对主要环境违法行为以及处罚依据进行了汇总整理,既可以作为环境管理部门以及环境保护工作者的培训教材、工具书,也可作为向社会普法的宣传用书。
-
日本环境法律法规汇编董旭辉,张云晓,陈刚,李玲玲,宿因 编,中日友好环境保护中心 译《日本环境法律法规汇编》内容涵盖日本的环境基本法及日本在水质、土壤、大气等介质污染防治、二英类化学物质治理等领域的主要法律文件,涉及法律与相关特别措施法、施行令、环境标准等类别。书中所列法律选译自日本政府截至2019年2月15日所公开发表的官方公报,部分标准根据新实行情况有所更新。该书将为中文读者了解日本在生态环境保护领域的基本法律法规与研究日本环境法制体系提供参考,对于提升中国地方环境保护行政管理人员的大气、水质、土壤污染治理能力,发挥重要的参考与借鉴作用。
-
绿色城镇化发展与创新周国梅 编建设美丽中国,需要大力推进绿色城镇化,依托现有山水风物,让城镇融入自然,实现城镇作为人口聚居、产业发展载体同时,也能保持良好的生态环境质量,延续望得见山、看得见水、忆得起乡愁的文化传承。实现绿色城镇化,以生态文明理念为引领,突出尊重自然、顺应自然、保护自然,也将带来深刻的实践变革。为了丰富我国绿色城镇化理论和方法研究,编者对近年来的研究成果进行了梳理总结,希望在绿色城镇化的理念、方法和技术方面给国内的决策者和研究人员提供借鉴参考。本书由中国—上海合作组织环境保护合作中心、中国科学院地理科学与资源研究所、中国科学院生态环境研究中心等人员共同编著完成,中国—上海合作组织环境保护合作中心周国梅、张洁清给予总体指导。本书共分上下两篇,上篇为绿色城镇化内涵、机遇与挑战;下篇为国内外绿色城镇化经验比较研究。
-
甘露泽五洲中国科学院生态环境研究中心 著,中国科学院生态环境研究中心,一带一路国际科学组织联盟ANSO环境科技产业专题联盟 编自2013年水与环境卓越中心成立以来,中国科学院生态环境研究中心的研究员们行程万里、拔山涉水,走进“一带一路”沿线国家,在斯里兰卡、伊朗、柬埔寨、孟加拉国、缅甸等国开展水调研,共建联合实验室,落地示范工程,协助“一带一路”国家的民众喝上清洁水。这7年里,在协助“一带一路”国家的水环境工作中,发生了许多故事。我们与“一带一路”国家的人民流下的汗水和激动的泪水都变成了“一带一路”大地上的甘露,滋润着当地民众。本书即是记录这些感人的故事,希望本书能推动“一带一路”绿色合作。
-
2019中国生态环境质量报告中华人民共和国生态环境部 编本报告全面梳理、分析和总结了中国生态环境质量总体情况和主要环境问题,提出相应的对策建议,客观、准确地反映中国生态环境质量现状和变化,为生态环境保护和管理决策提供了重要技术支撑和科学依据。本报告共包括三篇内容,第一篇为监测概况和评价方法,分为10章,主要介绍2019年各生态环境要素监测情况和分析评价依据的标准、方法、规范等。第二篇为生态环境质量状况,分为10章,从全国、重点区域、流域等多空间尺度分析2019年生态环境各要素质量状况,开展不同时序对比和趋势分析;同时设置23个专栏,对2019年开展的监测专项和研究性工作进行总结和说明。第三篇为总结,分为3章,凝练2019年全国生态环境质量总体状况,提出主要环境问题和对策建议。
-
生态环境监测系统李秀红 著本书的特点是时空有序,自成体系。从青海湖、黑河流域的生态水文监测系统到南极冰架的极端环境多要素监测平台,在河北怀来和河南鹤壁实现了叶面积指数的像元监测、动态监测、遥感校核与验证、物候应用等。无线传感网技术从最初的水位、温度等单要素研究拓展到水、气、土等多要素空天地一体化监测系统,以及流域、湿地、草原、森林、城市、农业等不同生态系统的观测。将科学研究、技术研发与实际应用紧密结合,形成了“科学研究—技术研发—系统建设—应用评估—科学研究”的较完整科研闭环。无线传感网技术与应用研究已经基本实现了显著提高时空精度、在更广阔的时空中有序推进、服务生态环境管理与决策和产学研用的完整体系。
-
改善空气质量的排放许可证周佳,王金南,毕军 著固定源污染物许可排放量分配方法挂钩生态环境质量改善,以及定量评估分配方法在不同维度的表现是排污许可制度下一阶段改革的重要内容。该书基于污染物许可排放量分配这践,构建了基于排放标准法、标准+传输法、环境容量法的三种分配方法,分析了排放口、企业、行业和城市的分配结果特征;并针对分配结果在不同维度的价值构建了定量式单项和综合评估方法,分析了分配方法在效果、效率、公平、3E综合等维度的表现。相关结论可支撑我国排污许可制度和总量控制制度的改革。